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守一”实践的由来与演变_老子论文

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之源论文,修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守一”修炼法门源起及先秦典籍中所见之“守一”法

守一,也称为“抱一”、“守意”、“守三一”;是先秦道家养生修身之法,也是早期道教修仙法门之一。其法始自《老子》,最早是指专注于内在的精神魂魄,使之凝合为一,使与道相契而不相离,此即是“抱一”、“守一”。“守一”法虽始自《老子》,但在《老子》书中却称之为“抱一”;至《庄子》而后有“守一”之名;至其后,反而称“守一”者多,称“抱一”者少。今先将“守一”之源起,及先秦载籍中所见“守一”之意义论述于下:

《老子·十章》云: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此章似乎在谈论六项不同的事,然其中的第一、二项“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较具有关联性。关于“抱一”,汉·河上公《老子·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下注云:“抱,守。法,式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所以“抱一”即是“守一”。《老子·十章》在诸家之注中,较有名之注者为汉·河上公注及魏·王弼注。“营魄”,即魂魄,是指人体内精神意志方面的东西。“专气”,是指专守精气,即是以导引呼吸,并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来涵摄调养我们的精气。以上的单词解说,是采河上公及王弼注语而衍伸。

人由精神及肉体组合,河上公以为构成人体精神的为“魂魄”,必须使魂安魄静,才能志道延年;而魂魄托寄在人体之肝与肺中,因而魂魄的安静,在于能不以美酒佳肴来腐烂我们的肝肺,才能不扰乱我们的魂神。求道者,第一步要先使魂安魄静,即是不以五味乱心志,然后才能进一步做“抱一”的工夫;“一”即是“道”,亦是构成万物之“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旨在强调魂神不扰,能契合于道体,使不相离;至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则是在专守精气,使精气的运行达至柔和畅顺之境,如婴儿的自然无为。气分阴阳,阳气为魂,阴气为魄;魂为主宰人体思维计度方面之精神力,魄为主宰人体肢体动作之精神力;有关魂魄说的详细论述及举证,请见笔者所撰《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①。由于魂魄是阴阳气所成,所以“专气致柔”,乃是“营魄抱一”的先行工作。因而守一之术,其修炼法在凝守魂魄,使专一不离。并配以行气导引,使体内之气柔和畅达。

守一说源自《老子》之抱一,其后《关尹子·一宇篇》也有相关的说法,文云:

“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关尹子修炼之方,是将心、物、道皆称为“一”,肇启了“三一”之称,并且认为三者当凝合为一。三一中的“心”,即是魂魄;“物”可以指外物,也可以指吾有形之肉身。虽然文中增加了代表形体之“物(身)”,但仍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魂魄(心)与道之相契不相离,专于凝一而不杂二。

守一之说,原称“抱一”,到了《庄子·在宥》:“我守其一”,始称为“守一”。《庄子》书中谈到黄帝向广成子请问治身长久之术,广成子答以外闭耳目,内视守一之修炼法。

《庄子·在宥》云: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手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文中,广成子所谈的长生道理,和《老子·十章》所讲者相近。广成子以为道体寂静无形,吾人要与道体相合,必先做到闭绝外在视听之扰乱形、神;然后才能使心神(魂魄)安静,形体不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如此才能长生。文中的“无视无听”、“闭女(汝)外”,并不是不去看与听,而是不因视听之故,扰乱内在之心神魂魄,进而使“神将守形”,精神与肉体(形体)相凝为一,如此形体才可长生(“形乃长生”),才能如广成子的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神”,指魂魄、心、精神;“形”,指肉体、形体。

《庄子》文中的“我守其一”,即是《老子》的“抱一”;《庄子》书中的“以处其和”,即是《老子》“致柔”的工夫。《庄子》“守一”所谈的是形神相守的问题,其法在“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换句话说,即是在杜绝外诱,内守精神。

《庄子·在宥》引广成子对“守一”的阐释,可以让我们较清楚的了解到先秦道家“守一”说的意义;而其说虽仍重在心性的修炼,但借由仙人广成子之口来论说,则已开始出现了“守一”为修仙法门的联想,文中说广成子因此而“千二百岁”形不衰,使“守一”说沾上了不少神仙色彩。

二、两汉之世载籍中所见之“守一”说

(一)、西汉时期的“守一”说

“守一”之说,到了西汉有所推衍,除了沿继周世精神魂魄相凝为一外,并与行事之善恶相结合;本来老庄之“抱一”、“守一”已多杂道教养生及神仙色彩,至西汉世更与善恶说相结合,使得宗教之性质越来越明显。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

“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故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此言神无离形,则气多内充而忍饥寒也。和乐者,生之外泰也;精神者,生之内充也。”

董仲舒论养生,以“意”为“神”与“气”之根源;所以爱气宁神,首须“平意”;“平意”在于“闲欲止恶”;如此才能使魂神宁静,才能使气多而内充。在“平意”之后,董氏有一段更重要的话,云:“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此言神无离形,则气多内充而忍饿寒也。”由“神无离形”看来,“固守一德”的守一,即是在求静神养气,使神、形不离。而董说之可注意者,是说行“守一”法,可以使“气多内充而忍饥寒也”,其作用近于辟谷食气术,似乎在其时,已成为道士修仙法门之一了。又,董氏认为“守一”须先“平意”以静神养气,并以“君子闲欲止恶”、“弃欲念,止恶行”的道德观,作为平意静神的一种方式,使“守一”说更具有宗教意味。

又,《淮南子·原道篇》: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淮南子·原道篇》谈及形、气、神三者之关系,以为应慎守三者,使三者各守其职处其位,才能神明、气充、形安,否则一失位,则将导致形废、气泄、神暗。淮南子之说和《关尹子·一宇篇》所言心一、物一、道一相近,重视形、神之相守相契;也将“守一”逐渐推衍为“守三一”。

(二)、东汉道书中的“守一”法

继董仲舒、淮南王之后,守一说,较为重要者,则为《太平经》、《五符经》、《仙经》及《老子想尔注》等说,这些都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守一”也就成为道教的重要修仙法门。分述于下:

