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玮玮,徐利,杨蕾[1](2022)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53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对照组49例(小剂量丙种球蛋白400 mg/k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退热时间、颈淋巴结增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退热时间、颈淋巴结增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BC、CRP、ESR、PLT均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程度更为显着(P<0.05,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可有效提高疗效,减轻患儿炎症反应,安全性较佳。
唐玲玲[2](2021)在《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自限性的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全身中、小血管均可受累,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尤为多见,是影响川崎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瘤(Coron ary artery aneurysm,CAA)一旦形成,除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预后较差。近年来,经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校正的冠状动脉Z值(Z score,简称Z值)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冠脉内径绝对值,成为判断KD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新标准,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然而Z值计算系统及冠脉损害标准在国际上仍存在争议,国内尚未建立相关Z值计算体系,Z值的应用也未形成共识。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仍是KD诊治及随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了解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探讨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在定量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预后及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诊疗中心住院治疗的334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2分别根据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标准与传统冠脉内径标准对KD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比较急性期两种评价标准间CAL发生率及累及部位的差异;分析Z值标准下,不同程度CAL在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转归情况及不同IVIG治疗方案间CAL的发生率。3根据急性期Dallaire系统Z值结果,将KD患儿分为CAL组(n=121)和NCAL组(n=213),CAA组(n=92)和NCAA组(n=242),小CAA组(n=59)和大CAA组(n=33),对初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给药前可能对CAL形成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Z值标准下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1 2014年~2019年我院KD患儿呈逐年增多趋势,春夏多发,4~8月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者占88%,1~3岁为发病高峰;男∶女=1.57∶1。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他主要表现以口唇改变(78.7%)及结膜充血(78.4%)最多见,心脏非特异性表现中以二、三尖瓣反流、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心外非特异性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最多见。KD急性期WBC、N%、PLT、HB、NLR、CRP、ESR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IVIG治疗后WBC、N%、HB、NLR、CRP较前下降,ESR、PLT继续上升(P<0.05);不完全KD患儿WBC、N%、NLR、PLR、CRP、ESR、ALT、TB较典型KD更低,CK-MB更高(P<0.05)。2以冠脉内径及Z值为标准,分别检出CAL139例(41.6%)、121例(36.2%),CAA28例(20.1%)、92例(76.0%),两组间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值标准较冠脉内径标准CAA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标准均显示左主干为CAL最常累及部位。Z值标准下,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CAL恢复率分别为:CAD组:77.8%、81.5%、100%、100%;小型CAA组:64.6%、77.3%、81.4%、92.7%;中型CAA组:66.7%、71.4%、75.0%、84.0%;巨大CAA组:0%、20%、40%、40%。3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IVIG给药时病程>10天(β>0,P<0.05,OR>1)、低白蛋白血症(β<0,P<0.05,OR<1)是KD合并大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显示KD人数逐年增多,春夏多发,男多于女,5岁以内多见。KD急性期炎症指标升高,治疗后大多下降,ESR、PLT持续升高;不完全KD炎症指标较典型KD更低。2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能更加敏感地反映严重冠脉病变,尤其是CAA及巨大CAA的发生。3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评价标准下,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危险因素;IVIG给药时病程>10天、低白蛋白血症是KD合并大CAA的危险因素。
张磊晶[3](2021)在《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7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的74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纳入标准均采用2002年日本第5次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感染、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入院前已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及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不完整患儿。按照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1天,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1g/kg连续治疗2天,两组患儿急性期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口服,体温稳定3天后逐渐减量,2周左右减至3-5mg/kg,维持6-8周,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口服至冠脉改变消失。