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土地整理是通过对利用不充分的土地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理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整理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然后作者针对土地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理 农村 生态环境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土地整理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进入以提高生活环境品质和农地生产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成熟阶段。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的主要目标仍是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维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时即使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大多也只是在田间道路两旁人工营造防护林,导致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存在诸多矛盾,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1.分析评价论证不足
在制订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设计时,土地整理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这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通过土地整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理解,带着急功近利的色彩过分追求土地整理的数量,对土地整理的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关注不够。
2.单一作物替代植被群落
大面积平整土地,挖低丘、填筑坑塘、改空闲地为耕地,尽管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垦殖率,却导致原生次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被大面积减少退化。植被被单一的农作物替代,生态平衡收到破坏。这样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将会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也会受到影响。
3.影响生物多样性
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目前在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减少了绿地地面和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使得区域性生态系统简单化,对生物多样性有着极大地负面影响。
4.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水土流失
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一般工业、畜牧、家庭污水未经处理就任意排入渠道注入农田,这也对农地造成极大地污染。
5.影响景观布局
由于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会改变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从而对景观布局造成影响。忽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6.对谁资源及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坡地垦殖、梯田建设等手段增加土地,提高粮食产出,这相应会提高水资源需要量,也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有的处理不完善,会导致得不偿失。大面积混凝土水渠和道路的修建、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不当都会出现涵养水源、洪水宣泄、土壤侵蚀的危险,也会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和宣传力度
目前对于中国的土地整理工作,普遍存在从落后耕地占补平衡的角度考虑的多,从生态环境考虑的少,从口号上提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缺乏长期性、可持续性的问题。结合中国现阶段国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的国情,应当加强基础教育,从而培养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生态环境观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土地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提高人们对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土地整理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土地整理带来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地块合并、农田平整、兴修水利、坡地改梯,修筑路网等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插花地的调整可以通过土地置换、分割,聚零为整,变交错为整齐;破碎地可以通过土地调换或边角整治进行整理。
2.农村居民占用地整理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主要包括:村庄内部改造,如“空心村”的治理;村庄搬迁,主要是整村或部分搬迁,另辟坡地或劣质耕地作为村庄用地,退出原有村庄占用的耕地或好地;村庄兼并,主要是小村合大村,统一建设,旧村退耕还田。
3.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土地复垦整理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由于采矿、乡镇企业搬迁、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工矿废弃地和灾毁地的存在,对农村的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很大影响,对这一部分土地的复垦整理是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
1.增加耕地面积
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是通过废弃地复垦, 平整土地,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来实现。根据对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面积10%~20%,其中,仅通过土地平整、 沟路渠的规划治理和地块归并等农地综合整理,即可新增耕地5%~10%。
2.控制水土流失,增强抗灾能力。通过对一些荒坡地和坡度较大且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开展平整、坡改梯及绿化和水利建设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条件。
3.提高土地的质量与产出率
据调查,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一般较低,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5%,且贫瘠化程度较高,土壤养分的投入量与植物吸收养分的数量之比仅为0.81。土地整理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它将显著提高我国耕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4.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经营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耕种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为的划分地块,使得地块划分过细,地块过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通过土地整理使原来零星、高低不平的田块整理成为田、林、路、沟、渠配套的标准化农田,有利于机械化操作,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经营。
五、土地整理中应重视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诚然,土地整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乃至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整理目标定位等因素的制约,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如对景观生态设计不够重视、环境建设不力等问题,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未能随土地整理同步增强,影响着农村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促进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土地整理工作还应做好下述方面的工作。
1.加强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着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和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 “三集中” 模式。这种模式理论上不仅可以节约土地, 增加耕地面积, 而且也有利于环境的整治与保护。
2.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众所周知,提高耕地质量是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表明,土地整理后起初2年耕地质量不高,甚至有所下降。这要求人们对新增耕地加强管理,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耕地肥力,提高农地质量。
3.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态灾难的事实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有鉴于此,未来应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土地整理的整体目标,不可偏废。
六、结论
土地整理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增加耕地面积而忽视系统内其他要素的改变对周围生态景观的不利影响,不能只考虑局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整个地区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应依据正确的科学理论,把土地整理与生态建设两个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有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胡利梅,杨珊,高瑞.土地整理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10).
[2]张文波.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 (02).
论文作者:阮佳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耕地论文; 农村论文; 质量论文; 耕地面积论文; 生态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