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总结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产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关注人类门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深化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对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提升。从西方到东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到坚持可持续发展,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的艰难曲折过程。这一发展轨迹与人类对发展的认识密不可分,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和提升的结果。
20世纪40年代饱受二战创伤、经历战争洗礼而独立的新兴国家,充分认识到发展对国家复兴和强盛的重要意义。全世界很快卷入到一场巨大的发展浪潮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经济学也应运而生。它提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观点,认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CNP)的增长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这样,发展几乎被看成是一种经济现象,就是快速获得GNP或人均GNP的增长。在这一发展观的指导下,有些发展中国家确实通过单纯的经济方式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发展机构所设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5%的目标,有的甚至还更快些。然而,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改善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社会生活状况,相反还带来了一些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等,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突出问题。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人们对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产生了怀疑。在反思中,20世纪70年代的惊世之作《只有一个地球》、《增长的极限》等相继问世,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提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观点,把生态、经济、社会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发展的视野仍然局限于物的层面上,只见物不见人;发展的核心还是放在GNP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上,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物为本的观念,在一味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生物性需求中迷失了人的本性,忽视了人的本质性需求(精神性需求),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有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随着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出版,一种超越CNP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被普遍认可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聿要指标。人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由上可见,21世纪初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人民对社会发展认识不断深化和提升的结果。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既克服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又改变了早期人类中心主义片面追求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肆意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和生态平衡的错误做法,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在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自然发展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之后真正步入以人为本的良性轨道。
二、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从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轨迹和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发展和谐统一的思想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和谐发展3个方面的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要全面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因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而产生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等社会弊端将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存,人的全面发展也无从实现。同时,人对自然的认识,又将内化为人的智力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人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呢?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做到合规律性。
2.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要实现全面发展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否则因人与社会关系恶化而造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尔虞我诈、犯罪增多等社会弊端必将严重危害到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全面发展也无从实现。同时,人对社会的认识,又将内化为人的心理意志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人怎样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呢?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做到合目的性与合道德律。
3.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人的身心和谐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木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虽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如果因身心矛盾尖锐,造成身心严重失调,甚至出现人格分裂,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呢?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的身心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和完善人的身心,在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愉悦人的身心,实现从认知、意志到情感的升华,在人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美的境界,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合感受性、合美的规律。
总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在这3方面内容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素。而人的身心和谐是以知情意的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人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知情意是趋向真善美,以真善美为归宿的。知求真,意求善,情求美。可见,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要培养和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人。
可见,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发展的和谐统一,就是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也就是真善美在人的身上的和谐统一与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和意义在于可以借此建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建构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因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应该是真善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即以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观。只有具备真善美的全面素质,人才能称得上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真善美素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艺术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因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就教育内容而言,应该包括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
1.科学文化教育:求真
科学文化教育求真,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受教育者在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不断地研究和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大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献身科学的精神,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树立起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和毕生精力投入到科学事业中,为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科学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地认识科学的价值,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开发和利用科学资源,造福于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科学文化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可见,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科学文化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文化教育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求真的精神。
2.思想道德教育:求善
思想道德教育求善,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向人们传授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理论知识,使人们懂得什么样的世界观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观,什么样的道德观才是合乎人性的道德观,即解决“知”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导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获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把掌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信念、人生目标和道德理想。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选择,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思想信念、人生目标和道德理想。再次,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把自身的思想信念、人生目标和道德理想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变成现实的存在。这是一个实践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作为主体,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是被引导的对象;作为客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参照的对象,而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通过正确、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实践其思想信念、人生目标和道德理想,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把这3个环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从“知”到“信”再到“行”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知一信一行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向善的心灵。
3.审美艺术教育:求美
审美艺术教育求美,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审美艺术教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审美知识,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技能,发展其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和语言美。在审美艺术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审美情感教育。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情感,但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审美理论是否有效,审美能力发挥如何,审美理想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丰富而高尚的审美情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教育可谓是审美艺术教育的实质所在。审美艺术教育是运用美的事物陶冶人的情感,并且在情感活动中净化人的灵魂。这就是说,审美艺术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审美情感活动的过程。所以,审美情感的品质与强度,将直接影响到主体的审美判断以及价值取向。审美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帮助审美主体分清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界限,并且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处理,从而激发其对美进行观照、欣赏与追求的热情,特别是提高其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艺术教育正是在这种情感的净化和升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培养其爱美的品质。总之,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真善美素质的基本教育形式。科学文化教育培养人的理智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艺术教育培养人的艺术感。理智感的本质是真,道德感的本质是善,审美感的本质是美。因而要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就离不开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3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科学文化教育给人以知识,要求人们的行为合规律性。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有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身心的关系,达到人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自身发展的和谐统一。可见,科学文化教育,一方面通过给人以知识,使人们理解和正确认识善与美,从而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提供知识基础,使后两者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文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道德教育给人以意志,要求人们的行为合目的性。思想道德知识的获得,有利于人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为人们探求真理和达到审美境界创造良好的氛围;思想道德教育还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追求客观真理所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助人为乐、舍生取义的优良品质,使人获得心灵美。这种内在的美是审美情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可谓是科学文化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条件。
审美艺术教育给人以情感,要求人们的行为合感受性。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获得,有利于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的身心关系时,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和感受世界,使“合规律”的必然性与“合目的”的主体性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体验,转化为人们自由自觉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行动,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与满足。这样,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审美艺术教育中便达到了统一,融为一体,并升华为人的内在需求,从而最终促进人的真善美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