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叁堆, 王远, 孙国清, 金石桥, 周焘[1]2015年在《中国转基因棉花研发应用二十年》文中研究表明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DNA原理,将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靶标生物基因组中,并使靶标生物得以表达目的性状的技术。这一技术克服了生物有性杂交的限制,使物种间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既可以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也可以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还可以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反之亦然。因此,这项技术自发明以来,即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医学等领域,为其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转基因植物是以农杆菌等为媒介,将来源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等其他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转入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并赋予其靶标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高产、优质等的植物。以1972年构建第一个重组DNA分子为契机,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为起点,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近30年的时间内发展迅猛,至今已有200多种植物已成功获得转基因株系,40多种数千例转基因植株进入田间试验。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咨询服务中心(ISAAA)统计,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60万hm2已经迅速增到2014年的1.815亿hm2,累计种植面积大约比中国国土总面积还多80%。在全球转基因植物研发和应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先后批准了7种转基因植物的生产应用,其中,抗虫棉是唯一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农作物。从1994年中国研制成功国产单价抗虫棉(GK),以及1995年美国保铃棉进入中国至今,抗虫棉已经在中国推广应用了近20年的时间。文章介绍了这2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抗虫、抗旱耐盐碱、抗除草剂、抗病以及纤维品质改良等性状方面所取得的转基因棉花研究进展;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轰击、花粉管通道介导、茎尖或芽尖转化、农杆菌液浸染和纳米载体花粉介导等不同转化技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同时,介绍了中国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状况,并从抗虫棉品种审定、发展趋势和产业化状况几个方面,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的应用,最后对未来转基因棉花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沈海涛[2]2007年在《转抗逆基因棉花功能分析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新疆又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但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加上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危害严重,给新疆的棉花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1.转CBF1基因棉花的抗旱效果评价CBF1基因是目前植物抗逆信号转导途径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能够调控下游多个抗逆功能基因的表达。目前,在冷不敏感植物的转基因植物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效果,但在冷敏感的植物中研究还不多见,对棉花的转基因效果评价还未见报道。利用北京大学提供的CBF1基因,我们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多个转CBF1基因棉花的纯合株系。对温室里种植4叶1心棉苗,用PEG6000进行处理,在水势1.1MP和0.8MP条件下,测定24h、48h和96h后棉花倒叁叶的荧光参数和光合参数及萎焉系数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的转基因株系差异较大,其中25C-2和24C-1的转基因株系抗旱效果十分显着,明显优于对照棉花及其它转CBF1基因棉苗。说明CBF1可用于转基因棉花的抗旱育种,为下一步的抗旱棉花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2.转基因抗病棉花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由于缺少有效的抗源,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培育抗病转基因棉花,被认为是防治棉花黄枯萎的有效的途径。我们实验室在多年的研究中,在棉花的抗病转基因育种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多个转基因棉花抗病品系。当前正进行国家转基因棉花环境释放安全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转基因棉花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转β- 1 ,3 -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棉花连续叁个世代的每一个生育期的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转β- 1 ,3 -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抗病基因棉花与对照比较,差异不显着,说明转基因抗病棉花对根际微生物影响不大,从而为下一步转基因棉花的生产示范奠定基础。3.