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与合理性并存的佳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理性论文,佳作论文,真实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16)03-0059-06 老舍的长篇小说《文博士》写于1936年。同年10月先发表于杂志《论语》(分别载于109期、111期、112期、114期、115期),连载时题名为《选民》,到1940年由香港书社初版,现收入《老舍文集》第三卷。写作时,老舍在青岛,故事发生在济南。 要说《文博士》的基本情节,其实简单到几句话就能概括——一个从美国回国的哲学博士,回国后对国内的一切都看不惯,而自己又一事无成,最后只得以娶到一个家富又不美、而灵魂更丑的女人为妻,终止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而老舍却能将这位博士的所求所遇,从容写来,精彩绝伦。笔者感到不解的是,这样一部长篇小说,至今未在研究界引起足够重视,只有两三部专著中简单地一语带过。笔者也曾试探性地和同行求教过,对《文博士》的评价基本上是“挺好”,好在哪里?还是讽刺与幽默。不错,作家从《序》开始,就让我们发笑,但这幽默的深处及这部小说的“个性”,究竟在哪里,它与老舍其他的作品相比又有什么独到之处。笔者反复阅读后,有了一点感悟,此文写出,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都是讽刺、幽默,但《文博士》突出的不是情节——如前述,情节很精简,几句话即可交代,而是对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写人物,当然要写其心理,但此作中的心理描写,却与“众”不同,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笔者撰写此文时思考的重点。 一号主人公文博士文志强,四川人,在美国攻读哲学博士(本来四年就可获得博士学位,但因为用了很多精力去拉“关系”,搞“联合”,所以延长了一年),因而充满了一种“美国博士心理”——也就是中国“当代状元心理”。他跑遍了上海、南京、北平,都找不到工作,空费了博士的头衔。最后来到济南,一见到那破旧的城楼就觉得恶心,在这里怎么能得到一个美国博士应得的最高待遇和地位呢?!在他看来,五年的“美国经历”至少应该由教授而司长,再一级级往上升。然后,作家抓住了他的“可怜”和“体谅同胞”的心理。在他看来,人生不应该抓住学问,而是要把握现实,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没想到“抓”到的只是一个破旧不堪、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的“齐鲁文化学会”,怎能令博士不产生一种“鲜花插在牛粪上”的苦闷心理呢?!他苦闷到了甚至想去“占一课”或“相相面”,还自我解嘲是“盲目的社会才有迷信的博士”(真是和在极度不满现实时只会骂“妈妈的”阿Q非常相似)。巧的是他真还遇上一位道士,奉送了博士“婚姻动,谋事有成”七个字,这时他从道士的“可爱”几乎觉得“中国人也并不完全讨厌”。但总体来看,不能对中国抱任何希望的心理还是占了上风。心理刻画妙在把文博士塑造得应该是个博士文,因为他太“文明”了——至少是他自己觉得自己“太文明”了,而中国都用不着他这么文明的人!这位哲学博士在美国多逗留了一年没白留,当然不是多学了一些什么学问,而是学会了怎样拉关系和利用人。他利用的人不少,后文会陆续提到,这里先说唐先生。文博士最先是要利用唐先生使自己在济南站住脚,至无济先“暂借”二百元以应急,然后是打唐小姐的主意。虽然最终未成,因为他从这位正派的女子身上看到了“缺点”,不是他能随便利用的。他真正能够利用、最终也真利用上的是大生堂药店杨老板家的杨老太太和杨家的六姑娘。杨家钱太多了,找到了杨家就是找到了金矿,不能随便走开和丢弃!杨家能给他带来钱和地位,所以六姑娘长得美与丑,他们之间是否还缺一个“恋爱的经过”,他都觉得,只有和六姑娘的结合是既含了美国的标准,又适应了中国的环境。六姑娘不折不扣地成为了文博士的跳板——虽然博士时而也会产生六姑娘因为没有学问而配不上自己的心理,但又充分意识到她能使自己的生活“丰富了许多”。