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世界历史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冲击下,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召唤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跨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光辉,而且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时代性的特点,填补了像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的空白。

关键词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历史转变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中,马克思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历史的机械凑合,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经过转变、发展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①]其涵义是,从横向上看是指建立在生产力巨大发展和分工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各民族间的普遍交往;从纵向上看,就是指在前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力、分工的基础上,历史只能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不可能形成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格局,这时,各国的历史不足以构成“世界历史”。只有当大工业开辟了世界市场,使商业、交通得到巨大发展,创造出打破限制民族交往的自然隔阂的生产力和生产手段时,“世界历史”才能形成,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②]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有特定涵义的,它指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形成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

其次,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角度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③]“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④]就一个国家而言,生产的发展将促使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又将导致交换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市场的拓展反过来又带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当一定数量的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和水平时,势必使分工超越国界,使国际化的交换发生,最终将使世界市场形成。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有机整体的出现,其结果是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相互隔绝和森严壁垒的格局,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代替了,进一步又使商业、航海业、陆上交通、工业的发展高涨,大大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总之,国际分工、国际交换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使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标志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开始。

再次,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基础。马克思认为,从十七世纪开始,“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⑤]随后,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各国相继发展,并给这些国家创造庞大的世界市场,并最终导致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这些,一方面“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及“竞争普遍化”;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横贯世界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发达的货币制度)、资本集中。”[⑥]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以及对高额利润的追求,驱使资本主义战车以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迫不及待地驶向全球各地,一切落后以及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了世界交往的狂潮。“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⑦]“只要可能,它就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甚至国界。总之,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⑧]正是以机器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成果促进了各国内部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经济互相依赖,使世界联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世界历史产生的客观基础。

第四,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意味着世界生产力的形成以及人们可以利用这种世界生产力。马克思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⑨]因此,在世界历史中,“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各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发生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⑩]

由上可见,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给人们勾划出了发端于十七世纪人类发展道路新图景的基本线条: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势必导致世界竞争、世界分工、世界性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从而开始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道路:一切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将从狭隘、孤立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民族是它的器官”。(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提出虽然是在十九世纪的中叶,但贯穿于他的思想发展之中,尤其是以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现实的形式蕴含在马克思晚年关于前资本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的伟大设想之中。

晚年马克思由于转向人类学以及前资本主义的现存社会结构的发展及其现代趋势的研究,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经济形态的改造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一方面,公有制以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公社基础稳固,同时,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获得发展,而这种个人发展和较古的公社的条件是不相容的。”俄国农村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决定了它“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所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2)那么,俄国农村公社到底可以往什么方面发展呢?马克思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把握和分析这一问题,认为俄国存在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走一条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在于俄国公社和社会是处在“世界历史”广阔的背景中,不是脱离世界历史而存在的。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而且度过了这种社会制度没有被触动的时期。”(13)它“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向一切人“表明了它的纯粹的暂时性。欧洲和美洲的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民族正力求打碎它的枷锁,以合作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以古代类型的所有制最高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14)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15)如何才能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呢?马克思认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成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成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16)“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7)恩格斯非常赞同马克思的观点,进一步发挥说:“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18)

从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设想及其可能性和现实条件分析中可以看出,“跨越论”深刻贯穿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凸现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重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意义。