1、《太平经》中的“守一”法

《太平经》融会了先秦及西汉以来的“守一”说,将吾人肉体以外的精神部分区分为“精”、“气”、“神”三者;以为人体中之“神”受之于天,“精”受之于地,而“气”之中和者,则为组合成人的要素;三者代表了天地人;“守一”乃是将人体中精、气、神三者凝合为一的修炼功夫。守一须静心行善,守一能解承负之责,能使人度世而飞腾。如不能凝心守一,而使精、气、神三者涣散,则成守二、守三,甚而外物干杂,而为守四、守五,遭凶而速死。还神内守,不外涣之守一,才能使百神来集,延寿长生;守二、守三,将使地祇、人鬼凌之而为凶。《太平经》中谈及“守一”者甚多,但较杂散无章。今略录一二于下:

《太平经钞·乙部·卷二》: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追其远,治其近。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佑助之。故守一者延命,二者与凶为期,三者为乱治守,四、五者祸日来;深思其意,谓之知道。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能坚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②

《太平经钞·癸部·卷十》:

“令人寿治平法: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合以守一,分而无极,上帝行之,乃深乎不可测,名为洞照之式。”③

《太平经》所说的“守一”,大都是专注于返神内照,使形、神不离。“形”为形体,“神”指精神。“神”有时分开称精、神二者,有时称为神、气,有时称精、气、神三者;皆指内在之精神力而言。经中的守一,在藉由专注于心志,来使形神不离,以为如此可与道相契,而得长生。所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守一之法在存思,“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

由于《太平经》所见的“守一”,分散各章,较无次序,难明所谓,到了《太平经圣君秘旨》一书,便将《太平经》中所见与守一相关之说法,加以综汇,并依次论述,使“守一”之说,较明白易懂。由于全文甚长,今略录其前段部分文字于下。

《太平经圣君秘旨》:

“圣君曰:三气共一,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根。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中和;相与共为一。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三者相助为理,欲寿者,当爱气尊神,重精。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其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

守一明之法,未精之时,暝目冥冥,目中无有光。守一复久,自生光明,昭然见四方,随明而远行,尽见身形容,群神将集,故能形化为神……”④

《正统道藏·太平部·入字号》所录《太平经圣君秘旨》,共七页,据其文字看,是将《太平经》散见于各卷章中,有关“守一”法者,汇集一处,按照守一之目的、方法、成效等,依次论述。其文通篇皆与“守一”之法有关,首先由组成人体的三气说起,三气为精、气、神,三者共一位,三者乃天地人之气根。所谓“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中和。”三者生成之次第:为由“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所以守一之法,乃在专注于守“气”合“神”,使“精”不去其形;其修持法是以观想之方式,使三者合一,因而“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能如此,然后能使身轻精明,寿命自延。

又,在修炼法门上,《太平经圣君秘旨》所言的修持法,是“暝目冥冥,目中无有光”,逐渐可以使“精明”,由始赤而正白,而复青,洞见绝远,内照一身;可以除疾,可以度世为仙人。文中所说的光色,都是观想时所想象看到的光色,由其光色而判断守一方之成败。因而说是“守一明之法,未精之时,暝目冥冥,目中无有光。守一复久,自生光明,昭然见四方,随明而远行,尽见身形容,群神将集,故能形化为神。”

2、《五符经》与《仙经》中所见的“守一”法

《太平经》之“守一”为凝守“精”、“气”、“神”三者;三者中之“神”受之于天,“精”受之于地,而“气”则为人;并以存思目光,来使形(形体)、神(精气神)不离,进而使形化为神。与《太平经》同时或稍后的道典,则有《五符经》和《仙经》等,在“守一”说上,都有更进一步的发扬。

《仙经》一书,在汉·张道陵《太清金液神丹经·序》、晋·葛洪《抱朴子》、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宋·李昉《太平御览》等书中,都曾称引其书,该书之撰成年代难明,但据汉·张道陵《太清金液神丹经·序》已称引其书看来,则其书当在张陵前;应是东汉中叶前之道经。其中有关“守一”的说法,以汉·张道陵《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上·序》及晋·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之引文看来,《仙经》一书,所说的“守一”法,应大抵同于《五符经》。由于《仙经》已佚,所以底下以《五符经》说为主。

《五符经》将“一”视为具体的神祇,以之为道体的化身,而散入于人体三处,三处之神皆称“一”:以人体泥丸(脑)为“天一”,绛宫(心)为“人一”,下丹田(脐)为“地一”。牵合天地人三才与人身之关系。“守一”之法,即是守此“三一”;其法是以冥想的方式,观想人体泥丸、绛宫、丹田中三部位之神祇,以气灌身,除恶补气,使人长生。

《五符经》,近人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五符经考证》⑤ 以为即是古《灵宝经》,此书即是《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衣字号》所收的《太上灵宝五符序》;其书共三卷,前有序,据宋·贾善翔《犹龙传·卷五·度汉天师篇》所言,知《序》为张道陵所撰;其书除序外另有正文,实应正名为《太上灵宝五符经》。《抱朴子·辨问篇》说:“《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凡三篇,皆仙术也。”此书既有张道陵撰序,应是东汉世已存在之道书。有关此书年代之详细考证,请参见笔者所着《周秦两汉早期道教》第八篇《正机经》,三八五页至三八九页,一九九八年六月文津出版社印行。

《五符经》中有关“守一”之法,论述甚多,今撷录于下:

《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

“中黄老君曰:‘子既知身藏之神名,亦当知天地父母赤子之家,五城十二楼;真人秘之于太清玄和之府,丛霄之观,非有仙录者,不见其篇矣。甪里先生口传之诀于华子期。有欲知天地父母赤子三一也。天一在华盖下,人一在斗户,地一在日月所游。三一煌煌如明珠,子不守之,生复何求?又地一在日月所游,人一在斗户,天一在华盖下,元气翩翩,相引也。神龟在中正颇俄。子欲得之,当问我一之所在,安在兹?不但守雄,复守雌,一在无形,甚难知。……

第一先存(存思、观想)五兽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也,中央黄麟;此五兽忽变为山林,其四方林外有仙人虎贲羽林郎,面各八人;存之广狭随意,可隐万人。

