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检监察论文,充分发挥论文,职能作用论文,努力论文,经济建设服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以来,苏州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其中也凝聚了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的辛劳和汗水。
几年来,苏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团结奉献的群体风采,努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保障和促进苏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紧贴中心,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在一派生机中,也出现某些不和谐的严重腐败现象。1993年至1996年,全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立案数每年以100件左右的速度在递增,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这种状况引起我们的思考,感到纪检监察机关只有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注意把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腐败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点内容。一些企业非正常亏损,腐败现象严重,曾一度困扰着苏州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每年对一些非正常亏损企业进行剖析,严肃查处腐败分子,推动企业扭亏为盈。1996年至2001年,先后剖析整顿非正常亏损企业372家,查215人,追缴违纪违法金额4亿多元。同时,还积极帮助这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促进其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些年来,企业改制的热潮在苏州兴起。我们敏锐地意识到,有些人会乘改革之机侵吞公有资产,必须采取措施加强预防和治理。原江苏金鹿集团公司董事长吴锡仁乘企业改制,利用帐外帐藏匿了2000多万元的集体资产。我们发现后进行了严肃查处,追回了被侵吞的集体资产。在全市企业改制过程中,针对存在的漏洞,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改制程序和监督机制,严肃改制的纪律规定,全过程参与改制监督,并组织对改制企业“回头看”,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近500件,挽回经济损失7亿多元。
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近年来,苏州的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10个省级开发区,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顺应这一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形势,我们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增强亲商便民意识,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前些年,办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几十甚至上百个图章,企业要苦苦等待。近年来,我们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0年,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摸底,严格督促落实,对该减的审批事项坚决减掉,促使市、县两级减少审批事项50%。同时,在市、县、乡三级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保证了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
我们还针对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把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按照省里要求,每年重点评议几个部门的行风;另一方面,全面开展纳税人评议行风工作。去年,在全市随机确定的240家国有(集体)企业、230家外商独资企业、310家私营企业和2100名社会各界人士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他们对政府部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廉洁奉公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整改措施,有效推动了部门的作风建设,受到各方的好评。外商感慨道:苏州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公务员廉洁,是投资的理想之地。苏州工业园区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的美籍行政经理,对中方有关部门的服务十分满意,他特意找到我们,表达感激之情。
扎实有效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苏州的经济发展。台湾《工商时报》连续三年将苏州评为投资环境A类最佳城市第一名,并作为台湾工商业者投资的首选地。截止到去年底,苏州累计合同利用外资超过4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0多亿美元。“九五”期间,全市GDP、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1.6%和24.1%。2001年GDP达1760亿元,同比增长12.3%;财政收入达209亿元,同比增长32%。
二、加大查办案件和专项治理力度,维护经济秩序
反腐败斗争,虽然没有弥漫的硝烟,却同样有着激烈殊死的较量。斗争和较量,需要敢于碰硬的勇气,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无私无畏的精神。这是我们苏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深切体会。
