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选择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一定会选择你”_生死抉择论文

“只要你选择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一定会选择你”_生死抉择论文

“只要你选择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一定会选择你”——和于本正导演谈电影《生死决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只要你论文,生死论文,导演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于导,这次在上海看到了你导演的根据张平小说改编的新片《生死抉择》,我为影片所揭示的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尖锐矛盾所震撼,也为你们敢于直面反腐倡廉这一重大主题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而深深感动,面对这样尖锐的题材,创作之初你可否有过顾虑?

说实话,一开始是有些顾虑的。我在党校学习的时候,一位领导同志的秘书把张平的小说《抉择》拿给我看,看后我为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所震惊,也为市长李高成这个人物所深深吸引。他身居要职,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就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和尖锐的矛盾:中阳纺织厂上千工人准备到市府请愿,来了才半年的主持市委工作的杨诚对中纺的问题紧追不放……随着调查的步步深入,李高成发现:他一手提拔并信任的中纺班子集体腐败,妻子也深卷其中,更令他震惊的是,培养了他的省委副书记严阵就是这张盘根错节关系网的根子。何去何从?李高成面临着生死抉择。应该说这样的人物在以往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小说确实写得惊心动魄,其中不乏许多振聋发馈的情节。但搬上银幕以后效果会如何呢?影视与小说的审查尺度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我是在有所保留的情绪下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阅读小说和与张平的交谈中,在与两位编剧反复修改剧本、提炼主题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深处渐渐地涌动起一股强烈的创作激情。正如张平在小说《抉择》的后记中所说:“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决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不关注时代与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文学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热爱文学?”我想,影视作品,也是如此。反腐败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不改革,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出路,但腐败现象严重干扰了改革。因此,无论当前腐败现象有多么猖獗和严重,还是要看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看到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的国家是有前途的。当前形势的发展,党中央、中央纪委接连揭露和惩办的湛江海关大案、厦门远华大案、江西胡长青案、广西成克杰案,证明了反腐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于是,我不再把拍摄《生死抉择》仅仅当成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一个任务,而是看到了社会和党内腐败现象的严重及群众与日俱增的反腐呼声,看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我抛弃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生死抉择》从策划、剧本创作、拍摄直到送审过程中,各级领导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一直温暖和支撑着我们,坚定着我们一定要拍好这部影片的信心。

文艺作品归根结蒂是要写人。一切从塑造李高成这个人物出发,让他有血有肉,让情节合情合理,是我们改编时遵循的原则。

影片中市长李高成的几场戏很感人,和他妻子的戏,和中纺厂长郭中姚的戏,以及李高成最后在市委扩大会上的那大段慷慨陈词,不仅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高成这个血肉之躯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搏斗,也充分展示了处在斗争漩涡中的这位市长的凛然正气,你能否对照小说,谈谈如何按照电影艺术的特有样式,提炼主题和塑造李高成这个人物的?

《抉择》这部小说有43万字,这样大的容量不是一部电影所能承载的,我们必须按照电影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众所周知,有电视剧在先,为了避嫌,我不看电视剧。从98年10月开始接触这个题材,99年7月才开机,对剧本我几近苛刻。我们改编遵循的原则是:一切以塑造好李高成这个人物出发,在开掘人物的力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人物去弃恶扬善,与李高成这个人物有关的情节则保留,并特意加强了李高成家庭这条线索。原小说中李高成的妻子是个反贪局长,飞扬跋扈。现在改成一个处长,因为有一个弱智的女儿(原小说子女在国外)她把重心放在家庭上。为了给自己女儿看病、请教师,为了给丈夫的老母治病,给丈夫的四弟解决生活困难,她努力操持着这个大家庭,不知不觉中被卷入犯罪。这样的改动,更接近事实,让人惋惜,也更合情合理。影片还加强了对改革背景的描写,增加了腐败分子打着改革的旗号,利用中阳纺织厂面临资产重组的机会企图“金蝉脱壳”的内容,这个改动不仅使剧情更加紧张曲折、双方的斗争更加变化莫测,同时也深刻的挖掘出腐败猖獗在体制、机制上的诱发因素与社会根源,揭示出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影片还加强了对反腐败的社会正面力量的描写,昭示出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健康的,党和国家的前途是有希望的这一亮点。我们在主人公李高成身上赋予了较多的人性基础上还寄予了一定的理想色彩,中阳纺织厂曾是他起步的地方,厂领导班子也曾是他一手安排的,他与厂长郭中姚有着十几年的交情,当他了解到郭中姚们腐败的事实,连他深爱的妻子也被郭中姚们拉下了泥潭后,处在斗争漩涡中的他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影片充分展示了李高成面对亲人、同事、上下左右夹攻中的矛盾与痛苦,从而奠定了他最终站稳立场,经住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给腐败分子有力反击的可信程度。当然这一切也得到了党、同事及工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之所以强化主人公李高成矛盾痛苦、内心搏斗的过程,意在揭示这场反腐倡廉的生死抉择的复杂与艰巨,表现共产党人的凛然气概及整个社会所洋溢的浩然正气,增强影片的可信度和震撼力。正和影片结尾省委万书记对李高成说的:“只要你选择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一定会选择你!”