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临床症状(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白细胞、CRP、血沉)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跟踪随访出院患儿,分别于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第1年、第2年复查心脏彩超,比较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退热时间,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血沉、CRP等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沉、CRP较前均降低,相同组内比较前后有差异,且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97.4%,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病例跟踪随访两年,于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第1年、第2年复查心脏彩超,观察组有冠脉改变的1例(2.8%),对照组有冠脉改变的1例(2.6%),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冠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VIG2g/kg治疗1天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退快,实验室炎症指标下降明显。2、IVIG2g/kg治疗1天和1g/kg治疗2天对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冠状动脉损害的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
杨艺[4](2021)在《川崎病患儿1,25-(OH)2D3水平及维生素D辅助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及皮肤黏膜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全世界对于这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综合征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对于KD的诊断及治疗上仍存在很大的挑战。目的:探究川崎病患儿1,25-(OH)2D3水平及维生素D联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4例、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以及儿童保健科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者血1,25-(OH)2D3水平。将川崎病患儿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共22例)和试验组(共22例)。对照组治疗方案确定为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必要时加用激素治疗;试验组治疗方案确定为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维生素D,必要时加用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血常规、PCT、CRP、ESR、肝功能、心肌酶、住院时间、症状消退时间及TNF-α、IL-1β等,探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川崎病患儿的血1,25-(OH)2D3水平在治疗前显着低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及健康组儿童(p<0.05);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与健康儿童的血1,25-(OH)2D3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加用维生素D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CRP、中性粒细胞数、NLR、PCT较对照组显着降低;热退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试验组患儿的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ESR、肝功能、心肌酶、TNF-α及IL-1β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似(p>0.05);在补充维生素D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血1,25-(OH)2D3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25-(OH)2D3水平对于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也为川崎病患儿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侯月[5](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黄平[6](2021)在《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征,对比KDSS患儿与未发生休克的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KDSS患儿(n=29)的临床资料,并以同一时期(KDSS病例入院前后2周)确诊为KD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n=51)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包括人口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治疗、预后及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KD发生休克的预测价值。结果:KDSS组患儿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0月(范围3-128月),休克前后指标在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超敏肌钙蛋白I(Tn I)、降钙素原(PCT)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KD组比较,二者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不完全川崎病(IKD)比例、热峰、住院时发热时间、KD的5个主要临床表现、确诊时热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LP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Ur)、血肌酐(Cr)、超敏肌钙蛋白I(Tn I)、B型利钠肽(BNP)、D-二聚体(D-dime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Alb、总蛋白(TP)、血钠(Na)、血钾(K)、血磷(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KDSS组患儿均接受液体复苏治疗,26例(89.3%,26/29)予白蛋白治疗,16例(55.2%,16/29)患儿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和(或)强心药物。KDSS组患儿总热程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使用第二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激素的比例均较对照组高,急性期心血管异常发生率更高,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比例更大(P值均<0.05)。8例(27.6%,8/29)患儿入ICU治疗,2例(6.9%,2/29)使用了呼吸机支持治疗,2例(6.9%,2/29)行血浆置换,1例(3.4%,1/29)行血液透析及血液滤过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OR=13.001,95%CI:1.887~89.568,回归系数2.565,Wald=6.785,P<0.01)、Alb(OR=0.514,95%CI:0.314~0.842,回归系数-0.665,Wald=6.990,P<0.01)为KD患儿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lb、MPV联合预测KD发生休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9(95%CI:0.973~1.000),敏感度93.1%,特异度98.0%。Alb值为32.2g·L-1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90.2%,MPV值为9.85f 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6%和64.7%。结论:KDSS患儿具有更严重的炎症反应,更多的心血管系统受累及多器官系统受累表现,需要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及治疗。Alb、MPV对KD发生休克有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大,Alb低于32.2g·L-1,且MPV高于9.85f L时KD发生休克的可能性更大。
