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趋势论文,地理论文,教材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交通、通讯等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活动空间迅速扩大,世界仿佛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已构成影响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这一切使人们意识到,“地球村”已不再是少数科学家先觉的忧患,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与此同时,地理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联系区域生产实际的具体问题研究,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以服务于区域发展。

为适应时代和地理学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学地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翻开一些国家(或地区)最近出版的中学地理教材,不难发现,无论教学目标、结构体系、主要内容,还是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都焕然一新。

各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综合起来看,在许多方面努力的方向是共同的。下面仅分析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一、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科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地理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尽管只选取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中学地理教材仍显出许多固有的不足,诸如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主题不明显、实用性差等,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许多国家新出版的中学地理教材,都努力摆脱地理科学系统的束缚,逐渐根据中学地理教育的特点,探索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世界地理为例,传统教材按照世界总论、分洲、划区、列国的方式编排。对于每个区(洲或国家)的讲述,有关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内容都面面俱到,曾被戏称为地理“八股”。新的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继承型。这种类型继承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必要的改革。例如:我国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地理(人教版),对传统世界地理模式进行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改革。其一,简化知识层次,即将分洲、划区综合考虑,并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特点,直接进行世界分区。其二,突出重点,即对每个区域的讲述,摆脱地理“八股”,把握区域主要的地理特征。

2.变革型。这种类型因循传统的思路,但是寻找新的途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例如:我国香港的《新地理》(文达出版有限公司),对世界地理的讲述,不再采用传统的地理分区,而是选取典型的自然区域(如温带草原区、热带雨林区、热带草原区等),结合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实际,以典型案例分析,说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人类的活动。

3.创新型。这种类型完全摆脱传统的模式,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一种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日本新的高中《世界地理》(帝国书院株式会社),以全球为视点,以世界的地域联系和地域研究、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文化生活及其交流、全球性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构建知识框架。

这些发展向人们展示,教材编写者都在努力打破传统中学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并从不同途径建立新的体系。很显然,新体系的建立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比较完善的体系。

二、突出阐明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将阐明人地关系放在核心位置起始于80年代。80年代初期,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虽然只是在阐述系统地理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人地关系,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的最后,加入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内容,但在当时仍为中学地理教材注入了新的活力。后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地理教材逐步发展到突出阐明人地关系。甚至教材直接取名为《人地关系》(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会考地理)、《人与环境》(如香港龄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学地理)等。上述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变化,正是中学地理教材以突出阐明人地关系为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材。在突出阐明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取教学内容。因此,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知识不再作为有系统的知识整体出现于教材中,而是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或典型区域分析,分散出现于有关知识中,并且其广度和深度也视所讲述内容的需要而定。

2.充实灾害地理的内容。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灾害地理的内容在传统中学地理教材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影响面不断扩大,所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如今防灾、减灾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灾害地理也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教材一般都及时把握住这个发展方向,充实了灾害地理的内容。教材不仅讲述了人们熟知的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气候灾害,而且也编入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引起的世界气候异常这些处于科学研究前沿的内容;不仅说明灾害的现象和分布,而且分析灾害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等。

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从80年代后期提出以后,很快成为人类的共识,并被认为是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中学地理教材一般结合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发展问题等,阐述可持续发展。仅以环境问题为例,教材不仅讲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讲述臭氧层破坏、大气“温室效应”等问题,甚至将太空垃极、彗木相撞等问题也写入教材,以使学生关注人类的居所——地球,以及人类发展的未来。在阐明问题的基础上,教材一般都介绍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措施,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在对待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和努力。

三、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当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加之世界各地区间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为此,中学地理教材更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

1.加大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充实人文地理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有限的容量内,教材从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基础来讲述有关的自然地理知识,从而大大减少了系统自然地理的知识量,并降低了教材难度。同时,教材将人文地理内容放在重要位置,加大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以阐明人文环境的形成,以及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可供讲述的人文地理的教材容量扩大,相应使人文地理内容得到充实。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休闲地理等内容也出现于中学地理教材之中。

2.在区域分析中,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教材无论是相对系统地讲述区域地理,还是只分析一些典型区域,都从重视对自然、经济内容的阐述,转问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以说明一个区域的人们,如何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行各项活动,这不仅反映生产的特点,还需要反映生活与文化的特点。

3.讲述有关自然地理内容时,注意与人文地理的结合。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但是,传统教材讲述自然地理时,忽略了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现在,教材比较重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以体现讲述自然地理的目的。例如:讲述海陆位置,联系其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的分布的影响。更进一步,教材还说明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及其评价。例如:坡地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为改造坡度因素,人们建造梯田,但是只能在缓坡上才适宜建造梯田。