第二当召身中神,从头至足,存其神,养其根,行其气,呼其名,必得长生神仙。

第三守地一,名曰丹田,皓自如雪,五色玄黄道母所居,溺水胞中。

第四守人一,名曰绛宫,南极太一赤子小童,右月左日,魂魄合并。

第五守天一,名曰紫宫,大如混鸡子,九色玄黄交结星历,身上纪纲。

第六食神丹太阳之精(日精)……第七食金液玄水之精(月精)……第八食星,玄气来下,青白丹黄……

第九行太极,紫云弥天,升降上下,混沌自然;是谓八节之日,入室暝目内视,存泥丸中紫气出,上升天;绛宫中赤气出,上升天;丹田中黄气出,上升天。须臾有三童子从天来下:其一童子紫衣,号护脑真人,从紫气中径下,来入泥丸宫,紫气随从还脑门。其一童子衣赤衣,号护心赤子,从赤气中径来下,入绛宫中,赤气随从还心中。其一童子衣黄衣,号护藏(脏)灵人,从黄气中来下,径入丹田中,黄气随从还脐门。如是此三童子补气除恶,练摩血气,敕魂安魄,定心充脉,使光泽流通,津池补满,良久间,体中休休纳纳,颐颐挹挹,即三童子护身之力;极念为之,思存三宫,心充门开,三童子忽飞还上天,门登闭矣。’”⑥

《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下》:

“泥丸、绛宫、丹田,是三一之真焉;令子守之,则万毒千邪不敢伤矣。漱华池、食五芽而不休者,便成仙人矣。”

“必欲长生,三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古人贵此真一之道,秘口藏文。一能成阴生阳,推行寒暑。……其大不可以六合隐,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存一至勤,一能通神;少饮约食,一乃留息。……知一不难,难在于终;知真不为,与不知同;求之不已,登彼九皇。”⑦

《太上灵宝五符序》中所说的“守三一”之法,其法是先存思(观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麟等五兽,化为山林,其外有仙人侍卫,再存思身中各部位神祇守身;其次存思人身下丹田的“地一”,其次存思人身心脏(绛宫)之“人一”,其次存思人体脑部上丹田之“天一”。其次存思吸食太阳之精;其次吸食月精;其次存思吸食五星之精;其次存思上中下三丹田 (脑泥丸、心绛宫、脐命宫)各有紫赤黄气上升天,天中有三童子下入人身泥丸宫、绛宫、下丹田中,三童子在吾身中安魂定魄,除恶补气,后复返上天;此为“守三一”之法,也是“守一”之法。

综上所说《太上灵宝五符序》所说的“守一”法,是以冥想的方式,存思吾人身内上、中、下三丹田之神祇守身;并吸食日、月、五星 (金木水火土)之精华;是“守一”与食气并行的法门。

又,再据葛洪《抱朴子·地真篇》引其师郑隐之言,可以看出当时的“守一”法,已有极完善的科仪口诀,师徒传授,须依科律进行。所谓“受真一口诀,皆有明文,歃白牲之血,以王相之日受之,以白绢白银为约,剋金契而分之,轻说妄传,其神不行也。”而“守一”之法,须在中庭,面向北斗辅星,观想“一”处在人身脑心脐三处,冥思其神降气护身;其法后为六朝上清经派所沿承。

三、魏晋六朝道经中所见之“守一”及头上九宫说

(一)、六朝上清道经所见之“守一”说

上清经派盛行于东晋,其所说的“守一”,是承袭汉世《五符经》、《仙经》等诸道经说而加以阐扬发挥。其修持法门,道书盛传源自东海青童君授涓子,涓子再授予玄洲上卿苏林,苏林传汉·紫阳真人周义山。涓子其人,刘向《列仙传》中有传,文云:

“涓子者,齐人也,好饵朮,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于齐,着《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荷泽,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宕山,能致风雨;受伯阳九仙法;淮南山安少得其文,不能解其旨也。其《琴心》三篇,有条理焉。”⑧

梁·陶弘景《登真隐诀·卷上》载有玄洲上卿苏林所传“守一”诀法,并说涓子剖鲤腹所得符为:“太极帝君真符、上元六符、中元五符、下元五符,涓子剖鲤鱼所获,是太上召三一守形也。”文中的上元指泥丸宫,中元指绛宫,下元指丹田命宫;是人身三一所在处。至于紫阳真人,则晋·华侨《紫阳真人内传》详载其事迹。此为上清经派所标榜的传经系统。上清经派有三部大经,依次为《大洞真经》、《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简称《雌一五老》)、《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简称《大有素灵》或《素灵经》),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三部宝经,代表人身内上、中、下丹田三宫(泥丸宫、绛宫、命宫),皆与“守一”存神有关。《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云:

“夫三一之法,观道备于三元;其道奇妙,总合灵篇,天人仙皇,握宝神经。第一之奇,《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合变,号《大有妙经》;第三,玉诀洞真玄经三五七九,号《太上素灵》。是故上一帝君宝《大洞真经》;中一丹皇宝《雌一妙经》;下一元王,秘《素灵洞玄大有妙经》。此三五之号,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极章,并玉清之禁诀,高上之秘篇。兆守三一,得吾三经,即能乘云上升太清。”⑨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太上三九素语内祝诀》云:

“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二之奇,《雌一宝经》;第三之奇,《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⑩

上清经中道有三奇之说,又见述于宋·朱自英《大洞真经·序》。六朝上清经以此三经为首;而其“守一”说,则与《黄庭经》之三部八景二十四身内神祇相配合。并以上丹田之守宫神祇为天帝,中丹田之守宫神祇为丹皇,下丹田神祇为黄庭元王;分别代表天地人三者。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

“太上曰:‘真人所以贵一,为真一者,上一而已矣。一之所契,太无感化。一之变通,天地冥合。是以上一为一身之天帝,中一为绛宫之丹皇,下一为黄庭之元王。而三一之真,并监统身中二十四炁,炁以受生,生立一身,上应太微二十四真,真炁徊和,品物成形,玄神混分,紫房查冥。夫炁者,结灵烟而成神也。神者,托三一以自王也。变化者,三一之所造;得化者,皆由神以自隐。混黄相成,得玄之极。故三一元君,各有真炁。真炁结成,目为千乘万骑,云车羽盖,常以内入紫宫,以登玉清,列箓元图,化胞保胎。三一养身,得为真人,飞行九霄,受事高上。’……”(11)

上述文中,以为三丹田之守宫神祇监统身内上中下三部八景二十四真。廿四真之说,是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各八神,也称八景;上部之神为脑、发、皮肤、目、项髓、膂、鼻、舌等八神;中部为喉、肺、心、肝、胆、左肾、右肾、脾等八神;下部为胃、穷肠、大小肠、胴中、胸膈、两胁、左阳、右阴等八神;廿四神,各有名讳服色,详见《太上黄庭内景玉经》、《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12)。

