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发现与解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新课标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隐性知识的发现与解决,是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手段。历史教材中有现成文字表述、显而易见的知识即是显性知识。而那些在课本文字中没有直接表述、潜藏于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即被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有机联系的,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隐性知识依托显性知识而存在,是显性知识的深化、概括和补充。我们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和历史教学的核心资源,不仅呈现学科知识,还着眼于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上。但教科书并不是唯一资源,除此之外,学校图书馆、名胜古迹、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影视资料等,也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凡是能够帮助历史教学实现《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任务的学习资料,都是教学资源,都应当被历史教师所重视”。(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这就告诉中学历史教师不要盲目迷信教科书,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决策者,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因此,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对新课标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掌握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隐性知识内容及联系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隐性知识具有隐蔽性,它需要我们启动历史思维对教材进行重新整理加工方能形成。新课标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大致“隐蔽”在以下六个地方。
1.引言、专题的标题中
现行的新课标历史教材通常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模块和专题精心设计的,引言包括单元导语和每课导语。单元导语包括本单元内容概括介绍、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每课开始导入框内的内容,是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对具体的历史情景,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每一单元的标题是对每一专题历史的高度概括。如,《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该单元集中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个专题;第三单元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单元集中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专题。隐性知识多出现在专题间的规律、特征认识上。
2.正文大字和小字的表述中
正文部分常以宋体字(大字)和楷体字(小字)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呈现,其中,宋体字(大字)描述主体知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在,楷体字(小字)为阅读内容,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阅读楷体字(小字),能帮助我们理解正文内容。隐性知识却往往出现在文字表述的技巧上。如“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已经”一词,说明春秋开始用铁的认识就不正确。“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并没有讲到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中日战后,列强的经济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并不意味着之前的商品输出已不存在或为资本输出所取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或1912年,这两个说法都可以。辛亥年指的是1911年,说清亡于辛亥年,并不是说清朝就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二十五。再如,在评及辛亥革命的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什么不能说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呢?民国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是一回事吗?袁世凯北洋政府是何时取代南京临时政府的?……这些正文大字和小字叙述中的隐性知识,稍不注意,就会“谬以千里”。
3.教材图表图画中
现行新课标教材在文字表述之外,增加了大量历史插图(包括扉页插图和课文中的插图)。插图的增加,既增添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强调了该史实的重要,同时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性知识。如隐形于扉页的《自由引导人民》图,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的情景画面,属于浪漫主义画作;隐形于书中的插图《苏格拉底之死》,使人不易觉察到教材举出的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可贵之处,更不易把他与同时期东方中国孔子思想、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联系在一起;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如“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复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因此在学习时,插图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俗话说“左图右史”,强调历史地图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以战争和一些历史活动的形势图为主,还包括朝代疆域图、根据地分布和建设成就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地图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空间概念,还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冷点”,即教材文字没有叙述而在教材地图中却出现的知识点。如“元朝疆域图”明白告诉我们,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管辖的史实,但隐含着行中书省和中书省管辖地区范围,在西藏云南等民族地区、东北(北方)和东南沿海(台湾)边远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名称,这些知识点(从陆地到海上)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稍不注意就成为了知识“死角”,在高考中遇见就茫然了。另外,在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也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我们,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一个“阿拉斯加,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1898年吞并”,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在“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图上,表明了19世纪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块“干净”的土地。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来对历史知识加以分析和消化。
表格是用来说明历史观象的重要补充,也是隐性知识的潜藏地之一,如教材用表格反映1973年和197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动荡中有了回升,隐含着“文革”中周恩来和邓小平与“左”倾错误斗争并卓有成效的知识。又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教材用“英国就业人口比重”一图证实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随着工厂的集中,出现了很多工业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因此,在学习时应注意结合图表图画来分析、理解教材正文内容。
