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传中人的繁衍与婚育问题的探讨

周易传中人的繁衍与婚育问题的探讨

一、《周易》经传中有关人类生殖与婚育的论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沛锦[1](2021)在《两汉易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邓俊雨[2](2021)在《周代士婚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士”之婚礼,士婚礼是人文理念升腾后的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士婚礼起源自走访婚,大抵形成于周公制礼作乐,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仪式保存于今本《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迄今,学界内专门探讨周代士婚礼的着作极少,更忽略了对“士”的地位及意义的分析。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古代士娶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主要仪节,俗称“六礼”。“六礼”不是杂乱无章的行为,具有程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每一项仪节都有其意义所在,纳采礼与请期礼重在表达双方家庭对彼此的尊重与重视;问名礼强调周人对血统的重视;纳吉礼彰显周代人们对占卜的重视;纳征礼则凸显周人重礼轻财的特点;作为核心的亲迎礼通过复杂的仪节、规范的举止,循序渐进地表达着男女双方不断熟悉、不断融合的过程。除此之外,谒舅姑与庙见是新娘真正融入夫家,被夫家承认身份的重要仪节,也是研究士婚礼必不可少的内容。礼仪是礼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化民成俗的主要途径。士婚礼通过繁琐但短暂的婚礼仪式,让参与者以及观礼者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仪节背后的礼义,包括男女有别、夫义妇顺的相处之道,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秩序,还有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周代婚姻礼仪通过“观之以礼乐”的形式将这些伦理内涵内化于民众之心,影响其日后的生活。研究和了解士婚礼,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婚礼,有利于普及传统婚礼文化,塑造当代人正确的婚姻观,培养其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和安全感;同时还有利于发掘“士人”阶层在婚礼文化方面所起的引领作用,突出其重要地位,对解决当下婚姻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顾王乐[3](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认为《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李琦[4](2020)在《晋国婚姻婚俗研究》文中提出婚姻是与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也是推进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备受关注。春秋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宗法礼制不断受到冲击,婚姻婚俗也因此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本文以春秋晋国婚姻婚俗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先秦婚俗纵向研究的基础上,以晋国为整体视角,结合现有资料,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及意义。全文结合相关文献,围绕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探析晋国婚姻婚俗形态。首先将晋国婚姻婚俗分为原始婚俗遗存和宗法礼制影响下的婚俗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在对先周原始婚俗继承和发展部分以具体形态为主,时间脉络为辅,分析其在继承原始婚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逐步演变成同姓婚、媵婚、烝报婚、抢劫婚和一妻多夫婚制等诸多婚俗形态。其次,从宗法礼制婚姻观念的角度论述晋国遵循宗法礼制的婚姻婚俗,主要体现在诸侯遵循姬姜联姻和以“六礼”为核心的主流婚姻礼制。最后,为尽可能地全面展现出晋国婚姻婚俗形态,结合《诗经》中有关晋国地域的婚恋诗作为参考,论述晋国民间的婚姻婚俗。在此部分结合现有资料尽可能的对晋国婚姻婚俗形态做全面的展现。第二部分是结合前文对晋国婚姻婚俗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在晋国婚姻中体现着宗法礼制的遵从与违背同时并存、原始婚俗与宗法礼制互为补充的现象,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晋国贵族一夫多妻嫡庶制和民间婚姻由自由恋爱到父母之命转变等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政局动荡下的晋国联姻事件。联姻是含有特殊政治目的的婚姻缔结活动,是研究晋国婚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章从晋国公室与诸侯国、世家大族的联姻以及晋国贵族与戎狄联姻三个部分入手,探究其联姻的背景、目的及结果。总结其联姻活动是基于政治目的产物,因一时利益而结盟也会因一时利益而反目。第四部分为结合前文总结晋国联姻活动产生的影响。其是具有建立军事联盟、提高争霸势力,缓和国际关系以及寻求政治援助等诸多作用。晋国与戎狄民族的联姻活动还为华戎之间文化、政治、军事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华夏各族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此外,晋国联姻也对参与联姻女子的社会生活地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女子被视为家族附属品,即使出嫁后也依然听命于“父权”。