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国内多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研讨式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关注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即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和研讨式教学法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探索。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哲学;高校
导言:研讨式教学创导学术自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在通过师生双方对真实问题的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研讨式教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它能够在哲学课程教学中得以有效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与精神境界。
一、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
第一,研讨式教学促进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自由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存在的基本特点。教育以个体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为宗旨。研讨式教学提倡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以此保证人的个性发展。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让学生在进程中能动、自觉地进行判断、自由决策和评价”[1];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突破固定模式的约束,激发自我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生在对哲学之“真、善、美”进行追问的学习实践中的最大自由。
第二,研讨式教学凸显了哲学的主体间性思想。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2],即在交往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性质。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它呈现出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往特征。研讨式教学实践以主体间的交往为前提,创造了主体间的共在关系。研讨式教学的主体是共在交往的“多主体”,而师生主体的交往构成了研讨式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形式。
第三,研讨式教学反映了哲学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特征。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活动。哲学的批判性就在于哲学从不满足于对现实的描述和解释,而是必然包含对现实的质疑、反思和解构,以及对应然的构建,包含批判性的内容。哲学另一鲜明特质在于其内在固有的创造性。哲学的创造性表现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创造,刨根问底的哲学方法的独创,以及实践的生活世界的创造。
二、研讨式教学在“哲学”中的应用
(一)选取研讨主题
研讨题目的选择是研讨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所授课程体系范围内,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一般来说,研讨主题的选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探究性。所选主题应难易适度,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余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空间。2.开放性。所选主题的内容是开放的,其结论可以是非确定性的。3.综合性。主题的选定应注意强调学科和专业的交叉与融合。
(二)设计研讨内容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分成8个左右的小组,每小组2—3人。各小组围绕着人生、自然、社会、精神等领域的根本的、重大的哲学问题,确定研讨主题,小组共同设计研讨内容。在主题设计过程中,小组中不同成员可以有对同一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理解,但都应当认真对待其他成员对某一问题所表达的不同观点和做出的不同解释。每个人的意见都是应当被听取的、有效的,所有成员都要允许自由发言和不同意见,要尊重少数人的观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小组主题报告
为了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主题报告,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会做一次必要和适当的报告示范。即以一个主题作为案例介绍自己分析问题和形成观点的过程,如何分析争议性问题,如何提出假设性或猜想性问题等。
(四)课堂交流讨论
课堂交流讨论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询式讨论,二是辩论式交流。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们对研讨的主题和内容有了更为全面、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以“人性是什么”的主题为例,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在对“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人性是平等的还是差异的”“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等问题的追问、讨论和辩论中,不断深化对人性主题的认识,共同确认追问人性的哲学意义,这就是一次反思哲学的课堂实践活动。
(五)教师点评总结
小组主题研讨结束后,笔者要求小组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出个人学习报告,总结自己在主题研讨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主题研讨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再汇总小组成员的个人总结,撰写出针对该小组的主题研讨教学的总结报告,经过不断积累,逐步完善基于“哲学”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三、“哲学”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第一,“哲学”研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与探索。哲学研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和查找材料,认真准备课堂发言,广泛参与课堂讨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独立完成学习报告。
第二,“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哲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研究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经过“哲学”研讨式教学的训练,学生逐渐开始调整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理念,初步明确如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三,“哲学”研讨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是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充分践行了这一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分小组完成主题研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协作完成主题研讨,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哲学课堂上,教师、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研讨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求认真倾听和大胆发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培育了学生的平等自由观念和探索真理的信念,增加了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关心和容忍度,培养了学生专心而有礼貌地倾听的习惯以及尊重、包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质,涵养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总之,“哲学”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哲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真正做到了以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
参考文献:
[1]张向华,陈芙.Seminar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 础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2001,(3).
论文作者:黄成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2
标签:哲学论文; 式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主题论文; 主体论文; 小组论文; 批判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