人身内主神二十四神,是汉末及六朝间谶纬书《龙鱼河图》及道书《黄庭经》、《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中所强调者。三丹田之神,皆称“真一”或“一”,所以“守一”也就是“守三一”。《太上太真科》曰:“一在人身,镇定三处。”(《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八·道部·养生》引)说明了“守一”与“守三一”之关系。

至于六朝上清经中有关“守一”法之论述,较详尽者当为《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此经是由数部小经所集合而成的。所言“守一”之法,约有下列二处,一出自《太上道君守三元真一经》,一出自《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其文字和《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洞真部·方法类·果字号》)以及《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诀》(《云笈七签·卷五十》)所载者大抵相同;这三处“守一”之说,较上述《太上道君守三元真一经》所说者为详尽。又,《洞真太上说智能消魔真经·卷三·守一品》(《正统道藏·正乙部·内字号》)亦有服符、存思上中下三丹田神祇名讳形貌之“守一”法,见该书卷三第三页至第八页,其存思三丹田之法与《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等说不异,而文更简略;今以《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所收之《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为主,录之于下: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

“太上告曰:两眉间,上丹田也;心,绛宫,中丹田也;脐下三寸,下丹田也;合三丹田也。赤子(上元赤子,也称为泥丸天帝君、上元真一帝君、上一赤子)居上丹田宫;真人(中元真人,亦称中一丹皇君)居中丹田;婴儿(下元婴儿、黄庭元王)居下丹田宫。

两眉间上却入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泥丸宫。却入者,从面却往就顶后之背也。丹田泥丸宫,正四方,面各一守。存紫炁冲天,紫炁中有日象,圆九守,外映照九万里,我形变化,大小暂见,倏欻忘身,亦在意存之。

上元赤子居在泥丸宫中,华盖之下,泥丸天帝上一赤子,讳玄凝天,字三元先,一名伯无上,一名伯史华;位为泥丸天帝君,治在上一宫。其右有帝卿一人,坐相对,是我齿舌脑之精神升化而忽生也,上一为帝卿君,讳肇勒精,字仲玄生,一名起非,一名常扶。此二人,共治泥丸宫中,并裸身无衣,貌如婴孩始生之形。上一天帝君执《上清神虎符》,盛以青玉函;帝卿执《大洞真经》,盛以紫玉函,坐俱外向,或相向也。上一帝君口吟曰:‘玄玄泥丸,生身保关。太一守籍,上元固神。天帝真炁,养形成仙。’毕。上一所居之宫,内以镇守泥丸、面目、口舌、齿、两耳、鼻,上所居之宫,毛发之境。外以威震除六天万鬼凶恶之魔也。兆身中三魂七魄,五日一来朝上元帝一而受化,混生混炁之道矣。

心为中丹田,号为绛宫,镇心之中央,正四方,面各一寸,朱烟参天,朱烟中有日象,径七寸,外映照七万里,我形变化,倏欻忘身,恍惚在意存之。

绛宫心丹田宫,中一元丹皇君处其中。中一丹皇,讳神运珠,字子南丹,一名生上伯,一名史云拘,位为绛宫丹皇君,治在心宫。其右有辅皇卿一人,是五藏之精神合炁结化而忽生也,入绛宫为辅皇中卿,讳中光坚,字四化灵,一名幽车伯,一名董史华;此二人共治绛宫心中,并裸形无衣,貌如婴孩始生之形。丹皇君左手把荧惑星,存之如鸡子正中央色,右手执《雌一高上符》,盛以白玉函。辅皇卿君,左手执明月珠,圆三寸,光明洞映,坐俱外向,或相向也。丹皇中一君口吟曰:‘五藏光明,由炁得生;太上八景,洞观心庭。中一帝皇,保命常宁。’毕。内以镇守筋骨、五藏、血肉之境;外以震消万邪之不祥,养炁安神,长生久视,飞仙太清,上与天相极。兆身中三魂七魄,七日一来朝中一丹皇君而受分形散化之炁、混合胎神之景也。

脐下三寸,号命门丹田宫,下元婴儿居其中,宫正四方,面各一寸,白炁衡天,白炁中有日象,圆五寸,外映照五万里。兆形变,倏欻忘其形,恍惚在意存之。

命门,下一黄庭元王处此宫中。下元婴儿,讳始明精,字符阳昌,一名婴儿胎,一名伯史原;位为黄庭元王。其右有保镇弼卿一人,是阴茎精炁白珠津液之守神,乃结精回烟,升化而生,忽然成人,位为弼卿也;入在丹田宫。弼卿讳归上明,字谷下玄,一名奉申伯,一名承光生。此二人,共治丹田下元宫中,并裸身无衣,貌如婴孩始生之形。黄庭元王口吟曰:‘玉茎白珠液,结凝成百神。养形五老符,拔籍太上轩。命门不可倾,金液不可愆。回精自满塞,勿漏玉髓泉。生死皆所由,闭之乃神仙。’毕。下一君左手把太白星,存之如鸡子色正白;右手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盛以黄玉函。弼卿左手执明月珠,圆三寸,映洞下关玉茎之内;右手?痚鶗?之玉茎,常持之不放。坐俱外向,或相向也。内以镇守弼卿兆下关、四支、津液、骨髓、百窍、肠胃、膀胱之府;外以长生不死、消灾散祸、辟却万邪、绝灭三虫。三魂七魄一日三来朝下黄庭君,受闭精养炁;结炁为仙,从仙得真,从真得玉虚之道也。

存白炁日象之法,皆如上,但色同而日大小为异耳。存念之时,皆以生炁时,坐卧任意也。存三一,安其宫竟,周一日夜半,辄复更存耳。常当烧香左右。……

守一之法依前,至八节之日夜半之时,正坐东向,服炁九通,咽唾五过。毕。乃存北斗七星冉冉来下在我顶上,却向天以杓柄正向前指东;阳明、阴精二星在后面,玄冥、真人二星在前面;于是炁存念;位定,又思三一之尊君,忽乃变生,共出在斗魁之中,须臾三卿君复生如三尊;须臾见六人俱登玄冥刚(纲),行东去,达天关而止,俱向我口,又存见上元手扶上卿,中元手扶中卿,下元手扶下卿也。我乃咽炁一通,良久,上元二人从炁中来,入我口上,升还泥丸宫。次咽炁一过,良久,中元二人从炁中来,入我口下,回还绛宫中。次咽炁一过,良久,下元二人从炁中来,入我口下,回还入下丹田中。存天关星,令去口七尺,令对口前;三一入我三宫中都毕;乃精念真一君,各安所在,坐卧思之在心,心有所愿事,心启之;所求者,亦心启求之。存思,唯令静寂,静寂寝室,昼日亦可存思。