但联姻活动也侧面推动了这些系两国利益于一身的联姻女子在维系两国关系的过程中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整体而言,晋国婚姻婚俗呈现出强弛有序、刚柔相济的特点,具有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荣昕淼[5](2020)在《《诗经》生活行为的审美研究》文中指出《诗经》的生动记录不仅在于抒情叙事,状描万千风物,而且还是韵文,是音乐曲调下的歌咏和浩叹,是一部吟咏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经》有声有色的以“诗”的形式对先秦之事加以“记录”。而“诗”成为“经”又赋予《诗经》以纲纪人伦、敦美风俗的崇高文化使命,“诗三百”可谓以诗正史。作为咏唱之“史”的《诗经》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典章礼法、风物人事、氏族迁徙、国家缔造等诸多方面。《毛诗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研究《诗经》可了解当时君子与劳民的生活、具体情状、风俗习惯、历史关节等等。本文选取描摹古之初民生活行为的篇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审美研究:第一章,《诗经》生活行为的应用分类。《诗经》中人们的生活行为种类多样,囊括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活动。将《诗经》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总体归为衣、食、住、行四个类别,以极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记录着周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第二章,《诗经》生活行为的文化审美。周文化是中华文明整体的根基。周人一次次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行为,都伴随着对此文明根基的回顾。衣行为的礼俗文化、饮食行为的祭祀文化、居住行为的婚恋文化、出行行为的车马文化,人民可以从这里汲取到哺育文化生命的源泉。第三章,《诗经》生活行为的文化精神。作为辉煌灿烂的中国诗歌源头,《诗经》生活行为所展示的文化精神仍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一些生活行为描写涵盖了广泛的社会阶层,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君王重贤,臣子重行,君子重德,女子重仪。史诗的作用为了缅怀历史昭示后代,一些行为的描述更不同于后世创作的审美抒情诗,可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感召、刚健自强的精神风貌,崇德善物的精神态度三个角度来探究《诗经》生活行为独具特色的审美之处。第四章,《诗经》生活行为的审美价值。《诗经》中蕴含的苦难与甘美,是从生活行为的艺术欣赏角度对于其内核进行描绘,远古初民在陋劣生活之中的美好向往、从天灾人祸之后产生生活希冀,都是《诗经》对于生活美学的重要呈现。同时,《诗经》从外显与隐喻两个方面,对于生活行为的审美投射进行了体现,诗篇中所蕴含着的是人性的天真淳朴、不屈的个体尊严。最后,《诗经》从个人与民族的角度,表现了远古初民生活行为的审美情感,从个人喜乐悲愁的情感变化到民族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感,无一不书写,无一不咏叹。本文从生产生活行为中审视远古时代的人与世界、人与自然深刻的亲密关系,探索诗性文学的美学价值。从远古人类日常的生活行为中,能够探索到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能够挖掘到构成周人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即生产生活的乡土情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社会集体心理和情感的普遍认同等,这些情感艺术也成为了《诗经》创作和《诗经》时代鉴赏的审美规范。

王方领[6](2019)在《先秦涉水诗歌文献辑录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原始思维能力的制约,先民们在洪涝、雷电等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对水的依赖、畏惧与自我保护的生命意识,使得先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水崇拜的原始信仰。在水生万物观念的作用下,先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周边的水相联系——水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先民们的喜怒哀乐,成了情感的寄托。万物有灵观念下的水崇拜,便与早期文学样式诗歌走向了融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第二,回顾了学术史上对先秦涉水诗歌的整理、研究情况。第三,总结归纳了先秦涉水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先秦涉水诗歌文献的辑录。首先,本文认同杨慎、沈德潜、桂馥、杜文澜、逯钦立、赵逵夫、周秉高、王辉斌、刘立志等学者的观点,将先秦时期的歌、诗、谣、谚都纳入考察的视野。其次,文献来源主要包括比较可信的产生于战国晚期以前的传世文献以及近年来的出土文献;第三,广采勤收,多闻阙疑,审慎考辨诗中异文。最后,在综合闻一多、钟敬文、褚斌杰等学者关于诗歌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先秦涉水诗歌分为仪礼诗、时政诗、婚恋诗并按此顺序进行辑录。第三部分,是对先秦涉水诗歌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本部分共有三节,分别探讨了在万物有灵原始水崇拜信仰作用下先民们在祭祀、时政、婚恋方面的活动。第一节分析了先民们祭祀神灵、先祖先公的活动。文章分析指出,早期的祈神求雨行为是先民们在对水的依赖、恐惧双重意识作用下的祭祀活动。