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营规模农田效益比较及演变趋势分析_规模效益论文

不同经营规模农田效益比较及演变趋势分析_规模效益论文

不同经营规模农地效益的比较及其演变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地论文,效益论文,趋势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农地资源人均拥有相对稀缺的国家,由于多数人的谋生仍是以农为主,所以,作为农地经营的主体——农户,其经营规模明显偏小,从而使得农地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农业大规模性商品性生产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特别是在面对WTO,农产品生产竞争将会日益激烈,而中国这种分散的,以小规模为主的农户经营形式所形成的竞争力明显不足,所以,有必要正确引导农户在经营农业时,向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化。但究竟多大的“度”有利于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本文根据1986-1999年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注:农村固定跟踪观察调查是中央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在全国开展的一项特别调查研究,这项研究从试调查的1984年起到目前已进行了16年。从正式确立固定跟踪观察的1986年起到目前已有14年。调查范围:确定在一个行政村;调查对象:有村、农户、企业三种类型;调查方法:村和企业采用普查方法进行,农户采用抽样定户法进行。调查内容:根据形势变化至今作过两次大的调整,1986-1991年完全一致,1993年略作调整,1995年进一步调整直到1999年,但调查的核心内容一直没有变化。农户调查规模作过一次大的调整,主要针对农户作了适当压缩。在1993年以前全国共观察农户3万余户,调整后目前约有2万余户。)10个村跟踪观察户资料,对此做出分析。

一、浙江10村农地经营规模现状

从农地规模分组统计看,10多年来,浙江10村观察户的农地与农户分布均呈“∩”状。

就户数分布来说,尽管在整个观察期间1-3亩户集中程度最高,但相对观察初期,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集中程度明显下降,1999年较1986年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随着时间推移,观察户中不承包农地的农户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已由1986年的不足10%上升到1999年的20%以上;经营规模特小(不足1亩)和特大(大于等于10亩)的农户,其比例则呈显著下降趋势;经营规模在1-3亩和5-10亩的农户比例则稳中有降,唯有经营规模在3-5亩的农户,其比例呈上升趋势。

就农地分布看,其变动趋势完全与户数分布一致,两极农户承包的农地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3-5亩农户承包的农地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它1-3亩和5-10亩组的农户,其农地比例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或略有升降。农地分布相对户数分布更为集中,5-10亩组是集中程度最高的组,该组农户拥有的农地占农地总量的40%左右。

二、不同经营规模农地的产出效益的比较

(一)不同经营规模农地的粮作生产水平的比较 就农户的粮作生产水平看,随着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浙江10村农户的粮食生产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在多数年份是下降的,这从一方面也表明了当前的规模经营还停留在粗放经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10村农户粮食生产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呈阶段性。相比较,规模较小的农户,粮食生产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且波动性较小,而规模较大的农户粮食生产水平尽管也呈上升趋势,但波动性则较大。

就粮作经营行为比较看,随着经营农地规模的扩大,农户粮作经营行为明显地由满足自给需求转向市场驱动,粮食商品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小规模户的粮作经营目标多是满足自给需求,而大规模户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此可见,单纯地以产量为目标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其结果将与预期是相反的。而以农业市场化为目标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则结果与预期才是吻合的。