他也曾把唐振华和杨六姑娘放在自己心灵的天秤上,忽而觉得这个不行那个行,但内心深处毕竟也产生过六姑娘卑贱的感觉,至少唐振华的气度与服装大大高于六姑娘,从而产生过“自己没出息”的“堵得慌”的心理,但最终现实的利益还是占了上风。 果不其然,靠着六姑娘,博士进而投奔了商会会长,会长又求救于焦委员,博士终于找到了“事”,可惜月薪只有二百二十块钱,就凭一位博士,这简直是“太少了”;可是,这使他在杨家的身份和地位从此提了上去,“男的开始和他过话,女的也都对他拿出笑脸来”。仆人讨赏,连新来的女佣人也开始恭称他为“六姑爷”了。他越看越想越觉得六姑娘足可以做个“摩登的林黛玉”(至于这位六姑娘究竟是个怎样的女性,下文另叙),而自己的出现,怎不是恰逢其会呢?!他越来越看出自己的绝顶“聪明”,绝顶有“思想”,包括浪漫、排场、实利,他都能一网打尽。事实也的确如此,文博士最终活动到了一个叫“明导会”,他就是这里的明导专员。在他看来,这也许只是个过渡,凭着自己的学位、眼光、交际手腕,一定能更上一层楼。他懂得规矩,懂得排场,而“规矩与排场的总合便是文化”!他甚至想过,要让其他委员也到美国去开开眼界,不谈留学,只要“逛”上一年半载的,也能见识见识。小说的第十六章,也是全篇结束的地方,作家以博士的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文博士点着头,赞叹着,心里想好,而没往外说(笔者按:这里指的是让其他委员出国去开眼界),只是深感“幸而他们找到了我这个博士,不然的话……”这个省略号真是用得太到位了。这里,一个欲望亢奋而精神匮乏的假贵族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了,他机关算尽之后究竟会得到什么呢?作家用省略号作结,甚至可能有这样的意蕴:文博士在机关算尽之后,在精神世界里,其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欢喜”! 仅仅从文博士形象塑造中的心理描写(后文还将涉及其他人物),是充满了动感和对比,既有深度,又有张有弛,事事处处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文博士的所作所为,有许多引人发笑之处,但笑中是有审美评价的,是蕴含着审美评价的,蕴含着疾恶如仇的。老舍不刻意去丑化他,但客观效果不但可笑,而且可鄙可憎。读者会感到这位美国哲学博士很可笑,但他不像老舍有的小说中的喜剧小人物那样尚有值得同情之处的笑,这样的心理描写,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老舍在他文论《写与读》中说过“喜剧更合我的口味”[1],其实,他作品中的喜、悲、闹、滑稽……往往相互拥有,相互衬托,揭示出的往往是生活可悲可鄙的事。老舍虽然是20世纪中国文学界一位“幽默大师”,但悲剧美才是老舍特有的个性色彩,是他精神与艺术之魂[2]。这和《文博士》并不相悖。《文博士》(及其主人公)是让人觉得很可笑,但这笑不像老舍有的作品中描绘的小人物尚有可同情之处,不,文博士让读者感到可鄙,毫无值得同情之处。这可能也就是小说结尾处省略号的深层注释。 进一步,让我们再关注《文博士》的二号人物唐老爷(唐孝诚)的塑造,处处在与文博士的对比中展开的。若要说“关系”,他是对博士了解得一清二楚的。他的初次造访博士是在小说的第四章,由可怜的仆人老楚将他的名片“奉上”。博士一看,除了名字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字,一时还看不清之下,唐老爷早已“拱好了手”等着,显出了十二分的虚假和亲热。仅在互送名片这一细节上,唐老爷的灵魂就被作家“勾”出了。唐一见到文只有“美国哲学博士”六个字,脸上本已绽出的笑纹马上收了回去,只是把名片随便地放在桌上。唐孝诚的形象,几乎大多是在与文志强的相互利用的情节和细节中塑造的。文志强打一开始就没有想和唐孝诚交朋友,只是想利用他的“关系”往上爬。而唐孝诚的利用博士,显然更复杂一些,手段也多样一些。在利用之前,他先要了解对方。当他摸清了博士除了饭量大以外,肚子里的学问并不大,反而放心了,同时也对博士“亲密”了些。其实,唐老爷的办事能力和手笔都不错,“有才而无资格”,落了个“总也飞不起来”,所以在和博士“合作”之始,就是要利用。他要一举两得甚至多得。