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同富裕之路&山东省荣成市社会经济发展调查_渔业论文

走共同富裕之路——山东省荣成市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荣成市论文,山东省论文,之路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东省荣成市地处胶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临海,西面与山东内陆相接,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是我国距韩国最近处,与日本相距也不远。

荣成原为威海专区所辖的一个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市。现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是一类开放港口。现全市共辖24镇、4乡,1003个行政村。共拥有土地1563平方公里,人口75.43万人。全市海岸线长达505.89公里。全市共有32个专业化渔业公司、24个乡镇养殖场。1986年原荣成县被确定为山东综合改革试点县。实行综合改革七年来,荣成在渔业大发展的同时,乡镇工业及农业也都有了巨大进步。1991年成为全国百强县的第12强。

一、因地制宜发展渔业,建立荣成市最大产业支柱

荣成市三面沿海,历史上渔业即是当地人民谋生的主要产业。解放后在党与政府的关怀与鼓励之下,渔业获得了很大进步,是支撑荣成经济的主要支柱。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1992年荣成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较1986年共增加了5.3倍;工业增加了6.8倍,渔业增加6.5倍。渔业增加速度远远高于工农业增长,几乎与工业保持同一速度前进,始终占到工农业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按当地干部讲,作为荣成最重要的产业支柱的海洋渔业具有“三大一强”的特点,这就是一次性投资大、危险性大、丰歉波动大,协作性强。所以在农村改革开始之初,荣成没有照搬农业改革中的分户联产承包的办法把渔船及网具等“折价下放”。而是按照海洋渔业的上述特点,把原来规模较小,而且较分散的渔场、渔业生产队合并,组建成集团性的渔业公司,建立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分级承包,纯益按计划内外不同比例分成”的经营体制,这种新体制,既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又引入了承包机制,因此它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渔业在荣成经济中的地位

为了建立这种新型的大渔业体制,市里采取了以下五点措施:

第一,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为界限,大规模向渔业转移劳动力。具体做法是,在沿海乡镇以现有的渔业公司或养殖场为“球心”,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大力吸收劳动力,或以渔带农,与附近农业村合并建立新的渔业公司。对内陆乡镇统一划给出海口或海域,使他们也能创办渔业。对非水产部门,给政策,帮技术,支持他们跨行业向海上发展。

为了建设一批骨干大企业以带动整个渔业的发展,荣成市采取了以港口为中心,以强渔业公司为依托,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兼并与重新组合的措施。具体作法有以下三种:一是以渔带农。充分发挥渔业公司资金雄厚、设备齐全,经验丰富的优势,兼并周边经济实力较弱的农业村。使资金、劳力、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得以最佳组合,使渔、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西霞口渔业公司和西霞口村未合并前,两个单位固定资产总共不足400万,年收入不到400万元。合并后固定资产与总收入分别以67%和72%的速度递增。到1992年底,这个公司固定资产达7000多万元,收入达1亿元。兼并的第二种形式是促进小的渔业公司相互联合,建立新的大渔业公司。同处一个港口的几家小渔业公司合并,既可以避免重复设摊、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又可以增强公司的整体实力,提高全市渔业在捕捞、销售过程中的竞争能力。俚岛远洋渔业公司与后疃、俚岛渔业公司单干时,深感势单力薄,苦于维持,十几年无大的发展。1986年3个渔业公司合并后,势力大增,短短4年时间,渔业收入就由1100万元上升到6400万元。建立大渔业公司的第三种办法是打破村镇界限,面向全社会广招劳动力,这样做既壮大了渔业公司扩大了规模,又扩大了“吃海面”,带动了千家万户靠海致富。全市每年平均由内陆向沿海渔业公司转移劳动力5000多人。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全市28处乡镇中27处有了海洋渔业,市县5个部门办起了海洋渔业。1054个村有400多个以渔为主。全市从事渔业的劳动力达10万多人,其中超千名劳动力的渔业公司已达15个。这样就壮大了全市渔业生产的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保证了荣成地区渔业的高速持续平稳地发展。