第二节分析了先民们对圣君贤臣、昏君佞臣的品评活动。先民们认为水具有神秘的力量,遂以水为比兴对象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歌功颂德、讽喻君臣的时政诗。第三节分析了早期先民们的婚恋生活——先民们大多在与水有关的环境中表达爱慕之情,或以涉水场景来表现始乱终弃的哀叹。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封建政府之所以制定相关政策干预先民们的婚恋生活,亦与水崇拜原始思维有关。第四部分,是对先秦涉水诗歌价值的论析,本部分共有三节。第一节论述了先秦涉水诗歌的文学价值。先秦涉水诗歌描写了相当数量的涉水景物,初具后世山水诗模山范水的雏形。尽管诗中的这些涉水景物带有鲜明的个体意识,但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第二节论述了先秦涉水诗歌的文化价值。文章分析指出,水崇拜的早期对象是水体本身,后期逐渐发展为水神以及兼具神性的先公先祖。第三节论述了先秦涉水诗歌的科学价值。首先,分析了诗歌的农田水利价值。诗中有数量可观的关于先民农田灌溉的记载,灌溉方式主要有引水灌田、引泉溉田两种。其次,分析了早期的交通水利价值。诗中有大量关于先民利用“舟楫之利”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早期水上交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先秦涉水诗歌中还记载了先民们的早期海上实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还出现了大型运河以及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更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加速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概述了辑录先秦涉水诗歌文献的价值及意义,揭示了涉水诗歌对学术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影响。

史卉[7](2019)在《《说文》字源集释(卷三、卷四)上册》文中提出本文是《说文》字源集释的第三、四卷内容,接续王世建的一、二卷集释,全文收录《说文》三、四卷字头共计1423字。对字源的探讨从古至今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研究成果庞大,本文力求依照时代搜集各家观点,集成文本以便查阅。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由於本文是对一、二卷之後的三、四卷的收录,在一、二卷前已经对字源进行了相关陈述,故而本文在对於字源的相关介绍上仅作简单的补充说明。第二部分为《说文》三、四卷的字源集释。

何昆[8](2018)在《《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文中指出《诗经》自结集起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关注的重点,历代的《诗经》研究论着可谓汗牛充栋,但“五四”之前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学、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等方面,对《诗经》民俗的研究尚未成为关注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激发出学者们的新思想,将传统《诗经》学研究中对民俗的关注大力发扬,使《诗经》民俗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1919——1949年间,学术界名家辈出,学贯中西的学者们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诗经》研究,在研究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有创见。《诗经》不再被视为顶礼膜拜的经典,而是被视为民间歌谣总集。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诗经》,尤为突出的是对《诗经》民俗事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篇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从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从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主要从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和经俗交汇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特色两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和《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结语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展望。

韩东升[9](2018)在《基于发生学探讨《内经》风的概念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有关风的记载不乏,如溯其渊源可及上古。早期对风的刻画散发着神话气息,而在以神话、文字和符号等为载体的文献记录中可见“风”是包含了丰富意象内涵的理性思维产物。自氏族文明伊始下及秦汉,先贤对风的阐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内经》中有关“风”的论断,同时也奠定了“风”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并且凭借风的意象也因之得见人类社会早期认识自然现象的意识思维,而此中潜在的原始理性对于一脉相承的传统医学理论的形成及其体系构建无疑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成熟的医学理论书籍仍然保留了与此相关的印记,其中对于风的论述即包含了抽象的内容,又有具体的描述,且文意关联颇多,涉猎内容甚广,这使“风”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作为自然六气之一的天气现象或导致人发病的外在致病因素,而是成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概念。针对“风”概念内涵的认知与体察事关历代医学典籍中有对“风”的理论探讨和进一步解读,而且对审视以风为主导的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病理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着早期文献关于风的记载和《内经》中有关风的论述,本文采用理论探讨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竟源流,从风的字形演变及神话形象出发,根据《内经》中有关风的论述,阐述创见,并以此论立《内经》中“风”的内涵以及其对于人生命、生理和病理的意义。