他为博士每办一点“事”,都将自己能沾上的便宜放在首位,至不济也要为自己的儿子女儿沾到好处——再退一步说,让博士来家里给女儿教几个小时英语课(当然是免费,但供应一顿饭)也是好的,“合作”是名,利用是真,一旦唐老爷为博士“奔走”有成,儿子唐建华必须做博士的“助手”;没办成,心里那一股恶气全要发在博士身上,自认当的只是别人的“修路工人”,为他人作嫁衣裳,实在不值;连他的女儿唐振华(后将另叙)都不时在提醒他。而他自己何曾“糊涂”,名为“帮”博士引荐到杨老太太家,实则根本不希望博士事有所成,为此,如小说第十章写的,他是经过“思想斗争”的,但万万没想到事情会进展得那么顺利,而他本来想的是结果“必糟”,想“这是帮忙,也是报仇,一打两用”。是的,唐老爷在博士的大事上,的确当了修路工人了。他没想到博士在捞到便宜后会“变”得那么快,到头来,唐老爷自己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这里,读者看到《文博士》的二号人物与一号人物的结局并无二致,都可以用“……”来注释他们的结局。这也是《文博士》形同喜剧,实为闹剧和悲剧的重要注释。 现在,我们应该关注小说中的两个女性——唐振华、杨丽琳。作家在这正、反两个女性形象塑造中,稍加注意,就可以看到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虽然隐蔽,但正因隐蔽而成功。如果细加观察,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都受到尊重;即使是《骆驼祥子》中不得已而走向沦落的小福子,作家也给予了同情和怜惜。《文博士》中的唐振华和他的父亲唐老爷没有共同点,她识大体,顾大局,很有见地,无愧于作家对她的尊重。她外貌虽很平常,那点儿安静端庄的举止行动言谈,在尊严之中还透着点妩媚,是老舍笔下女性形象独特的“这一个”,无愧于作家赞之以“像一朵秋天的花,清秀,自然”。唐振华虽然只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老师,但身上就带着一种力量,突出地表现在她很快就把文博士的一切看得明明白白,就像她把父亲曾经想招博士为女婿的“打算”也看得明明白白一样。在她与博士独处的时候,她也曾善意却尖锐地给博士一些忠告,然而她不正面攻击,而是借着自己的家人说事。在第八章中她对博士诚恳而有力地说:“你看,我们家的人,父亲,哥哥,也都有点那个毛病。他们不去努力作自己的事,而老想借别人的光儿一下子跳起来……连对于学问都想用很小的努力,而享极大的荣誉。他们都不大看得起我,因为我认真地去教小学生,而不肯随着他们的意思去找个阔人,作个太太……不过据我看,就觉得这是讨便宜……”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话语,简直使博士坐不住了!她知道自己的价值,不高抬自己,也不轻看自己。还有一次,她很直白而善意地对博士明言:“我若是你,文博士,就去找点自己能做的事,把力气都拿出来,工作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报酬,劳力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可惜这一番良言正如对牛弹琴,博士直以为唐振华“必是吃了留学生的亏”!唐振华不仅对博士如此,对自己的父亲,她也希望他能用新的眼光来看人看事,仅以对博士的看法,她就一针见血地说过:“那样的事,那样的人,根本是这个腐臭社会的事与人。”更可贵的是,她对博士并不是指桑骂槐,而是针对博士固有而难改的秉性,建议他最好是到大生堂杨家去找太太。后来果真如此,博士最终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阔太太杨丽琳。 杨丽琳,也就是杨家六姑娘。博士初去杨家,是急于要给自己找个“地位”。没想到第一次去,就在麻将牌桌上输了九块多钱(他身上只有十块钱)。但他还要去,为“爱情”也好,为金钱也罢,他必须再去,至少杨家比别处好玩——这里有不少不明身份的“姑娘”,有异样的“趣味”,投博士的胃口,他愿意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个“洋状元”所应该得到的一切。他初问她的资格,她坦言只是高中毕业,博士却觉得这真是个“巧事”,因为他有资格而没钱,她有钱而没资格,这种“相互补充”就是天造地设的姻缘,他们俩初次单独面对,就觉得“投缘”,至于其他,都是次要的。