第二,发展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建设综合经营的现代化的大渔业生产。渔业公司的建立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就为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低、差”的经营方式创造了条件。过去由于经营单位小,人力、物力、财力均十分薄弱,这就必然造成经营品种单一,各生产队养则单养,捕则单捕,一业遭灾整个单位无以为继。所谓“低”就是各生产队只生产,不加工,单纯出卖原料收益极“低”。所谓“差”是指近海捕捞资源越来越贫乏,单船产量、收益越来越差。渔业公司的成立为克服这种状况创造了条件。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壮大,就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大渔业创造了前提。他们及时制定了“以养兴渔、以渔富民、养捕加工和副业全面发展、贸工农综合经营”的战略方针。对捕捞业以改造为主,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使近海捕捞与远洋捕捞相结合;捕捞传统资源与开发新资源相结合。全市建立了沿海、近海、外海远洋四支力量较强的船队,拥有各种捕捞船5000多只,20多万匹马力。其中185-200马力的渔船210对,600马力的渔船22对。这些渔船设备较先进,层次齐全,较好地适应了近年来海资源的变化。在资源日益衰败的情况下,捕捞业出现了新的振兴。1992年全市水产品捕捞量达到34.3万吨,7.6亿元。适应渔业的养殖、捕捞的发展,荣成狠抓了海产品的加工业。从单纯的鱼虾加工转向了鱼、虾、贝、藻全面加工;由低、差、粗的加工转向了多、精、尖加工,由单纯面向国内转向了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工。现在海水产品加工业继养殖、捕捞之后,成了荣成渔业生产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现在全市已建起冷藏厂共200多处,综合加工厂180多处,年加工收入7.7亿元,占渔业总收入的28%。

第三,完善积累机制,保证渔业有充足的发展后劲。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群众的集体生产事业主要应靠集体积累来发展,而不应当将集体生产增长而带来的全部纯收益都分光。为了加快技术更新,荣成缩短了船、网及其他工具的折旧期限;提高了风险保证金及养老金的分成比例,前者不低于5%,后者不低于分配总额的8%。与此同时,提高了渔民的入股金额,由女500元,男1000元提高到女1000,男1500元。最近几年全市渔业积累金一般都占到纯收益的60%以上。去年全市积累总额达3.4亿元,当年积累超过百万元的单位46个,超过千万元的9个。这样就使荣成市的渔业步入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发展后劲。

第四,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大渔业,市里特别加强了水产科学研究工作。全市成立了一个统一的水产研究所,并加强了同北京、青岛水产科研机关的联系。市里要求科研机关针对海水养殖中的难题,组织攻关,并积极推广国内外养殖科研的先进成果。市水产局还组织了四个科技指导小组,常年进驻北、南、东、西四大养殖海域,这些指导小组既抓生产环节的指导,又抓科技成果的实验、示范、推广。再是加强了对各公司职工的培养轮训,市水产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100多名水产中专生。这些学校和科研机关还经常举办短期训练班,轮流培训渔业职工,提高了渔民的整体素质。

第五,引进外资,打入国际市场。市场是建立现代化大渔业的关键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高档的海珍产品,国内市场由于受消费水平限制,一时间很难迅速扩大。为了给海珍品养殖打开市场,荣成市一方面努力拓展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则把主要力量放在打开国际市场方面。他们利用外资,建立合资企业,这样做既可以较快引进适合国际市场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又可以了解国际市场,开拓销路,以便为以后独自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石岛外海渔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例证。该公司是1988年4月由市供销公司、日本九州太阳管件株式会社和中国煤炭经济学院三方合资兴办的渔业公司。总投资700万元,职工80人,固定资产407万元。主要从事外海捕捞和水产品的出口加工。1988年投产4个月就创汇54万美元。1992年虽然受近海资源严重缺乏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严重困扰,全年仍出口水产品1176吨,创汇230万美元。从成立到现在公司按照国际市场及资源变化先后实行了“三个转变”。一是由主要从事近海捕捞转变为远洋捕捞。公司创建之初,近海资源还较好。当时他们着重扩大近海捕捞,增船增人,主要从事日本市场大量需要的河豚鱼的生产。后来资源枯竭,他们便及时调整了生产能力,变卖了大部份只适于近海捕捞的船只,投资168万元建造一只300马力的冷冻保鲜船,一方面扩大远洋捕捞,一方面主跑国际肮线,直接运销水产品。这一转变就使公司适应了自然资源的变化,保持住了公司生产发展的势头。第二个转变是由经营河豚单一品种转向了经营河豚、赤贝、鲅鱼、马面鱼、英虾、裙带菜等10多个品种。多品种经营解决了单一品种经营一旦失败就会全盘皆输的局面。第三个转变是由主要面向日本市场转向世界大市场。由于公司的合作伙伴是日本公司,因此成立之初公司便主要以他们为依托,产品有市场、销路。近两年来,随着韩国浅海养殖业的迅速崛起,大量产品涌入了日本市场,水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这种状况迫使该公司不得不把眼光扩大到国际大市场,在巩固日本市场的同时,又先后开拓了韩国、台湾、美国、香港等市场,全面拓展了流通渠道,1992年石岛外海渔业有限公司共出口120多吨水产品到上述国家或地区,品种达18个。在荣成市范围内象石岛外海渔业有限公司这样好的外向型渔业公司还有许多家,如荣成神马水产有限公司、荣成昌盛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邱家渔业有限公司等都是固定资产过亿元,产值千万元以上,职工千人以上的大型外向型渔业公司。

