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非合作的歪曲及其证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9)04-0016-10
[修回日期:2009-02-18]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互惠发展深深触动了欧美国家的敏感神经,引起了它们的种种猜忌、指责甚至诬蔑。透过西方的“有色眼镜”,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一切正常的经济交往、能源合作都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西方国家妖魔化中非关系,无端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此外,欧洲议会发展委员会在《中国政策及其对非洲的影响》报告与《解释性说明》中,再次对中国的非洲政策提出了批评和质疑,指责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是“新殖民主义”行为。①这些指责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对中非合作的严重误解,更有甚者是毫无根据的歪曲。如果不还事实以本来面目,不仅将影响到中非合作的顺利开展,更不利于非洲的长远发展。在此,我们不得不对欧洲议会发展委员会的不实之词予以揭穿,说明真相,以正视听。
一、中国进入非洲是否仅仅为了资源?
资源问题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新殖民主义论”的主要依据。欧盟在《中国政策及其对非洲的影响》报告的显要位置提出,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进入非洲,资源需求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石油,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25年的消费量可能达到现在的两倍。目前,中国30%的原油进口来自非洲,而石油在非洲向中国的出口中占据了半壁江山。②那么中非之间能源合作的真相是什么呢?
(一)中非资源合作是优势互补的自然结果。中国从非洲进口资源是由双方的经济结构和相互需求决定的。非洲资源储量丰富,但勘探、开采和加工能力欠缺,需要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而中国也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拥有这方面的优势,甚至在工程成本、技术适用性等方面还要更胜一筹,具备与非洲开展合作的条件。因此,中非在资源方面的合作是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是互利互惠的。另外,非洲对非洲以外地区的出口长期以来都是以资源为主,并非只对中国。2007年在来自非洲的全部进口中,美国资源产品的比重高达89.7%,比中国高出2.7%,比美国在2000年自非洲进口的比重高出7.2%;巴西的这一比重更是达到92.8%;欧盟国家的资源产品进口比例也达到64.2%,比6年前提高了10.2%(见表1)。③也就是说,欧美国家同样也从非洲进口资源,为什么单单中国从非洲进口资源产品就是“新殖民主义”和“掠夺资源”了呢?这背后显然存在西方国家妖魔化中非关系的政治意图。
(二)中国对非洲资源的利用远不及欧美国家。事实上,尽管中国与非洲的资源合作有所加强,但利用的数量和程度仍远远不及欧美国家。2007年,中国从非洲的资源进口额为263.7亿美元,仅占非洲资源出口比重的8.9%;而欧盟和美国进口分别为997.7亿美元和718.8亿美元,分别是中国的3.8倍和2.7倍,二者合计在非洲资源出口中的比重占到了58.0%(见图1、表2)。进口非洲资源量多的欧美不是在“掠夺非洲的资源”,而进口量少的中国却被诬蔑为“掠夺非洲的资源”,其逻辑何在?