李丹[7](2021)在《miRNA-9500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miRNA-9500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背景: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病情进展迅速,与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很难鉴别,极易被漏诊、误诊。miRNA(microRNA)在心血管系统中具有很强的生物学功能而且表达稳定,可能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关键参与者及调节者。目的:本研究拟总结KDSS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与KDSS相关的miRNA在该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期与恢复期KDSS患儿(n=22)、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n=44)、SS患儿(n=44)、普通发热患儿(n=44)及健康儿童(n=44)血液标本及临床资料,比较实验室指标。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急性期KDSS和急性期KD患者差异表达的miRNA,实时定量PCR进一步验证,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差异表达的miRNA作为KDSS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①KDSS 组患儿白细胞数(WBC)(26.57±10.06×109/L vs 17.51±7.49 X10△9/L,p=0.002)、中性粒细胞数(PMN)(18.70±8.23 X10△9/L vs 11.90±6.05 X10△9/L,p=0.00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0.38±7.37pg/mL vs 15.31 ±6.70pg/mL,p=0.045)、白细胞介素-6(IL-6)(134.93±259.10pg/mL vs 13.79±9.58pg/mL,p=0.038)指标高于SS组(P<0.05);②基因芯片分析显示,KDSS组和KD组差异表达的miRNA有154个,差异>10倍以上的有12个;③实时定量PCR(RT-qPCR)证实在KD和KDSS中均有效表达且有差异的候选miRNA有5个:miRNA-3129-3p,miRNA-4536-3p,miRNA-513a-5p,miRNA-1973,miRNA-9500;其中miRNA-9500表达稳定且差异倍数>7倍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miRNA-9500作为急性期KDSS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其AUC(95%CI)为 0.82(0.702-0.938),敏感度 80%,特异度 80%。结论:KDSS患儿炎症反应指标较SS组高。miRNA-9500作为早期鉴别KD和KDSS的标志物,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第二部分:miRNA-9500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背景:研究表明,在KDSS发病过程中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障碍,既往研究发现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损伤参与到KDSS的发病机制中,但是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分析 miRNA-9500 对主动脉内皮细胞(Huam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增殖、迁移、凋亡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①转染miRNA激动剂(mimics)/抑制剂(inhibitors),上调/下调主动脉内皮细胞miRNA-9500表达水平观察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分别采用CCK-8试验、Transwell及细胞划痕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凋亡;②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与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③在HAECs中分别加入各组患儿血清,镜下观察HAECs细胞生存和凋亡情况,测定miRNA-9500的表达。结果:①转染miRNA-9500 mimics的HAECs凋亡增加,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而转染miRNA-9500 inhibitors的HAECs凋亡减少,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WB结果显示,转染miRNA-9500 mimics后,上调凋亡蛋白(Caspase 3、Caspase 9)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增殖和迁移相关蛋白(MMP2、MMP9)表达水平下降(p<0.001);③镜下观察,加入急性期KDSS组及急性期KD组患儿血清的HAECs细胞凋亡最明显,加入急性期KDSS组患儿血清的HAECs细胞miRNA-9500表达水平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iRNA-9500过表达促进HAECs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miRNA-9500 在 KDSS 血清诱导的 HAECs 中表达增加;miRNA-9500 过表达可能通过促进HAECs的凋亡参与KDSS的发病过程。第三部分:miRNA-9500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背景:miRNA可以作用于相关靶基因和通路参与KDSS的发生。研究表明miRNA-9500 可与蛋白激酶 B-1(protein kinase B-1,Akt1)的 3’UTR 区相结合,调控Akt1的表达水平,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能够激活内皮型 NO 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刺激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诱导血管舒张,参与调节血管功能。目的:分析miRNA-9500通过PI3K/AKT通路参与KDSS的发病机制。方法:①通过生信分析预测miRNA-9500的相关靶基因,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KDSS相关信号通路;②通过荧光素酶检测分析验证miRNA-9500与靶基因的关系;③将空白载体(Control)、miRNA-9500mimics、和miRNA-9500mimics+si-Akt1转染到HAECs中,分析三组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情况,以及Akt1和PI3K表达水平;④转染miRNA-9500 mimics/inhibitors至HAECs,通过 RT-qPCR、WB 及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Test,IF)分别检测Akt1、PI3K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⑤通过RT-qPCR、WB检测血液样本中Akt1、PI3K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生信分析预测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是KDSS相关富集程度较高的通路之一,Akt1是miRNA-9500的靶基因;②荧光素酶检测报告显示Akt1是miRNA-9500 的靶基因(p<0.001);③细胞计数试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划痕试验、Transwell小室试验和流式试验结果显示,Akt1沉默能够抑制miRNA-9500对HAECs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miRNA-9500过表达上调Akt1和PI3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IF分析显示miRNA-9500过表达上调Akt1和PI3K的荧光表达水平(p<0.01);⑤急性期KDSS组患儿血液样本中Akt1和PI3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01)。