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与思考_抗日战争论文

“五步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与思考_抗日战争论文

历史课堂“五步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五步论文,课堂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新出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创造性地为我所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笔者在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了实用简捷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即走近历史→认知历史→拓展历史→运用历史→感悟历史等步骤,教学效果显著,得到了县区教研员老师的高度评价。以下笔者结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五步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走近历史

众所周知,历史学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如何把死气沉沉的历史知识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成为老师们棘手的问题。我们经常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走近历史这一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精心设计并巧妙地使用历史教学导入语,或通过温故知新、或利用课前导言、或以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之初,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由当今的中日关系追溯到近代中日关系的风风雨雨,进而点明课题,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拉近了历史与生活的距离,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

二、认知历史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是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因此在学习之初教师可提出要求,先由学生自己通读教材第四课,初步感知并记忆本节课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并对学生自学进行个别指导。之后,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两个基本历史知识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及爱国将领、战争的结果?(2)《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及代表人、内容、影响?通过小擂台式的记忆,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激励作用。

近几年来,由于对课改新理念的误解,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走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极端,很多公开课、观摩课甚至优质课对于基本历史知识的识记仅停留于蜻蜓点水。试想,如果没有基本历史知识的积累做基础,能力从何谈起,更不用说理论的升华了。通过认知基本历史知识,一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同时还有助于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快融入课堂,为全面实现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奠定基础。

三、拓展历史

历史教科书作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教育教学资源。由于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学习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所以现在的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与原初中历史教科书相比,删减了很多教学内容,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理解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要深入到教材之中,还要超越教材,丰富教材内容,为学生因知识、能力、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造成的、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后仍无法明确的知识盲区进行及时补充。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适时的点拨和补充:(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概况:19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强大起来,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为以后理解“中国为什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埋下了伏笔,同时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2)黄海战役。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示《甲午风云》的片段,使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对比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3)旅顺大屠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课件展示旅顺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在华权益迅速膨胀,这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并交流,教师及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9世纪末的《时局图》,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从而加深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同时为以后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点拨,危机也是转机,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以后戊戌变法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运用历史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是新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为此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引导学生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1)中国为什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的图片资料以及李鸿章避战自保的相关史实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归纳这一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2)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先由学生总结概括条约的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四个方面,之后教师可依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指导小结,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为什么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从而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运用历史,思维含量较高,对学生要求较高,只有通过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对这类问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五、感悟历史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因此,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在师生共同归纳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畅所欲言,交流有何新的感触、认识或启示。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如落后就要挨打等等。学生的知识由此得到内化,情感得到升华,历史教学的学科功能得以彰显。

“五步教学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由易到难的教育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当然,各教学环节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教师应依据教学的需要或依次进行,或交叉进行或并行。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由于每位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面对的教育对象以及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运用,不能照搬照抄,没有哪一种方法或模式是万能的,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并变通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践行新课改理念,立足课堂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标签:;  ;  

“五步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与思考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