非洲作为资源供应方在全球的重要性近年来逐步提高。虽然中国从非洲的资源进口占中国资源总进口的比重有所上升,但程度轻微,也不是特有现象。2000-2007年,非洲在中国资源进口总量中的比重上升了1.9%。与此同时,日本、美国和巴西等国对非洲资源的依赖都有所增加,分别上升了2.1%、5.3%和13.5%。欧盟27国是个例外,但其资源进口的绝对额仍从2000年的369.5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997.7亿美元,占欧盟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1.5%上升至1.8%。这说明,近年来非洲作为资源供应方在全球贸易,特别是资源商品贸易中的地位在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使然。
(三)在非洲资源开发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西方国家。首先,从进入非洲的时间先后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早已捷足先登,如美国的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公司在非洲开展业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百年以前,而中国只有十余年。其次,从现有的资源开采格局来看,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统计,英荷合资的壳牌(Shell)、海湾石油公司(Gulf Oil Corporation)和埃克森美孚通过合资形式分别控制着尼日利亚46%、20%和15%的石油产出,三者合计占尼日利亚石油产出的81%;美国甘泉(OASIS)公司、比利时的阿杰科(AGECO)公司和意大利阿吉普(AGIP)石油公司则分别控制着利比亚32%、30%和15%的石油产量,三者相加为77%;法国的道达尔(TOTAL)和美国的雪佛龙公司(Chevron)则分别控制了安哥拉25%和23%的石油产出,合计为48%,尽管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控制着40%的产量,但该国石油开采技术和投资主要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④最后,动态地来看,西方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非洲资源开发方面倾注了巨额投资,且仍在不断增加,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短期内很难被超越。2006年,流入非洲的国际直接投资(FDI)达到360亿美元,比2005年提高了20%,增量主要都是由资源驱动的,其中尼日利亚、乍得、埃及、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等六个产油国吸引的FDI约占流入非洲投资总额的65%。⑤欧洲公司包揽了非洲投资的2/3,其中半数以上来自英国和法国。⑥
由此可见,欧美国家对非洲资源的介入力度要远远大于中国,而中国的出现,尽管是温和的,但仍触动了西方脆弱的神经,这也恰恰说明了是欧美国家而不是中国在“掠夺”非洲的资源。
(四)资源不是中国发展对非洲关系的主要诉求。中非合作既非始于资源,也绝不仅限于资源。中非关系和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合作远在中国大量进口资源之前就发生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民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就开始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如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此外,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先后向47个非洲国家派遣了医疗队,一直持续了40多年,总计超过1.5万人次,累计接诊病人超过1.7亿人次,目前仍有大约1 100多名中国医生在非洲工作,致力于帮助非洲人民摆脱疾病的困扰,而这同样不是出于获取资源的目的。⑦中非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也是极为广泛的。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对非洲的全部53个国家无一例外地提供了援助,其中既有资源富集国,也有资源贫瘠的国家,中国政府对它们都一视同仁;帮助非洲国家实施了900多个成套项目,其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农业、渔业和人员培训也是重要内容;此外还有大约2万名非洲留学生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⑧由此可见,中国的对非交往和援助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并且是涉及各个领域的、是非歧视性的,而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和能源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果说中国的活动是资源导向的,那么这种观点不仅弄错了时序,也过于片面。
二、中国因素对非洲经济的影响
西方数百年的殖民统治是非洲至今依然贫穷与落后的一个重要历史根源。西方所谓的中国的“新殖民主义”又给非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近年非洲的经济表现有了明显改观。中非合作由来已久,最近十多年来发展尤其迅速。从非洲经济表现来看,这十多年也是非洲摆脱停滞局面、总体经济形势显著改善的时期。2007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到5.8%,相比2006年的5.7%和2005年的5.2%呈现平稳上升趋势。⑨世界银行《2007年非洲发展指数》报告指出,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在1995-2005年期间取得明显增长,与1975-1985年间的经济崩溃和1985-1995年间的经济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对比,非洲30年来首次跟上世界其他地区的步伐。⑩
非洲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和投资的改善。2000-2006年,流入非洲的FDI有所增加,占GDP的比重从16.8%上升到19.5%。(11)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曾经是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近期资源价格的攀升,非洲出口价格指数一改20年来持续低迷的状态,迅速提高,非洲贸易条件明显改善,非洲国家出口增长率有较大提升,经济福利得到增进。
(二)中国因素的作用。经过对比可以发现,非洲经济表现趋好与中国加强与非洲合作的时间恰好吻合。应该说,非洲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种巧合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因素在非洲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不是相反。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和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近期发布的《2008年非洲经济报告》也指出,在过去几年中,非洲与亚洲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特别是与中印两国在贸易、投资以及经济援助等方面的合作,是促进非洲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12)
