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构想_企业经济论文

创业的构想_企业经济论文

建立企业家学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家学的基础和背景

企业家学是适应我国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认真总结我国企业家管理和研究的成果,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企业家研究的成果,不断更新人才观念,建立中国的企业家学理论体系。

(一)西方学者对企业家的研究

最早给企业家下了较严格定义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0年前后说:“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小的领域转到生产率较高、产量更大的领域的人,便是企业家。”

自从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出现以来,经济学界就一直把土地、资本和劳动看成是对生产起积极作用的基本要素。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这三个生产要素之外,又提出了“具有利用资本的经营能力”这第四个生产要素,也可以说成是“企业家才能”的要素。马歇尔在他的分配理论中,把早期的“三位一体的公式”,扩大为“四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和组织——利润。他把利润归结为管理收益,工资是劳动的报酬。

马歇尔指出,传统的经济学往往容易忽视什么是支持和推动市场经济机构的动力,并由此提出对企业家作用的认识。他把生产活动看作是根据需要去恰当地调整供给过程,但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这并非是能“自动地”实现的过程。在“调整”工作中,企业家要进行生死搏斗,付出艰苦的劳动。这一均衡化过程,正是竞争的本义和企业家活动的实质。只有企业家才能在不断发生摩擦、冒顶的情况下,实际担负起促使竞争发生作用的“代替过程”。在使多样的生产要素适应生产需要的过程中,挺身解决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摩擦和难题,这正是压在企业家身上的重担。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是“产业这一车轮的轴心”。

熊彼特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于很高地位。

他认为,发展是资本主义体系固有的自发性现象。这一发展现象是以破坏经济循环惯行轨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最先突破这一轨道的不是最终的需求者,而是生产者。如果企业一味依靠过去的组合(生产方法),那么竞争者介入的结果,总有一天利润会完全消失。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是以追求自己的单位利润为原则的。企业家为了获得这项利润,必须使自己的企业摆脱旧的组合方式,重新组织并实现更有利的生产方式,即“完成新的组合”。所以,企业家正是完成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新组合的主体,也就是支持、创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家这一“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正是资本主义(即市场经济)的本质。

熊彼特从三个方面列举了企业家的动机:即“建设私人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所谓建设私人王国,并不仅限于个人,还包括子孙后代的家族,这便是企业家形成的最根本的动机。

经济学家卡斯那把企业家视为推动市场结构的主体和中间商人。他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在于:从确认现实经济中不能完全掌握所有交易情报这一事实出发,必须迅速发现对买卖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机会,并作为中间人参与其间,来促进交易机会的实现。他指出:以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时机,才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企业家行为的本质,就是及时发现在投入和产出的相对关系中潜在的、尚未被利用的机会,并灵活地充分利用这一机会。

经济学家奈特的企业家理论有下面几个特点:第一,把企业家的作用与处理不可靠的能力结合起来。第二,为发挥这一能力,必须具有对各生产服务合同收入的保证能力。第三,一方面通过洞察他人能力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让别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的能力,使有关保证能力的制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这一点,在使脱离不开不可靠性的企业家机能的现实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所谓处理不可靠的能力,只能是依赖于对将来形势的“推测”,企业所获利润的大小,有可能受企业家刚毅或懦弱这种气质程度所左右。

经济学家彭罗斯把发现企业活动场所(生产机会)的能力叫做“企业家的服务”。她指出:“企业家的服务,是为企业的利益而引进和接受新观念,尤其在有关产品、企业地位和技术上的重要变化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作出贡献;物色新的经营者;从根本上改革公司的管理组织;筹集资金;订出发展计划,包括选择扩大发展的方法在内,为各项工作做出贡献。”她认为,企业家的资质,可以说是创见的多面性,取得信任的说服力、野心和冷静的判断力等项能力的综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企业家的产生,罗纳德·哈里·科斯(美国)功不可没。他认为,现代经济存在着两种基本调节方式。一种是在市场经济中,在企业外,生产由市场机制协调,市场交易以最有效的方式把成千上万的经济活动当事人的活动联系起来,结合成一个生产体系;而在企业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由企业家指挥生产。他指出:“我将使用企业家这个概念,并称在一个竞争性体制中替代价格机制指挥资源的人或人们为企业家。”