她是个又笨又聪明的女性,很快就察觉出了博士的“窘迫”,所以只要博士能够天天来玩,她心甘情愿当他的经济后盾——偷偷塞给他几十块钱,够他输几次了。而博士的反应是:卖就卖了吧,反正她们(杨家从杨老太太算起,女人占了绝大多数)“有钱”“不在乎”。杨丽琳所受到的那点“教育”,仅仅供给了她一点虚荣心。对她来说,生活只是一种游戏,她只需从游戏中找到快乐和荣誉,做的事再低级,也都是最高尚的。因为来侍候杨老太太的“姑娘”都是妓女,六姑娘有的是机会去打听一些“实际”的问题,所以当她起急的时候,请求老太太给她聘一位教师实习功课,好准备考大学。请来了一位大学还没毕业的朱先生,相貌平常,年龄可是不大,一进门就被六姑娘“捉”住了,不久后自己就有了身孕。其实她并不爱朱先生,很快就堕了胎并打发走了朱先生。这时,博士来得真巧,她怎能放手呢?难看一点没关系,能将就,因为再“等”也未必不是等来个驴或猴子,“就是他吧”。作家在第十四章的结尾处,用生花妙笔写下了“她的理想、虚荣、急躁、标准、贞纯、污浊、天真、老辣、青春、欲望、娇贵、轻狂凝在一起,组成一个极细密的网,文博士一露面就落在网中了。”而在博士这里,还深感这是个好运——终于可以成为杨家的六姑爷了。作家在对比中呈现出的两个年轻女性,爱与憎,尊重和鄙视,分明可见。在对两个年轻女性对比的心理描写中,读者再次体悟到其动感和深度——勾魂摄魄。 让我们再回过头去,关注小说篇幅占得虽不多,但“重要性”却潜在地占着举足轻重位置的焦委员——钱和势力的实有者。焦委员的名片上并未印出什么官衔,因为专是委员一项已够印满两面的,根本不印,倒省事而大方。他比谁都清楚钱在哪儿,势力也就在哪儿。国内最有钱的不是官就是军阀,所以当文博士带着介绍信去造访他时,他连介绍信都不必看,只扫一眼博士名片上的“美国哲学博士”,懒洋洋地打量了博士一番,就把他归入“新留学生”一类。他看事对人,似乎都用一种“摘瓜而仍留秧”的办法——因为他心中有许多“小格儿”,既然不是官,又不是军阀,更谈不上富商,那是没多大“好处”的,但“摘瓜留秧”,初秋时还能收些小瓜,腌腌吃也是好的。对待像文博士这样的新留学生,在他看来,打发他们去深入商家农家,拜兄弟或认干儿子都太落伍,远不如打发他们到富家当新姑爷,既为他们找到出路,也可为自己造“势力”,这一举两得的好事,在焦委员看来,是“另辟途径”。博士被派到后来悔不及的济南齐鲁文化学会,就是焦委员的“恩赐”,真是个莫大的讽刺,而焦委员在看准了文博士的“没有多大学问”这一点上,倒是英明之至;他打着到民间去振兴实业的旗号,又摆出安恬冷静的神气,让博士心不服也得口报——老老实实地去,是什么在等着他也得去。博士后来的所失所得是他自己走的路,有整部小说作证。但读者不能忽略的是,始作俑者是大名鼎鼎的焦委员,所以作家虽然在他身上落墨不多,但“阴魂”始终不散。焦委员用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全书的事态,这不能不让读者对作家折服——而这一切,又多是以心理描写取胜的。 处理好真实性与合理性的关系,往往是文艺作品中一个困难的问题。作家往往会遇到这样棘手的问题,即合理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一些具有合理性的情节和心理活动是能够打动读者的,但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而当真实性与合理性不一致的时候,作品中情节和逻辑,都必须坚持真实性大于合理性的原则。老舍的《文博士》——当然与他其他众多优秀作品一样,之所以能具有感染力,重要原因正在于此。 说《文博士》是一部真实性与合理性并存的佳作,作家实则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付诸于心理描写。前文粗略分析了全书心理描写的特色,但还有一点,是提出的时候了,那就是小说中的细节,心理描写是通过细节展示的。作家沙汀曾睿智指出:“故事好编,零件难找”。沙汀所说的“零件”,在此允许笔者借用为细节。看《文博士》,笔者和其他读者,大多会理解为一部喜剧。不错,《文博士》是一部喜剧,但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喜剧,小说中的喜剧、闹剧、悲剧、滑稽戏,是相互拥有相互帮衬的,揭露的都是生活中可鄙可悲的人与事。即以小说中许多引人捧腹的心理描写来说,笑声中,作家是有自己的审美评价的。