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命题”的教学与思考_否命题论文

“四种命题”的教学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种论文,命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本情况

1.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四星级高中,基础较好,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命题及原命题、逆命题的初步知识,能够判断本节课给出的简单命题的真假.

2.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材教科书·选修2-1》(苏教版)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的第一节“命题及其关系”中的“四种命题”.

“四种命题”内容以初中所学的命题为基础,通过实例说明四种命题形式的客观存在,使学生体会研究四种命题形式的必要性,感受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既是初中“命题”知识的延续,又是高中后续知识的基础.教材以具体命题为例,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从形式结构和内容真假两个方面研究了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得出构造四种命题的方法,归纳出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的结论,为后面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常用逻辑用语等知识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会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掌握互为逆否命题的同真同假关系,能够应用真假规律判断较复杂命题的真假.

(2)经历四种命题的构造过程,感受条件和结论互换与否定是构造命题的两个基本途径;通过归纳发现互为逆否关系的两个命题真假性相同的结论,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命题的四种形式中,判断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投影:生活片段)

周末,妈妈要儿子写作业.

儿子对妈妈说:“如果你给我买玩具,那么我就写作业.”

妈妈说:“如果你写作业,那么我就给你买玩具.”

儿子说:“如果你不给我买玩具,那么我就不写作业.”

妈妈说:“如果你不写作业,那么我就不给你买玩具.”

师:他们母子之间的这段对话,有的是从正面说,有的是从反面说,但都是围绕着买玩具和写作业,表现出了不同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因果逻辑关系,其意思是否相同呢?这些正说反说的语句是否是以前学过的“命题”呢?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投影):

(1)什么样的语句才是命题?命题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为什么?①请坐下!②今天天气如何?③若=1,则x=1;④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生1: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么……”的句式,由条件和结论构成;第①②句话都不能判断真假,所以都不是命题;第③句为假,第④句为真,所以③④都是命题.

师:很好,称③为假命题,④为真命题;那么这两个命题的条件、结论各是什么?

生2:③的条件是“=1”,结论是“x=1”;④的条件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是“它们的面积相等”.

2.建构概念,揭示关系

师:针对上面命题④“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你能否构造出一个新的命题来?如通过变换条件和结论的位置.

生3:逆命题,具体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全等”.

(板书)命题1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命题2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全等.

师:这里命题2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1的结论和条件,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若以其中一个为原命题,记为“若p则q”,则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记为“若q则p”.

师:现在我构造一个新的命题:

命题3 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相等.

这个命题与命题1有何不同?

生4:命题3的条件是命题1条件的否定,命题3的结论也是命题1结论的否定.

师:回答得很好,命题3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1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我们称为——?

生(众):互为否命题.

师:对!若以其中一个为原命题,记为“若p则q”,则另一个叫做它的否命题,记为“若非p则非q”.

师: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构造命题的方法,即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互换”或同时“否定”,得出了两种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你们还能有其他的构造吗?

生5:可将条件与结论互换并同时否定.

师:请写出来.

生5(板书):命题4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那么它们不全等.

师:非常棒!命题4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1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命题4与命题1的关系即是“既逆又否”,那么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什么合适呢?

生(众):互为逆否命题.

师:能写出其简记形式吗?

生6:若以其中一个为原命题,记为“若p则q”,则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否命题,记为“若非q则非p”.

3.数学建构,深化概念

(投影)一般地,设“若p则q”为原命题,那么

“若q则p”就叫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非p则非q”就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非q则非p”就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命题1与另外三个命题的结构关系,大家考虑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结构关系吗?

生7:命题2与命题3、命题2与命题4、命题3与命题4之间也有关系.

师:请大家完成图1的空缺部分.

学生观察命题关系,填图.

师:其实以其中任意一个命题为原命题,都可以得到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比如:把“若q则p”当作原命题,则有图2(学生完成).