把企业家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当归功于管理大师、经济学家德鲁克(美国)的倡导。他指出:社会创新已明显地成为管理的新领域。各种理论、价值观念以及人类脑和手的全部产物,都会老化、僵化,以变得“过时”,会变成“折磨”。因此,在社会与经济中,在公共服务机构与企业中同样都需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他认为,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富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100 多年前, 1873 年的世界性恐慌结束了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的自由放任世纪。在1873年的恐慌中诞生了现代福利国家。100多年后,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这一点几乎尽人皆知。福利国家只有在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成功地大大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才能生存下去。继之而起的是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这或许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二)中国学者提出了创立企业家学的构想

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在进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企业家这一重要角色,现代企业是在企业家的悉心经营与管理下运作并发展的。

从我国企业的现状可以看出企业家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公平竞争、化胜劣汰的环境逐步形成后,企业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将会显现出来。在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有一个精明且高明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亏损的境地,不能否认这里面仍然有许多体制和政策的问题,然而从那些因优秀企业家的成功经营而迅速崛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案例中,我们能意识到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特殊意义与重要功能。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完成,促进或阻碍企业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充分释放后,企业家及其才能的重要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然而,由于中国历史的、体制的原因,目前企业家阶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家阶层。

那么,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如何造就一个企业家阶层呢?一方面,造就企业家离不开市场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家产生、使用、激励和监督制度。进一步改革现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体制,给予董事会选择、录用企业经理人员的充分权力;对国家独资企业,也要采用人才竞争的方法,公开选择、招聘有能力的企业家。明确企业家的责任、权力和收入,并用制度化的形式加以确定。企业家行使职权的同时必须明确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各种不尽责的行为都将受到处罚;企业家的收入应与其职权与责任相对称,并使这一收入水平能不断激励他们为企业发展尽心尽责。另一方面,要造就一个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家阶层,必须有企业家理论来指导。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在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有些经济学者开始对企业家问题进行了某些专题研究,形成了若干理论专著和理论文章。如吕书平、王敦婵著《企业家成功的招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吴培良、郑明良著《企业领导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张维迎、盛斌著《经济增长的国王——论企业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霍心一、陈重著《企业家创新的时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许宁宁著《企业家论》(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版),陈宪、吴为善著《现代企业家功能与形成机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张福墀、郭玉芹著《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等专著;刘茂松《培养职业企业家阶层》(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吕多力《改善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载《现代企业家》1990年第2期), 李爱军《关于企业家评价问题的探索》(载《现代企业家》1990年第5期), 程必定《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制度》(载《社会科学报》1994.8.18.第2版), 赖德胜《尽快建立企业家市场》(载《社会科学报》1994.6.16.第2版)等等论文。然而, 这些论著全都是就企业家的某些专题进行论述,远远没有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著作,而且这些论述多是针对我国企业家现状的对策性研究,还缺乏对企业家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所说:“我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多年来学者对企业家写得不少,报刊上发表的关于企业家的文章和报道也不少,并且还出版了不少以‘企业家’为名的刊物。但是作为对企业家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报告和文章几乎没有,使我留下印象的这方面的文章说不出一篇。”“这说明对企业家研究这个学术领域的确很薄弱。”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需要,以及对企业家研究的薄弱现状,老一辈经济学家于光远于1995年在我国首先提出了“建立一门企业家学”的设想。他认为,“在社会科学中不能不开展对企业家的研究。我国也需要建立一门企业家学。大规模地对当前中国企业家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有重大意义的。”

于光远提出:开展对企业家的研究,“困难也是很大的,不但在我国,在外国也很少有对企业家有研究的著作。”但是,困难难不倒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们,笔者愿意促成经济学者与企业家的合作,吸收中外对企业家研究的成果,立足于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试图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企业家学的理论体系。