立春存三一,东向;立夏存三一,南向;立秋存三一,西向;立冬存三一,北向;并如立春精思。

至春分日,沐浴清斋,夜半时入室烧香,东向叩齿九通,冥目存我身中三宫三一、三一卿,及我合七人,我存中央;俱乘紫炁之烟,共登北斗阳明星。阳明星者,北斗之东神也。于是存入星中共坐,吞紫炁三十过,行之久久,自见阳明星东元太上宫,宫中有青玄小童授子真光也。皆悉先存北斗星下紫炁大如弦,从上直注我前,然后乃存三一也。存思毕,乃微祝曰……至夏至日夜半时,入室烧香,叩齿十二通……”(13)

综上引经文所说,吾人身内三宫之主司神祇,皆称“真一”或“一”。“守一”即是在使三宫之真一君能固守吾身内各宫,使诸宫不空,得以长生不死。此经中所言“守一”之法,是平时每日夜半,先以存思三宫神祇名讳之法来安置三宫。

所存思的神祇为上(脑)、中(心)、下(脐)三丹田之治宫帝神,各有主、辅,共六人,其人外貌与《五符经》所说者同,皆如婴儿;又,三宫之帝神名讳及手中所执者,依次为:上元泥丸宫方面,上一天帝君执《上清神虎符》,辅卿执《大洞真经》;中元绛宫方面,中一丹皇君执《雌一高上符》,辅卿执明月珠;下元命门丹田宫,黄庭元王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弼卿执明月珠及修道者自身之玉茎。他们各有形貌名讳以供存思。三宫帝神所执者,皆是六朝上清经派的重要典籍,也是六朝修行“守一”法门所必读的三大圣典(《大洞真经》、《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文中又说:三元宫“三一之真,并监统身中二十四?,?以受生,生立一身,上应太微二十四真。”以为三宫六神,统御吾人身内上中下三部八景廿四神;及掌理吾身之三魂七魄。三魂七魄,一日三朝命宫黄庭元王,七日一朝绛宫中一丹皇,五日来朝泥丸宫上一天帝,受其道气。

以上是平时夜半“守一”存思之法;此外,必须再在八节日里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日之夜半,各依不同时节,面向不同方位(春东、夏南、秋西、冬北);存思北斗七星临照顶上,身中三宫(三一君及三卿)六神,乘气来入我身中三宫。另外,在八节日里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四日,则存思三宫六神,同我七人,俱乘紫气之烟,共登北斗七星中之一星(春分阳明星、夏至丹元星、秋分阴精星、至北极星),吞气,并存思星中有小童或少女授我经书;然后存思三宫六神各返安身中本宫;再叩齿诵咒(祝)。如此即是完成了“守一”之法。今将守三一时所存思之三宫六神,及六神名讳、手所执者,以《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为主,各表列于下:

上丹田泥丸宫(在头、由两眉间却入):

左:泥丸天帝君上元赤子,讳玄凝天,字三元先;一名伯无上,一名伯史华。裸身无衣(《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着赤绣华衣),貌如始生之婴儿,手执《上清神虎符》。

右:帝卿君,讳肇精,字玄生。裸身无衣(《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着赤绣华衣),貌如始生婴儿,手执《大洞真经》。

中丹田绛宫(在心):

绛宫丹皇君中元真人,讳神运珠,字子南丹;一名生上伯,一名史云拘。裸身无衣(《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着朱锦衣),貌如始生婴儿,左手把荧惑星,右手执《雌一高上符》,(《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左手把《太清经》)。

辅皇卿,讳中光坚,字四灵;一名幽车伯,一名董史华。裸身无衣(《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着朱锦衣),貌如始生婴儿,左手执明月珠,(《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手执《大有妙经·八景章》)。

下丹田命门丹田宫(在脐下):

黄庭元王下元婴儿,讳始明精,字符阳昌;一名婴儿胎,一名伯史原。裸身无衣(《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着黄绣罗衣),貌如始生婴孩,左手把太白星,右手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右手执《玉晨金真经》)。

宝镇弼卿,讳归上明,字谷下玄;一名奉申伯,一名承光生。裸身无衣(《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着黄绣罗衣),貌如始生婴孩,左手执明月珠,右手执兆之玉茎(《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说手执《太上素灵经·九庭生景符》)。

上述所说的守一修持法,乃是太上所传予金阙帝君者。《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诀》说:“涓子受之东海青童君。”(《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作“涓子授东海青童君”;应以《云笈》本所作者为是。)又,《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太极帝君真符宝章》说:“守一”所用的太极帝君真符,包括上元六符、中元五符,下元五符;是“太上召三一守形之法。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始日朱书,平旦向王服一符,以次十六日竟服十六符也。”又说:“太上宝章传太帝君,太帝君传天帝君,天帝君传太微天帝君,太微天帝君传金阙帝君,金阙帝君传东海青童。”据上所说,不仅符而已,经书诀法的传承亦不外于是;青童君后传予涓子,涓子传苏林,苏林传周义山;而后开启了六朝上清派之存思法门。再者,《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竞字号》;此经又收入《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秘要诀法·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但略去经中所附诸图),载有周义山“守一”之口诀,其“守一”法较简短。

以上是经书所见“守一”之情形。关于六朝的“守一”术仪,其中有平日所使用的“守一”法;有八节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所使用的守一法;有建日、除日所使用之法,有甲午、甲辰等日所使用之法;仅仅在不同的日子上,其修持法即有不同;而各家对“守一”的说法,又复各有不同,足以看出它的繁细琐碎。