结论:miRNA-9500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主动脉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该作用可能参与了 KDSS的发病机制。第四部分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川崎病儿童的有效性: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瘤(CAA),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单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与英夫利昔单抗(IFX)(联合或不联合IVIG)治疗儿童KD的疗效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评价IFX和IVIG治疗儿童川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电子数据库,收集比较IFX+IVIG作为初始治疗或IVIG失败后作为补救治疗(IFX组)与单独IVIG治疗(IVIG组)对治疗KD作用方面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开始至2020年12月31日。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712名患者。联合IFX用药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静注IVIG组[OR=2.64,95%CI:1.5-4.59,P=0.0005]。亚组分析显示,在高危KD患者中,IFX治疗的疗效优于IVIG(OR=6.07,95%CI:2.3-16.04,P=0.0003,随机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短期随访时CAAs情况无明显差异。加用IFX作为初始治疗或辅助治疗对左前降支(LAD)(MD=0.29,95%CI:0.27-0.31,P<0.00001)和右冠状动脉(RCA)(MD=0.24,95%CI:0.22-0.26,P<0.00001)的ΔZ值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此外,IVIG和IFX在治疗亚洲KD患者中,治疗反应差异显着(OR=2.84,95%CI:1.5-5.36,P=0.001,随机效应模型),IFX治疗没有增加AEs的风险。结论:IFX对治疗高危KD患者具有重要性。IFX可能在亚洲KD患者和预防CAA扩张中发挥作用,且不会增加KD患者AEs的风险。
李东秀,黄植宁[8](2021)在《小儿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文中认为小儿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群体,其中以男婴居多,且四季均可发病,此类疾病是诱发儿童后天心脏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且容易引发如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对患儿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该疾病引起了儿科等相关领域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小儿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就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分析,并予以综述。
李伟[9](2021)在《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及微小RNA作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性中、小血管炎反应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发热、皮肤粘膜损害、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是日本的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在1967年首次报道,其主要损害是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动脉瘤,恢复期可形成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以及心肌梗死等,严重可导致死亡。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0%~25%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此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人群主要为亚裔人群。2012年日本流行病学报告小于5岁的儿童KD发病率为264.8/10万,国内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北京市2000年至2004年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40.9~55.1)/10万,上海市2013至2017年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68.8~107.3/10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且近些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当前KD已是儿童最常见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KD的发病病因及机制尚不明确。当前的研究认为KD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外源性抗原触发,引起机体免疫机制紊乱所致全身中小血管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KD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种族之间差异,以亚裔的人群发病率较高以及同胞之间发病率高,提示KD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素参与。整合素α2(Integrinα2,ITGA2)是重要的胶原蛋白受体,在上皮细胞和血小板中表达较高,在血小板以及纤维胶原的粘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粘附过程会导致血小板的激活和血栓的形成,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肿瘤及免疫性炎症反应等中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指基因组内DNA中某一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转换、颠换、插入、缺失等不同类型且其中发生率大于1%的变异。然而ITGA2基因SNP与KD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关系,查阅国内外文献,我国汉族人群中尚无该基因多态性与KD相关报道,本研究探讨ITGA2在我国汉族人群中的KD分布情况以及研究ITGA2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KD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为进一步改善KD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微小RNA(microRNAs,miRNA)是一组约20个左右核苷酸高度保守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研究发现miRNA在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通过与靶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区域部分序列相结合,互补后降解已转录的靶基因mRNA,或者抑制靶基因编码蛋白进而对疾病发生发展起到作用。血浆miRNA作为生物标志物以及用于诊治疾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因miRNA在组织和血液的表达相对稳定,不容易被核酸酶消化,且miRNA的表达在不同种类疾病、组织和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所以导致血浆miRNA在各种疾病早期诊断以及药物开发等临床基础方面的研究全面开展。