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城中小学 255000
一曲《敢问路在何方》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奇幻的神魔世界《西游记》。根据这部名著拍成的同名电视剧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妖魔鬼怪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看过电视剧后,很少有学生再主动通过书籍了解文学名著《西游记》了,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过于浅显和简单。
基于这一现状,结合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的学习,在组内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走进西游,触摸经典”课程应运而生。
一、细化目标内容,让课程行动起来
我们始终在追问,通过名著《西游记》的阅读,究竟要给孩子带来什么?是知识?是兴趣?还是人生?反复论证,我们确定了如下目标:
一是引导学生与不同版本的名著亲密接触,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各路神仙妖魔,辨别是非美丑,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创编故事,张扬个性。
四是多学科同步推进,引领学生感悟名著的魅力,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和坚毅的品格。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读本,有连环画、青少年版,也有文言文版,有影视阅读,还有听《百家讲坛》……我们设计了“走进西游,触摸经典”项目课程活动方案,从“人物速递”、“兵器排行榜”、 “西游故事我来讲”、“西游路线图”、“西游歌曲大家唱”、“西游游戏我来玩”六大版块引领学生深入地阅读。每天中午,我们一起相约《百家讲坛》,聆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把学生的阅读体会逐步引向更高的层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搭建展示舞台,让课程缤纷起来
我们开展了精彩纷呈的阅读展示活动:课本剧创编表演、西游人物展、西游取经路线绘图、大话西游讲坛、漫话西游沙龙……西游名著课程的研发,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真正成了课程研发的主人,我们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创造,沉醉其中。
1.课本剧创编表演
我们选择《西游记》 中孩子感兴趣的故事,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创编剧本,再以小组的形式展演。排练中学生承担主角、导演、副导演、道具准备、编剧等各个角色,分工明确。为了演好角色,他们设计了很多动作,不惜在地上打滚作揖,为了更加神似,也不惜把小脸涂得像花猫一样。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碰撞,才艺互补、合作共赢。他们表演给自己看、给家长看、给老师看、给伙伴看,他们的这些经历、经验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2.西游人物展
孩子们利用美术课时间开展了绘制西游人物卡、根据故事内容配插图的活动,每个班级都形成了西游人物画册和西游故事集。在绘制过程中,孩子们对各类西游兵器情有独钟,一张张精美的兵器卡体现了孩子们的匠心独具。孩子们在画一画、做一做、剪一剪的过程中对西游人物和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西游故事大家讲
依托“乐教乐学”平台,各班举行了网络版的“西游故事大家讲”系列活动,并通过点赞的形式评选班级故事大王。优秀选手参与班内的现场展示。“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大战蜘蛛精”……学生们绘声绘色地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4.绘制西游取经路线图
孩子们跟随着唐僧师徒的脚步,踏上了历经千难万险的西天取经之旅。孩子们整理了《西游记》中发生的一些主要故事情节,筛选出了那些能在地图上找得到的地方,他们自由组合小组进行合作,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场景,讲一讲主要内容,看一看发生的时间、地点,找一找在地图上的位置,发挥集体的智慧,做成了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我们截取一部分绘制成了一张《西游记》取经路线图。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小说中很多的地方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还对中国以及周边一些亚洲国家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打破学科界限,让课程联动起来
结合西游名著课程,我们所有的任课老师齐动员,纷纷研发了相应的学科课程。美术课上让学生用笔画一画,用彩泥捏一捏,与众不同的构思,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成了美术课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音乐课上欣赏时代经典《西游记》的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学唱儿童版的《西游记》主题歌。科学课上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研究世界地图,从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寻找蛛丝马迹,探寻师徒四人走过的足迹。数学课上,老师们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方向和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体育课上,“跨越障碍”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了西天取经的艰辛,掌握了基本的跨越障碍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灵敏性;“投掷”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学会了基本的投掷能力,培养了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
我们期盼着,“走进西游,触摸经典”课程能作为一个突破口,鼓励我们继续研发更为完善的四大名著阅读课程,让名著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论文作者:房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西游论文; 西游记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名著论文; 故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