第一,中非双边贸易增长迅速,成为非洲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7年,中国从非洲的进口总额达到303.1亿美元,比2000年的46.7亿美元增长了5.5倍;同期的欧盟、美国和日本只分别增长了1.3倍、2.3倍和2.2倍。中国在非洲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2%上升到2007年的7.1%,而欧盟却下降了近10%(见表5所示)。2000-2005年,非洲出口增量的近1/5都来自中国。(13)2001-2006年间,非洲对中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80%至90%(14)。当然,非洲一些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可能由于承担较高的资源进口成本而受损,但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帮助它们发展经济,增强其购买能力,而不是一味指责因为中国等国家的合理需求增长所导致的资源价格上升,更不能因此抹杀中国质优价廉的出口产品给非洲消费者带来的福利改进。
第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相对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2007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从2003年的0.75亿美元增加到1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45.6%(见表6)。截至2006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为44.6亿美元,占全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8%。(15)相比之下,2007年底流入非洲的直接投资(FDI)存量占全球FDI流出存量的比重只有2.5%(16)。此外,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不仅限于采掘业,而是越来越多地进入服装、零售、农业、渔业、食品加工和旅游等行业,有利于非洲国家发挥资源以外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和投资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过去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非洲投资忽略的领域)从总体上有益于非洲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三,中国积极向非洲提供各类经济援助,尽最大努力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尽管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始终在为非洲的减贫和发展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提前履行国际义务。2000年以来,中国免除了31个非洲重债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所欠的部分到期政府债务共计109亿元人民币。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政府再次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不发达国家截止到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总计约100亿美元,并在此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17)。此外,根据《2008年非洲经济报告》的数据,到2006年底,中国对非洲的低息贷款已经达到190亿美元。(18)
苏丹和安哥拉是中非合作成效的最好例证。上述两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中国的合作与交往,1996-2005年间,上述两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3%和8.5%,高于非洲平均水平(19)。在安哥拉,“资源、资金与经济增长”一揽子合作模式将中安双方的经贸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合作的项目涉及公路交通、输变电、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既解决了安哥拉的发展资金需求,又缓解了该国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困难,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2007年,安哥拉实际GDP增长率高达21.0%,居南部非洲之首。(20)在苏丹,中国在喀土穆修建了炼油厂、铺设了喀土穆到红海的石油管线,对苏丹石油的综合开发使得苏丹一举成为新兴的石油输出国。2004年,苏丹生产原油5 138万桶,原油收入占其国家总预算的61%,原油出口占其总出口的52%。包括炼油在内的石油工业体系的建设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00-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率达到91%,(21)2007年,苏丹GDP增长率高达11.3%,(22)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中国、西方国家与非洲国家间关系之比较
将中非合作与“新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是老调重弹。从最近十多年经济发展的实绩来看,中国的介入不但没有给非洲带来伤害,反而为许多非洲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过去西方国家在非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期形成鲜明对照。互惠合作与“新殖民主义”的区别其实非常简单,即是否以非洲的发展权益作为本国经济增长的代价。中国始终致力于帮助非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使非洲国家能够从自身的资源中真正获取相应的收益;二是将这些收益用于经济发展所急需和必须的领域。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做法不仅与西方国家长达5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完全不同,就是与西方当前的做法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做法与“新殖民主义”毫不相干。
(一)中非资源合作是基于市场原则的公平交易