苏州物贸中心(集团)有限公司,下属61个子公司,是全国最大300家股份制企业和中国流通企业500强之一。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顾衡如,曾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经济改革人才银杯奖”。但是,这个人后来蜕化变质,导致公司出了一群“蛀虫”,大肆侵吞公有资产,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濒临倒闭。群众对此反响强列,纷纷举报要求查处。在省纪委、监察厅和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挥下,我们周密安排,迅速行动,协调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执法执纪机关,成立100多人的专案组,全面开展了调查。由于该公司业务涉及物资流通、证券期货、非银行金融等领域,加上公司存在造假帐、毁帐、隐帐及一些涉案人员潜行匿迹,调查取证工作十分艰难。我们紧紧抓住顾衡如这个关键,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分赴全国十多个省、市及境外进行调查取证,并与顾衡如等涉案对象展开较量,全方位获取他们的犯罪证据,成功地突破了此案,严肃惩处了39名腐败分子,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3.8亿元。
几年来,我们按照“查清问题、惩治腐败、挽回损失、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办案方针,始终把查处案件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作为重中之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1997年至2001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4145件,涉及县(处)级干部63人;其中经济案件1514件,10万元以上344件,百万元以上62件,亿元以上6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0亿多元。
在狠抓大案要案查处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专项治理的力度。每一项清理,都是一场硬仗。几年来,按照上级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社会上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了十多项专项清理,并力求办一件成一件,治理一项巩固一项,积小胜为大胜。一段时间,机关经商办企业成风,暴露出不少问题。有的利用权力与民争利,有的疏于政务忙着捞钱,有的领导亦官亦商两头捞好处,有的公司违规经营、负盈不负亏。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群众对此怨声四起。然而,要清理这些公司却十分困难。1995年,市计委对党政机关所办企业曾进行过一次统计,全市只统计出1000多家。针对这种情况,1997年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进行清理,不仅将市、县两级的党政机关所办企业列为清理范围,而且把以公共权力为背景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所办的企业也包括进来,严格审查,切实清理。结果共清理出这类企业3366家,并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处理到位。
1998年,我们开展清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通讯工具活动,将所有住宅电话、手机和寻呼机全部折价处理,并按岗位核定补贴费用,超支不补;针对制售、购买和使用代币购物券(卡)的问题,我们每年都组织力量到各大商场明察暗访,同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对顶风违纪的一律处分、处罚、曝光,形成了强有力的纪律制约;针对公路、河道“三乱”问题,我们组织检查,撤销了违规设置的各类关卡,清退了“三乱”费用,对保留的收费项目重新审核登记,进一步规范了管理,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基本无“三乱”的目标;针对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问题,我们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取缔无证照生产销售批发企业,1998年,将全市所有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所有药品的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管理的范围,使药品采购价平均下降10%。
三、勇于创新,努力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新路子
苏州地处沿海开放地区,经济较为活跃,发展速度较快,各种矛盾的暴露也比较早。适应这一现实,我们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追踪时代发展的步伐,“早一拍”发现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弊端,“深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进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开发建设任务很重。以前,建筑领域存在一些“黑洞”,“工程上去了、干部倒下了”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管理混乱,工程质量低下,隐患四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建设主管部门反复研究,决定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变暗箱操作为公开交易。1996年12月,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有形建筑市场在苏州建成,6个县级市也相继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为在公开、公正的“阳光”下进行工程承发包创造了条件。
同时,我们还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创立建筑市场新的管理机制。几年来,针对建筑市场“等米下锅”的状况,先后实行建筑市场与有项目审批权的部门计算机联网、与各县级市有形建筑市场联网,这样就将全市立项的建设工程项目全部纳入了统一监控的范围;针对少数存在侥幸心理而不报建、不招投标的,加强检查,由城建监察支队严肃处理,实现了场内与场外的“两场”联动;针对50万元限额以下工程项目量多且缺乏监管的情况,又加强了对50万元以下工程项目的监管;针对非法肢解工程项目分包的情况,建立“工程建设施工分包服务中心”,加强对中标项目的后续管理。
有效的管理机制,赢得了工程建设企业的称道。一些常驻苏州的外地建筑业老总对此颇有感慨,他们说在这里竞争的不是关系,而是信誉和实力。中外合资的苏州金地广场,在工程发包问题上,外方起初对市场招投标不理解,想指定建筑队施工,后经市招标办做工作同意进行招标,结果节省投资90多万元。外方总经理章月源先生连称有形建筑市场好,并主动将地下室、上部工程进行招标,优选施工队伍。
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有效地从源头上抑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1998年以来,全市建设工程项目的报建率和招投标率始终保持100%,其中公开招投标率目前达到99.86%,建筑领域的发案数从1995年的68件下降至2000年的1件。
