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脉辨治痰湿阻滞型眩晕论文_邱志皓1,滕晶2

凭脉辨治痰湿阻滞型眩晕论文_邱志皓1,滕晶2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250011

【 中 图 分 类 号 】 R255.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1550 -1868( 2015) 10

眩晕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摇晃、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1] 眩晕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其中痰湿阻滞型在临床中颇为常见。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创立的新型脉诊体系,现从系统辨证脉学的角度对痰湿阻滞型眩晕的临床辨治要点进行简要论述。

1 病因病机

对此类眩晕的论述始于张仲景,张氏虽未命名眩晕,但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与现在的痰湿阻滞型眩晕颇为相似。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其中的“身为振振摇者”、“目眩”均是水饮阻滞中焦,清阳不升所致眩晕的临床表现。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素体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及,痰浊上逆发为眩晕。他认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头眩,内虚风作,非天麻不能除”。朱丹溪更是强调“无痰不作眩”之说,如“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痰湿者。”从上述医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仲景重视水饮之邪在眩晕中的致病作用,金元医家更重视痰浊的致病作用,水饮和痰浊虽同属湿邪,但致病途径又有所不同。水饮之邪大多停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脑窍失养发为眩晕;痰浊之邪随气而动,上蒙清窍而致眩晕发作。

2 临床表现

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体胖大,舌苔浊腻或白厚而润等。亦可兼见心下逆满,心悸怔忡,或兼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等症。

3 系统辨证脉学下的脉象要素特征

湿为阴邪,重浊而粘腻,水饮痰浊留滞体内,其脉象要素表现如下:

3.1 整体脉象要素

下:水湿痰饮乃为阴邪,其性趋下,脉象可延长至正常尺部之下,向近心端方向延伸。如果水湿过盛,导致气机运行不利,推动血液运行能力减弱,脉象可表现为“短”。

沉:湿邪本为重浊之物,自有趋下的性质。人体阳气升降出入,使脉的位置处于不浅不深的位置,脉浅则浮于表,脉深则沉于里,总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现阳气郁遏,不得外出机表,则脉显“沉”象。

短:脉象的长短是每次脉搏搏动延血管壁传导距离的长短,取决于血液运行的是否有力,今血液内容物偏多,机体的气化功能又被湿邪所阻遏,因此脉象为“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

缓:痰浊阻滞,血液粘稠流动缓慢,则脉象来缓去缓。即“沉缓为湿”之说。[3]

粗、滑、稠:水湿浸淫体内,随处流动,充斥脉管内外,脉显“粗”象,滑、稠是由于水湿之邪的属性所决定的。如张石顽所说:“又平人肢体丰盛,而按之绵软,六脉软滑。此痰湿渐积于中……以滑则为痰也。”

此外,还可见脉管壁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十分模糊,这也是湿邪侵袭机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3.2 局部脉象要素

滑、稠、缓、稀: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故脉象可见滑、稠;水湿痰浊停聚中焦,阻滞气机,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脉缓;水饮之邪偏盛,脉内容物密度相对减小,则可见脉稀。此类脉象特征多见于右侧关部。

刚:湿邪浸淫日久,久病入络,机体血脉淤阻,不通则痛,肌肉组织痉挛疼痛,可见局部脉管壁张力增高,呈现“刚”象。刚脉的位置不固定,随机体疼痛位置的不同而显现于不同的位置,可用于定位诊断。[2]

4 常用药物及方剂

此类眩晕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水饮痰浊,治疗药物以化湿药、祛痰药、行气药为主。如藿香、佩兰、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半夏、南星、天麻、陈皮、厚朴、枳壳、桂枝等。

针对该类眩晕,如果痰浊之邪为重,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治疗。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升清降浊,定风除眩,此二药乃方中主药。正如李东垣所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橘红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使气机舒畅,则一身之气畅达,烦闷可除。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促进水湿之邪的运化和吸收。

若以湿邪停聚为主,则多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方中桂枝、甘草平冲降逆,和里缓急,使上冲之水气下行;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使水湿之邪自小便而下。药仅四味,然可使机体所停之水外达,上蒙清窍之水气可降,对水湿停聚之眩晕疗效颇佳。

临证之时,则应结合患者整体状态进行辨证论治,合理加减药物。如患者素兼有血虚的病机,则可加用当归芍药散;平素郁闷不舒,可加用四逆散或越鞠丸;思虑过度者加用半夏厚朴汤等等。

综上,笔者认为在临证诊脉分析疾病时,首先要通过关键脉象要素——“滑”、“稠”、“短”或者“血流内有无数细丝”,初步判断出表明痰湿之邪的存在;然后通过局部或微观脉象对水湿痰浊之邪作出明确定位。如此,则机体的病机演化过程便会一目了然,对疾病的治疗便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第二版:424.

[2] 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50-251.

[3]周学海.周学海脉学四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44.

论文作者:邱志皓1,滕晶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  ;  ;  ;  ;  ;  ;  ;  

凭脉辨治痰湿阻滞型眩晕论文_邱志皓1,滕晶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