(二)、六朝由“守一”推衍而来的守头上九宫说

“守一”由先秦之凝守魂魄精神,至汉世而推衍为凝守人身上、中、下丹田之神祇,于是“守一”成为“守三一”。到了六朝,除沿承汉代的“守三一”外,更转而重视头上九宫,并有专以头上九宫之任一宫为对象之修持法门,不再仅限于存守上中下丹田的守一法;且在守九宫之诸宫法门上,“守一”法反而成为修炼头上九宫法门中之最基石者而已;晋·华侨撰《紫阳真人内传》说:

“守三一得为地仙,守洞房得为真人,守玄丹升太微宫也。”(14)

上文虽言及三一,但却认为守洞房及守玄宫,其功效在守三一之上。所谓“守三一得为地仙,守洞房得为真人,守玄丹升太微宫也。”这种说法,已成六朝道经的共识。

六朝上清经派并且流传着脑部九宫,各宫有各宫修持法之专门经典。今所见叙述头上九宫所在及各宫神祇名讳、服色之经典,约有:《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四宫雌真一内神宝名玉诀》、《上清素灵上篇》(《正统道藏·正乙部·明字号》)、《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正统道藏·正乙部·内字号》)、《上清明堂玄丹真经》(《正统道藏·正乙部·既字号》)、《登真隐诀·卷上》、《云笈七签·卷五十》等;由诸书之内容看,上述诸书,内容相近,应是出自同一系统,是太微天帝君传青童君,青童君传涓子(《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涓子传苏林,今所见为“玄洲上卿苏君传诀”(《登真隐诀·卷上》)。

据上述经书所载,头上由两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宫”,退入二寸为“洞房宫”,退入三寸为“丹田宫”,退入四寸为“流珠宫”,退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之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经文说头上九宫“并有宝经以传”,更将九宫之神皆称为“真一”或“一”;其中明堂、洞房、上丹田、流珠、玄丹五宫之神为男性,称为“雄真一”或“雄一”;天庭、极真、太皇、玉帝四宫司掌之神为女性,称为“雌真一”或“雌一”。雄一以“玄丹宫”为最尊;雌一以“玉帝宫”为最尊。

又,头上九宫各宫治守之神,据六朝上清经《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等所载,依次为:“明堂宫”,左有明童真君,右有明女真君,中有明镜神君。“洞房宫”,左有无英君,右有白元君,中有黄老君。“丹田宫”,左为上元赤子帝君,右有帝卿。“流珠宫”,流珠真神居之。“玉帝宫”,玉清神母居之。“天庭宫”,上清真女居之。“极真宫”,太极帝妃居之。“玄丹宫”,中黄太一真君居之。“太皇宫”,太上君后居之。

由于九宫之守护帝神有“雄一”、“雌一”,于是“雄一”、“雌一”二者之名,便常出现在六朝上清道经中,而存想上天诸帝真降气下来,进入吾人身中,和身内各部位之神气相混融,此即是“回风混合”;亦即是存思身内诸神和天上相应诸神之融合为一,为回风混合;期使这些守宫神祇能治守体内诸宫而不离,使吾人体中诸宫不空,如此便能长生成仙。“回风混合”之观想修持法门,为上清经派之重要特色及修持法门,也是“守一”的修持法门。元·中阳子卫琪《文昌大洞经注序》曾谈到回风混合之法,及《大洞真经》之殊特;文云:

“此经所载,皆天真内名隐讳,与人身中神气相接,故在《度人》、《生神》、《黄庭》之上;是故内外互显,上下交错,盖取诸人身一小天地也。人能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气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致长生之道,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15)

卫琪说“人能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气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是对六朝上清派修持法门“回风混合”较扼要之解说。而在六朝上清“守一”法或存思身神法的诸多道经中,则以《大洞真经》为最尊高。元·卫琪以为此经在《度人经》、《九天生神章经》等诸经之上。北宋·朱自英《上清大洞真经·序》说《帝一》、《雄一》、《雌一》为《大洞真经》之辅经,并以《大洞真经》为道经三奇之首,文云:

“中央黄老元素道君,总彼列圣之奥旨,集成《大洞之真经》,故曰三十九章经也。又有《徊风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是三经者,所以辅乎《三十九章》之尊经耳。夫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二之奇,《五老雌一宝经》;第三之奇,《素灵大有妙经》。”(16)

《大洞真经》为上清经派之首要经典,其修持法门,是存守身内重要部位之守宫神祇,使降气入宫,固守吾身内诸宫,其法与“回风混合”及“守一”法有关。

六朝道经已由“守三一”扩大为守头上九宫之雌一与雄一。又,在九宫之前有“守寸双田”,其处在明堂宫之前,由两眉间却入三分为“守寸”,却入一寸为“明堂”。由于“守寸”它是进入九宫之径路,而“守寸”中的紫户、青房二大神,是出入头部九宫的门房守御神,所以它也是存守诸宫时须先存思的。

今将道经《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四宫雌真一内神宝名玉诀》、《上清素灵上篇》、《上清明堂玄丹真经》、《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登真隐诀·卷上》、《云笈七签·卷五十·秘要诀法·三一九宫法》等所载有关九宫神祇名讳表列于下。由于诸书文字相同,系出自同一系统,所以底下表列以六朝上清道经《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为主。

头上九宫名称:(守寸不在九宫中)

天庭宫 极真宫 玄丹宫 太皇宫

守寸 明堂宫 洞房宫 丹田宫 流珠宫 玉帝宫

(两眉却入三分) (却入一寸) (却入二寸) (却入三寸) (却入四寸) (却入五寸)