长期以来,西方为降低自身发展成本一直牢牢操控着国际资源价格。正是由于中国的进入,非洲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能源。例如,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了一些贷款用于支持其内战后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而中国从安哥拉进口的石油都是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进行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巴黎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 of Paris)提供220万美元贷款的交换条件却是以大约25美元/桶的固定价格从安哥拉获取石油。(23)国际原油价格的历史波动同样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整个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保持在20美元/桶以下,进入21世纪以来开始持续上涨,2008年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到7月份价格又进一步上涨近50%。其背后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求扩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更深层次看,这种价格走势与西方国家的利益和控制不无联系。在20世纪,西方国家仍然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资源与能源供应可以说是其经济增长的命脉和血液。20世纪70年代以前,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区,不少中东国家的油田都为西方石油公司所有,其大规模的开采和接近成本的定价使国际能源价格处于西方主导之下。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成立以后,西方对石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受到一定削弱,但即便如此,由于还存在着西方七国集团的外部压力以及非OPEC产油国的竞争和OPEC本身的内部分歧,除个别石油危机时期,原油市场价格仍保持了较低水平,1985年以后到20世纪末期,原油的实际价格仍然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仿(24),这为西方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陆续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欧美经济对能源价格的上升已经具备了一定“免疫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摆脱了制造业的沉重负担,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再加上石油利用技术的提高,使得单位GDP能耗大大降低。其次,核电等替代能源的应用使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石油价格上涨的束缚。同时,在西方国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的基础上,西方石油巨头因控制着大量的油田、输油管道和石油销售渠道与运输能力,又分享了因提价而带来的好处,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油价对整个经济的不良影响。最后,贸易全球化、市场竞争以及产业外移的发展,也都具有较好的通货紧缩作用。因此,能源价格上涨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非如此,石油冲击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转移到了新兴国家身上。这些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商品工厂,对能源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长,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几年中国原油进口显著增加,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19.2%,2007年共进口1.63亿吨,(25)这与世界能源价格的剧烈上涨期恰好重叠,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巧合。摆脱能源过度依赖的发达国家放任甚至操纵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其最直接的目的很可能是要强制性地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与2003年初原油价格为30美元/桶相比,仅2007年一年,中国在原油进口上就至少多支出了580亿美元。(26)
总之,中国自始至终都是遵循市场规则去获取资源,增加的成本也是由自己承担的。而西方国家却可以凭借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人为制造不公平的贸易条件,压低资源价格。即使是高油价时代,大部分超额利润也通过西方跨国公司流向了母国,虽然与其殖民时代的所作所为方式不同,但结果无异。
(二)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克服所谓的“资源诅咒”
长期以来,非洲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闻名于世,但这并没有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少福音。直到今天,非洲仍未能摆脱初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地位,陷入“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27)的怪圈,经济不见起色:1970-1993年,非洲贫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产油国家快4倍。(28)“资源诅咒”现象在非洲确实存在,但不应是必然结果。中国本着“授人以渔”的精神,开辟了切实有效的“一揽子”合作模式,将非洲国家的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帮助非洲破解这一难题。
相比之下,作为非洲前宗主国的西方国家则继续对非洲实行单一经济政策,试图将非洲长久地作为其资源和原料产地。作为非洲石油工业中的主力军,西方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将主要精力放在石油开采方面,忽视原油提炼和加工。非洲成品油需求量约为每天500万桶,但其日产量仅为250万桶,其余每天250万桶则依赖进口。非洲53个国家中,仅有17个国家有炼油厂,其炼油能力又集中在埃及、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五个国家。(29)由于炼油能力不足,非洲对成品油的需求约有一半依靠进口,有些国家甚至完全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这正是西方几百年来对非洲只取不予的恶果,使这些非洲国家只能在初级产品出口的低端徘徊。
(三)中国努力扩大资源以外的进口,支持非洲工业和经济发展
中非在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同样卓有成效。非洲对中国的其他商品出口增长迅速,是西方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2000-2007年,非洲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增长了4.1倍,远远高于欧盟的0.86倍、美国的1.13倍和日本的1.85倍;同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了2.5倍,也远远高于欧盟、美国和日本。(30)实际上,2001至2006年,非洲制造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3%,高于世界9.9%的平均水平,(31)中国“损害”非洲工业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自2005年以来,中国即主动对非洲商品提供免关税待遇,且范围不断扩大,促进了非洲对华出口。(32)