唐祉星[10](2016)在《两戴《礼记》孝道思想研究 ——以家庭礼仪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孝道思想在先秦秦汉时期家庭礼仪中具有重要作用。两戴《礼记》中保存着这一时期丰富的儒家孝道思想。鉴于两戴《礼记》的孝道思想立论始于家庭,同时在理论上孝礼同构。故本文从家庭礼仪的角度,以两戴《礼记》为主,结合同时期其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相关史料,探讨其中蕴涵的孝道思想,揭示其家庭教育的意义。首先,两戴《礼记》孝道思想源于专偶婚、祖先崇拜和敬老养老风俗,在西周宗法、礼乐制度下成为宗法道德中的重要德目,继而被儒家诸子在理论上加以阐扬。其次,家庭礼仪中蕴涵的孝道思想主要表现为:以居家奉养礼仪保持父母愉悦的心情,维护父母的尊严;反对丧礼中的过礼行为;主张通过祭礼反本报始来凝聚宗族;借助婚礼所构建的婚姻来延续血脉;以冠礼激励子孙继承先辈功业等。最后,两戴《礼记》中所论孝与礼的关系:在理论上,从源头、内涵和功用等层面对二者进行理论同构;在实践上,家庭礼仪不仅承担着孝道思想的教育,而且推动了孝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孝道思想与家庭礼仪相结合的探讨,对当前的家庭教育或许有所借鉴与启示。

二、《周易》经传中有关人类生殖与婚育的论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易》经传中有关人类生殖与婚育的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2)周代士婚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一、士婚礼的产生与发展
    (一)婚礼在氏族社会的缘起
    (二)婚礼在夏商时期的发展
    (三)士婚礼在周代的成型
二、士婚礼的程序和仪式
    (一)议亲:纳采、问名
    (二)定亲:纳吉、纳征
    (三)成亲:请期、亲迎
    (四)成妇:谒舅姑、庙见
三、士婚礼的内涵与本质
    (一)士婚礼之“士”
    (二)士婚礼与自然之性
    (三)士婚礼与人伦之始
    (四)士婚礼与家庭之本
    (五)士婚礼与国家之体
四、对古今婚礼的思考
    (一)士婚礼对历朝历代的影响
    (二)当前婚礼的现实状况
    (三)周代士婚礼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晋国婚姻婚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晋国婚姻婚俗形态
    一、对先周原始婚俗的继承与发展
        (一)同姓婚的延续
        (二)媵婚制的发展
        (三)烝报婚的继承
        (四)抢劫婚的演变
        (五)私通与一妻多夫制
    二、西周宗法礼制下的婚姻婚俗
        (一)宗法制影响下的婚姻观念
        (二)晋国诸侯遵守姬姜世代联姻
        (三)晋国婚姻中“六礼”的实施
    三、婚恋诗中晋国民间婚姻婚俗探析
        (一)《诗经》中有关晋国地域婚恋诗的划分
        (二)《唐风》《魏风》中民间婚姻婚俗探析
第二章 晋国婚姻婚俗特征
    一、婚姻缔结存在对传统礼制的违背
    二、原始婚俗与宗法礼制互为补充
    三、贵族施行一夫多妻嫡庶制
    四、民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出现
第三章 政局动荡下的晋国联姻
    一、晋国公室的联姻
        (一)与秦国联姻
        (二)与齐国联姻
        (三)与周王室联姻
        (四)与楚国联姻
        (五)与其他小国联姻
    二、晋公室与世家及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
    三、晋国贵族与戎狄联姻
        (一)晋公室与戎狄联姻
        (二)晋国世家与戎狄联姻——以赵氏家族为代表
第四章 晋国联姻的影响
    一、对晋国政治的影响
    二、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三、对参与联姻贵族女性的影响
        (一)女性是家族的附属品
        (二)已婚女性仍受“父权”的影响
        (三)出嫁女子不必“从一而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诗经》生活行为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关于《诗经》行为总体研究情况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经》生活行为的应用分类
    第一节 《诗经》中的服饰行为
        一、制衣行为
        二、赠衣行为
        三、穿衣行为
    第二节 《诗经》中的饮食行为
        一、农事行为
        二、田猎行为
        三、宴饮行为
    第三节 《诗经》中的居住行为
        一、打扫房室举动
        二、音乐舞蹈活动
        三、其他居住行为
    第四节 《诗经》中的出行行为
        一、乘船行为
        二、乘车行为
第二章 《诗经》生活行为的文化审美
    第一节 《诗经》衣行为的礼俗文化
    第二节 《诗经》饮食行为的祭祀文化
    第三节 《诗经》中生活行为的婚恋文化
    第四节 《诗经》出行行为的车马文化
第三章 《诗经》生活行为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精神感召