(三)企业家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企业家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实践的观点是企业家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成才的源泉、动力,实践是人才的摇篮,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企业家学来源于企业家实践,又高于企业家实践;企业家实践需要企业家学的指导,企业家学必须而且能够指导企业家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不否认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认为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对历史起作用,但每个人对历史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据此可以划分为普通群众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按其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又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又可分为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历史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历史人物的活动的成败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的规定。杰出人物起着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但他要顺应群众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要通过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来实现他的作用。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互影响,在历史中都起作用。只有认识这种辩证关系,才能正确观察和研究企业家。

时代需要企业家,时代造就企业家,这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研究企业家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伟大事业的创造者,企业家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举凡经济的发展振兴,文化的繁荣昌盛,新科技的兴起,社会生活的进步,都是与各方面人才所起的决策、倡导、推动、发明、创造作用分不开的。市场经济时代需要有自己的企业家,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才来。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血缘关系等等,它们对企业家的成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较之封建制度,对于人的价值、人的个性,是一个解放,因而资本主义社会能产生企业家人才。

在承认客观因素对人才成长的制约和影响的前提下,马克思强调主观因素即人自身因素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企业家成长的主观因素首先表现在人的遗传素质上,大脑是人智力高低的物质基础,人是有先天差异的。心理方面的因素诸如信念、信心、毅力、气质、爱好等对企业家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四)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创立企业家学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研究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在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冲破了一些陈旧的框框的束缚,有些学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有些学科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企业家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条件。

首先是经济学研究的繁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学只有一门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是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蓝本撰写的。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是解释和论证,根本没有什么创新。所以,经济学理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学研究出现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趋势,各种学术观点百家争鸣,西方经济学理论逐渐引入,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经济科学体系。其中企业理论研究更是空前繁荣,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家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管理学的引进和发展。改革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管理实行命令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只有管理方法的总结,没有管理学的研究,经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外国管理科学的吸收,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管理学体系,如工业经济管理学、商业经济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财务管理学、技术管理学、资金管理学、管理组织学、管理心理学等等。这些都为创立企业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再次是人才学的创立和发展。80年代初,伴随着向现代化进军的脚步声,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人才学在我国应运而生。因为,我国要发展经济,走向富裕,最缺乏的资源就是人才。没有人才,现代化事业就不能成功。要培养大批人才,就需要人才学理论。人才学的研究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提出了人才成才的基本规律,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创立企业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是领导学的引进和完善。随着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大批从战争年代走来的领导干部的离休,亟需一批年轻的领导人才,所以培养一批年轻的领导干部成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那么以领导为研究对象的领导学应运而生。这门学科继承了我国古代有关领导的思想观点,借鉴了西方领导学的精华,很快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其中的领导素质、领导职能、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成才规律学原理,为创立企业家学提供了直接的养料。

企业家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一)企业家学的研究对象

企业家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企业内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决定的。这个特殊矛盾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企业家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运行决定了企业家的产生、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的素质又反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协调发展。

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企业家,有不同的要求。在小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比较简单,各种生产经营关系也并不复杂,市场狭小,供求比较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求的企业领导人才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小企业主或小商人。企业领导人所承担的生产经营决策风险较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很显著。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一个庞大的动态运行系统。这一系统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系统、市场中介传导系统、微观生产经营系统等多层次结构;表现在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相互联结交织的多元结构。与大生产和企业生产经营动态运行系统相适应,企业家阶层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系统结构。企业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适应、协调、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运行。

企业家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性,决定了企业家学的研究对象。企业家学是研究企业家的现象和规律,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领域中,企业家的产生、成长、发展、使用和管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企业家学要求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入手,透过企业家的现象,揭示企业家人才产生、成长、发展、使用和管理的规律,创造企业家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家人才开发体系,系统地培训企业家人才,大胆地使用企业家人才,科学地管理企业家人才,不断地优化企业家人才的结构,充分发挥企业家人才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发展。

(二)企业家学的理论体系

企业家学是以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家活动之间的双向联系为主线的一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它以哲学为指导,以经济学、管理学、人才学、领导学为基础,以研究企业家实践、开发、管理与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涉及到的领域较广,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1.企业家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这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和基石,其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创立企业家学,什么是企业家学,中西方学者对企业家研究的成果,我国创立企业家学的社会背景和重要条件,企业家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等。