在其它领域我们也实行了一些改革,如政府采购、企业转制、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车营运、公路货运线路配载、进出口配额等,都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打破了少数人对资源的垄断和随意配置,大大减少了寻租的条件和机会。
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下,会计人员与厂长经理之间往往是一种依附关系,出现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有的会计甚至与企业负责人沆瀣一气,成为企业负责人违纪违法的“参谋”和“助手”。“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在任一只铁桶、离任一个窟窿”现象也由此而生。为此,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决心在财务管理体制上进行革新。首先在乡(镇)推广了用直镇首创的会计委派制,1996年,又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随着改革的深化,财务领域又相继产生了一些新的制约模式,如会计管理站、财务结算中心、村帐镇代管等。对此,我们及时研究,帮助完善,引导不同性质的单位选择利用。在财政体制的宏观管理上,我们也进行了破题性的探索。从加强市、县、乡所有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开始,逐步推行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实行国库集中统一支付,逐步形成了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框架。
为遏制公款消费行为,从1997年起,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用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方法规范干部行为,将领导干部的招待费、交通费、通讯费等与个人责任和工作绩效挂钩,实行包干到人、节余奖励的激励措施,结果财政开支大大减少,干部群众都很满意。昆山市兵希镇推行这项制度,四项费用支出同比就节约了33.1%。目前,这项制度正在全市推行。干部群众评价说,制止奢侈浪费,“喊破嗓子不如建个好机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有一支政治坚强、经得住各种考验的干部队伍。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会同组织、宣传等部门,开展了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规范从政行为。为充分发挥教育的预防、警示、救治作用,认真开展“勤政廉政先进集体”和“勤政廉政先进干部”评选活动,弘扬正气,鼓舞人心;1997年以来,开展“打招呼”教育活动,对200多名县(处)级干部、1100多名乡(科)级干部打了“招呼”,督促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干部自查自纠;1999年以来,实行“诫勉”教育和约请谈话制度,对120多名新提拔的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勤政为民、廉洁从政教育;2000年,开展“廉内助、廉管家、廉助手”的“三廉工程”教育活动,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单位财会人员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有效的教育活动,浓郁的教育氛围,使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了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清廉作风,积极投身于苏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四、廉洁勤政,纪律严明,为履行纪检监察职能提供组织保障
近年来,我们接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每年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塑造形象、奉献事业”的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过得硬的干部队伍,树立和维护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面对诱惑和压力,我们的办案人员有一种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胆略和勇气。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中,经常发生利诱和威胁办案人员的情况,有的被查对象许诺给房子、给高薪工作,有的涉案对象家属送礼送钱,有的喊着要放办案人员的血。我们的干部不为所动,毫不畏惧。多年来,市纪委、监察局没有一名干部违纪违法,没有一名干部在严峻考验面前打退堂鼓。
面对重重困难,我们的队伍有一种坚韧不拔、忘我拼搏的毅力和精神。多年来,我们的同志,有的不顾家属待岗在家,安心工作;有的带病工作,坚持不离开岗位;有的经常节假日不休息,加班加点。在查处社会上不法分子串通昆山农行钱勇非法出具保函、诈骗巨额国有资产案中,调查组的同志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其中20多次到北京取证。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夜以继日。有一次在北京取证期间,7人中有6人发烧输液,仍坚持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正是靠这种胆略和勇气,靠这种毅力和精神,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在江苏省委、省政府五年一次的表彰中,我们苏州市纪委、监察局于1994年、1999年连续两次荣获“先进纪检监察组织”称号,1997年被国务院纠风办表彰为“全国纠正不正之风工作先进集体”。
几年来,在江苏省纪委、监察厅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辛勤努力,苏州市提前实现了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反腐败五年工作目标。在江苏省的民意调查中,我市群众对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满意度、对干部的评价、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等数值在全省均为最高。
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戒骄戒躁,加倍努力,再创佳绩,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