        一、天人和谐
        二、物候天象
        三、顺应天时
    第二节 刚健自强的精神风貌
        一、贵族阶层:兄弟人伦、君臣大义
        二、庶人阶层:农耕之教、理性崇拜
    第三节 崇德善物的精神态度
        一、为政以德与尊贤重才
        二、君子之德与淑女仪貌
第四章 《诗经》生活行为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苦难与甘美:生活行为的艺术欣赏
        一、陋劣生活之中的美好向往
        二、天灾人祸之后的生活希冀
    第二节 外显与隐喻:生活行为的审美投射
        一、外显:人性的天真淳朴
        二、隐喻:不屈的个体尊严
    第三节 个人与民族:生活行为的审美情感
        一、个人:喜乐悲愁的情感变化
        二、民族: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先秦涉水诗歌文献辑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 研究现状
        2.1 先秦诗歌文献辑录与整理
        2.2 先秦涉水诗歌研究
        2.3 先秦涉水其他体裁文学研究
    3 研究先秦涉水诗歌的价值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第1章 先秦涉水诗歌文献辑录
    1.凡例
        1.1 辑录所用文献
        1.2 说明
    2.诗歌文献辑录
第2章 先秦涉水诗歌的内容
    2.1 先秦诗歌分类
    2.2 仪礼诗
        2.2.1 祭神诗
        2.2.2 祭祖诗
    2.3 时政诗
        2.3.1 政治颂美诗
        2.3.2 讽喻怨刺诗
    2.4 婚恋诗
        2.4.1 真挚动人的情歌
        2.4.2 始乱终弃的悲歌
    小结
第3章 先秦涉水诗歌的价值
    3.1 文学价值
        3.1.1 早期的模山范水
        3.1.2 山水诗的滥觞
    3.2 文化价值
        3.2.1 水本体崇拜
        3.2.2 水神崇拜
    3.3 科学价值
        3.3.1 农田水利
        3.3.1.1 引水灌田
        3.3.1.2 引泉溉田
        3.3.2 交通水利
        3.3.2.1 泛舟渡河
        3.3.2.2 运河航运
        3.3.2.3 海上交通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篇幅较长涉水诗歌文献辑录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说文》字源集释(卷三、卷四)上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三上
第二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三下
第三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四上
第四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四下
参考文献

(8)《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文化背景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一节 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
        一、晚清社会转型与《诗经》阐释的近代化倾向
        二、军阀政治与民俗学科建设
    第二节 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
        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新变
        二、《诗经》学研究新变
    第三节 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
        一、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
        二、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特点
        三、新式出版对《诗经》研究新变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1919-1949)
    第一节 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诗经》性质的新阐释
        二、《诗经》篇章的新分类
        三、诗篇解读的新内涵
    第二节 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新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俗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节 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女性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科技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生活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1919-1949)
    第一节 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
        一、以民主和科学为支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以乐歌为切入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以民俗学方法对《诗经》进行新阐释
    第二节 经俗交汇的《诗经》阐释新特色
        一、以“俗”证“文”
        二、以“诗”为“史”
        三、移风易俗