表1 不同农地规模观察户的分布

  无农地 <1亩

1-3   3-5 5-10   ≥10亩

农户分布 1986  8.50

15.25 30.04 19.50 21.35

5.36

 (%)   1988 12.01

14.61 30.34 17.55 20.66

4.84

 1990  9.70

16.09 32.09 19.49 19.24

3.40

 1995 15.78   7.33 25.33 24.89 23.56

3.11

 1997 18.89

4.00 28.44 25.33 19.78

3.56

 1999 21.78

4.89 26.22 23.78 20.44

2.89

农地分布 1986  0.00

2.17 15.88 21.20 40.65  20.11

 (%)   1988  0.00

2.30 16.97 20.37 41.06  19.29

 1990  0.00

2.68 18.70 23.68 39.88  15.06

 1995  0.00

1.18 13.71 27.36 43.61  14.15

 1997  0.00

0.68 16.36 30.47 38.86  13.62

 1999  0.00

0.90 14.80 28.47 41.01  14.82

表2 不同农地规模观察户的粮作生产水平及经营行为

<1亩   1-3

3-5

 5-10 ≥10亩

总体

亩产量 1986

367.02 353.04 342.29 342.74 342.87

344.82

 (kg) 1988

352.52 347.77 341.82 341.92 487.24

363.26

1990

411.20 348.66 353.55 354.12 336.20

352.74

1995

431.32 389.33 380.98 378.79 308.07

373.75

1997

445.10 424.96 413.61 380.65 425.87

406.91

1999

450.31 400.54 406.84 386.79 383.43

397.02

商品率 1986   11.52  12.72  22.20  29.47  43.19

26.83

 (%)  1988

 5.80  14.39  20.28  29.27  28.07

23.89

1990   5.12  16.33  25.67  37.68  34.77

28.59

1995

23.19  16.01  22.69  23.98  67.31

26.06

1997

4.32  14.54  21.56  27.04  32.80

21.63

1999

21.63  12.43  23.29  27.07  56.98

24.86

(二)不同农地规模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比较 就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变化看,不从事农地经营的农户,其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是最高的;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随着农户承包的农地规模扩大,收入水平的变化总体呈“∪”趋势,期间一度呈下降趋势。总的来看,经营农地规模在5-10亩之间的农户,其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最低或次低。若经营规模超过10亩,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明显有反弹,这一结果是否意味着10亩及以上是一个重要规模经营标准。对此稍后我们将作进一步的研究。

从农地的净收入水平看,无论是观察初期,还是观察末期,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在不考虑劳动用工价值的前提下,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净收入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明显下降,似乎经营规模最小,农地经营绩效最佳。同时1999年,拥有1-2亩农地的户频是最高的,这表明目前浙江农户对农地的经营是出于经济理性的。

表3 不同农地规模观察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现价)百元

 无农地

<1亩  1-3

3-5

5-10

 ≥10亩

1986  10.36

9.91  8.59   8.07

7.77   9.73

1988  25.70

16.17 14.95

12.72

12.08

11.95

1990  18.31

13.92 14.81

13.53

14.08

13.17

1995  99.16

73.28 68.60

48.38

37.10

53.29

1997 112.80

83.04 83.35

52.38

39.31

55.58

1999 141.25

65.20 78.79

50.65

42.57

58.60

表4 不同农地规模观察户的农地构成与土地利用效率(现价)

<1亩

1-3

   3-5

 

5-10≥10亩总体

耕地比较

1986

97.62

91.8185.5679.6967.0480.70

 (%)

 1988

97.35

88.8082.2577.6760.5577.64

1990

94.46

88.1980.2477.1244.0075.40

1995

73.94

85.9271.5864.0744.5166.47

1997

80.20

85.9470.1761.6431.7364.27

1999

77.27

85.5870.2661.7638.8564.45

用地1986 -149.20

35.04

 -28.88

  -33.90-6.07

  -18.79

(元/亩) 1988  -69.28   0.83

 -69.77

  -48.5711.80

  -33.39

1990 -193.77  -27.97

 -47.39

  -14.00-9.91

  -28.73

1995  214.67  237.38

 14.64

  -9.81-5.44

  34.60

1997  -10.05  -45.98

 -201.67

 -186.47

 -36.42

 -146.44

1999 -124.73 -153.78

 -228.61

 -166.51

 -101.45

 -174.71

注:土地利用效率=(种植收入-种植投资-种植用工×平均雇工工价)÷用地

三、不同规模农地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及演变趋势比较

(一)不同规模农地的构成及农地经营效益的比较 就农地构成及变化看,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农地构成中耕地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园地的比重则相反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推移,耕地的比重下降,园地的比重上升。这一结果意味着:农户在农地利用上有一种园地化倾向。相比较,规模两极农户的园地化倾向要显著高于规模居中农户。

就农地的利用效率来看,若考虑劳动用工成本,经营农地是亏本的。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地利用效率呈现“∪”趋势,其中,≥10亩的农地规模的效率最高,次之为<1亩的规模,而3-5亩规模的农地利用效率最差。

(二)不同农地规模农户的投工水平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比较 就单位面积投工水平比较看,经营规模不同,农户的投工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规模特小的农户投工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3-5亩,再次是1-3亩户和5-10亩户,规模最大的农户投工水平最低。从整个观察过程看,不论哪类农户,其在农地上的投工水平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中特小规模户下降幅度最大,其次大规模户,再次是居中户。到1999年,除了大规模户的投工水平特低外,其它类型农户基本趋于一致。农户规模与用工水平的关系变化表明:规模经营可以明显降低劳动成本,但也不可否认,规模经营的粗放程度要高于非规模经营。对此我们已在粮食作物规模分组中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表5 不同农地规模观察户的投工水平、就业程度与劳动力利用效率(现价)