海岛棉非特异脂质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植物nsLTPs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细胞壁的碱性可溶性蛋白,由于它的存在使植物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抗性和适应性,并且对病原微生物也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海岛棉对黄萎病有很高的抗性,从海岛棉的克隆的At7-LTP基因对黄萎病有明显的抗病作用已被证实。本研究从陆地棉脂质转移酶基因的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通过RT-PCR技术,从黄枯萎混生病圃种植的海岛棉中克隆了两个脂质转移酶基因GbLTP1和GbLTP3。同源性分析显示:这两个基因与海岛棉的LTP-At7基因和来自于陆地棉纤维发育cDNA文库中LTP1、LTP3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达95.93和93.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端具有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结构,成熟肽85%的氨基酸残基为疏水性,分子内具有8个位置固定的保守的半胱氨酸,推测与蛋白的穿膜分泌有关。GbLTP1和GbLTP3是否对黄、枯病菌有抑制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目前功能分析正在进行中。
林社裕[3]2003年在《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转基因棉花的环境安全性,首先研究转Bt基因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及非目标昆虫的影响,与常规棉比较,转基因棉降低了非目标昆虫及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均匀性,增加了优势集中性,使非目标昆虫的生态系统和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降低,并且降低了士壤无脊椎动物及非目标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其次,采用ELISA的方法,对转基因棉花的基因漂移进行了研究,叶片毒蛋白的ELISA分析表明:基因漂移距离约50米,主要有东、南、西叁个方向,说明棉花基因漂移主要受昆虫传播的影响。第叁,比较棉花发育的叁个时期(现蕾期、花铃期、衰老期)距根系不同距离土壤微生物数量、总糖含量、氨基氮含量,结果表明,抗虫棉在现蕾期土壤中总糖、氨基氮含量依叁个距离基本持平,花铃期和衰老期的糖、氨基氮含量依叁个距离呈上升趋势;常规棉在现蕾期糖、氨基氮含量依距离呈上升趋势,花铃期先下降后上升,衰老期呈下降趋势。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抗虫棉:叁个时期微生物数量依距离均呈上升趋势;非抗虫棉:现蕾期呈上升趋势,花铃期先下降后上升,衰老期呈下降趋势。根据距根系不同距离土壤总糖、氨基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表明,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得土壤中糖、氨基氮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但抗虫棉和非抗虫棉糖、氨基氮含量变化趋势的差异说明,由于抗虫棉的根系分泌物使微生物产生了避性,从而产生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的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差异,进而导致糖、氨基氮含量随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梯度差异。
唐铭一[4]2015年在《新型转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棉铃虫田间种群Cry2Ab抗性等位基因的F_2检测》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级产棉大国,棉花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因此棉花在我国种植业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的为害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威胁,化学防治是控制其为害的主要方法。此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是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更重要的是棉铃虫由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导致其极易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棉铃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大暴发,给棉花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生物技术的进步,我国在1997年开始推广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即第一代转Cry1Ac毒素基因抗虫棉),由于其对靶标害虫棉铃虫良好的控制作用,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到2014年全国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90万公顷,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93%。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的广泛推广应用,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有效保护了天敌,改进了农田生态系统,表现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克服棉铃虫可能对转Bt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在抗虫棉推广的伊始就提出了抗性治理的高剂量避护所策略,后来又引入基因迭加策略即转双价Bt基因抗虫棉的应用。虽然有抗性治理的预案,但随着转Bt棉花在各国的广泛种植,长期的选择压力导致的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仍然是棉花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抗虫策略极为必要,利用植物表达与昆虫特定基因匹配的dsRNA的RNAi技术控制害虫成为了最新的选择。本研究对转入棉铃虫激素合成代谢途径中起关键作用基因的dsRNA的棉花进行了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调查,以全面评价这类新型转基因棉花的生物安全性。另外采用F_2检测方法对我国各大棉区的棉铃虫对Cry2Ab毒素抗性基因的频率进行了调查。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转基因抗虫棉的未来发展以及棉铃虫Bt抗性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1.