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四对关系_课堂教学论文

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四对关系_课堂教学论文

效率课堂刍议——简论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四对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政治课论文,课改论文,课堂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是“投入”与“产出”之比。高效,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据此,效率课堂也就可以理解为“降低教学的投入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催生出最能满足学生和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堂”。效率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众多政治学科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笔者以为,要构建高效率的政治课堂,应当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师与生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教师对有关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大多也是在阅读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之后经过思考加工才“自求得之”。因此,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应当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应试图用说教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而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用在课堂上给学生支配大量可思考的时间来躬行实践,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因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而学生受年龄、阅历、实践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认识水平与老师相比必然还存在一定差距,老师须引领、点拨,将丰富多彩的课程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知识基础加以恰当裁剪、组织、改造和创新。化抽象为具体、化零散为系统、化深奥为浅显,攻重点能举一反三,破难点能搭桥引渡。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而又渊博的知识功底。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超越学科教学大纲的时候,教师才能娴熟地把握教材,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然事件,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可见,从教的角度说,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吃准、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起点,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适度原则,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从学的角度说,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政治学科阅读量大、思考密度高的特点,教师要从高一开始教学生“会阅读”——通过阅读,在理清教材线索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提取有效信息,锁定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会整理”——将每次试卷、每本笔记、每张卡片、每次思考问题出现的灵感等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尤其是建立好错题库;“会思考”——要善于从课本的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善于从解题训练中概括提炼出解题注意点、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会运用”——练习、考试中能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丢掉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教育者心态,能够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即以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当是学生快乐时的分享者、胆怯时的鼓励者、讲述时的凝听者、学习时的帮助者、成长时的陪伴者。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往往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准与实的关系

要提高课堂效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需要“实”,但关键还在于一个“准”字。方向对路,则事半功倍。否则,方向不准,越是实在,课堂教学低效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首先,要“定准”自身的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握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自觉地锤炼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从容机智地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其次,要“认准”学情。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原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制约着下一步学习进展的幅度。我们只能根据这一客观实际从事课堂教学。准确把握学情,是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课题。我们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及时洞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大量可靠的学情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尽可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再次,要“备准”知识点。政治学科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要求我们要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准确地把握所教知识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以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于核心概念和核心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

“准”是前提和基础,“实”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尺度。所谓“实”,就是在“准”的基础上,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要对全体学生负责,谋求全体学生的发展,实现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为此,对待学业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对待学业基础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础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对待学业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当堂的知识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开讨论课、报告会,进行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对话与展示的关系

课堂教学对话是师生或生生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从互动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堂教学对话的互动分为五种类别。这五种课堂教学互动分别是:(1)“师生互动”,即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2)“师群互动”,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3)“生生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4)“个群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具体又分为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个体与全组学生的互动。(5)“群群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争等。在课堂教学中五种互动有时以某一种或某几种为主,有时则会全部出现,具体的对话互动方式由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情况而定。“对话”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对话方式,并及时加以调整。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对话方式,就会出现对话的障碍,不利于教学的进行。高效对话的推进还必须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过程。教学活动能得以展开,其基础就是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因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从课堂教学对话的效能来看,是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展示各自的观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新的未知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话的实质就是问答,即你问我答。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提问的质量和被问者的知识准备程度。如果过易或过难,均不能达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目的。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对方的最近发展区内设问,这样,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探究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对话需要真诚的倾听。不少的对话,看似热闹,你一言我一语,“对”得不亦乐乎。但只要你留心一看,就会发现几种怪现象:一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互不打扰:一种是围绕一些无思考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议来论去,没多大实际意义;再一种是如行云流水,完美得无懈可击……如此种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们都没有去认真听同伴的发言,更没去认真思考、辨别,把“思维的碰撞”简单化为“嘴皮子的碰撞”。“对话”要的是心灵的沟通。在思维的碰撞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认真地倾听。倾听、分析、比较……最后决定是认同还是排斥,这是一系列连续、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

第三、对话离不开展示。对话与展示相比较,展示显得更为重要。在认真倾听对方的基础上,教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才能彰显思维的魅力,让重点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得以揭示和提升,让易混易错知识点在思维碰撞中得以澄清。要展示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总结,这一过程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展示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熟练掌握与相关问题匹配的学科知识,做到回答问题有理、有据,不偏不倚,对症下药;二是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维推理过程,在接纳对方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找出破绽,拓展问题的思考空间,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四、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生成”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加以拓展,满足学生兴趣思维需要,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对学生积极引导。教师既要学好控制论,又要随机应变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教育智慧。从预设的课堂走向生成的课堂,从教师的心灵世界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情感培育情感,用民主培育民主,用平等培育平等,以情及情,将心比心,这是实现大课改的公理所在。正因为传统教育忽视了生成,所以要强调生成、重视生成、实现生成;但强调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任何人做事都必须体现他的计划性,对于复杂的事情更要讨论多种预案,以体现人的可控制性。再进一步深入发展下去,预设要解决好预设中生成和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对于预设外的生成有什么好办法,这就要借助思维的连接和投射,在备课时除备学生之外还要备学情,上课时除深入教材之外还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那么生活中和课堂上“水流花开”的情状,就难以逃出你意想的圈子之外,使你在学生们疑惑的眼光中游刃有余,把生成的问题处理得“大雪无痕”,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教学的关注点。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应该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体。它既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和科学预设,更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真实状态的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合理、巧妙的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总之,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只有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构建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地应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因为课堂是个动态生成、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构建高效率的政治课堂要处理的关系,当然远不止于此,要求教者在反复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中,尽可能精益求精,尽力体现自己对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追求。

标签:;  ;  ;  ;  ;  

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四对关系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