开发海洋促闽台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洋论文,促闽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海峡西岸之福建有广阔的海域、众多的岛屿和便捷的海上交通,但由于经济发展受制于资金,海洋资源开发严重不足。而海峡东岸之台湾有较多的社会积累急需向岛外拓展市场。海峡两岸同为炎黄子孙,有多方面的互补性,科学技术是两岸都有兴趣、阻力较小、互补性最明显的领域,以科技合作为突破口,开发海洋,以海闽与台促闽与台合作,振兴福建经济,这是最佳的战略选择。
第一,这是由台湾海峡西岸资源和区位决定的。福建有13万平方公里海域,比其陆地还大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三,有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开发,而与闽一水之隔之台湾,迫于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压力和“复关”对渔业的巨大挑战,90年代渔业将保持“零增长”,这必然给闽台水产合作前景带来重大影响。事实上,台商在福建省沿海兴办水产养殖业等已取得显著效益,其技术也逐渐转移到福建。海产品和水产品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而且没有“大陆制造”字眼,无须产地证明,创汇前景广阔。在这种情况下,紧紧依靠科技开发海洋,定能共创闽台黄金海岸。
福建有突出的港湾资源优势。全省港湾125个,其中三都澳、沙埕湾、罗源湾、金门湾和东山湾均为全国不可多得的深水优良港湾,具备建设5万吨以上大型港口条件,尤其是闽东三都澳是世界有名的天然良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港湾资源的开发对资金特别是台资吸引力大。1993年闽东的宁德地区大做三都澳文章,引来了三个台湾大财团投资旧城改造,加快了改造速度,并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意大利、新加坡、美国等国大财团,拟在宁德漳湾镇投资100~200亿美元建炼油厂。闽东的霞浦三沙镇因为大做“以海引台”的文章,引来了日本、香港、美国、新加坡的投资,1993年吸引资金8.5亿元,这些资金很多都是台商引台、引外、引侨得到的。
第二,这是亚太经济发展和台湾形势的需要。大陆沿海经济发展是“亚太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台湾可供海外投资的资本、资金有数百亿美元。况且由于国际经常收支中帐户持续有盈余,台湾的外汇储备额仍将持高。过多的外汇储备使台湾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起台商的忧虑,他们不得不向岛外拓展市场。但目前东南亚和香港可容纳的投资数字较之台湾的资本积累和外汇储备,犹如杯水车薪。港报载文说:台湾市场经济的根本出路在大陆。随着我国的“复关”,台湾也将作为中国一个地区性组织加入关协,据台湾“当局有关方面”估计,复关对台湾将有年产值900亿元的渔业受到打击,成为农林牧渔四业中受打击最大的行业,岛内农民将成为复关最大的受害者。可见,闽台渔业合作特别是渔业技术合作将是互补性最明显的领域,科技开发海 洋将成为促进闽台“小三通”的突破口。
第三,这是21世纪海峡西岸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们已意识到占地球6/7的海洋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重要阵地。科学家预测,21世纪是高新科技尤为海洋开发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世纪,世界许多科学家称之为“绿色革命”。渔业是不占耕地的粮食产业,日本、台湾由于年人均占有水产品量分别高达92公斤和82公斤,年人均消耗粮仅为82公斤和87公斤,而福建由于年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仅为58公斤(居全国首位),年人均消耗粮却高达330公斤,现有的年人均占有粮250公斤尚不足消耗。相反,日本、台湾年人均占有粮110公斤、116公斤却足足有余。渔业亩效益是耕地几倍乃到几十倍,福建人均耕地不足全国人均耕地的一半,人均海面积却为全国的21倍,利用科技开发海洋必将成为21世纪福建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这是西岸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抉择。海洋开发是资源省、公害少、附加值高的高度知识密集型产业。战后日本科技之所以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把海洋开发等高度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进行开发,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由上分析,科技兴海是福建省必然的选择,这是由海洋资源的多样性、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海洋开发技术的特殊性和海洋经济的综合性所决定的。目前福建省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位居第二位。一大批海洋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经验已充分证明,养殖技术的突破往往带来养殖业的大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开发海洋”的路子。
(二)
以开发海洋引台兴西岸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和开发“三海”技术、创新经济组织、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上下功夫。
一、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三海”为带动经济全局的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的剧动和突进,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低收入阶段跃居中上收入和高收入阶段这一高速发展时期结构升级过程的主要特征。我国自1992年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在此时期必须抓住机遇,高速调整产业结构。