从上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任何国家都注定要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后才能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影响下,东方一些较为落后的国家,根据国情,通过革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合乎历史必然性的跨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众所周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大门,强行纳入了世界历史的轨道。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移植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工业和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化,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发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产力状况的特点是:(1)工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主要集中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手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不仅控制了旧中国工业生产,而且掌握了大银行和大商业。实际上控制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2)农业生产力极其落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由于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绝大多数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地主阶级掌握了旧中国农村的经济命脉。在这样的国家里,要走独立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真正完成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就必须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基本任务。毫无疑问,假如中国有一个能领导人民完成这两大基本任务的资产阶级力量,那么就可以走上独立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在中国造就这样一种力量。所以,尽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甘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束缚,几经挣扎,但由于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终究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正当以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为目的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陷入绝境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19)世界历史步入了资本主义没落、社会主义兴盛的时代。毛泽东同志指出:“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20)历史时代的变更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并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独立活动提供了可能性的前提。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领导重任,在中国开辟了以工人、农民为主要力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并且终于取得了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也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因为:(1)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击帝国主义,因而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联合专政;(3)广大工人、农民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希望的是在革命胜利后以翻身解放为国家的主人,而不是希望遭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如果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必然引起工人、农民的强烈反对,中国将陷入种种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混乱之中,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势力就会卷土重来,中国将重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既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历史不容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社会主义道路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如果世界历史的总过程已经达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不论它最初还只是在某一国家或其一地区发展起来,那么,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它的影响和渗透。因此,处在世界历史环境中的落后国家,只要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或在国际范围内经历了资本主义的一定历史进程,就不必重复西欧道路,在几个世纪内先独立地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而可能直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在中国,由于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因素,而新民主主义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肃清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掌握了国家经济的命脉,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码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同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历史的新曙光,爆发出“走俄国人的路”的巨大热情。正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这些主客观原因,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把握了中国历史的这一必然性,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创造性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决不是“早产儿”,而是在“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冲击下,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召唤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创造。回头“补资本主义的课”不能不说是与历史规律相背的逆向运动,必定会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既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民众进行的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创造,那么我们就应充满信心,在党的领导下去开创美好的社会主义未来。问题是,在当今及下个世纪的“世界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应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真正走向世界历史、走向现代化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同样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观点、方法来看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笔者认为:

1.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如上所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就是人类横向交往高度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当今世界与十七世纪相比,人类的横向交往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世界市场高度发达。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在世界历史中扮演自己应有的角色,就必须主动地走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性市场经济接轨,从而最充分地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并由此增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逐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真正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获得世界历史性的真正存在。当然,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尤其在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解决,但我们决不能因为存在着问题甚至许多严重的问题而走回头路。相反,必须义无反顾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坚信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智慧,一定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说明,在世界历史时代,个别国家的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与世隔离的情况下高速地发展其民族经济。如果人为地闭关自守,势必落后。纵观中国历史,中国近代落后不能不说与长期的闭关自守息息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肯定成果,利用人类共同创造的全球性生产力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确是中国从落后走向繁荣的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因为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机器大工业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利用的产物,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越来越明确地为人们所认识。所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迅速赶上世界生产力水平的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命支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一切国家、民族、阶级和个人必定从自己狭隘的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趋势,但并不认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完全实现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说各个国家的民族性、阶级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开创了世界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所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并不能阻碍无产阶级的阶级运动”,[②①]相反,“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象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22)根据这一思想,社会主义中国一方面必须向世界开放,另一方面不能忘记自己的崇高历史使命,更不能在开放中丧失“自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命支柱。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闪耀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光辉,而且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时代性的特点,填补了象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好社会主义这一唯物主义理论上的空白。

如上所述,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确实对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但对象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导师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具体的描述。过去,我们也没有根据本国的历史条件、民族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具体道路和具体做法,往往执着于抽象的原则、本本和苏联样榜,试图制订出一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加以实施。结果,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挫折,陷入了困境。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清除了一切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空想的沉湎,使我们重新回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上来,并引导我们重新面对两种不同制度所共有的社会发展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然历史过程、市场对经济运行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性等等诸多属于“世界历史”范畴的东西,思考正确处理当今两个基本社会制度范畴和“世界历史”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问题。邓小平同志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正确地把握了“世界历史”的时代性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他根据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客观地判明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放在首位,必须以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在判断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同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确立了主动积极加入国际社会发展行列,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基于对科学技术在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我国形成了一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根据当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高度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等。总之,邓小平立足于“世界历史”,立足于中国的国情,阐明了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兴国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大放光彩,系统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以此填补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的一大空白。为此,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社会主义中国就能在世界历史中求生存并高速发展,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人类未来的世界历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72年版,第112页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②①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51、25、39—40、66、67、254、67、60—61、42、67—68、41页

(11)《列宁全集》第38卷,第348页

(12) (14) (15) (16)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5、432、443—444、451、441、32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02、503页

(19)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8、628页

标签:;  ;  ;  ;  ;  ;  ;  ;  ;  ;  ;  ;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