九宫守宫神祇名讳:五宫雄一(男神),四宫雌一(女神)。

守寸:紫户大神,名平静,字法王。着紫衣,形如婴孩,手执流金火铃。

青房大神,名正心,字初方。着青衣,形如婴孩,手执流金火铃。

明堂宫:左:明童真君,讳玄阳,字少青。着绿锦衣,腰带四玉铃,口衔玉镜,形如婴儿。

中:明镜神君,讳照精,字四明。着绿锦衣,腰带四玉铃,口衔玉镜,形如婴儿。

右:明女真官,讳微阴,字少元。着绿锦衣,腰带四玉铃,口衔玉镜,形如婴儿。

洞房宫:左:无英公子,名玄充叔,字合符子;一名元素君,一名神公子。

中:黄老君。

右:白元君,名郁灵标,字玄夷绝;一名朱精,一名启成。

丹田宫:右:帝卿君,讳肇勒精,字仲玄生;一名起非,一名常扶。裸身无衣,貌如婴孩始生,手执《大洞真经》。

中:上元真一帝君,讳玄凝天,字三元先;一名伯无上,一名伯史华。裸身无衣,貌如婴孩始生,执《上清神虎符》。

玄丹宫:泥丸太一真君,姓厥,名规英,字化玄。如始生婴儿之形,着紫绣婂衣,腰带流火之铃,左手把北斗七星,右手把北辰之纲。

流珠宫:流珠真神。

以上五宫之主神为男性神,称为“真一”、“雄真一”、“雄一”。

玉帝宫:玉清神母,姓廉,名衔,字荒彦。着玄黄素灵之绶,头戴七称珠玉之髻,无极进贤之冠。

天庭宫:上清真女,姓厥,名回,字弼类。着青宝神光锦绣霜罗九色之绶,头戴玉宝飞云之髻,冠玄黄进贤之冠。

极真宫:太极帝妃,姓玄,名虚生,字伯无。着玄罗流光五色凤文绶,头戴七宝玄云之髻,冠无极进贤之冠。

太皇宫:太上君后,姓迁,名含孩,字合延生。着七宝飞精玄光云锦霜罗九色之绶,头戴九玄玉精颓云之髻,冠玄黄无极三宝玉冠。

以上四宫之主为女性神,称为“雌真一”或“雌一”。

“守三一”在六朝上清经派看来,似乎是最基础的修炼法;六朝之修道者,常借由“守三一”,进而修“守洞房”、“守玄丹宫”等诸法。这种情形,见于上清经派的《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上清素灵上篇》、《上清明堂玄丹真经》,也见于陶弘景《登真隐诀》、《云笈七签》中。所言的存思法,是先由两眉间却入三分的“守寸”做起,以立春之日,东向坐,思存(观想)“两眉间上,其里有黄阙、紫户、绛台、青房,共构立守寸之中右耳。”观想守寸左为黄阙,右绛台,九宫真人由此出入;而紫户、青房则各有大神防御,防止凡人之出入,我身以感思,呼名微祝,而出入无碍。存思头上九宫各宫之法,皆须由“守寸”开始,然后再进入“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流珠宫”、“玉帝宫”、“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太皇宫”等等。守头上各宫之法,和“守一”之法相似。所存思的位置及对象虽有别,至于其存思法,则皆属于“回风混合”之流。

以上是由“守一”法所推衍而来的守头上诸宫法门。六朝“守一”的修仙养生之法,后来到了唐宋,由于内丹修炼之盛行,因而也有些人,将内丹修炼之方式,引入“守一”中。

四、唐宋后混杂内丹修炼之“守一”说

汉世《太平经钞·癸部·卷十·令人寿治平法》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正统道藏·太平部·外字号》)《太平经》将“神”属天,“精”属地,“气”属人;其“守一”之修炼法,是透过存思目光,以使诸神聚集,使精气神与形体不相离。《太平经圣君秘旨》又说:

“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三者相助为理,欲寿者,当爱气尊神,重精。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17)

据上所载,《太平经》以为组成人体的三气为:精、气、神,三者共一位,三者一为天所赋(神),一为地所赋(精),一为组成人之要素(气)。《太平经》是以存思的方式,来使“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

《太平经》在精气神三者之修炼次第上,其说法和唐宋丹道家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说相近,而其次第却略有差别;《太平经》由“气”着手,将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而内丹家则由“精”着手,先炼精化“气”,再炼气化“神”,再炼神还“虚”。除次第有别外,其用功之法亦互异。唐宋丹道家,把精、气、神称为“三一”,“守一”被用在静心内视,使精气神三者合为一体,而不被用来观想三宫神祇,或观想目光。修炼之法虽有别,但唐宋丹家依旧以六朝上清经派“守一”之泥丸、绛宫、命宫三宫为主要之修炼场所。今略述唐宋丹道家之“守一”说于下。

五代·梁·强名子《真气还元铭》“守一神闲”下注云:

“一者,一气也;神者,神形也;此言人但能守一气,则神形自然闲矣。夫神者,是气之子;气者,神之母。但知守其母,则子不远;知守其君,则神不散。此皆合自然之道。”(18)

上述以“气”为内在精神之根源,“守一”在于“守气”。其法在于“神气相守者,为念念相续,绵绵不断是也。”强名子并在“精极乃明,神极乃灵,气极乃清;清气为神,浊气为形。”下注云:

“精为精气也;明为神明也;此言人得抱元守一之法,则精气充满,乃通于神明矣。神是一神也,灵是人通灵也;此言人达抱元守一之道者,则三万六千神,常不离人,则自然通灵也。气为元气也;清为清虚也;此言元气既极,则浊气自散,人乃清虚也。”(19)

强名子以为精气神之修炼,即是修仙长生之道;而精气神三者,须以“气”为根源;能守气使神不离,即可达至精明、神灵、气清的目的,此即是“守一”。

又,《太上老君内丹经》云:

“术亦有三:上有神仙抱一,中有富国安民,下有强兵战胜;若得其一,万事毕矣。神仙抱一者,玉炉烜赫,奼女端严,婴儿含娇,深根固蔕,五行匹配,八卦相连;此之谓上也。富国安民者,龙盘金鼎,虎绕丹田,黑白真金,铅汞至宝,水火既济,日月腾辉,一片火轮,九年丹灶;此之谓中也。强兵战胜者,一殿恢张,三峰苍翠,表夫妻之心意,放龙虎以往来,两凑玄关,一泥丸道;此之谓下也。……一心内守,无劳外求;大凡修道,必先修心;修心者,令心不动;心不动者,内景不出,外景不入;内外安静,神定气和,元气自降,此乃真仙之道也。”(20)

此经中以内丹之修炼为上,外丹黄白冶炼为中,以男女采战为下。并将内丹修炼称为“神仙抱一”,抱一即是“守一”。又,“上有神仙抱一,中有富国安民,下有强兵战胜”,系唐·李筌注《黄帝阴符经》时之分章法;据此则《太上老君内丹经》当出于唐后。经中所言“玉炉烜赫”、“奼女端严”、“婴儿含娇”,皆是内丹修炼之事;内丹之修炼以身体为鼎炉(头为鼎,下丹田为炉),以精、气、神为药物。奼女,即美女,指南方离卦,离为中女,为火,为心,为汞,为龙。婴儿,指肾气,为北方坎卦,坎为中男,为水,为肾,为铅,为虎。肾气心液(或称金气木液),铅汞互炼,龙虎交媾而成丹。