要使“三海”(海产品业,即传统渔业;海洋产业;海运业)成为带动经济全局的支柱产业,首先必须在沿海地区改变单一渔业的观念,向多行业渗透、交叉发展,把科技开发海洋引台重点放在开“三海”、促“三通”上。在沿海地市县,渔业必须从大农业产业中分离出来,与海洋产业、海运业合并为“三海”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全局的支柱产业予以开发,实现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尽快使所有沿海地市县渔业占全部大农业的首位、“三海”产业占据福建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海洋产业开发是个世界性的潮流和方向,西岸应把握这个时机,重点开发海洋食品、海洋药物和海洋日用化工。福建的海洋产业开发是个薄弱环节,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开辟海上南北通道,其实质是以海促台,为实现海峡两岸“三通”发挥突破口作用。近年台湾海运界已主动与祖国大陆有关部门或地区联系,积极筹划两岸通航。海峡西岸有突出的海运优势,尤其是三都澳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已经国务院批准部分对外开放,三都澳城澳港口开发若与福温铁路建设配套,将十分有利于对台联系与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二、迅速围绕“三海”产业,进行海峡两岸都感兴趣的技术引进和开发。
从海峡两岸利益出发,围绕大陆“三海”产业的现状,我们除引进台湾先进的水平养殖、捕捞和食品加工技术外,还应突出地从日本、美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和开发生产所需要的技术。考虑到祖国大陆的消化能力和经济效益,从产品市场竞争的战略出发,目前西岸应着重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线,力争吸引外来投资,在海产品加工开发方面进行一系列尝试,生产方便海产食品,加工保健海产食品,开发海产美容食品如海带、对虾、鱼仔等;引进尖端的远洋开发技术,建立起强大的远洋渔业,参加国际化大合作,开发国际市场,参与世界竞争。同时,对引进技术不墨守成规,注重改良和提高。
从中央到地方振兴科技的综合基本对策都强调引进和开发两岸都有兴趣的海洋科学技术,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应主要为引进和开发海洋科学技术而展开。我们要抓住目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之契机,从政府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到科、工、农、贸等行业内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等都要体现引进和开发海洋科技技术的构思。同时从一开始就一改过去科技工作管理部门分割状态,明确由各级科委统管海洋科学技术工作。科委作为科技工作的职能主管部门,还应掌握一笔快速反应资金,对海峡两岸都共同存在的海洋经济中重大和关键技术领域,统一协调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以确保海洋科技尽快向产业化转化。
三、十分注重组织创新,推进海洋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为谋求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西德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科研机构的高级科技人才去领办、创办小工厂(公司),实行产业化生产。目前,德国工业企业部门拥有全部科研人员的63.9%(中国不及30%),提供59%的科研经费。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日本实行的是产业主导型的科研—教学—生产联合体。日本产业部门拥有全部科研人员的60.6%,提供了80%的科研经费,日本除基础研究主要在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进行外,绝大部分研究工作在企业进行。因此,技术成果的转化率非常高,对生产的推动作用也大。从我国温州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看,股份合作企业的组织创新对技术进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效应。温州民营企业不论是改造传统技术、工艺流程,还是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改善产品质量和企业组织形式,大部分都是由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者完成的。
借鉴上述经验,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约30%),企业缺少吸收科技的积极性和运行机制等问题,我们应不断创新经济组织,引进现代化“三海”产业开发机制,形成以股份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三海”产业开发新格局。以崭新的股份民营企业组织或优势互补的“产学研联合体”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科研机构的力量和大学毕业生,集中到海洋生产第一线,以提高海洋技术转化率,加速海洋技术产业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将国家股份所得部分用于设立海洋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专项资金,主要用来支持建立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从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化、工程化、配套化工作,并鼓励、支持转办、联办一批民办海洋科研、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服务实体,加速海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