对于血浆miRNA在KD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以筛选出KD的明显差异表达血浆miRNA的差异表达为切入点,通过茎-环的RT-PCR方法检测和验证明显差异表达miRNA,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是KD早期诊断、治疗重要内容,最终为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早期诊断和基因靶向的治疗并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KD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的表现,尚未特异性诊断指标,能否早期诊断及治疗KD是影响KD冠状动脉病变预后的关键。KD治疗方案主要为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经规范治疗后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下降至5%左右。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可缩短发热时间和抗血小板作用,因此是最初治疗KD的疗法之一。meta分析表明,阿司匹林治疗不影响冠状动脉瘤形成。自从KD患儿应用IVIG治疗在1983年首次报道,之后的研究证实IVIG能够降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在KD病程第7~10天内治疗可得到最好效果。但第10天后仍存在持续发热、炎症指标升高和/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也应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也有日本研究显示病程4天内时早期开始治疗者更容易出现IVIG无反应。2017年AHA发布的《川崎病诊断、治疗与长期管理的新科学声明》建议诊断者明确尽早使用IVIG,诊断时间最早可提前到发病第3天。虽然IVIG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但IVIG具有全身性抗炎作用,能够减轻发热并减少急性反应物,其可能机制包括: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和生成、增加T细胞抑制因子活性、下调抗体合成、对补体系统的作用、以及提供抗独特型抗体。虽然使用大剂量IVIG可预防KD冠状动脉病变,但IVIG的时机和有效性对中期KD冠状动脉结局影响仍需进一步确定。目的1.探讨我国汉族儿童整合素α2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KD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关系。2.探讨miRNAs与KD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相关关系。3.分析大剂量IVIG治疗时机对KD冠状动脉病变结局的影响及影响KD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1.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我们选择对ITGA2基因位点,利用NCBI dbSNP数据库和SNP info信息,筛选符合以下标准的研究SNPs:(1)在HapMap数据中报道的中国汉族后代中等位基因频率≥5%并且不包含于已有的KD全基因组范围关联研究中;(2)位于基因调控区或影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活性或启动子中的微小RNA结合位点活性或改变外显子中的氨基酸。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以及SNP基因型在KD研究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计算比值比(OR)、校正OR及95%置信区间(CI)用来评估关联的程度。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KD患儿在IVIG治疗前、后及正常健康儿童血浆中的miRNA差异表达的建立。筛选出选择明显差异表达的miRNA在更大的样本临床资料中进一步验证。关键miRNA在KD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断为KD患儿,随访终点2018年12月。该项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本研究主要指标是入院时超声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及12月内随访心脏超声结果。次要指标是IVIG治疗前后炎症指标。以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指标筛选出评价IVIG治疗KD的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最佳时机,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别人口学特征、炎症指标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构成比,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冠状动脉病变因素。结果1.ITGA2基因SNP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本研究随机选择KD组818例,选择同时期的年龄、性别想匹配140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符合标准所选择血小板活化通路核心基因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该基因型在KD组及对照组中性别、年龄存在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例KD根据有无并发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CAAs),分为两个亚组,其中CAAs组116例(14.18%),702例(85.82%)患儿为无CAAs组。研究人群中ITGA2基因型的HWE=0.9626>0.05,说明本次研究对整个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在KD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相对于我们发现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T等位基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1为保护因子。相对于rs1126643野生型CC基因型,经过年龄、性别校正后,TT基因型携带者患儿患病的风险降低了 38%(校正 OR=0.62,95%CI=0.43-0.88,p=0.0078),TTvsCT+CC(校正 OR=0.63,95%CI=0.44-0.889,p=0.0093)。我们发现 ITGA2 基因C807T(rs1126643)TT基因型对KD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当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CC/CT作为对照基因型,TT基因型者在年龄≤60月龄,女性患儿及KD无CAAs更具显着保护作用。2.miRNA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选择5例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在IVIG治疗前、后患儿血浆的具有明显的差异miRNA,芯片结果显示miR-126在KD患儿治疗前明显降低,IVIG治疗升高(大于2倍以上)。选择进一步扩大样本到10例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接受大剂量IVIG治疗治疗前、后患儿及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方法进行检测验证差异表达miR-126。定量PCR显示差异表达miRNAs在KD治疗前患儿中明显低表达但在健康儿童、接受IVIG治疗的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检测到表达的候选miRNAs,统计结果显示,在所验证的差异miRNA分子中,miR-126在KD IVIG治疗中明显差异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筛选结果可靠。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过后的KD患儿血浆miR-126表达量增高,上述资料表明miR-126是对于血管内皮有积极作用的。使用较为权威的数据库Target Scan在线软件对的miRNA-126的靶基因进行预测miR-12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R-126与靶基因SPRED1相结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miR-126能通过结合SPRED1基因3’UTR影响其荧光活性改变。