与中国单方面、自愿对非洲国家给予优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等国在这方面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多数是口惠而实不至。例如,作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经济伙伴关系协议(EPA)”临时协定,表面上是相互开放市场,但“双赢”的局面实际很难出现,相反将使非洲陷入对前殖民宗主国的进一步依赖之中。从欧非贸易结构来看,初级产品出口占据了非洲对欧盟出口的近80%(33),其中又以能源矿产为主。非洲制造业本来就薄弱,而在EPA临时框架下,非洲国家在享受出口贸易优惠的同时,也必须向欧盟国家开放其国内市场,这对于非洲一些脆弱的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所谓的平等贸易实际上是欧盟以平等为幌子,骗取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贫困国家向欧盟开放市场,从而可以使欧盟产品占领这些地区的市场,而欧盟开放的所谓“国内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并不大,因为严格的卫生、环保、技术标准将使得生产能力原本就很弱的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无法向欧盟出口大量农产品。
(四)中国与西方对待发展的理念不同,做法迥异
中国始终认为发展权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人权,发展是消除愚昧、恐怖主义和动荡的最佳途径,是实现社会进步和民主的唯一选择;(34)欧盟等西方国家则认为自由、民主、人权是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西方国家没有一个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获得发展的。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对非交往中的做法截然不同。
其一,在非洲自然资源开发的透明度管理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存在分歧。欧盟等西方国家认为,与资源相关的收益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但若缺乏管理这些收益的责任制和透明度,则会导致腐败、冲突和贫困。为此,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提出了“采掘行业透明度行动计划(Extractives Industry Transparency-Initiative,EITI)”,并将其作为一项“国际机制”,极力要求非洲的资源国和中、印等新进入的国家予以遵守。近来,西方国家正在努力将EITI的覆盖范围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等扩大到其他自然资源以及与资源相关的所有资金流(包括收入、支出和所获贷款),并准备将资源收入的透明管理作为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之一。
所谓的“透明度”是否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呢?资金匮乏、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发展缓慢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而腐败、动荡等社会问题则是经济水平低下的突出反映。对于亟待跳出贫困陷阱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优势。我们不反对增加资源管理的透明度,但透明度不是发展的根本问题。提高经济管理的透明度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西方国家没有一个是靠提高透明度获得发展的。即使到今天,西方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仍是不透明的。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中国。国际反腐组织“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在《2008年油气公司透明度报告》中称,大多数大型跨国石油巨头在披露对东道国的支付方面普遍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与最佳做法相距甚远。(35)在这项针对42家全球知名石油公司的调查中,埃克森美孚公司、雪佛龙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等石油巨头的总体表现并不好,与西方国家提高资源管理透明度的倡议发起人和主要推动者地位很不相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国家过去400年在非洲到底掠夺了多少资源和财富,至今也没人说得清,现在西方国家提出“采掘行业透明行动计划”这样的所谓准则,连它们自己都不能身体力行,却要求中国接受,这种要求本身就有失公允。更何况,非洲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温饱问题尚得不到解决,最迫切的需要是得到资金和帮助以实现发展。这种情况下,一味纠缠于透明度之类的问题,不能不说是舍本逐末,也使人们怀疑西方的动机。
其二,中国在非洲的资源开发通常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结合,对非援助和投资也以基础设施项目为主体,目的在于切实提高非洲国家的发展能力。
实际上,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世界银行也指出,只有改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非洲才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更加快速而稳定的增长。(36)
欧盟认为中国将援助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地结合,援助成果在普通民众间的扩散性不强,而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交通、通信的便利使普通百姓更接近信息和市场,因而有更多改善自己生活、生存条件的机会,这怎么能说在民众中扩散性不强呢?例如,水电的利用对于国家建设、工业化和摆脱贫困计划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非洲水电可开发量的利用率仅为8%左右,(37)在国际能源价格急剧上涨的背景下,还具有很大潜力。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欧洲和北美这两个最富裕的地区已经开发了水电可开发量的70%以后,(38)欧盟却在报告中指责中国在非洲援建的大坝破坏了当地环境。事实上,中国使用当今的技术完全可以在开发水电资源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不应因噎废食。
(五)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是对西方“家长作风”的挑战
让西方国家感到担心的是,来自中国的援助和贷款完全与政治脱钩,即不以西方式的民主和良治(如减少政府支出、扩大私营部门)为提供援助或贷款的先决条件,使得西方奖励和促进改革的“有条件的发展援助”受到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冲击。
欧洲议会在《中国政策及其对非洲的影响》报告中认为,除“台湾条款”和西藏问题另当别论以外,中国的援助和贷款“不附加条件”,因此指责中国向某些非洲“独裁者”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39)实际上,中国援助非洲的任何协议中都不包含所谓“台湾和西藏”条款。中国与非洲国家相互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我们发展互利合作关系的共识和政治基础。中国支持非洲所有的国家,并没有把非洲国家分成民主的和不民主的,因为中国没有这个权利,欧盟、美国也没有这个权利。
