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李晶鑫

新课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李晶鑫

李晶鑫 四川省阆中市河溪中学 637400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美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充满了情感与内涵,是对生活的总结。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将美术生活化,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美术氛围,并能在生活中理解美术,感悟其魅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生活化 策略探究

生活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美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角度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拓宽美术教学的空间,可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美术教育观念不符合现实生活。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初中美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致使美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而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许多初中美术教师过度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采用“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没有引导学生从美术角度观察生活,运用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生活现象。

2.初中美术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美术教材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美术教材不科学,使得美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进而影响了初中美术教学的效果。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学生需要新鲜的素材和灵感。然而,初中美术教材只提供一些固定的美术图片,未能像实物那样给学生以全方位、立体的视觉效果,从而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3.初中美术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受到中考压力的影响,初中美术教学并不受重视,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许多美术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局限于教材之中,从而导致美术教学质量较差。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许多美术教师只注重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审美意识,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较低,进而大大降低了美术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本身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美术。初中教材中涉及的美术内容是对生活化美术的一种理论性升华,是一种总结性、代表性的展示,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静态的,不能够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且单一地让他们进行模仿、学习,他们觉得枯燥无味,不愿意学习美术。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来刺激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学习《多变的色彩》时,让学生就生活中的色彩进行寻找、总结:生活中有哪些色彩?学生纷纷指出穿衣、打扮、装修、布置等,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精彩的颜色。之后让学生就色彩的搭配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从生活中的常识或者网络收集的相关信息等对色彩的搭配进行感悟,了解各种色彩的审美内涵以及艺术特点。笔者再趁势将其引导到教材中来,让学生以笔的色彩深入体验不同色彩的艺术魅力。

2.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

初中美术教学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从教学内容方面入手,联系日常生活。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明确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并以此为中心,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发散。可以从绘画的主题方面入手,利用课上所学知识技能来刻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色、物品、事件,并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模板,向学生讲解其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提升初中生的美术素养。特别是一些学生不太了解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师更需要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象化讲解知识点,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掌握并学会使用相关知识技能。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 优美的校园》时,教师可以替换掉教材中的案例,直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经历的校园生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在学生时期的校园时光,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游览校园,更加全面、细致地观察校园,并利用美术创作的形式,将自己眼中的校园艺术地表现出来。这样教学内容是根据教材的中心,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设计完成的,给学生以亲切感,拉近了学生与美术学科的距离。初中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化的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美术对自己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从而更加投入地完成美术学习和练习,不断提升美术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3.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课余时间帮学生拓展学习领域,例如可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等,开拓学生的事业。此外,当地的自然风光或者民族文化遗产等,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在此过程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能力。另外,最为便捷的方式就是借助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资源来调动学生的美术兴趣。在网络上充满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与欣赏价值的美术资源,且形式非常多元化,如图片、纪录片以及PPT等。在教学中,教师可按照时代的发展特点,将当前最流行的美术元素以及视觉元素融入美术课堂上,如此便可增加美术课堂的容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总而言之,自然文化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资源等,都能够充满生活气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素材。另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品味美术作品。即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美术资源,假如学生没有足够的鉴赏能力也是枉然,因此美术鉴赏课是非常关键的。当代视觉信息泛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辨哪些是高雅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美术资源,由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创作美术作品时才会更加顺利,而且美术作品的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

4.多元的成果展示及综合评价。

为了实现美术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融合,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展示课堂学习成果的机会,并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首先,学习成果的展示。为了切实掌握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教师要注重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美术基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课堂作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巩固美术课堂学习的成果。教师还要注重展示学生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美术作品的比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将美术作品张贴在班级中。除了将美术作品张贴在班级中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壁报、展示宣传栏、教室外走廊,并通过举办作品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其次,综合性的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美术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起来,评价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情况。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外,课堂评价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及学生自身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结果综合起来,确定学生最终的课程评价分数。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并利用综合的课堂评价方式,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美术教师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薏如 生活化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浅析[J].新课程,2015,(04)。

[2]葛赛芬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3]汪建国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方法[J].科学咨询,2016,(07)。

[4]曾艺玲 试论新课程下的农村中学美术课堂教学[J].求知导刊,2015,(07)。

[5]徐雪莉 基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示范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5,(05)。

论文作者:李晶鑫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新课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李晶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