用Western-Blot实验方法,验证与SPRED1因子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蛋白,miR-126 mimics 其靶基因 SPRED1 表达量下调,增强了 VEGF,FGF-1,Ras-p21,MAPK-p38蛋白水平依次增加为1.67倍,1.93倍,1.76倍和1.86倍,加入miR-126 Inhibitor后,miR-126 inhibitor组的SPRED1蛋白水平是Cell组的1.51倍,同时受到负调控因子的SPRED1的调控,VEGF,FGF-1,Ras-p21及MAPK-p38的蛋白水平依次减少为0.54,0.64,0.59和0.63,实验证实miR-126有利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将miR-126 mimic及inhibitor的小分子转染HCAEC,结果表明,miR-126 mimic导致HCAEC细胞活力上调,细胞周期发生变化,处在G2期的细胞比例显着增高,而处在S期的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而转染miR-126 inhibitor后HCAEC的反应则相反。其细胞活力显着下降,G2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而S期细胞比例无变化(p<0.05)。表明KD患儿miR-126的确能够对HCAEC起积极作用,通过治疗后KD患儿血液内miR-126表达量上升,病情好转。本研究结果证实miR-126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通过关键靶基因SPRED1的调控血管生成因子VEGF,FGF-1作用的分子机制。3.IVIG治疗时间对KD冠状动脉病变结局的影响。研究3年时间符合入选标准并随访12月1281例KD患儿。ROC曲线显示IVIG治疗时间预测KD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天数为7.5天,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6-0.84,p<0.001)。本研究中816例(56.9%)为男性,465例为女性患儿(43.1%)。患儿中位年龄为12个月(11-36个月),141例(11%)为IVIG无反应KD患者。患儿接受IVIG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6天,诊断时339例(26.5%)有CALs,94 例(7.3%)有 CAAs。随访 12 个月,39 例(3.0%)仍存在 CALs,23 例(1.8%)持续存在CAAs。根据IVIG治疗时间将所有病人分为4组:第1组为发病第4天内接受IVIG治疗,第2组为发病第5-7天内接受IVIG治疗,第3组为发病第8-10天内接受IVIG治疗,第4组为发病后10天以后接受IVIG治疗。第1组77例、第2组817例、第3组249例和第4组138例。第4组IVIG无反应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1)。入院诊断KD时,心脏彩超CALs在第1至4组分别 14.1%,19.5%,35.3%和 58.7%;CAAs 在第 1 至 4 组分别 2.6%,3.5%,8.4%和30.4%。随访12个月,第3、4组CALs和CAAs发生率均高于第1、2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CALs和CAAs在第1、2组构成比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组与第3组相比,两组之间比较存在差异并统计学意义(p<0.05),1 月时 KD 患 CALs 及 CAAs 相对风险分别为 OR 2.1(95%CI 1.4-3.0),OR 3.9(95%CI 1.9-8.2),12个月时KD患CALs及CAAs相对风险分别为OR 5.3(95%CI 2.0-13.9),OR 13.5(95%CI 2.9-14.1)。根据12月随访结果影响KD合并CAL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热持续天数、IVIG使用病程天数、IVIG无反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8个因素做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使用病程天数、丙球无反应与是KD合并CALs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1.血小板活化通路核心基因位点ITGA2 C807T(rs1126643)基因多态性改变可能与中国人群的KD发病以及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遗传易感性有关,此结果尚需要更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2.差异表达的miR-126在KD治疗前表达明显下降,IVIG治疗后明显升高,通过直接下调控靶基因SPRED1,导致VEGF,FGF-1,Ras-p21及MAPK-p38的表达量增加,从而促进血管生成的活化。提示miR-126及其靶基因SPRED1可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可能成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潜在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3.本研究表明IVIG治疗在KD病程7天内可更好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病变。IVIG治疗在病程4天内并不会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和IVIG无反应的发生率。IVIG使用天数、IVIG无反应是KD合并CALs高危因素,因此建议大剂量IVIG对急性期KD治疗越早越好。
张玉杰[10](2020)在《血清铁蛋白对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的预测价值及新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为了寻找新的预测指标完善现有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IVIGKD)的早期预测模型,以利于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本课题研究血清铁蛋白对IVIGKD的预测价值,同时探索SF在川崎病中的其他临床价值;分析IVIGKD的临床特点并寻找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新的风险预测模型,检验并对比其与4个国际常用模型的预测效能,以此研究SF可否作为一项新的指标来完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单中心2017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份曾接受血清铁蛋白检测422例川崎病病例和142例的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临床资料,设为川崎病组(KD组)和健康儿童组,KD组按初始IVIG治疗效果进一步分为IVIG耐药组57例和IVIG敏感组365例,同时KD组又根据冠状动脉是否扩张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103例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组)319例,分别对川崎病、健康儿童组和IVIG耐药、IVIG敏感组以及CAL、NCAL组进行组间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运用ROC曲线分析SF对IVIGKD的预测效能。对比分析IVIG耐药组与IVIG敏感组儿童的住院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了解IVIGKD的临床特点。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IVIGKD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新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用本组病例资料分别检测新评分法和4个常用预测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1)各分组SF对比结果分析:KD组SF水平154(101-250)ng/ml较健康儿童组37(21-64)ng/ml显着升高(P<0.05);IVIG耐药组SF水平231(117-451)ng/ml较IVIG敏感组148(94-238)ng/ml显着升高(P<0.05);CAL组与NCAL组S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63(100-307)ng/ml vs 151(101-239)ng/ml,Z=-1.309,P=0.190,P>0.05]。(2)SF对IVIGKD的预测概率ROC曲线分析:用ROC曲线分析,当取截断值403.55ng/ml时,SF预测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灵敏度为0.386,特异度为0.94,Youden指数0.326,大于0.3,AUC(曲线下面积)0.71,预测效能尚可。