中国在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时,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别的国家。(40)中国尊重非洲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关心非洲国家实现和平、稳定和发展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关心非洲的人权。比较而言,西方鼓吹的“民主”不仅没有给非洲带来转机,反而给一些地区带来混乱。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国家和组织攻击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其主要原因是担心中国在非洲的影响超过西方。欧盟在报告中也承认,西方主导下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已在非洲遭遇了失败,(41)这说明西方式的“民主”和“自由”并不适合非洲。
总之,中国在与非洲国家交往中的所作所为绝不仅仅出于狭隘的本国利益,更没有以他国的发展权利为代价,而是真诚地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特别是促进非洲国家的发展。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为了持续获取非洲的资源,仍在利用自身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制造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民主”、“人权”以及一些所谓的“国际准则”等等,至少是无视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迫切需要,客观上延缓了非洲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其永久地固定在初级产品供应者的角色上,这与数百年前它们在非洲的殖民行为着实无异。
四、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误解与歪曲的根源及要害
(一)西方至上的自我优越感。在对待非洲国家时,西方国家仍然摆脱不了殖民主义的心态,将非洲视为西方的附属,认为非洲资源属于西方的私有财产,正因为如此,当中印等国开始与非洲进行交往和开展合作时,才有了“资源掠夺论”等不和谐的声音。另外,应当承认,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技术和资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这些优势是以其他国家的缓慢发展为代价换取的。联想到这一点,欧美等西方国家对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而不是继续抱着西方至上的自我优越感进行不切实际的说教。如果西方不放弃这种优越感,仍然将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视为附属,就无法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
(二)强迫他国认同、跟随西方价值观。在西方人士眼中,非洲一些国家缺乏民主、自由、人权,欧美国家因此在与非洲国家的交往中把推行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人权作为一个政治前提,甚至以此来衡量其他国家(比如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是否适当。这是西方输出价值观的标志性举动。从人类发展历史看,自由、民主、人权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们终究是发展的产物,必须放在每个国家的具体环境中去看待。世界是多元的,自由、民主、人权的实现形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否则,过分的自由可能成为对他人的禁锢,缺乏引导的民主可能成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闹剧,而人权的含义则更加丰富,当人的基本需求尚未满足时,生存权应该是最重要的人权。由于各国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不同,自由、民主、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也会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判断孰优孰劣,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从经济发展的实绩看,也没有证据表明,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因此,西方将自己的好恶与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与其宣扬的民主、人权、多元化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三)本末倒置,混淆发展的结果与前提。自由、民主、人权的实现形式不仅应当是多元化的,而且是有前提条件的。人的需要应当被关注,妇女、少数人群及弱势群体也应当受到保护和照顾,但这些都是发展的结果而非前提。西方国家也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逐渐开始将人权、民主置于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即使是美国也不能例外。虽然美国号称世界民主的“典范”,但直到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九修正案后,妇女才有权参加选举;20世纪60年代,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大学才开始接收黑人学生。这说明美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都没有妨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反过来讲,只有经济发展了,上述目标才能通过努力逐步达到。西方的主张表面上看似乎合理,其实是本末倒置,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而使西方可以永远处在经济与社会的优势地位。
(四)不顾发展中国家现实国情和具体条件。对于如何实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这样的根本问题,西方国家倾向于完全将非洲与自己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认为它们能做到的事情非洲也应做到,如加强“透明度”和环保,这实际上是脱离了非洲国家的具体国情,甚至可能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前,在联合国确定的50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占据了34个,有2亿多人长期营养不良,文盲率高达70%,只有不到一半的儿童由小学升入中学(而富裕国家这一比例为80%以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约有3亿人靠每天不足1美元维生,几乎占该地区人口的一半。(42)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比发达国家至少仍落后200~300年。在非洲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环保的意识不强、透明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相应的技术手段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它们实现发达国家自身都未做好的“透明度”,承担它们难以承受的环保责任,最终结果只能是延缓其发展。
(五)对待他国时经常使用双重标准
西方对中国实行的是予取予夺的政策。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制定所谓的国际准则时,将中国排斥在外;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遵守这些“准则”。西方从未承认中国是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那么又有何理由要求中国去支持西方认定的所谓“民主”原则呢?