二、渔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工业的全面跃进

渔业的大发展富裕了人民的生活,增加了集体和地方的积累,从而带动了荣成市经济的全面发展。1992年荣成市完成社会总产值118.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52.8亿元,国民收入47.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0.3亿元。荣成是我国长江北部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过百亿的县,名列全国百强县的第12位,江北第一强。在山东的百强乡镇中,荣成有8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的行列。

改革开放15年来,荣成地区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共增加了9倍。其中工业增加了16倍半,农业增加了3.8倍,国民收入增加了6.3倍。荣成的这一发展速度不论在全国还是在山东省都是处于前列的。

荣成是于1986被确定为山东省经济改革试点县的。综合改革起步之初,便面临着一个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又具有荣成本地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的问题。经过广泛讨论,全县上下取得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在荣成发展工业同渔业一样也应当走以大制胜,依靠集体力量求发展的路子。这是因为,荣成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远离国内市场,只有依靠整体优势,在原材料的购进与商品的销售方面均实行大出大进,才能化解地理位置上的劣势,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小企业是无法与中心市场附近的企业竞争的,只运输费用这一项就会使荣成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另外,荣成市工业底子较薄,没有国家级企业,享受不到国家的优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集中有限财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在全国大市场的竞争中站住脚根。最后,荣成市又是老区,人民有着团结互助、联合起来搞建设的光荣传统。这种集体主义意识正适应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只要引导得好,这也是一种优势,而且是一种难得的优势。在主要依靠集体力量建立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的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私营及个体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建立起以市属工业为骨干,国营、集体、三资、个体和私营经济四轮联动的工业体制,增强市属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幅射能力,以市带乡。通过加强对市属企业的领导,在资金、技术、政策上加以倾斜,促使其提高档次,加速发展,然后利用这些企业对乡村企业进行产品扩散和技术辐射,使全市初步形成市乡配套,产供销一体的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玻璃、锻压设备、造船等工业链。另外,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组建企业集团,努力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按照这一方针先后组建了橡胶、玻璃、罐头、大理石加工等10个企业集团,1992年这十个集团的产值占据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此外还积极引进外资,1992年全市投产的三资企业共有6家,年产值4918万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荣成市工业1992年与1986年比,增长了4.2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了3.1倍,集体所有制企业增长4.3倍,村以下工业增长了5.2倍,1986年荣成地区尚没有个体、私营及三资工业企业。1989年开始出现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当年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是1,171万元,至1992年产值增加到3121万元,共计提高了1.7倍。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荣成地区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各种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取得的,个体及私营业不论就绝对量,还是就发展速度说都不如各种形式的公有企业。

