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原理→创新”教学模式初探论文_胡维维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 315200

摘 要:“应用→原理→应用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等。本文以《浮力》复习课教学为切入口,构建了“应用→原理→创新” 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课堂实践,旨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 教学模式 应用 原理

一、教学模式简介

“应用→原理→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学生先学原理再应用的教学模式,开拓了教学的新纪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让学生首先“会用”,同时也要求学生还必须“懂用”。让学生在“会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与理解相关知识的原理,有利于培养既“会用”又“懂用”的人才。在完成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能否让学生做到真正的“活学活用”,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

教学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物理方法鉴别水和食盐水,完成与浮力有关的原理教学。

活动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用文字或简图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各种实验方法来鉴别水和食盐水,如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称重法和浮沉条件的应用。

活动2:学生展示并说明相应的原理。

学生1:将同样大小的两个物块分别浸没液体中(物块密度大于两种液体),比较在哪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更小(图1)。

设计原理:F浮=G-F拉。

分析:在空气中相同大小物块所受的重力一样大,用弹簧秤称量物块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拉力,此时物体受重力、拉力和浮力;又因物体静止时所受合力为零,所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减去拉力。液体中弹簧秤示数越大,物体受到浮力越小,液体的密度也就越小。

学生2:将一艘船漂浮于某一液体中,在船体上做一标记。将船外表擦干后,放于另一液体中,若标记的地方高于液面,往船上加入一些石头,标记处恰好与液面相平(图2)。

设计原理:F浮=G=P液V排g。

分析:一艘船漂浮于液体中,根据二力平衡,浮力大小等于重力。控制V排相同,P液越大,F浮也越大。本次实验通过增加船的重力来实现,但是,实际操作中可行性上存在问题,每一块石块质量太大,不一定恰好到达标记处。

改进:将石头改为体积更小的沙子。

学生3:选取一种物体,它的密度恰好在水与盐水之间。将这个物体分别投入到这两种液体中,一次出现下沉,一次出现上浮(图3)。

设计原理:P液>P物,物体上浮;P液<P物,物体下沉。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讲解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实验原理,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可行性的评价。学生归纳总结,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如右图)。

活动3:如何将“浮力”的知识应用创新。

在回顾浮力的相关知识后,给学生设置一个情景:池塘里有一只小船,上面装有一些石块,将船上的石块投进水中,水面高度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在掌握浮力具体的应用方法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规律:(1)P物>P液,液面下降;(2)P物≤P液,液面不变。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激荡思维,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更深一层次的飞跃。

三、教学体会与反思

1.发展主体,激发兴趣。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本模式将定具体应用事例作为第一层次目标,勾起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理解和领会知识具体的应用过程。

2.提升能力,举一反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模式将定原理应用作为第二层次目标,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能用所学的原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挑战自我,启发创新。本模式将定设计创新作为第三层次目标,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践操作,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2]黄慧敏《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5。

论文作者:胡维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应用→原理→创新”教学模式初探论文_胡维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