4.教材注释、文献史料和大事年表中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要求记忆的内容不多。可是高考时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注释为天文学著作,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部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教材在正文叙述时还增加了一些文献资料,如人教版每课中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即是。“资料回放”是配合课文而列出的文献资料,“历史纵横”是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各类知识背景,“学思之窗”提供阅读材料。这些原始资料,或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或是隐含了正文的观点。
在教材每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和每单元后的“单元学习小结”以及附在本书后的大事年表,或以中外联系,或分门别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呈现。大事年表中的史实及其时间,是必须熟记的知识重点,其中不乏大量的知识隐藏。
5.不同版本教材或跨模块中
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在各自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和历史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叙述,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有自己鲜明个性和风格”、符合历史学科多元、科学性特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不能受困于教材,必须抛弃旧有的“历史教科书至上”、“唯教科书是瞻”的思想,摆正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创造性地“驾驭”历史教科书。同时,要多学习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对不同版本或跨模块内容予以甄别、判断和整合。比如,通过对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中专题一、三、四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通过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也可以在不同的必修教材之间进行整合,如,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等等。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采取模块和专题的体例,或着眼于背景,或着眼于因果,或着眼于时限,或着眼于补述,或着眼于结论,而且各模块和专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必修二中“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都从背景、决定实施的会议、主要内容和作用方面进行了叙述,但侧重不同。在岳麓版中这样叙述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而对“‘新经济政策’的‘新’体现在哪?为什么说它的实施是成功的?”这样的隐性知识没有交代,让人难以理解。可是,在人教版中,此处却有“它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叙述。通过对比两个版本教材内部的叙述发现,在这个版本中出现的隐性知识就在另一版本中却成了显性知识。可见,教师注意对不同版本进行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和适时整合就很有必要了。
6.课标和教参中
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它只是一个宏观框架,对具体知识点的表述带有抽象、模糊性。我们对它不要做“教条化”“本本主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做辩证的、创造性的理解。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有的知识点,课标中有明确要求,而教材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课标上未要求,教材上未提到,但在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讲到了。教师若不讲也行,讲了就更清楚、完善,更有利于教学和对史实观点的分析、认识和理解。如“洋务运动”这一内容,教材只对背景和过程交代很清楚,课标却要求认识和掌握洋务运动的实质与作用,在教参中有对洋务运动时期所办军事、民用工业性质的分析,就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便利。还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过渡时期,课标和教材都是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内容中讲的,那么这个“过渡”究竟是属于什么社会性质呢?教参上补充了“这一时期叫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观点。又如德意志的统一,教材交代的是德意志用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史实,对统一的历史背景却较为简略地提及,而在教师用的教参中对统一的历史背景却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说明。又如雅典卫城里奉祀雅典娜的神庙,教材并未交代名字,而老师手中的教参书明白称之为帕德嫩神庙。
二、隐性知识挖掘的途径
1.深挖隐性“点”
历史教材中的主要隐性知识点有历史概念、历史地图、部分小字、历史材料、图表等,在这些隐性知识点中蕴含着大量重要信息。
以历史概念的考查为例,近几年高考不再注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考查,甚至出现考查某一概念但题干不出现概念本身的现象。比如2009年《红楼梦》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是题干本身只给出了小说中贾母的一段原话,宗法制三个字只字未提。如果学生对宗法制感知不深,抓不住血缘别亲疏的本质,此题很难做对。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注意深挖历史概念的内涵、深入理解其本质,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探寻隐性“线”和“面”
历史学科的知识错综复杂,但有关知识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隐含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因此,只要善于繁中抓简,乱中抽线,就能抓住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搏。隐性线大至整册书,小至一章一节,无所不在。只要善于分类,找出各知识点在某一个角度的共同属性,就可以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央集权问题,第二、三、四课可以提炼出一条主线即中央集权的演变,可归纳为战国时萌芽、秦朝时确立、西汉时巩固、隋唐时完善、宋元时发展、明清时强化、辛亥革命后消亡。这条线几乎可以称为单元线,就某一课的某部分也可以抽线,如关于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也可以系统归纳。
又如《必修2》第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内容,教材一般都是由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和日益萎缩四个层面对各个时段的原因、情况及其作用展开叙述,呈现出发展的曲折历程。但并未揭示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特点和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中也很难知晓或者体会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来。这种由点到线再到面的隐性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特别的留意,高考能力要求及选拔的主要方向就在此。
3.概括隐性“论”
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事实一种理性认识和判断,是理性思维的结晶。除课本提供的现成结论外,大量的历史结论则是隐含在史实之中的。
以对雅典民主的认识为例,除了教材的表述之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其一,雅典民主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小国寡民的产物,对于领土广阔的国家不论是同时代还是现代都不适应;其二,雅典的民主是建立在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的经济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它具有海洋文明特征,而非大河文明;其三,雅典民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它不同于现在西方的间接的代议制民主;其四,雅典民主仍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对雅典民主的评价既不能过分溢美也不能过分苛求。
再如在学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我们透过史实可以认识到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做过的梦,但是毫无例外全都破灭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近代中国是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但它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在历史学习时,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观察问题,这也是高考对能力考查的重要要求,只有善于提炼教材中蕴含的隐性观,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历史思辨能力,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以对圈地运动的评价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对这一事件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主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残酷性上了,而现在观点认为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和大量的劳动力,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对圈地运动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其隐含的评价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这就是一种隐性观。