第四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与局限(1919-1949)
    第一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
        一、采用《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二、取得《诗经》研究的新成果
        三、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方法急于求新
        二、研究范畴过于集中
        三、研究成果存有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国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民国期刊中《诗经》新译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三 :许啸天《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篇目
    附录四 :《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各篇题旨
    附录五 :《民国丛书》中与《诗经》研究有关的文学史着作(1919-1949)
    附录六 :民国期刊中《诗经》民俗学阐释情况分析表(1919-1949)
    附录七 :民国期刊中《诗经》研究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八 :1933年各大学国文入学试卷题型一览表
    附录九 :《论语》中《诗》《礼》并提的情况
    附录十 :《开明国文讲义》选文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发生学探讨《内经》风的概念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风”含义的考变
    (一)风字的变迁
        1.“”与“”,以“凤”名“风”
        2.“”和“”,曰阴曰阳
        3.“风”与“虫”,举外言内
    (二)风神的形貌
        1.造化之神,风乃神气
        2.动物之神,神具风征
        3.人格之神,风有职使
二、《内经》中“风”概念的内涵
    (一)风以气立,“致有风,气也”
        1.气动风生
        2.风具气质
    (二)风以阳名,“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1.阳致风气
        2.阳病风证
    (三)风为神使,“神在天为风”
        1.神以风作,“在天为玄”
        2.神以风运,“在人为道”
        3.神以风化,“在地为化”
三、“风”概念内涵的意义
    (一)“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二)“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10)两戴《礼记》孝道思想研究 ——以家庭礼仪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价值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本文研究重难点
    第五节 本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两戴《礼记》中孝道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 氏族社会下早期孝道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西周宗法、礼乐制度下的孝道思想
    第三节 先秦儒家对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小结
第二章 两戴《礼记》家庭礼仪中所见孝道思想
    第一节 奉养礼仪中的孝道思想
    第二节 丧礼中所见的孝道思想
    第三节 祭礼中所见的孝道思想
    第四节 冠礼中所见的孝道思想
    第五节 婚礼中所见的孝道思想
    小结
第三章 两戴《礼记》中孝道思想与家庭礼仪的关系
    第一节 外礼内情、以礼行孝:两戴《礼记》中孝与礼的理论同构
    第二节 以礼教孝,以孝为教:孝道思想与家礼中承载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 以礼倡孝、孝礼传家:家庭礼仪推动孝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情礼合一,德礼兼备:建设家庭孝道礼仪的现实价值与展望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周易》经传中有关人类生殖与婚育的论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两汉易医思想研究[D]. 陈沛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周代士婚礼研究[D]. 邓俊雨.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4]晋国婚姻婚俗研究[D]. 李琦.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诗经》生活行为的审美研究[D]. 荣昕淼.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先秦涉水诗歌文献辑录与研究[D]. 王方领. 阜阳师范学院, 2019(12)
  • [7]《说文》字源集释(卷三、卷四)上册[D]. 史卉. 吉林大学, 2019(10)
  • [8]《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D]. 何昆. 黑龙江大学, 2018(06)
  • [9]基于发生学探讨《内经》风的概念内涵[D]. 韩东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两戴《礼记》孝道思想研究 ——以家庭礼仪为中心[D]. 唐祉星. 兰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周易传中人的繁衍与婚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