归根结底,西方的双重道德标准还是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当西方国家不得不在宣传价值观和捍卫利益这两者间做出选择时,利益总会战胜价值观。比如西方国家在一些国家并不刻意宣传民主,因为在那里宣传民主将会损失太多利益;但在另外一些情况类似的国家,由于西方没有重大利益会受到威胁,价值观便可占据首位。就是说,不论是对待中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西方的“民主”原则也好,所谓的“国际准则”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西方国家自身利益服务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对中非关系进行歪曲并非真的是因为中国在非洲“掠夺”了多少资源或是对非洲国家造成了不利影响,其要害在于欧美国家担心自己对非洲资源的绝对控制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担心自己在非洲政治、文化和思想上的影响力因为中国的进入而受到冲击。一句话,歪曲中非关系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上升充满戒心的表现。
五、中非合作需要不断创新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中非关系是对双方国家和人民互惠互利的大事,帮助非洲发展与中国自身的发展并行不悖。在此过程中,中国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合作的方式,使更多的非洲人民从中非合作中受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大力拓展对非经贸关系领域,推动中非全方位合作。中非贸易结构虽然是由双方比较优势和经济结构决定的,但从推动提升非洲产业结构和增强发展能力的角度看,中国还应加大将合作拓展到能源以外领域的力度。非洲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很多国家在农业、林业、渔业、旅游等方面的潜在优势明显,特别是农业领域。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夯实非洲发展的基础,解决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二,增加对非援助,照顾民众利益。非洲的发展仍需要其他国家的大力协助。中国在积极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共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加对非洲的援助,通过各种可能的形式支持非洲发展。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援助成果在广大民众中的扩散程度,通过加大疾病防治、文化教育、供水供电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使更多的非洲人民能够直接分享中国援助带来的益处。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在非投资的增加,也应吸收更多的当地员工,重视社区公益事业,以便更好地与当地社会逐步融合。
第三,中国作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已经不可小视,中国的一举一动也更加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因此要在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上做出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第四,增强在对非合作中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共同面对未来的环境挑战时,西方发达国家应担负更大的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无偿地提供环保设备与技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同样要尽力保护环境。中国应进一步严格项目的环境评价,遵循国际标准,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尽量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第五,增强透明度,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非合作。多年来,中国在对非援助和交往中一直奉行“多做少说”的政策,致使世界对中非合作的真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了解不足,难免产生一些猜疑和误解。实际上,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远远不仅限于能源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中非交往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提高在非企业和项目的透明度,加强与西方国家和多边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将有助于增进了解和互信,为中国、西方和非洲的三方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西方必须放弃优越感和教训人的态度,学会尊重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选择,相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并不需要西方的说教。如果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国家不放弃这种教训人的态度和西方至上的理念,那么西方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对某些资源的控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所谓影响力,可能还会失去在世界新的文明发展中的机会。
注释:
①Committee on Development,European Parliament,Draft Report on China's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Africa,November 2007,p.9,http://www.europarl.europa.eu/meetdocs/2004_2009/documents/pr/697/697015/697015en.pdf.
②Committee on Development,European Parliament,Draft Report on China's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Africa,November 2007,p.9.
③以上数据以及文中的表1、图1、表2、表3、表5数据均根据WTO statistics database数据计算,参见网址: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StatProgramHome.aspx?Language=E。
④参见网址: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8-05/06/content_2170073.htm。
⑤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7,July 2007,http://www.unctad.org/en/docs/wir2007_en.pdf.
⑥Ravinder Rena,Africa:Dealing With Africa's Resource Curse,http://allafrica.com/stories/200709020034.html.
⑦参见网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11/02/content_5281436.htm。
⑧参见网址:http://www.fmcoprc.gov.mo/chn/xwfb/lxjzzdh/t319082.htm;news.xinhuanet.com/edu/2008-01/03/content_7358116.htm。
⑨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of Africa and African Union,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08,March 2008,http://www.uneca.org/era2008/.