2.企业家的概念、作用、职能和素质研究

企业家的概念、作用、职能和素质是企业家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企业家学的重要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性质和职能,企业与企业家的关系,企业家的概念和本质特征;企业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职能,以及为完成这些职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等。

3.企业家的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研究

企业家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完成自己的职能,必须有良好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家的思维方法,即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等;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主要是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咨询方法和宣传方法等。

4.企业家成才的规律及成才的内外因条件研究

企业家成才的运动规律,成才的内外因条件是企业家学的核心。其着重研究以下内容:(1)企业家成才发展运动的过程、阶段、 途径和模式;(2)企业家成才的外部环境,即家庭、学校、 企业和社会环境;(3)企业家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塑造;(4)企业家资源开发的社会背景、原则、培养教育等。

5.企业家的选拔、激励、监督和考评研究

企业家的选拔、激励、监督和考评是企业家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1)企业家产生的体制基础,企业家产生的途径, 建立和完整企业家市场等;(2)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 (3)企业家监督机制的任务、作用、特点、内容、机制和方法, 以及建立完善企业家法律法规等;(4)企业家考评的意义、原则、内容、 分类、等次和方法等。

6.企业家职业化和企业家文化研究

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质、地位、作用和职能,决定了企业家要职业化,形成一个企业家阶层。作为一个企业家或企业家阶层,在不同国家或不同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环境中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面貌、风格和作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其主要研究以下内容:企业家职业化的意义、障碍及对策,企业家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企业家特点比较等。

企业家学的研究方法

企业家学的研究方法,是以一般的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为指导的,既有传统的经验的研究方法,也有现代的新的研究方法。这里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人们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考察,以此来搜集大量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以达到认识、掌握事物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的目的。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企业家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家学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按照所要研究的问题,确立调查对象,通过各种书面的(问卷、调查表等)或口头的(谈话、开调查会等)方法收集原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找出所研究的问题的答案,作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在研究工作进行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体方法有抽样法、实验对照法、内容分析法、主体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当代世界各国企业家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各国企业家开发的特点和共同规律,展望企业家开发的发展趋势。比较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国际性,重点研究不同经济、文化国家的企业家开发的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层次结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比较研究越来越趋向国际化。

(三)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企业家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历史研究法研究企业家,就是要以史料为基础,以企业家史观为指导,把企业家这个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企业家的本质、企业家产生、发展的规律。具体方法有历史比较法、顺向考察法、逆向考察法、纵向研究法和横向研究法。

(四)统计研究法

统计研究法是数理统计方法在科研中的实际运用。统计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所要研究的企业家现象进行调查、观察,并运用统计法把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所反映的特征和趋势,如集中趋势、离中趋势、相关强度等等,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及与此有关事物的典型性、波动范围和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二是运用统计法,根据从总体中抽出来的样本的数据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统计法的主要特点是:(1)观察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 静态方面观察的范围越广,动态方面观察的时间越长,统计的结果就越可靠。(2)观察和实践的结果必须有数字记录。(3)着重于比较。(4 )特别重视差异性研究。

(五)系统研究法

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新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企业家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因此,企业家学研究中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把企业家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系统论是把研究的对象视为完整的有机的系统,从整体的结构与功能上研究问题。控制论是从控制的角度去研究各种控制作用下,一个系统的运转规律。控制系统如果离开了信息,也就无法实行控制。信息论是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递、储存的过程来研究系统的运动规律。所以,从广义上说,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都可以称为系统理论,其核心是系统。企业家各要素的结构决定了企业家的功能,因此,要重视企业家素质结构的优化。对企业家的管理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没有反馈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实现控制的。要逐步建立一个收集、处理、研究企业家反馈信息的系统。企业家存在于企业环境之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受着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家研究要注意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经济、企业与科研,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合点,促进企业家人才的开发和研究。

标签:;  ;  ;  ;  ;  ;  ;  ;  ;  

创业的构想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