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中心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危害非常严重的污染物,具有高生物毒性、生物累积性、污染持久性和远距离迁移能力等特征。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特性、种类、来源和分布,以及它的危害和污染预防,使人们了解、认识该类污染物,进而共同努力来消减它的危害,保护我们的健康。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污染预防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1.1概念和特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高生物毒性、生物累积性、污染持久性和远距离迁移能力等特征的污染物,英文全称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缩写为POPs。
(1)高生物毒性:指POPs毒性很强,不仅有致癌性,还有生殖毒性、神经毒性等。如有二噁英的毒性几乎是氰化钾的1000倍。
(2)生物蓄积性:随着食物链POPs会从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和植物中迁移到动物和人类体内,浓度还会随着食物链传递逐渐增大,不断积累。
(3)污染持久性:指POPs的污染持续时间长。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具有“抗光解、抗化学分解和抗生物降解”的特性,进入环境后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被自然分解,可以长期存在。例如:二噁英可最多存在2119年[1]。
(4)远距离迁移能力:指POPs可以随大气环流、水循环迁移到地球的任一地方,甚至是极地地区的海洋和陆地表面,以及动物体内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2]。
1.1.2种类
国际首批控制和消除的十二种POPs分为三类,分别是农药类: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和六氯代苯;工业化学品:多氯联苯;无意排放的副产物:二噁英、呋喃。
2010年8月26日新增了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六溴二苯醚和七溴二苯醚、四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十氯酮、六溴联苯、林丹、五氯苯以及PFOS/ PFOSF九种POPs。
2011年4月29日,又将硫丹增列入公约附件A的受控名单。
1.1.3来源
POPs的来源广泛,既有人为有意化工合成的,也有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无意产生的,但大部分都是生产合成的化学品,如农药类、PFOS/ PFOSF、六溴联苯、多氯联苯等;二噁英和呋喃是无意排放产生,主要产生来源是制浆造纸、焦炭生产、废弃物焚烧、炼钢生产和遗体火化等行业。
1.1.4分布
POPs可以说无处不在,从南极到北极,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内都有它的身影。
在POPs全球再分配过程中,大气和水循环起了主要作用。如有机氯农药在施用中,大部分农药漂浮或被大气中的飘尘所吸附,或以气体或气溶胶的状态悬浮于空气中,随大气的运动而扩敗,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使污染区域不断扩大。
从有限的资料看,POPs对土壤的污染分布根据其种类、用途和产生途径的不同而各异。如多氯联苯的污染物主要分布在曾经使用过的电力电容器中;农药类POPs的污染分布情况主要与农药施用区域、多少有关,因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病虫防控时使用的农药种类、数量也各异,这就导致POPs在不同农作物地区分布情况和污染状况也复杂多变。总体来说,在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和水果产区污染较重,其他地区则较少或没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POPs的蓄积性使其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1874年德国化学家首次合成DDT,但直到1939年人们才发现它的杀虫功效,随后,被誉为虫害病的终结者被广泛大量使用;它的一个最危险的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即通过食物链从一个有机体传递到另一个。如在苜蓿地喷洒了DDT,然后把苜蓿喂了母鸡,母鸡下的鸡蛋也含有DDT,人类吃了鸡蛋后DDT又进入人体,并随着食物的不断摄入,DDT会在人体器官中不断累积,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体积累的有害物质就越多。
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POPs对动物和人体健康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因为它们不仅毒性强大,而且可以进入人体最为关键的生理过程中,使其发生病变,并极易导致死亡。该类物质不仅有致癌作用,还会危害免疫系统、损害内分泌系统、影响正常的生殖发育。历史上该类污染物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被誉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2.1.1 毒性与“三致”效应
POPs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当人体暴露于超过一定浓度的POPs物质时,就会发生器官和生理机能的不良反应,导致急性中毒或者死亡;若低于急性中毒剂量时,又由于POPs的蓄积性,会在人体脂肪中或器官中不断积累,表现出慢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促进肿瘤生长,造成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
2.1.2 危害免疫系统
当POPs进入生物体后,会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生物体对病毒的抵抗力,进而危害免疫系统。研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的失常与婴儿出生前后暴露于多氯联苯和二噁英的程度有关,如果母乳中有机氯含量越高、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婴儿的免疫水平越低。
2.1.3 损害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也是有机氯农药类POPs主要产生反应的部位,人类内分泌系统受POPs污染后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生殖和发育异常,出现生殖障碍,表现有器官增大、畸形,严重甚至死亡。例如:成年男子精子密度减小、质量下降、不育比例上升,女性乳腺癌患者增加等等。已有实验证明,有几类POPs物质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因为它们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影响受体的行为活动,进而改变基因组成,使得内分泌系统紊乱。
3.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预防
虽然POPs种类繁多、总量巨大、危害严重、治理困难,但随着POPs国际公约的签署和履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履约行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POPs、控制POPs,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议题,世界各国都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他们从法律、技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综合施策,努力减少该类污染物的总量、开发替代产品、加强污染物管理,尽可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我国为了减少POPs的危害,加强国家和地方相关机构的履约能力,强化法规、政策标准建设,推动监测、检测技术的研发与转让,增进信息交流,增强相关利益方对POPs问题的关注和认识,环境保护部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POPs履约办)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开发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长期能力建设项目》,并制定了《国家实施计划》。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清楚了POPs的毒性、迁移转化规律,也掌握了POPs的分布情况,在消减有意生产的POPs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多氯联苯、七氯、DDT和毒杀芬已经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在中国环境和食品中残留水平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这些POPs除二噁英类和三氯杀螨醇外已经全部禁止销售和使用,已经从市场上彻底消失,废弃的多氯联苯也已妥善处置,二噁英类也加强了监测和控制。虽然如此,但POPs物质逐年增多,污染又具有持久性,污染预防消减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环保、农业、住建、工商等多部门通力合作,从完善制度标准、健全管理体系、配套管理手段、落实监督管理、开展环境风险管理、加大技术研发、增强宣教力度和配套资金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也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一起减少POPs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赵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及其在我国的使用和管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11,22(6).
[2]周炳炎,王琪.国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J].化工环保,2006,26(5).
[3]李冬梅,李建科,史志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危害及其环境治理.《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M].2007.
[4]刘志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方法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2005.
论文作者:王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污染物论文; 持久性论文; 毒性论文; 多氯联苯论文; 农药论文; 食物链论文; 生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