即以一号人物文博士来说,作家并不需要刻意去丑化他,但客观效果不但可笑,而且可鄙可憎(杨丽琳也一样),不像老舍其他作品中有的小人物,在可笑中尚有值得同情之处——包括《骆驼祥子》中的虎妞,真说不上是个正面人物,但读后会令人多少想到她身上“老姑娘”的某些苦衷;但文博士和杨丽琳之流绝对不可能有一丝一毫这样的艺术效果,因为他们的心灵和行动都太污浊了。我们之所以认为小说还有可悲之处,既可以用小说结尾处的“……”去预测博士(如果生活中确有这类人的话),结局尚未可知。同时,我们不要忽略了小说中济南齐鲁文化学会看门的小人物老楚,不论他怎样流泪,怎样跪地恳求,不论他全家人怎么需要靠他那微薄的收入“度日”,他最后还是被无情地扫地出门了。这里,“合理性与真实性”并存的关系再次被证明,那个污浊的社会,那个焦委员们的天下,没有许许多多“老楚们”当垫脚石,是不可能存在的。 最后,要回应笔者开篇处提到的讽刺与幽默。《文博士》从序言开始,就令人捧腹,但随着情节的展开,顺应着心理描写的深入,笔者在这部小说中更多地看到的是讽刺、挖苦和嗟叹。最鲜明的表现,当然还是一号人物文博士。他认为包括作为博士的自己,宁肯少读些书——读书只是书呆子的事儿,做学问也是条死胡同,钻进去便出不来的,对谁(尤其对他自己)没有多大好处。要“发展”,必须舍去学问和书呆子,才能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前程。所以他即使放弃读书做学问,也不能放弃交际和宣传,人生要把握住的必是现实。所以作为博士的他,是周围人的心房、思想、消息、灵感和计划的源泉,他的“自信心”,就是由此获得的。小说中的挖苦,也没有放过博士的“长相”,他内心是自知长得并不体面,所以只能以“特别”讲究的“表情”来稍加掩盖,在“自信”和“自满”中发那么一点闲愁,他认为这是一种“诗意的轻叹”,实质是一种搔首弄姿。包括他的“笛耳”杨丽琳,博士称之以摩登的林黛玉,其实充分显示了作家的挖苦。如之所以要一把抓住博士,是深知自己如果再“等”下去,说不定等来个驴或猴子,所以“就是他吧”。而沙汀所说的“零件难求”,实乃细节难求,这恰恰是老舍的生花妙笔,包括博士吃西餐的“自己的吃法”,都与众不同。第十章中描绘了文博士为了“合作”而不得不请唐老爷去吃一顿西餐,两人的吃法大不相同。博士充分调动了洋绅士的气派:低声说话、时不时用布巾轻轻地拭一下嘴角、喝汤不出声……而唐老爷因为并非没有吃过西餐,但仍保留着自己的“规矩”,喝汤是越响越好,要喝出一头汗,叉子可以剔牙,刀子可以进嘴……甚至别出心裁地把鸡骨头啐在地上,被博士认为是“文明与野蛮”的对比。小说的讽刺和挖苦,细加品味,是很有现实感的。比如,讽刺“官官相卫”,十六章中写到在车站上那么多“人物”都在等焦委员,有文博士,还有商会会长卢平福……博士虽然没有能得到焦委员的亲自接见,但卢平福却见到了,还有“那个筹备委员”,只要得到焦委员轻轻的“一点头”,事儿就成了,但是“那个委员”也就势要求卢平福安排自己的族弟,“彼此分心”。没过几天,博士与那位族弟的工作都解决了。虽然薪俸令博士感到太少,但他在杨家的地位立即大不相同,知道他做了官,男的开始与他过话,女的也对他笑脸相迎,仆人向他讨赏,孩子要他请客……博士虽然脸略略红了一些,但心里那个痛快不待说。从来没怀疑过自己本事的博士,在那个时代氛围下,让这个初登官场的博士不能不更感到自己的绝顶聪明!通过这些心理描写的细节,作家同时捎带着暴露和讽刺了那些腐臭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势利眼,一举两得。 《文博士》中不但心理描写饱含动感,连语言也极富动感,随处可见。试举两例:第四章中写到文博士一个人去吃西餐,他连菜单都没看,只点“八角”一份,他本来就觉得不能对中国和中国人、中国事抱什么希望,对中国的西餐也没抱多大希望,上了面包,像“刚冻上的豆腐”,而一摊极小的黄油,则“要化又不好意思化,在碟心上趴着”,以致使博士觉得生命只是一团委屈与冤枉。同是这一章,描摹唐老爷,不是略胖,而是很“圆满”……全书的感染力,没有一点来自议论式的语言,而是来自故事、人物命运、氛围,以及人物心理与外部事件的联系,因而既是具体生动的,也是主观的、精神的。 像这样一部出色的小说,富含着现实的意义,读罢我们不得不思考,难道我们身边就没有文博士式的人和事吗?!真实与理性并存的好作品_博士论文
真实与理性并存的好作品_博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