新型转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具有全新抗虫策略的转dsRNA棉花是一种理论上有效的控制棉铃虫为害的新型转基因棉花,对其开展对棉田靶标害虫棉铃虫、非靶标害虫及天敌影响的调查,是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量这类新型转基因棉花未来应用前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以两种表达与昆虫激素相关基因的dsRNA的转基因棉花(新型转基因棉花)、转单价和双价Bt基因抗虫棉以及常规棉为对象,系统调查了在棉花生长季中棉田棉铃虫、其它非靶标害虫和蜘蛛、瓢虫、草蛉等天敌的数量变化,分析了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并采用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等参数评价了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的情况等。结果显示除了常规非抗虫棉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数量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棉田外,余下各种类型棉田群落组成没有差异,各个生物学参数间也没有发现差异。因此,新型转基因棉花对棉田的非靶标害虫和天敌无不利影响,但从棉铃虫的数量及为害情况看,新型转基因棉花比转Bt基因棉花对靶标害虫棉铃虫的效果要差,要想将此类棉花应用于生产实际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工作。2.各地区棉铃虫田间种群Cry2Ab抗性等位基因的F_2检测2014年对河南安阳、山东夏津、河北廊坊、新疆沙湾4个地区的田间棉铃虫种群对Cry2Ab毒素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进行了F_2检测。河南安阳的田间棉铃虫种群,建立了 251个单雌系,检测了其中109个,检测出抗性单雌系数量11个,抗性等位基因数量11个,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25;山东夏津的田间棉铃虫种群,建立的单雌系数量为176个,检测了其中63个,检测出抗性单雌系数量6个,抗性等位基因数量7个,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28;河北廊坊的田间棉铃虫种群建立单雌系350个,检测了其中58个,检测出抗性单雌系数量14个,抗性等位基因数量14个,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60;新疆沙湾田间棉铃虫种群建立单雌系150个,检测其中77个,检测出抗性单雌系数量为0,抗性等位基因数量0,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00。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还没种植转双价Bt基因抗虫棉,但种植Cry1Ac棉花历史比较长的地区,Cry2Ab毒素蛋白抗性基因频率明显较高,因此是否种植双价Bt棉花时应保持谨慎态度。
易小龙[5]2017年在《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干旱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新疆属于干旱荒漠地带,气候干燥;同时新疆又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而棉花属于耗水作物,农业用水危机越来越突出,培育抗旱转基因棉花显得尤为重要,可很大程度上缓解干旱对棉花的影响。抗旱转基因棉花的获得性抗性所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则是其应用于生产和推广的前提。本研究以实验室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11个转基因抗逆棉花株系和其3个亲本受体品种为材料,采用膜下滴灌,共5个不同灌水量处理:不灌溉(NI)、低量灌溉(LI)、中量灌溉(MI)、高量灌溉(HI)、正常灌溉(CK),其中正常灌水量略高于石河子棉区平均值。并对棉花农艺、生理、光合、荧光进行了测定,以期研究转基因棉花对水分的响应以及建立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用以评定其抗旱性和生存竞争力。并通过对连续耕作过转基因棉花和亲本棉花的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用以揭示抗旱转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为指导田间抗旱转基因棉花水分管理和环境安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灌溉(NI)和正常灌溉(CK)条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加权平均法(D值)并结合抗旱指数法对11个转基因抗逆棉花株系及其3种亲本受体的株高、红茎比、始果节位、果枝数、铃数、单铃重、单株铃重、籽棉产量、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蛋白等进行了抗旱综合性评价以鉴定其抗旱性强度。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材料中,相对亲本受体型,转基因型的抗旱性均高于亲本。其中以25C-1和TH1-katG的抗旱性综合指标值最高,抗旱性最强,TH1-ACCD、TH1-35S-COR和24C-1为中间类型,TH1-HRD、TH1-SAD,672-SacB、672-RD-COR、672-RD-SAD和672-2300TF为不抗旱材料。证明外源抗逆基因的导入提高了其的抗旱性,对比亲本受体型其生存竞争力均有所提高。2.在5个不同灌水量处理下,对其中24C-1、25C-1两种转基因抗旱棉花株系进行研究,测定其在不同水分胁迫下棉花苗、蕾期农艺性状及花铃期不同阶段花(蕾)铃发育、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研究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棉花对水分胁迫响应机理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棉花花(蕾)铃发育明显受到抑制,2个品种(系)的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能利用率(LUE)、PSII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碎灭系数(qP)呈现下降趋势;而气孔限制值(Ls)和非光化学碎灭系数(NPQ)则呈现上升趋势,HI和CK下差异均不显着或差异较小。3.通过对25C-1及其对应亲本受体TH2棉花根际土壤采集,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进行连续3个种植季节及第叁年进行的土壤微生物微生态多样性的测定,以期研究作物、土壤、土壤微生物叁者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在叁年间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在年与年及品种(系)间在PH值、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上均无显着差异,只在2014/2015、2014/2016的土壤有机质(OM)及土壤微生物微生态中Arthrobacter_oxydans和Lysobacter_soli的物种丰度上存在差异。结果表明,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在连续种植季年间的土壤理化上无显着差异,而土壤有机质在年间出现显着差异,因此棉花秸秆还田可能是导致抗旱转基因型与亲本受体型根际微生态差异的根本原因。
