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急诊科 北京 100050 作者简介:王昕,女,(1972-),本科,急诊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急救护理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0 例SAH 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共有3名患者发生再出血,再出血发生率为2%(3/150),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为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有15名患者出现中重度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0%(15/150),对照组中重度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综合干预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对比研究发现,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再出血及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fcomplicationsinpatientswithsubarachnoidhemorrhage【Abstract】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effectofperioperativenursinginterventioninthepreventionofcomplicationsinpatientswithsubarachnoidhemorGrhage(SAH).Methods ThreehundredpatientswithSAH 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150casesincontrolgroupandobserGvationgroup.The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givenroutinenursingand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comprehensivenursing.Theincidencesofrecurrentbleedingandvasospasm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 Therewere3patientswithrecurrentbleedingintheobservationgroup,theincidenceratewas2% (3/150),andtheincidencerateinthecontrolgroupwas8.7% (13/150).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rewere15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ithmoderateandseverevasospasmandtheincidenceratewas10% (15/150).However,therewere48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ithmoderateandseverevasospasmandtheincidenceratewas32% (48/150).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AcomparativestudyofperioperativenursingforthepatientswithSAH wasfoundthatgivingpatientsacomprehensiveperioperativenursingcansignificantlyreduc【eKtehyewinocriddse】nceofrecurrentbleedingandvasospasm,thuscanimprovethesafetyofsurgeryandreducethecomplications. ComprehensiveNursing;Subarachnoidhemorrhage;complication【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20-0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种在脑动脉瘤及急性卒中患者中经常发生的一类非常严重的疾病,指蛛网膜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常会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通常发生在其后的几天内,其严重期常出现在发生SAH 后的72h内,导致血管破裂[1],是患者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达75%~90%[2].再出血导致的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因此,如何预防患者发生再出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的SAH 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患者发生再出血和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神经内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00例SAH 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 例.对照组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53~79岁,平均(65.3±2.5)岁;观察组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57~82岁,平均(67.2±3.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血压、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吸烟饮酒史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Hunt-Hess分级在3级以下;既往无SAH 病史的患者;同意加入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外伤性SAH;患有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因严重精神障碍等原因无法配合的患者;不同意加入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几方面的护理,具体如下:(一)生活行为模式 (1)改善睡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安静,减少探视家属的人数,避免嘈杂影响患者休息,保障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防止因情绪波动引起再出血.(2)心理干预:此类患者多为急性起病,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应采取热情、亲近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介绍此类疾病相关知识和预后情况,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以及治疗依从性,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3)镇静方面:密切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是否有烦躁不安等情况,如有发生,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防止躁动出现意外.(4)二便监护:嘱患者食用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常规给予润肠药杜密克,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因用力排便而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同时注意小便情况,有无尿失禁等情况.
(二)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每4小时监测患者血压、体温、心率、呼吸等基础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防止因血压波动较大造成再出血.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具体如下,(1)血压:在患者接受夹闭术或者栓塞术之前,患者的收缩压水平需维持在180mmHg以下,一般对患者给予止痛药与尼莫地平可得到有效控制,若应用上述方法后患者的收缩压水平仍较高,则应给予患者进一步的降压治疗,若患者的血压降低,则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需维持于90mmHg以上.(2)体温:对体温升高的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及物理的降温治疗.(3)心率:如发现心率增高,大于100次/分,首先寻找心率增高原因,对因治疗;同时加强监测,如持续增高,给予倍他乐克等对症治疗.(三)加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接受动脉瘤治疗之前,可对患者应用弹力袜或者气囊间歇加压的装置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指征时,需在患者接受动脉瘤外科的夹闭术后的12h后才可使用低分子肝素,而在栓塞术后则可考虑立即使用低分子肝素,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四)加强手术宣教 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流程以及手术的疗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消除术前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嘱术前12小时禁食水,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4 观察指标 (1)再出血发生率;(2)血管痉挛程度,采用朱慧慧[3]的评价标准进行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表1).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3 讨论颅内动脉瘤首发症状为动脉瘤破裂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高发病率,危险性强,常导致患者瘫痪致残,重者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同时很难治愈,预后患者生存质量不理想等特点.目前常采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随着介入栓塞的技术不断提高,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然而患者在围手术期等待过程中可能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或血管痉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对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研究显示,采用对患者进行细致、有效、多方面的护理,并及时抢救病情危重患者,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再出血及血管痉挛的情况,可降低并发症,死亡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4]. 本研究选取本院急诊神经内科收治的SAH 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实施综合干预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发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护理的效果更佳,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及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为患者争取进一步手术的机会,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因颅内动脉瘤初次破裂而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约为40%,初次出血存活下来的病人面临再次出血的威胁,而再次出血的病死率更高,约为40%~75%[5].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的重点是减少再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综合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细节化管理,从多方位进行护理,包括生活模式、心理、生命体征监测、宣教等方面.而上述护理方面也是针对蛛网膜下腔护理的特点制定,比如二便监测,因用力排便可以诱发再出血,
文献报道用力排便诱发再出血的比例占所有再出血比例的31.7%[6].提前监测和预防用力排便,减少再出血诱发因素,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改善有一定帮助.同时本研究入组的患者Hunt-Hess评分为3级以下,均为神志清楚的患者,患者对于突发的疾病没有心理准备,且患者一般都有剧烈头痛,因而会产生焦虑情绪.而不良的心理情绪可能诱发再出血,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愈后[7].
有研究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心理自评量表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交流、敌对等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加强心理护理、进行心理疏导后上述因子分明显降低[8]. 既往有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率高达30%~90%[9], 本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组血管痉挛发生率74%,中重度血管痉挛发生率高达32%,与既往研究结论相符.而进行综合护理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与常规护理组有显著差异,说明生活行为模式干预、心理干预以及加强生命监测、术前宣教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仅需要药物干预,更需要非药物的治疗,因此加强护理、加强疾病宣教和生活模式改变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和并发症预防尤为重要,今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引入综合护理,而不单单是常规护理. 本研究入选患者人数众多,因此观察参数没有很多,这是本研究的缺陷, 今后的研究要增加更多的观察参数,比如死亡率、转入重症监护室的比例等. 但本研究的数据表明综合护理要优于常规护理,今后工作中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加强护理,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1] ProustF,HannequinD,LangloisO,FregerP,CrissardP.CausesofmorGbidityandmortalityafterrupturedaneurysmsurgeryinaseriesof230paGtients:theimportanceofcontrolangiography.Stroke.1995;26:1553-7.[2] WermerMJ,KoolH,AlbrechtKW,RinkelGJ;AneurysmScreeningafGtertreatmentforrupturedAneurysmsStudyGroup.SubarachnoidhemorGrhagetreatedwithclipping;long-termeffectsonemployment,relationG[ ships,personality,andmood.Neurosurgery.2007;60:91-97. 3] [朱慧慧.干预性护理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观察. [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7):1067-1068. 4] 钱淑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189-190. [5] WashingtonCW,VellimanaAK,ZipfelGJ,etal.Thecurrentsurgicalmanagementofintracranialaneurysms[J].JNeurosurgSci,2011,55(3):[ 211-231 6] 高立生,刘宁宁,王青雷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原因与预防[J]. 河北医学,2013,19(4):549-550. [7] 朱红霞,朱建芳,鲁红霞.3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2-153. [8] 王燕,柏基香,苏雪晴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CL-90 测试结果异常126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6):105-106. [9] 许彩云.干预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8(2):114-115.
论文作者:王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患者论文; 蛛网膜论文; 再出论文; 动脉瘤论文; 发生率论文; 血管论文; 常规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