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振叁[1]2003年在《信阳楚简文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阳楚简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共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竹书,共119支,残坏严重,被誉为“我国最早的战国竹书”;第二部分为遣策,保存完好,共29支,记录随葬物品。这些简文对研究当时的思想文化和遣策制度的演变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 本文是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竹书和遣策进行集释,以提供全面详尽的信阳楚简文字研究资料,并参以包山、望山、九店、郭店、上博等楚简,考释简文,共二则: 一、释一篾明之柜格土蝼; 二、释“柢”
田地[2]2005年在《信阳长台关楚简遣册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发现了若干批战国楚简,其中记录随葬物品的遣册占有很大的量。由于遣册文字多难释,又缺乏可资对勘的传世典籍,所以遣册一直是楚简研究的难点之一。信阳楚简是我国50年代发现的一批重要的楚简实物,其中就含有一组遣册,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综合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从信阳楚简的发掘与着录、遣册的编联和文字研究等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述评。使我们对信阳楚简遣册研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以期有助于楚简遣册和楚文化的研究。
程鹏万[3]2015年在《说信阳楚简“乐人之器”中的“柧条”》文中指出信阳一号墓2-018号竹简记载的是"乐人之器"。"乐人之器"中的"■"二字,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何琳仪先生释为"枫条"是正确的,但他的解释并不正确。"乐人之器"中的"柧条"应该是文献里的"笋(枸、簨)虡",即悬挂钟磬的架子。
田河[4]2005年在《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研究概述》文中认为信阳楚简是我国早期发现的一批重要的楚简实物,其中含有一组竹书,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综合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信阳楚墓墓葬年代与墓主人身份、竹书性质及文字研究等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述评,有助于楚简和楚文化的研究。
刘钊, 张传官[5]2018年在《再谈“一沐叁捉发”的“捉”》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先秦典籍、信阳楚简、马王堆帛书和历代医书中的实际用例以及与"捉"相关的同源词,通过早期语义和情理两方面的考察,推阐勾稽出了"捉"字早期的词义内涵,并梳理出"捉"字词义的演变过程,再次论证了"一沐叁捉发"的"捉"是"紧攥"之义。
施谢捷[6]1996年在《河北出土古陶文字零释》文中研究说明河北出土古陶文字零释施谢捷【说明】为便于阅读,文中所涉及的古文字字形仅见于附表,正文中引用一律用相应的数码代替。对同一古文字字形的偏旁进行分析时,采用拉丁字母标记,如古文字[*1]有两个偏旁,分别用[*1a]、[*1b]代表。引书多取简称,详见文末附...
王宁[7]2014年在《河南地区简牍的发现与研究》文中指出中原地区应是古代简牍书写与保存的最为核心的地区,由于埋葬条件的原因,发现数量偏少。河南区域最早的简牍资料在战国时期,较早的发现在汉晋之际。陕县刘家渠23号汉墓木简,是目前河南发现唯一的汉简。其他类简主要有道教的各类符券等。
王强[8]2015年在《释信阳楚简中的“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信阳长台关遣策第11、21号简上旧释为"白"的那个字,应当改释为"勺",推测11号简上的"一勺"可能是一号墓前室出土的两件木勺之一,并对整理者混同勺、匕二物的情况作了说明。
王辉[9]1994年在《“富春大夫”甑跋》文中研究说明“富春大夫”甑跋王辉西安市文物中心藏一铜甑,器直口、深腹下收,平底,高圈足,底有平行透孔。腹两侧有铺首含环,上腹有两道凸棱弦纹,圈足上有凸棱一道。口径26、高11.7厘米。腹外有铭文两处,其中一条比另一条多4字。这件铜甑,已由王长启先生着文刊市(铭见...
何琳仪, 房振叁[10]2005年在《“也”“只”考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引用了马承源先生从海外抢救回归的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的资料,为何琳仪、房振叁先生专为纪念马承源先生而作。
参考文献:
[1]. 信阳楚简文字研究[D]. 房振叁. 安徽大学. 2003
[2]. 信阳长台关楚简遣册研究综述[J]. 田地.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3]. 说信阳楚简“乐人之器”中的“柧条”[J]. 程鹏万. 中国文字研究. 2015
[4]. 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研究概述[J]. 田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再谈“一沐叁捉发”的“捉”[J]. 刘钊, 张传官. 汉字汉语研究. 2018
[6]. 河北出土古陶文字零释[J]. 施谢捷. 文物春秋. 1996
[7]. 河南地区简牍的发现与研究[J]. 王宁. 中原文物. 2014
[8]. 释信阳楚简中的“勺”[J]. 王强. 江汉考古. 2015
[9]. “富春大夫”甑跋[J]. 王辉. 考古与文物. 1994
[10]. “也”“只”考辨[J]. 何琳仪, 房振叁. 上海文博论丛.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