邱红林[6]2013年在《转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抗病棉花的安全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基因工程是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一些获准的转基因植物已经产生了巨大效益,显示出很大的诱人前景。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基因超出了传统育种家应用常规有性杂交种质基因库的范围,人们很难预测外源基因进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因此研究转基因植物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培育的转菜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pBLGC)的抗枯、黄萎病的棉花高代株系,研究新疆北疆生态区转基因抗病棉花与野西瓜苗和苘麻杂交及其DNA渗入试验分析基因漂移的可能性。通过裸地种植的方式,在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对转基因抗病棉花与田间杂草的株高、群落的种类及种群密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监测,分析转基因抗病棉花的种植与田间杂草的生存竞争能力。研究转基因棉花与新陆早7号之间的抗病、抗虫和农艺性状的差异。采用模拟新疆北疆生态区棉籽在室外越冬的条件,利用不同的土壤种植深度和处理方法,测定转基因抗病棉花的种子发芽率。利用TTC染色测定高温老化前、后转基因和常规棉种子的活力,同时测定不同温度下,不同品种棉花的发芽率以及在30℃下3天后的α-淀粉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棉花与苘麻、野西瓜苗远缘杂交不能正常结实。通过转基因棉花花粉DNA将目标基因渗入杂草基因组经检测均未获得阳性植株,说明转基因抗病棉花的靶标基因转移至杂草基因组的可能性很小。裸底种植条件下,株高以及种群密度等指标表明杂草种群优势强。自然田间以及田间正常灌水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并未增强自身与杂草的竞争能力。表明转基因抗病棉花转化为杂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转基因棉花在高抗黄萎病的同时,对棉蚜、棉叶螨等虫害也有抵抗作用。在黄萎病发病的后期与新陆早7号相比,转基因7P株系发病株率降低了32.17个百分点,病指降低了12.57,28P株系发病株率降低了27.86个百分点,病指降低了10.85;与新陆早33号相比,转基因7P株系发病株率降低了17.12个百分点,病指降低了7.29,28P株系发病株率降低了12.81个百分点,病指降低了5.57。转基因棉花在农艺性状上也优于常规棉,其中转基因7P株系和转基因28P株系皮棉总产量分别为3567.58kg/hm2.3770.30kg/hm2,都比常规棉的产量高。在种子的模拟越冬实验中,与自然条件最接近的处理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为零,说明转基棉花种子在新疆北疆生态区内田间遗落后越冬萌发的几率很低。转基因的种子经过高温处理后,种子活力与棉新陆早7号差异不显着,而α-淀粉酶活性和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芽率与新陆早7号差异不大。本研究发现,转基因抗病棉花在抗病、虫害和农艺产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对田间的生态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抗病棉花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转基因抗病棉花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孙建富[7]2011年在《抗旱转基因棉花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棉花是新疆的重要经济作物,而新疆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农田水利灌溉。而利用现代的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的转基因棉花品种能够达到解决田间灌溉需水量的效果,但是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的品种同样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转基因品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在种植过程中转变为田间杂草的可能性。本文利用现有的一些技术方法对转基因棉花及其受体进行调查,为转基因棉花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提供一个依据。在对叁种转基因棉花的安全性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抗旱转基因棉花安全性评价体系,对后期转抗旱基因棉花的安全性评价过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对不同生育时期的转基因棉花与对照进行干旱处理,对转基因棉花与受体棉花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的调查来观察转入基因是否对棉花的农艺性状产生影响;利用SPAD 502测定不同时间段内棉花倒一叶的SPAD 502值,确定棉花植株的健康程度用来来反映转基因对棉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对氮素吸收的影响;利用Dual PAM 100测定棉花倒一叶的不同指标来分析转基因是否对棉花的光合系统产生影响,在结果分析中主要分析的指标有Fo(基础荧光),Fv/Fm(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同时对棉田杂草及蜜蜂的活动频率进行调查,观测转基因棉花是否对种植区域的杂草分布及对棉花的传粉有影响。