 <1亩

1-3 3-5

   5-10

≥10亩

总体

亩投工

1986

79.55

33.1142.7738.37

26.08

36.89

(工日) 1988

71.17

37.4540.4538.18

21.78

36.12

 1990

75.60

37.4439.2835.66

21.61

35.82

 1995

31.70

28.5429.7025.71

10.33

25.10

 1997

46.63

26.6629.4325.85

13.00

25.49

 1999

28.71

25.2027.2823.69

11.60

23.33

就业程度 1986   8.35

10.5723.7531.59

35.73

20.32

 (%)   1988   7.02

11.7622.1833.48

34.46

19.05

 1990   7.43

11.2224.4131.32

36.61

18.40

 1995   2.98

8.5817.7123.24

25.21

12.26

 1997   4.71

7.6818.0425.07

21.83

11.84

 1999   3.23

7.1216.0422.01

27.15

10.71

投工

 1986

-1.88

1.06-0.68-0.88

-0.23

-0.51

(元/工)1988   0.97

0.02-1.72-1.27

0.54

-0.92

 1990

-2.56

-0.75-1.21-0.39

-0.46

-0.80

 1995   6.77

8.32 0.49-0.38

-0.53

1.38

 1997

-0.22

-1.73-6.85-7.21

-2.80

-5.75

 1999

-4.34

-6.10-8.38-7.03

-8.75

-7.49

注:就业程度=种植投工量/家庭潜在投工量;潜在投工=家庭劳动者×250(天)

劳动力利用效率=(种植收入-种植投资-种植用工×平均雇工工价)÷用工

表6 不同农地规模观察户的家庭种植用资金利用效率(现价)

<1亩

1-3

3-5

5-10  ≥10亩  总体

 投资

1986 -262.06

50.47

-38.87 -50.10 -13.32 -29.05

(元/百元) 1998 -94.80

0.77   -65.44 -51.64  19.07 -36.21

 1990 -166.78  -20.46

-33.13 -11.48 -13.43 -23.49

 1995

74.74

87.15

5.14  -3.94  -2.47  13.38

 1997

-3.66  -16.21

-70.81 -80.41 -29.64 -60.46

 1999  -53.86  -55.35

-83.94 -77.19 -68.52 -75.52

资金利用效率=(种植收入-种植投资-种植用工×平均雇工工价)÷投资

就农地种植给农户家庭提供的就业机会来看,家庭承包农地规模越大的农户,其农地为其家庭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多,这一就业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呈下降趋势。在80年代中期,农地为农户提供的就业机会平均为20%以上,到90年代末期则降到10%左右。对于特小规模户来说,农地为其家庭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只有3%左右,对于规模超过10亩的农户,则高达27%。农地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农户家庭潜在劳动用工量相比,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要,如果没有其它好的就业门路,农户家庭的劳动资源闲置或浪费将是十分严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提倡大部分农户离土,使剩下的小部分农户从事规模经营,对于农村农户家庭劳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非常有效率的。

就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来看,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90年代中期以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即经营规模越大,其投工效率也越高。而9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出“∪”趋势,≥10亩规模的农户,其投工效率是最差的,或者是次差。这和近几年来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不无关系。

(三)不同农地规模农户的资金利用效率的比较 就不同农地规模观察户种植业的投资效率来看,利用效率最好的是1-3亩的农户,其次为<1亩的农户;投资效率年际间的波幅较大,(1亩的农户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规模农户投资的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效率普遍出现下降趋势,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各种规模的农户的投资效率都普遍恶化,这一变化可能正是引起农户经济增长在1995年以来出现徘徊或下降的根源。

四、小结

就农户家庭主要经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看,无论是劳动资源,还是资金或农地资源,其利用效率在大多数年份最好的应当说是经营规模在1-3亩的农户,其次是规模超过10亩的农户。3-5亩和5-10亩的农户家庭资源利用效率是最差的。受农业自然与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户家庭资源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动相对明显。如果将一些特殊年份排除掉,可以看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浙江10村农户家庭种植用资源利用效率是一种持续恶化趋势。所以,农户在配置家庭经济资源时,一种非农化与非粮化的趋势出现是符合农户经济理性行为准则的。

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对10村农户跟踪观察结果看,目前浙江农户家庭经营的农地规模明显偏小。尽管已有20%左右的农户放弃农地经营,在经营农地的农户中,70%多的农户经营规模不足5亩。随着农户经营农地规模的扩大,农户分布呈典型的“∩”状,而农地收入水平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则呈“∪”状或下降趋势。这一结果意味着:现行的农地配置是极不合理的,虽然从公平的角度上看,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从农地利用效率发挥看,则是最差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农地资源配置制度所带来的效率是越来越低下。如果说这种“公平”的农地配置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农民温饱问题有重要的意义的话,那么对于解决农村农民增收的问题则意义就很小了。对于浙江这样一个沿海发达省份,农民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已得到彻底解决,农民对土地经营明显出现淡化现象,如何利用这一情形将农地经营由分散转向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已成为浙江农村以及农户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如何实施规模经营?这一问题已是摆在决策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标签:;  ;  

不同经营规模农田效益比较及演变趋势分析_规模效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