4.数学应用,深入探究

·例题分析,巩固概念

例1 写出“若a=0,则ab=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例2 把命题“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例3 已知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则a=b”,请写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生8:若,则a≠b.

师:你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8:先写出原命题:“若a=b,则=”,再写出其逆否命题:“若,则a≠b”.

生9:因为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与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互否关系,所以直接写出已知命题的否命题即可,即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若,则a≠b”.

师:很好,已知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要写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可以先写原命题,再写逆否命题;也可以根据逆否命题与逆命题之间是互否命题的结构关系,直接将逆命题的条件、结论否定得到所要写的命题.

·深入探究,融会贯通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研究了四种命题结构上的关系,既然是命题,还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呢?

生10: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

师:那么,四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呢?请先看几个例子,判断它们的真假.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①原命题:若a=0,则ab=0;

逆命题:若ab=0,则a=0;

否命题:若a≠0,则ab≠0;

逆否命题:若ab≠0,则a≠0.

②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

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它不是正方形;

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③原命题:若a=b,则=

逆命题:若=,则a=b;

否命题:若a≠b,则

逆否命题:若,则a≠b.

④原命题:若a>b,则|a|>|b|;

逆命题:若|a|>|b|,则a>b;

否命题:若a≤b,则|a|≤|b|;

逆否命题:若|a|≤|b|,则a≤b.

(2)观察以上四组命题的真假,自主合作填表:

(3)把结论的类型归类(由学生填表)

师:你能从中归纳出什么结论?

生1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假.即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要么都是真命题,要么都是假命题.而互逆、互否关系的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必然的关系.

师:原来四种命题的真假性还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个在解题中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例4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生沉默)

师:这两个命题好像都比较难判断它们的真假,既然互为逆否的命题的真假性相同,不妨考虑其逆否命题的真假性.

生12:命题(1)的逆否命题为:若x>0,则>0,可知原命题为真;命题(2)的逆否命题为:若,则,可知原命题为假.

师:当一个命题的真假性较难判断时,可考虑其逆否命题,运用互为逆否关系的两个命题的真假性相同来帮助判断.

5.课堂练习(略)

6.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一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1)四种命题;(2)四种命题的结构关系;(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课后思考:你能用集合知识说明互为逆否关系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的规律吗?

三、回顾与反思

1.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问题串模式”展开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应,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们从结构和真假两个方面对四种命题进行了研究,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的命题入手,归纳得出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一般结论.首先回忆命题1与命题2的结构关系,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后重点研究命题1与命题3的结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自己研究命题1与命题4的结构关系,并在命题1与其他命题之间的结构关系研究结束以后,用“刚才我们研究了命题1与另外三个命题的结构关系,大家考虑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结构关系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寻四种命题结构的内在关系;在结构关系研究结束以后,再用“同学们,我们刚才研究了四种命题结构上的关系,既然是命题,还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呢?”的问题提问,从而启发学生从命题的定义考虑.研究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让学生感受紧扣核心概念——定义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中,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性相同的结论,是通过有限的几个例子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的.有学生曾问“这个结论可以证明吗?”,由于这个结论的证明中学教学不作要求,所以我告诉大家,这个证明要求较高,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为了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我留下了思考题“你能用集合知识说明互为逆否关系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的规律吗?”,将结论的证明改为用集合知识说明,降低了难度,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可借助集合知识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2.教学反思

运用“问题串模式”开展教学时,所设计的问题串要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还要通过问题串识别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提问的角度和问题.这种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但笔者在实践时,感到运用好比较困难,有时甚至很难,

一个良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思考提供合适的脚手架辅助,有时提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有时又必须具有开放性,这对教者要求较高——必须设计较高质量的问题.

由于问题都已经设计好,课堂中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思路走下去,有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习惯于教师的教、习惯于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抑制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最大化地发挥“问题串模式”教学的长处,克服其弊端,使其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作的努力还有很多,希望得到方家的指点.

标签:;  ;  ;  

“四个命题”的教学与思考_否命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