主旋律的影片也要讲究可看性,我们为影片制造了悬念,象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部影片2个小时40分钟,许多人都是一口气看完的,一点儿不觉得长。没看过小说的人,一开始以为是写市长与新派来的书记的矛盾,后来才知道两个都是好人。看到最后,大家热泪长流。《生死抉择》这部影片的确为中国电影如何赢得观众,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过奖!中纪委的领导同志看过影片后说过,“有的作品写领导干部,写市长、书记,往往是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这部影片,市长、书记都是好人,市长很有正气。”写这种题材很容易流于长篇叙事,人物成了符号。要让观众感动,让观众跟着走,就要构思悬念,而最大的悬念是人物命运的发展,这是观众最关心的。

我们的故事是分成几个层次讲给观众听的,象剥笋一样,一层一层推进剧情发展。李高成从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回来,本来书记的位置空着,身怀抱负的他本以为可以成为一把手一展才干,不想上面派来了书记杨诚。杨诚才来半年,提出中阳纺织厂的问题,李高成怀疑杨诚借中纺整他,二人的矛盾产生。第二层是杨诚为了避嫌,没有把群众揭发李高成四弟被郭中姚拉去当青苹果娱乐城经理一事告诉李,李得知后雨中探访写揭发信的师傅,被打,李确定杨讲的是事实后与杨的矛盾云开雾散,李、杨一起上山倾心长谈,面对他们为之奋斗的城市,达成了揭开中阳纺织厂问题的共识。第三层,新工作组进驻中纺后,郭中姚等人搬出省委副书记严阵,企图动摇李高成查清中纺问题的决心,并在他50岁生日那天,往李家送去了30万元巨款,妻子竟然没有马上交出。面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老上级严阵和挚爱的妻子,李高成陷入了强烈的痛苦和震撼之中。他在极度痛苦的抉择中又一次上山,面对他亲手建设的城市,面对万家灯火,他下定决心不能让自己挚爱的城市让蛀虫吃掉,不能让自己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他终于果断地做出了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抉择。影片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推进,不仅剥开了腐败分子打着改革的旗号的伪装画皮,也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战胜自己、战胜腐败的高尚情怀。当李高成最后在市委扩大会上那一大段慷慨陈词后,向省委万书记递上辞呈、表示愿意接受审查时,观众怎能不为之动容?

摄制组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创作气氛,扮演李高成的演员王庆祥憋足了劲儿迎接挑战,扮演李高成女儿的弱智孩子表演更让我们感到意外。

你的这台演员很整齐,扮演李高成的演员王庆祥戏份很重,演出了深度、力度,他过去演过什么戏?弱智孩子从哪里找来的?

李高成来自工厂,可以说是个平民市长,我想象中的他应该是一个精干的、办事麻利的人,形象与内心应该贴近老百姓。别人向我推荐海军电视艺术中心的演员王庆祥,这位观众尚未熟知的演员,过去演过电视剧《走过柳塬》、《波涛汹涌》、《儿科医生》,以演干部形象见长。我看了他演的《走过柳塬》,觉得他塑造的纪委书记不错,就亲自到青岛去看他,又把他请到上海来造型。王庆祥拥有一身矫健的体魄和黝黑的肤色,一脸冷峻和沧桑,酷似日本演员高仓健。他看了剧本很冲动,从他的眼神中我感到他愿意接受挑战,因为电视剧《抉择》的李高成是著名演员李雪健演的,而他还未能让观众接受。他很用功,演得很投入,他告诉我,一看完剧本,就为李高成最后一场激情戏所感动,早就憋足了劲儿要演好这场戏。戏里其他演员也都很投入,摄制组始终洋溢着一种和谐的创作气氛。

还有一个花絮可以说一说。为了让剧情合情合理,我们把李高成的孩子设置成一个弱智女儿,本来想在学校里找一个漂亮孩子演,可弱智孩子特有的长相就没有了。后来,我们在上海一所学校里挑来了现在这个小姑娘,第一次见面时她不理我们,她和她的老师好,没完没了的缠着老师。后来试镜头,让她画大楼,摄影师拍她画画的镜头,摄影师站在楼前拍摄挡住了她画画的视线,她急了,挥手让摄影师从楼前走开,那动作、那表情,是我这个导演无论如何教不出来的……

标签:;  ;  ;  ;  

“只要你选择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一定会选择你”_生死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