四、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单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的需要出发,中学地理教材不再停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知识和阐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使教材既反映时代气息,又具有实用价值。

1.采取典型案例(或个案)分析。案例分析是现代中学地理教材普遍采用的一种编写方法。这种方法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阐明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的思路、方法及基本技能。

案例的选择一般要符合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典型性,即所选案例在同类地理事物中必须具有代表性;其二是真实性,即所选案例(包括涉及的资料)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虚构的。可见,案例分析法不仅加大了教材编写的难度,而且使教材变厚了。因为每个案例都必须给出详细的资料,并针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又必须能印证要阐明的基本原理。

当然,在不同的教材中,对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教材在不影响知识的正常讲述基础上,安排一些相对独立的案例。这种案例常被称为个案(如我国香港的《地理景观》,刘南威主编),篇幅较小,主要对所述知识起辅助说明和验证作用。有的教材将所述知识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如英国牛津大学附中的《人地关系》)。这种案例不仅起到验证作用,而且起到分析作用,但是,这种案例并不完全替代知识的讲述和原理的分析。有的教材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所述知识蕴含于案例分析和有意识的引导之中(如前西德的《环境的组成》)。这种案例完全替代了传统的课文功能。

2.注意对过程的剖析。传统中学地理教材重视对现象和现状的描述,除对一些自然现象作成因和机制分析外,对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则往往忽略过程这一关键内容,从而使知识显得较为机械、笼统和不着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因无前因后果帮助联系理解,只得靠强记硬背来达到教学要求。现代中学地理教材比较重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尤其注意对过程的剖析。在对过程的剖析中,向学生展示人类在某种条件下,或某个方面,是如何进行活动并对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这无疑对学生深入了解所处的社会并掌握社会生产中一些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关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关注的重点是空间,历史发展过程则是时间上的变化。教材在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同时,增加历史发展过程这一时间因素,从而使所讲述的知识更为形象生动。例如:我国香港的《人与环境》,在分析荷兰圩田农业这一典型案例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荷兰围海造田的原因及条件,圩田的规划、措施及实施过程,以及圩田的利用。

其二,是生产过程。一般来说,生产过程超出地理课要讲述的范围。教材在适当情况下,分析一些生产过程,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英国牛津大学附中的《人地关系》,在分析日本钢铁工业这一典型案例时,不失时机地用图解的方法展示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根据现代社会实际选择区域(或案例)。由于不按照传统的地理分区组织教材,各国(各地区)的中学地理教材所选择重点讲述的区域(或典型案例)各不相同。但是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根据现代世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所要讲述的区域,即所选区域在国际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二,重视对该国(或地区)所在区域以及相邻区域的讲述。例如:我国香港的地理教材比较重视对日本、祖国内地、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的讲述,其次才是西欧和北美;而英、德、法则比较重视对欧盟、北美的讲述,其次才是日本以及东亚。

4.反映社会经济的新发展。近一二十年来,东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苏联和东欧巨变等,使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趋向于多极化。同时,经济、贸易、交通、信息等向全球化发展。中学地理教材一般都及时反映这些新发展,不仅讲述全球性的问题,而且在阐述一些基本原理时也体现新的发展趋势,使教材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讲述工业区位选择时,面向世界分析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并且分析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厂址的原因。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不同。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在反映世界社会经济的新发展的同时,还应反映该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的新发展。例如:自80年代以来,日本将许多制造业企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使国内出现了制造业产业“真空”,国内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反映这种变化,并顺应国民就业和生活需要,日本的中学地理教材对传统的制造业内容进行删减,而充实了第三产业的内容和休闲活动的内容。

五、注意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为此,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非常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实现这一目的,教材无疑要编得生动活泼,既给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供充分的条件,又给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广阔的天地。

1.用多种方式引入。从教学实际看,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始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为此,教材编写者都在教学内容的引入上颇下功夫,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见到的引入是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实际、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趣味地理现象及问题,都成为引入所选的内容范围。在引入的处理方式上也五花八门,例如:新闻报道摘要、资料分析、读图、设问等。