(3)IVIGKD的临床特点及独立危险因素:与IVIG敏感组比较,IVIG耐药组显着升高的指标有15个,包括平均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冠状动脉损害、颈淋巴结肿大、肛周潮红脱屑、多形性皮疹发生率,WBC、NE%、UREA、CRP、APTT、FDP、ALT、AST、CREA水平;显着降低的有5个指标,包括初始IVIG治疗时病程、表现为不完全型川崎病的比例和HGB、PLT、血钠水平。经单因素分析15个变量与IVIGKD存在相关性,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清铁蛋白(SF)、初次IVIG治疗时病程、颈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WBC、CRP、APTT、ALT、CREA等9个变量为IVIGKD的独立危险因素。(4)建立新预测模型:最终纳入7项指标,ROC曲线求出截断值,根据回归系数为各项赋值,建立新评分系统:多形性皮疹(2分),颈淋巴结肿大(1分),SF≥403.5ng/ml(1分),WBC≥18.3×109/L(1分),CRP≥83.1mg/L(1分),APTT≥25.3(sec)(1分),ALT≥37.5U/L(1分),高危值≥4分。(5)与4个常用评分系统比较预测效能:使用新建立的评分系统和4个既往常用的评分系统分别对本组川崎病病例进行预测评分,分析预测结果后显示,在本组川崎病患儿中,Kobayashi评分特异度最高(高达96%),但灵敏度(仅35%),Youden指数最低(仅0.31);Egami评分灵敏度53%,特异度92%,Youden指数为0.45;Sano评分的灵敏度最高(为79%),但特异度最低(72%),Youden指数为0.51;Fu法评分灵敏度60%,特异度92%,Youden指数为0.52;新的评分系统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92%,Youden指数0.7,为五者最高。5个评分系统的Youden指数为0.31-0.7(均>0.3),新评分系统和4个常用评分系统预测效能均尚可。运用ROC曲线计算并改良Kobayashi评分、Egami评分、Fu评分的高危值(sano评分无需改良),改良后它们的预测效能均有所上升,5个评分系统的Youden指数为0.44-0.7,AUC为0.79-0.903,预测效能均较好。结论:(1)川崎病患儿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健康儿童明显升高,且在IVIGKD中升高更加明显,且SF对IVIGKD的预测效能尚可。(2)IVIGKD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升高,颈淋巴结肿大、肛周潮红脱屑、多形性皮疹等表现相对多见,更易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低钠血症、贫血及中度亚临床肾损伤,炎症反应、肝功能损害更加明显;丙球耐药独立危险因素包括SF、WBC、CRP、APTT、ALT、CREA等检验指标升高及颈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等症状发生率升高,初始丙球治疗时间过早将增加丙球耐药风险。(3)新建立的预测模型如下:多形性皮疹(2分),颈淋巴结肿大(1分),SF≥403.5ng/ml(1分),WBC≥18.3×109/L(1分),CRP≥83.1mg/L(1分),APTT≥25.3(sec)(1分),ALT≥37.5U/L(1分),高危值≥4分。Kobayashi法、Egami法、Sano法、Fu法等4个评分系统对本地区IVIGKD患儿的预测效能均尚可,经改良高危值取值后预测效能更佳,而新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非劣于以上评分系统。(4)SF在IVIGKD病人中明显升高,取截断值SF≥403.5ng/ml预测效果尚可,且为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以作为一项新的指标参与完善IVIGKD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
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
1.3.2 临床疗效[6]: |
1.3.3 实验室指标: |
1.3.4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
2.2 临床疗效比较 |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4 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2)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样本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诊断标准及定义 |
2.1 典型KD诊断标准 |
2.2 不完全KD诊断标准 |
2.3 IVIG耐药定义 |
2.4 冠脉损伤及恢复标准 |
3.资料提取 |
4.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334例KD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临床表现 |
1.3 实验室检查 |
2.Z值对KD冠脉病变的评估 |
2.1 两种标准下CAL发生率 |
2.2 Z值标准下CAL恢复率 |
2.3 不同IVIG治疗方案CAL发生率 |
3.Z值标准下KD合并CAL危险因素分析 |
3.1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4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1.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
2.Z值评估KD冠脉损害的临床价值 |
3.基于Z值的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进展 |
2.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3)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病因 |
2.1.1 感染学说 |
2.1.2 遗传因素 |
2.2 病理改变 |
2.3 诊断 |
2.3.1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
2.3.2 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 |
2.3.3 冠脉扩张诊断标准 |
2.4 治疗 |
2.4.1 丙种球蛋白 |
2.4.2 阿司匹林 |
2.4.3 糖皮质激素 |
2.4.4 生物制剂 |
2.4.5 免疫抑制剂 |
2.4.6 血浆置换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诊断标准 |
3.2.1 完全川崎病的诊断 |
3.2.2 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 |
3.2.3 冠状动脉扩张诊断标准 |
3.2.4 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诊断标准 |
3.2.5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1 纳入标准 |
3.3.2 排除标准 |
3.4 研究方法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住院天数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
4.2 实验室指标 |
4.3 临床总有效率 |
4.4 冠脉改变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川崎病患儿1,25-(OH)2D3水平及维生素D辅助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5.试剂与设备 |
6.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川崎病患儿1,25-(OH)_2D_3水平 |
2.维生素D辅助治疗后的指标变化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川崎病的回顾及展望 |
1.正文 |
2.参考文献 |
致谢 |
(5)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筛选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疗效评价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炎症指标比较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5 免疫指标比较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讨论分析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入选标准 |
1.1.2 KDSS诊断标准 |
1.1.3 丙种球蛋白抵抗判断 |
1.1.4 分组 |
1.2 方法 |
1.2.1 临床资料收集 |
1.2.2 实验室数据收集 |