⑩The World Bank,Afric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November 2007,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STATINAFR/Resources/adi2007_final.pdf.
(11)The World Bank,Afric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November 2007,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STATINAFR/Resources/adi2007_final.pdf.
(12)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of Africa and African Union,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08,March 2008,http://www.uneca.org/era2008/.
(13)UNCTAD,Handbook of Statistics,2007,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1890.
(14)Jian-Ye Wang and Abdoulaye Bio-Tchané,Africa's Burgeoning Ties with China,Finance and Development,IMF,March 2008.
(15)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http://hzs.mofcom.gov.cn/accessory/200811/1226887378673.pdf。
(16)根据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8数据计算,http://www.unctad.org/en/docs/wir2008_en.pdf。
(17)参见网址:http://news.sina.com.cn/c/2006-11-04/102510412417s.shtml。
(18)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of Africa and African Union,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08,March 2008.http://www.uneca.org/era2008/.
(19)The World Bank,Afric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November 2007.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STATINAFR/Resources/adi2007_final.pdf.
(20)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of Africa and African Union,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08,March 2008,http://www.uneca.org/era2008/.
(21)姚桂梅:《中国:非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0月28日。
(22)The World Bank,The Little Data Book on Africa 2008,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STATINAFR/Resources/LDB-Africa12-2-08.pdf.
(23)Martyn Davies,How China Deliver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o Africa,Centre for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February 2008,p.53-57.
(24)James L.Williams,Oil Price History and Analysis,http://www.wtrg.com/prices.htm.
(25)综合中国海关2002-2007各年进口重点商品量值统计数据及其计算结果。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4370&moremoduleid=15677&moretabid=2453。
(26)假定2007年平均原油价格为80美元/桶。
(27)其原因被归结为:石油收益加剧了社会利益冲突和腐败;政府过于依赖资源收益而放弃了治理的努力,但这种收益是剧烈波动的;资源出口造成本国货币升值和工资上涨,使得其他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即所谓的“荷兰病”;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大量经济和人力资源集中于石油行业,削弱了其他部门。
(28)"The Resource Curse:Why Africa's Oil Riches Don't Trickle Down to Africans," October 31,2007,http://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cfm?articleid=1830.
(29)参见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cccmc.mofcom.gov.cn/aarticle/xuehuidongtai/200706/20070604837088.html。
(30)根据WTO Statistics Database数据计算,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StatProgramHome.aspx?Language=E。
(31)根据WTO Statistics Database数据计算,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StatProgramHome.aspx?Language=E。
(32)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单方面向25个非洲国家的190种输华商品提供免关税待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后,中国更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建交的30个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范围继续扩大。到2007年7月1日,其中26个国家享受零关税待遇的输华商品已由190个扩大至454个,对这些国家有较大利益的商品几乎全部涵盖在内。该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7年下半年,中国自非进口共计206.5亿美元,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2.1%和45.2%;2008年1~10月进口达到504.9亿美元,同比增长75.6%。参见中国商务部统计信息: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nl.
(33)根据WTO Statistics Database 数据计算。
(34)李若谷:《推进对外援助,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载《全球化中的中国金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35)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08 Report on Revenue Transparency of Oil and Gas Companies,April 27,2008.
(36)The World Bank,Afric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November 2007.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STATINAFR/Resources/adi2007_final.pdf.
(37)数据来源:国际大坝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http://www.icold-cigb.net/。
(38)数据来源:国际大坝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http://www.icold-cigb.net/。
(39)Committee on Development,European Parliament,Draft Report on China's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Africa,November 2007,p.11,http://www.europarl.europa.eu/meetdocs/2004_2009/documents/pr/697/697015/697015en.pdf.
(40)李若谷:《全球化中的中国金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41)Committee on Development,European Parliament,Draft Report on China's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Africa,November 2007,p.9,http://www.europarl.europa.eu/meetdocs/2004-2009/documents/pr/697/697015/697015en.pdf.
(4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2006年11月,参见网址:http://ch.undp.org.cn。
标签:非洲联盟论文; 中非关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