又,《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云:

“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独坐,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粘,牙齿相着,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如无,莫教间断,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泔津自生,灵真付体,自知长生之路。”(21)

此经所言之内丹修炼,以“一心内守”为基石,调和导引呼吸,使之绵绵轻轻,似有如无;然后绛宫之离火下降,下丹田之肾水上升,龙(离)虎(坎)交会而成丹。

又,《太上内丹守一真经》云:

“夫动二以为阴,静一以为阳。二则有变,一则守常;知常悟明,抱一契灵。兆欲久视,当服金晶,定神御气,真息绵绵。绵绵存之,玄中之玄。中田流火,阴魄上迎;坎离交固,变化自然,惟定为本,是名灵根,光明赫奕,自照乾坤;绿肠丹髓,万世长存。阴去阳纯,白日超升。”(22)

上述所言的“守一”,是指内丹方面坎水离火,心肾二气,阴阳升降,交合变化为“守一”;和六朝上清经派“守一”的守三丹田之真一,其说不同。

又,尹真人《性命圭旨·龙虎交媾法则》云:

“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大哉一乎!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始因太极一判,分居二体之中,日远日疏,卒至危殆,是以圣人则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取精于水府,召神于灵关,使归玄牝窍中,得与祖气聚会;三家相见,合为一体。先则凝神于混沌,次则寂照含虚空;抱一无离,是为返本还原之妙道也。”(23)

上述为尹真人所言“守中抱一”之法;其法是以内丹修炼方式,来达到精气神三者合一;使精气神“三家相见,合为一体。先则凝神于混沌,次则寂照含虚空;抱一无离。”其说与六朝“守一”之守体内三宫神祇者相异;亦与《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有别。内丹修炼,与《老子》之“抱一”,虽然都是在固守精神魂魄,使之合一,但所使用的方法,则差异极大。内丹家是以坎离铅汞之说,以此来炼化精气神。一般内丹家把精气神的修炼,分成三或四个次第来进行,首先是炼精化气,其次是炼气化神,其次是炼神还虚;有的丹道家则更加入“炼虚合道”,成为四个阶次。

尹真人《性命圭旨·顺逆三关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今则形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此所谓逆来成佛成仙。初关炼精化气者……中关炼气化神者……上关炼神还虚者。”(24)

尹真人《性命圭旨·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命宗人只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止;竟遗了炼虚合道一段。”(25)

第一阶段的炼精化气,是在下丹田命宫进行;炼化后天肾水之阴精为无形之气,使之能在体内升降游动,升往中丹田的绛宫。第二阶段的炼气化神,是在中丹田心中之绛宫进行,将气与神合炼,引气归入神中;使五脏真气皆归聚于上丹田泥丸宫中,称为“五气朝元”。第三阶段的炼神还虚,是在脑中泥丸宫进行,将精、气、神三者合一,使之合聚顶上,称为“三花聚顶”。内丹家的重视三丹田,或许是由汉魏六朝道经,以守三丹田为“守一”有以启之。

五、结语

“守一”之说源自《老子·十章》的“载营魄抱一”,原称为“抱一”,至《庄子·在宥》而称为“守一”。是指专注于内在之魂魄,使与形体相合为一。魂魄指“心”、指“意”,亦可称之为“精”、“气”、“神”,因而守一之说,乃在固守身中的魂魄、心神,或精、气、神;进而使形神相凝聚为一,使与道体不相离。

《老子》书中凝守魂魄形神的“守一”,到了《关尹子·一宇篇》以为“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其修炼之方,是将心、物、道三者凝合为一。于是“守一”,又成为“守三一”;但两者名称虽异,在意涵上则并无太大的差别。

其后到了汉世,《太平经》仍旧以守精气神为说,以为“守一”是在凝守精、气、神三者,使合为一,与形体不离;但已逐渐加入宗教色彩,和以存思目光来做为修炼法门。而汉代的《五符经》、《仙经》及六朝上清经派等,以为“一”散入人身中,分处三宫,成为人体内三丹田之神祇;三丹田,在上为泥丸宫,中间为绛宫,在下为命宫之黄庭;三宫之神祇主司人命,监管身内百神。所以“守一”,乃是在存思人体内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绛宫)、下丹田(命宫)三处之守宫神祇,这三处之神祇,都称为“真一”或“一”,所以存思三处神祇之法,即是“守一”;“守一”即是“守三一”,亦即是观想存念此三处丹田之神祇,与我相偕,同升天庭,并还返各安于吾身三宫;炼我七魄,和我三魂,消灾散祸,辟邪除精。其目的在求与天上的三大神相感应,而现身相见,使我能名登仙册,白日飞升。其修炼之时节,大抵偏重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八节日。

在六朝之时,除守人体三宫的“守一”外,并由此推衍为存思人体头上九宫及百神之守神存思法门;这些法门,大都以叩齿、咽津、佩带符箓、诵咒,配合观想神祇吐气灌己身,与己身相合为一,镇守吾身诸宫,来做为修行模式。

汉魏六朝,虽把“守一”说成“守三一”;但随时代之不同,所守的三一,亦略有变改;汉魏六朝以人体三宫之神祇为三一;至唐宋后,丹道家则以精、气、神为三一。汉魏六朝之“守一”,以存思神祇为主;而唐宋后丹道家之“守一”,则以内丹坎离铅汞之修炼为主。

注释:

①《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上篇第15页,文津出版社2001年印行。

②③《正统道藏·太平部·外字号》。

④(17)《正统道藏·太平部·入字号》。

⑤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64页,台北祥生出版社1975年3月版。

⑥⑦《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衣字号》。

⑧《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海字号》。

⑨⑩(11)(13)《正统道藏·正乙部·右字号》。

(12)《周秦两汉早期道教》一书,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印行。

(14)《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翔字号》。

(15)见《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卷一》,《正统道藏·洞真部·玉类·冬字号》。

(16)《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荒字号》。

(18)(19)《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重字号》。

(20)(21)(22)《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伤字号》。

(23)(24)(25)《藏外道书》第9册,第548、523、591页。

标签:;  ;  ;  ;  ;  ;  ;  ;  ;  

道教“守一”实践的由来与演变_老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