三、隐性知识挖掘的方法
1.注重讲练结合
在研究隐性知识时,教师要富有钻研精神和创造性,加强教改,更要突出讲练结合,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范例教学”起到表率、示范作用,使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的、典型性的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普遍性、一般性、规律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如归纳、比较、概括、分析等),以适应高考命题改革的变化。
历史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但从教学内容上看,练在教学中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形式上说,练是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练习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讲”,练要有深度、广度和信度。要注意“练”的启发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如采用师生回答、辩论、讨论、质疑、表演等多种形式,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勇于发现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规律往往在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我们只能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得出。因此这种隐性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开发,这也是历史考试中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发现历史规律的过程需要对历史的若干知识及其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归纳和概括,因而难度较大,能力考查层次较高。发现规律一般可通过专题复习或单元复习的途径,加强历史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从繁杂多变的史实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大致有以下规律:①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自唐朝后期发生重大变化后,到清朝废止,代之以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②农民对封建国家的劳役、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征税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从服徭役、兵役到代役,以“庸”为标志;税种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等。再如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探索史内容,从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断探索的各自特点和“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的共同局限中得到启示:只有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由此可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从中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再如复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历史,我们就能看出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及其时代特征;复习到明清历史,我们就能看到封建社会的衰落,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涌现等等。可见,在复习中对规律性认识的强化,能帮助学生揭示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情况,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3.做到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要求的较高层次,学习历史要注意史论结合,学习隐性知识是对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过程。那么,怎样将这两者有效结合呢?
由史到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如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一样。历史教材揭示了很多的历史现象,并对之进行了本质的分析,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教科书由于本身局限,还存在隐藏在若干历史现象背后的更多隐性知识及其联系,有待于我们去开发。例如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其实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从而知道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通过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本质是新旧军阀争权夺利的斗争。如学习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从“形式上”分析可知,国民政府并未完成真正的统一。学习三次工农武装起义,帮助学生认识:在反革命力量强大的情况下,单纯靠无产阶级,走城市暴动的道路是不能成功的。中国革命只能走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样,学生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学习,就能发现其隐含的有效信息。
又如对科技史的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但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做初步分析,以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来的过分沾沾自喜。比如,华东师大教授张奠宙就针对科学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不能仅限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不必多在古代科学成就的‘早迟’上下工夫,主要介绍中国科学的长处和短处,古今科学家的奋斗事迹,立足今天,放眼世界。……不搞民族狭隘主义。”(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教师要积极关注史学界的新动态和新成果,从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增强课改意识并努力运用于教学中。
加强对“史”的研究,分析历史事实即显性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其隐性本质,做到由史到论(从史实中归纳提炼形成“论”)。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取得明显进步,就能绽放出可观的智慧火花。
由论到史。历史教学注重从运用历史理论回归到历史知识这一环节也很有必要。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掌握论点,如运用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继承和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和原理,理解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论点的掌握从宏观上驾驭史实,引导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可先将隐性知识体现的原理教给学生,然后以此为理论指导对有关史实进行分析和理解消化。如,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现象,教材中有积极影响的评价,对其消极影响是这样评价的:郑和下西洋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厚往薄来”的贸易原则;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盛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为便于学生理解上述观点,教师可提供“正反”两方面材料,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
由此可见,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从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论”上去分析历史事实,得出认识或结论,能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