结果:从试验中可以得出转基因棉花对棉花的农艺性状株高、第一果枝高度、叶片数、结铃数及发芽率的影响微小,达不到显着水平;而在棉花整体的健康程度及光合系统产生有机物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影响,在棉花的产量测定时在同一水平的转基因棉花产量对受体棉花的产量达到显着水平;对棉田杂草及蜜蜂的活动频率的调查中发现转基因棉花对棉田的杂草分布在短时间内没有产生影响,长时间的种植是否会对棉田杂草分布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而蜜蜂在试验地的活动频率很低,达不到传粉的效果,在基因漂移方面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此次试验中的叁种转基因棉花品种24C-2、25C-2、672-TF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对棉花自身的遗传性状变异不显着,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结论:综合对不同干旱处理时期的棉花农艺性状调查结果、SPAD 505值、Dual PAM100指标及对棉田杂草的分布于蜜蜂活动频率的分析,可以得出转基因棉花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在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差异不显着,在提高棉花的抗旱能力上有显着的效果。对转基因棉花生长环境的长期观察能够确定同一转基因棉花长时间种植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转基因棉花对环境的影响在后续的实验中要对种植转基因棉花的农田进行长期的调查。
雒珺瑜, 张帅, 吕丽敏, 王春义, 朱香镇[8]2016年在《2009—2013年Bt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多年种植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昆虫结构与组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明确其变化趋势,可为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与生态调控、转Bt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借鉴。于2009—2013年连续5年对转Bt基因棉花中棉所41和非转基因棉花中棉所49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5a气象因子的变化,分析了5年内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相关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分析表明,2009—2013年中棉所41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所属目数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着;所属科数、物种数、个体总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个别年份差异显着,其余年份基本保持不显着的波动水平;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呈下降的趋势,至2013年下降达到显着水平,其余年份之间差异不显着,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变化;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均匀性指数无显着变化;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有所上升,至2013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天敌亚群落优势集中性各年份间无显着变化;与中棉所49棉田相比,相同年份中棉所41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结构与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无显着差异。可见,短期内非剧烈天气变化对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在结构与组成、生物多样性方面没有明显的影响。
王琴芳[9]2008年在《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体系的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以抗虫和耐除草剂性状为主的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国内外对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国际上转基因作物的新发展趋势是:复合性状、营养改良与药用等新一代转基因作物不断涌现。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的政策与法规,而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的法规。本研究目的:(1)系统全面分析国内外对第一代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与耐除草剂作物安全评价法规与监管模式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转基因作物评价与监管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调研分析国外对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复合性状、营养改良与药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措施,提出我国对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内容与监管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本文主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国内外转基因作物评价与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归纳了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和监管中取得的成就:(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条例的国家,并率先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2)有效地保障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挽救了我国的棉花纺织产业。(3)抗虫棉环境安全研究开创了监管新模式,在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生产监管中实行“天然庇护所”策略,控制了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的连续11年产业化历程证明这种策略的正确性。