1.2.3 标准12导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测量及Z值计算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临床资料 |
2.2 实验室指标 |
2.3 治疗情况 |
2.4 心血管异常表现 |
2.5 多器官系统受累表现 |
2.6 危险因素分析 |
2.7 KDSS患儿随访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 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血小板相关参数及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miRNA-9500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miRNA-9500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iRNA-9500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NA-9500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川崎病儿童的有效性: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与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小儿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
1.1 发热 |
1.2 出疹 |
1.3 常规检查表现 |
2 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原因 |
2.1 感染因素 |
2.2 免疫因素 |
2.3 遗传因素 |
3 小儿川崎病的发病机制 |
3.1 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动脉血管炎 |
3.2 系统性免疫异常活化 |
3.3 遗传学因素 |
(9)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及微小RNA作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性 |
一、引言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对象 |
2. 主要仪器 |
3. 主要试剂 |
4. 引物 |
5. 基因分型 |
6.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
2. ITGA2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关系 |
3. ITGA2 C807T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层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章 Micro RNAs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 |
一、引言 |
二、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主要仪器 |
3. 引物设计 |
4. miRNAs检测 |
5. 细胞功能实验 |
6. Western-Blot实验 |
7. miRNA预测靶基因 |
8. 构建psi-CHECK2载体 |
9.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10. 实验数据结果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1、筛选明显差异表达的miRNA |
2、miR-126生物学功能 |
3. 差异miRNA的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 |
4、miR-126的靶向调节基因SPRED1功能鉴定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章 大剂量IVIG治疗时机对川崎病预后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IVIG治疗时间对KD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
3. 影响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川崎病与整合素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缩略词简表 |
成果 |
致谢 |
(10)血清铁蛋白对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的预测价值及新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 川崎病组和健康儿童组 |
1.2 IVIG耐药组和IVIG敏感组 |
1.3 冠状动脉损害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 |
1.4 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仪器设备、试剂 |
2.2.1 主要设备 |
2.2.2 主要试剂 |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
2.4 四个常用预测评分系统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基本资料 |
2 血清铁蛋白(SF)检测结果分析 |
2.1 川崎病组与健康儿童组的 SF 水平比较 |
2.2 CAL 组与 NCAL 组川崎病 SF 水平比较 |
2.3 IVIG 耐药组与 IVIG 敏感组川崎病 SF 水平比较 |
2.3.1 两组间SF水平比较 |
2.3.2 SF截断值及对IVIGKD的预测效能 |
3 IVIG 耐药组与 IVIG 敏感组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
3.3 两组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
4 IVIG 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4.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 新的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 ROC曲线和各项目截断值 |
5.2 赋值并建立新的评分系统 |
6 新的评分系统与 4 个常用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对比 |
6.1 用本组资料检测各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并对比 |
6.2 改良高危值后预测概率值ROC曲线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研究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观察[J]. 徐玮玮,徐利,杨蕾.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2(01)
- [2]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D]. 唐玲玲.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D]. 张磊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4]川崎病患儿1,25-(OH)2D3水平及维生素D辅助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D]. 杨艺.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5]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分析[D]. 黄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miRNA-9500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D]. 李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小儿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 李东秀,黄植宁. 中外医学研究, 2021(07)
- [9]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及微小RNA作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机制研究[D]. 李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10]血清铁蛋白对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的预测价值及新预测模型的建立[D]. 张玉杰. 福建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