2.课文避免长篇大论。传统中学地理教材注意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理原理的阐述,课文往往自始至终叙述下来,严谨且罗辑性强,但犹如缺少跌宕起伏、无悬念的故事一样,显得比较枯燥乏味。这样的课文适用于满堂灌式的教学,而这种教学方法已被证明对中学教学是不适宜的。为此,现代中学地理教材无不避免长篇大论,课文从追求严谨和逻辑性转向追求其生动活泼。采取的具体措施,除增强课文的可读性外,一般还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微单元,并通过设问、读图等多种方式,使各个微单元紧密联系又层层递进。目的是连环设计悬念,不断剌激学生索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3.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准备广阔的空间。教材编写者改变了一个基本的但又是至关重要的观念,即课文编写者不应该承担故事讲述者的角色,而应该承担故事设计者的角色。于是,过去被认为必须的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理原理的阐述,在一些新教材中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充实的实际资料,以及必要的引导和分析,将故事讲述者的角色让于学生,即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理原理的阐述让学生来完成。因此,更多的教材倾向于不直接给出结论性的内容,而是通过学生活动展开教学,并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有的教材为方便教师掌握,一般也给出结论,但分析过程仍是在学生参与下完成的。很显然,在这样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教材在课文的基础上,一般还联系实际,提供一些趣味性强、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阅读材料。

4.巧妙设计练习题。在新的中学地理教材中,已经很少能见到像传统教材那样侧重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取而代之的是诸如“问题”、“活动”之类的练习题。并且,练习题的安排一般也不局限于章节之后,而是穿插于课文教学和读图活动之中。综合来看,给出的练习题追求设计巧妙,立意新颖,增强趣味,联系实际,以吸引学生主动且乐意地去做。从练习题的目的性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这类练习题一般给出具体的实际资料,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又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类,培养基本技能。这类练习题一般结合具体内容,统一安排,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项基本技能。以有关图像的基本技能为例,教材结合各部分所涉及的图象(当然教材对这些图像安排是有先后考虑的),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类图像的读图、绘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第三类,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这类练习题一般是开放型的,没有标准答案,常选择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就环境污染、土地利用、城市交通问题、失业问题等,让学生扮演最高决策者的角色,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六、充实加强图像系统的功能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前,图像曾被称为教材插图、附图、配图等,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地理教材的编写都非常注意图像的设计、安排。图像系统成为评价一本地理教材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1.充分发挥图像系统的作用。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必须借助于图像来表示;有些地理知识,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地理过程等,如果能设计出合理的示意图,则一目了然,比起用大量的文字叙述来说,可能事半功倍。因此,教材编写者都追求图文结合,乃至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进一步,地理上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联系,也都尽量用图来展示。无图不成文,地理教材有多用图、少用文字表示;能用图、不用文字表示的趋势。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图像的设计、安排比文字的组织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当教学内容确定后,首先需合理设计、安排图像系统,然后再围绕图组织文字。这与传统教材文配图的编写程序完全相反。

2.增大图幅量,减少图载信息。翻开一本现代中学地理教材,获得的第一印象一般是大量且占着显著位置的图像。几乎每一面都有图,有的甚至整面都是图。在教材的总体版面中,图像所占的比例一般达1/2~2/3。最值得注意的是地图由专业地图向教学地图转变。首先,每幅地图的图载信息量大大减少,传统上用一幅图表示的内容,现在可能用一系列图表示,使每幅图反映的问题简明、直观,以充分体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为突出所要表现的内容,对主题内容大胆采用了示意甚至夸张的编绘手法,而对其它内容尽可能省略。第三,许多地图冲破传统专业地图编绘的束缚,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例如:在传统的地图中,图例、方向、比例尺被认为是三个基本要素,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绘制。但是,在现代教材中的地图,对三要素的限制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为体现图幅的整体效果,根据需要选择可能的图例。省略指示方向的经纬网,有的地图也以指向标指示方向,有的地图在图示内容能确定方向的前提下,干脆不给方向指示。由于采用计算机排版并考虑版面效果,地图一般不给出比例尺。

3.丰富图像类型,美化图像设计。现代中学地理教材,都要力求设计新颖的图像,除常用的地图、统计图、景观照片外,教材还要设计大量的示意图、框图、联系图、插画甚至漫画,使图像类型丰富多彩。对于同一类型的内容,也试图采取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对于统计资料的图示,有曲线图、折线图、纵向柱状图、横向柱状图、扇形百分比图、方格状百分比图、柱状百分比图等十几种表现手法。在丰富图像类型的同时,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美术加工。例如:立体效果、渐变效果、合成效果等都已普遍应用于中学地理教材的图像绘制之中。现代的中学地理教材一般都采用彩色印刷,对于图像的设色也很讲究。淡红、浅黄、淡蓝等色成为多数教材图像的主色调,藉以使教材在总体感官上显示出浅淡、素雅、明快的特点。

标签:;  ;  ;  ;  ;  ;  

中学地理教材发展的新趋势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