(4)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业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检测机构及检测标准(体系),农业部筹建了下属21个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中心,并且已经逐步通过认证或正在进行认证;建立和发布了37项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环境安全与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5)保障了转基因生物对人类与环境的安全,事实证明,经农业部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批准进入市场的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以及批准进口作为食品与饲料加工原料的产品都是安全的。2.通过分析比对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内容与方法,指出了我国转基因作物评价和监管中存在着叁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安全性评价中争论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1)对于现行的以品种为基础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模式,建议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以转化体事件为基础的评价与监管;(2)对于按照省份逐个申请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问题,建议实行分生态区种植的监管模式;建议全国一证制;(3)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强制性与零阈值标识问题,建议采用自愿标识政策;(4)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论事件建议:不应过分强调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效应;卡那霉素标记基因可以在转基因作物中继续使用;如果转基因作物与其非转基因对照实质等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动物试验。3.本文通过分析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各国对育种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归纳了国际上对复合转基因作物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叁种主要模式:(1)美国加拿大模式;(2)日本与韩国模式;(3)欧盟模式。建议我国对育种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借鉴美国的管理模式,实行简单评价程序。4.通过分析国外对高赖氨酸玉米和富含维生素A金米的安全性评价个案分析,提出对新一代转基因营养改良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外源蛋白安全性评价要全面;应该对预期改变营养成分的代谢产物进行评价;要着重评价其目标营养成分改变的安全性,以及营养改变转基因作物的营养功效。5.通过比较分析国际上对未来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药用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提出我国对未来药用转基因作物评价与监管的建议:完善药用转基因作物评价规定;对预期使用的评价要以其他生物反应器为对照进行评价;对食用安全与环境安全评价要以其非转基因对照比较;设计产品生产过程中无活性,加工工程中激活;利用遗传限制技术使药用植物花粉不育等。这些建议供我国农业转基因安全性评价与监管决策部门制订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和监管措施时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马小艳, 彭军, 姜伟丽, 马亚杰, 马艳[10]2013年在《转基因(Bn-csRRM2)高产棉花的荒地生存竞争能力》文中指出【背景】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之前,必须评价其环境安全性。其中,荒地生存竞争能力是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方法】以转基因(Bn-csRRM2)高产棉为观察品种,受体材料中棉所12及转基因(Bt+CpTI)抗虫棉中棉所79为对照品种,分别于2013年4月底和5月底在荒地用地表撒播和3 cm深播2种方式播种,并于5~9月份对棉花存活率、株高、茎直径、果枝数、蕾铃数等生长参数进行比较,检测、评价其荒地竞争能力及杂草化风险。【结果】无论是撒播还是深播,荒地中棉花长势均较弱,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生育期延迟。4月底播种的棉花至9月底未见棉铃;5月底播种的棉花有个别植株能够结铃,但铃数少且小,无吐絮铃。【结论与意义】转基因高产棉在荒地中无竞争优势,不能繁殖传代,无杂草化风险。本研究为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转基因棉花研发应用二十年[J]. 郭叁堆, 王远, 孙国清, 金石桥, 周焘.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2]. 转抗逆基因棉花功能分析及安全性评价[D]. 沈海涛. 石河子大学. 2007
[3]. 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评价[D]. 林社裕. 扬州大学. 2003
[4]. 新型转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棉铃虫田间种群Cry2Ab抗性等位基因的F_2检测[D]. 唐铭一.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5]. 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易小龙. 石河子大学. 2017
[6]. 转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抗病棉花的安全评估研究[D]. 邱红林. 石河子大学. 2013
[7]. 抗旱转基因棉花的安全性评价[D]. 孙建富. 石河子大学. 2011
[8]. 2009—2013年Bt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动态变化[J]. 雒珺瑜, 张帅, 吕丽敏, 王春义, 朱香镇. 生态学报. 2016
[9].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体系的分析与对策[D]. 王琴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10]. 转基因(Bn-csRRM2)高产棉花的荒地生存竞争能力[J]. 马小艳, 彭军, 姜伟丽, 马亚杰, 马艳. 生物安全学报. 2013
标签:农作物论文; 转基因作物论文; 棉花论文; 棉铃虫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转基因政策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土壤检测论文; 基因工程论文; 害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