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论文_焦克德,吴惠娟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论文_焦克德,吴惠娟

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 266500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2005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52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并进行中医辩证论治,调取医院计算机病例系统,分析患者证候特征、舌脉象,治疗与转归相关信息,参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分析。结果: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证候分别为疲倦乏力、腹胀、小便黄例、纳差、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不寐、口干、便溏、小便少、肋痛,舌质多见暗红、暗淡、红、淡,有齿痕,舌苔多见黄腻、白腻、薄白,脉相多见脉弦滑、脉弦细、脉弦;单纯证型31.33%,主要为湿热郁结,复合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湿热瘀结、肝郁脾虚湿瘀互结;标本兼治占78.43%,治法为疏肝、健脾、祛湿、活血、清热、凉血等,常用软肝散结类中成药。结论:肝气郁结不舒、湿浊内生是乙肝肝硬化关键病机,肝郁脾虚、疲血阻络贯穿于始终,治疗当疏肝健脾、祛湿活血,辅之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中医证治规律

肝硬化是一种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基础上引起的,以肝脏显微组织弥漫性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发病率约为3%~5%[1]。乙肝是肝硬化最常见病因,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1%,现存潜伏期患者约2000万例,调查显示约15%~45%的乙肝患者伴有肝硬化,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可并发肝腹水、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有症状者5年生存率不足15%,肝硬化还存在恶变风险,恶变率高达20%~25%,即使获得治疗,恶变率也可达10%~15%,肝硬化已成为乙肝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2]。中医诊治肝炎肝硬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据证候将其归为“积聚”、“鼓胀”、“黄疸”等证范畴,本次研究试以医院收治的5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证治规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24例患者收治于2005年1月~2015年1月。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初次就诊,辩证分型。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②并不以肝炎肝硬化为主症,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如脑卒中;③不符合纳入标准。

1.2方法

调取医院计算机病例系统,分析患者证候特征、舌脉象,治疗与转归相关信息。参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若服从正太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 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采集患者来自于肝病科344例、消化科180例。男性401例、女123例,年龄20~94岁、平均(53±14)岁,服从正态分布,男性年龄(51±18)岁低于女性(59±12)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男性40~49岁、50~59岁属于高发期,分别为89例、131例,女性50~59岁高发有患者37例。病程5日~44年、平均(12±10)年,进入代偿期79例、失代偿期445例。住院随访期间:死亡41例。并发肝癌89例、上消化道出血50例、腹膜炎与腹水27例、肝性脑病21例、肾病综合征10例。

2.2 证候频次

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证候为疲倦乏力472例、腹胀270例、小便黄261例、纳差240例、双下肢浮肿225例、身目黄染212例、口干口苦154例、不寐118例、口干116例、便溏88例、小便少77例、肋痛60例,10%以下证候包括腹痛40例、胃脘不适31例、头晕31例、大便干结27例、嗳气18例、发热17例、咳嗽15例、气促13例。舌质:暗红251例、暗淡89例、红88例、淡61例,有齿痕125例,其余还有舌嫩红、瘀斑、裂纹等舌象。舌苔:黄腻130例、白腻42例、薄白85例、黄白相间腻21例、苔少30例、薄黄腻114例、白腻45例。脉相:弦滑270例、弦细109例、弦80例、细34例、数17例、滑11例、涩7例。

2.3 证型分布

据证候、脉相舌象,辨证分型,其中单纯证型163例、复合证型361例。单纯证型中,从高到低分别为湿热郁结60例、热伤胃络31例、肝郁脾虚29例、湿热蕴结25例、其它18例。复合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瘀结99例、肝郁脾虚,湿瘀互结98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47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25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12例,其它合计80例。

2.4 治疗规律分析

标本兼治411例、实则泄之105例、虚这补之8例。治疗与证型对应,常用的治法为疏肝健脾、祛湿活血,疏肝健脾、清热祛湿活血,清热祛湿,疏肝健脾、清热祛湿,清热凉血止血,疏肝健脾等。使用中成药患者235例,均为辅助治疗药物,其中软肝散结类104例,包括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子,护肝解毒类药85例,如五味子治剂,以及增强免疫、促肝细胞再生类与能量代谢类药物50例,包括疏肝健脾颗粒、八宝丹等。

3讨论

流行病学显示,乙肝肝硬化多来自于肝病科,本次研究来自于肝病科占65.65%,男性多与女性,男性年龄低于女性,男性40~59岁属于高发期,女性50~59岁高发,且多为长病程,多在10年以上,失代偿期比重较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不乏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等致死性并发症,提示住院患者病情已较重[2]。从证候来看,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血疲、肝脾肾功能受损、气血水代谢失常,印证了肝炎肝硬化病因当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水湿、疲血、热邪兼夹是改变进展变化的重要病理原因,肝郁脾虚、疲血阻络则贯穿于始终,该病是本虚标实之症。故治疗应以疏肝健脾、活血祛湿为主要原则,辩证论治,辅之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等治法,对症治疗。中医治疗的主要优势在于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用药治疗仅为一种治疗方法,应不拘于方剂治疗,积极采用离子导入、脐疗等局部治疗以控制局部症状,联合药膳、导引、情志疗法[3],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于已进入失代偿期、并发肝癌患者,更应注重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1-15.

[2]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6-178.

[3]黎规丰,张周英,杨成密,等.常见保肝药的分类及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236-238.

论文作者:焦克德,吴惠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  ;  ;  ;  ;  ;  ;  ;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论文_焦克德,吴惠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