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新角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资源论文,文化产业论文,研讨会论文,城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文化角度来思考,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从国际视域对此给予解释和说明,不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对当前我国推动城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照价值。
首先,认识文化建设角色定位和功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强调文化规划和服务对于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伴随着十多年房地产行业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中支柱性产业的角色地位,占据GDP10%还多的比重,正确理解城镇化中文化的地位和活化功能,尤其具有针对性。城镇化建设不是人为的“造城运动”,而是一个产业发展带动相关元素集聚的自然过程。我国工业化率对于城镇化率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除了城乡二元乃至于城市本身的二元结构制约外,归因于房地产开发的硬件设施建设并没有与产业发展、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文化服务等因素密切结合发展,由此在地方上出现了很多的“鬼城”、“死城”和“睡城”。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文化内容和服务提供、文化消费的引导等都必须作为推动城镇化建设中的必选项加以考虑,没有文化环境营造,没有文化活动内容,没有文化传播与形象塑造,没有文化发展创造的城镇化就不是新型城镇化。
其次,城镇化建设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平衡。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应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平衡,把城镇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功能转变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服务功能,把城镇由生产空间变成生活空间和文化集镇。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带来一种新的文化空间布局的模型,生成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因此,如何传承原有文化,催化创造新型文化内容,维护一个新型市镇和社区的活力,就是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课题。文化生态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它既包含由于历时性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有意义的场所,也包含凝结着时间价值形成的空间关系,特别是一些有形文化建筑的空间布局,就是一个显性表现。这种文化因素的时空布局具有稳态化特征,城镇化建设中很可能对既有文化生态造成毁灭性破坏,这种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复原。由于文化生态的破坏,建设性破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致命伤,也成了文化发展的灾难。“千城一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败笔,城市生命个性模糊了,失去城市记忆和历史厚度的都市迷失了发展方向,也失去了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怎样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当地环境和地域文化传统及特色?也正因为没有文化空间布局的考量,城市宜居成了奢望,西方工业化时期城市生产性功能弱化不断变迁发展的进程,到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却得到了放大性强调,城市服务功能不足,没有成为一定区域文化服务、信息聚集传播的中心的角色,城市文化创造和活力不足,制约了发展内生动力的成长。比如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各地秉承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惯性思路,产业进园区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建设,然后招商引资,实行房东式管理模式,园区也仅是一个生产性空间,功能单一。而没有很好地与社区结合、与文化消费结合、与时尚生活结合,难以产生一个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活动场所,没有成为生产空间、文化艺术空间、生活空间,因此活力不足,难以对城市文化创造和传承带来活化作用。这就是典型地忽略了文化园区建设与既有文化禀赋传承嫁接,融入并产生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结构性问题。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必须实现多功能复合价值,成为城市文化生态链条的一环,文化功能区空间布局的新的组成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的“新乡村再造运动”中,基于恢复美丽乡村,就是依托于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基础上给予完善建设,接续上历史时序中的文脉。城市化进程除了大都市和城市群(圈)建设之外,也要关注小的城镇建设,而其中文化因素和文化资源的活化与激活就往往成为了城镇复兴的重要动力,也是把隐性文化生态唤醒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依托。
再次,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产业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支撑和实现途径。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产业是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转移和新的聚集,尤其要在村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既要保持原有文化的连贯性,又要及时注入新的文化内容,迅速建立并保持原有地域性“亚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和新文化生态平衡。要关注并利用好不同的文化元素,发展联系紧密的文化产业,让特色文化成为培育特色城镇和社区的引导性社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对人和城镇起着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的功能作用。国外有很多依托移民文化,打造特色移民社区城镇,从而激活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的很多实例。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如果借助于文化资源,特别是特色文化产业,可以解决城市产业升级或转型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因为很多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或者产业自身升级的影响,带来了很多过去的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城市出现了衰落和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如何寻找合适的替代产业重振经济,如何带来城市更新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就成为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城市管理者的现实命题。但英美等国都从文化经济中找到了部分解决问题的答案。借助于艺术文化产业的不同类型,英国通过培育社会公众的创造力和审美力,发展创意产业,实现了工业经济向文化经济的转型,实现了城市更新复兴的新动力,古老英国获得了活力新英国的华丽转身。如今,英国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创造产值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类型,成为提高英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载体。
发达国家如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城镇化的新兴发展中的大国,城镇化应选择怎样的产业发展?在城镇化中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借助于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增强城镇特色和个性,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建立我们的新兴文化名城。这既符合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中小城市文化产业日趋专业化特色,产业分工出现了区域化特色,也符合我国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国务院2012年12月发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这一点在中小城镇更具有实现的基础和可能,在中西部民族地区,很多历史形成的专业性特色文化村镇,就可能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演变成特色文化产业集中突出的城镇,在保留延续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拥有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人群、信息的汇集,走上发展产业和推动城镇化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