在贯彻市委确定的“以市带乡”的方针中,荣成市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现了一些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大企业。荣成市橡胶厂就是一例。荣成橡胶厂原为一个马车轮胎翻新车间,1976年改为橡胶厂,当时全部资产只有48万元,67名职工。1986年荣成实行综合改革以来,即在投资、政策等方面实行倾斜,改造技术,扩大生产规模。1993年该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38亿元,实现利税1.66亿,利润1.17亿元。一举成为全国500家大企业之一,而且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列同行业的榜首。从1982年起,该厂平均每个月就开发出一个新品种的轮胎,产值与利税均以50%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同该厂正确地选择了同化工部北京橡胶研究院实行紧密型长期技术合作分不开的。合作开始,对方就订立了长达15年的联合攻关和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合同。在双方努力下,他们先后开发出150多种新型轮胎,其中的78个品种成为市场畅销产品。1987年他们又得到国家批准建设子午线轮胎生产线,1990年中国第一条国产化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建成,并成功地通过了化工部成品鉴定从而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1992年该生产线形成了30万套的生产能力。现在“成山牌”子午线轮胎销售到美、日、英等50多个国家,年创汇2300多万美元。最近他们又与美国汉鼎亚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荣成国泰轮胎有限公司,并已正式投入运营。双方共投资3.6亿美元建设一个年产1000万套子午线轮胎的生产基地。这将是亚洲最大的一家轮胎生产基地。荣成橡胶厂建设的成功,证明了荣成市确定的方针是完全适合本地特点的,因而也是正确的。

在市属企业带动下,荣成乡镇企业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1986年荣成全市乡镇及村办工业年产值54065万元,1992年增加到304,636万元,增加了4.5倍多。同一时期荣成市的全民所有制工业增加了3.1倍,这一速度在全国来说已经是很快的了,但仍不如本市乡镇企业快。

荣成市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之所以可能是同它的渔业高速发展,村镇积累增加密切相关的。正象前面所讲,荣成各乡镇在渔业大发展收益迅速增加的情况下,采取了适当控制分配,增加积累的政策,这就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准备了大量资金。如石岛镇大鱼岛村,自1985-1990年全村集体积累资金总额达10,703万元,平均每年积累1.529万元。这些资金除用来扩大远洋捕鱼及鱼加工业外,很大一部分用于发展本村的村办工业。1983-1988年5年间先后向工业投入资金1695万元,新建工业项目7个,1988年全村工业固定资产3000万元,从业人员3000人,年工业总产值5800万元,仅此一项就超过了1987年全村总收入,是1978年全村总收入的8倍多。

荣成的乡镇企业是比较发达的,乡镇企业收入一般都占到本乡镇年收入的40-70%。不过,同其他地区不同,在荣成并不是乡镇工业最发达的村镇经济实力最强,因为荣成渔业十分发达,效益高,收入大,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村镇往往是那些渔业最发达的村镇。

荣成乡镇工业企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基本上都是公有的或者说是集体企业的发展。个体企业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戴红帽”子的假集体几乎没有。这种状况首先是同市领导的“荣成经济发展的路子,不宜搞分散的、小规模的模式,而应当把发挥整体优势,建立集团化、大经济作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有关,另外,也同革命老区人民习惯联合起来搞建设的光荣传统有关。荣成市的经验证明,联合起来搞建设依然是我国农民摆脱穷困处境的一种有效的形式,目前在全国发展起来的股份合作制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里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坚持绝对自愿的原则,要有一个坚强而公正的领导班子。在这里决不应当再犯那种瞎指挥和强迫命令、平均主义的错误。

三、建立双层经营并行的大农业

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是1986年以来荣成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改革中荣成同全国一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与此同时,市领导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到了领导农民建立双层经营并行的大农业体制方面。所谓双层经营是指,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鼓励农民积极走以果富民、以渔富农、以工富农三条路子。不断巩固与发展集体经济。二是狠抓产前导向,产后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同大市场对接起来。全市先后建了1000多个综合服务大院,建立了水果、花生等8个加工厂,逐步解决了农民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各种困难。

为了解决某些因自然条件等原因长期不能脱贫的后进村,市里组织这些村稳妥地同较强的村合并,实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全市先后有18个渔业公司、镇办企业兼并了29个贫困村。

经过以上工作,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实现了继实行联产承包后的第二次大飞跃。

1986-1992年荣成种植业的发展

单位:万元

1986年=100年度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产值

21020

23494

23032

20756

23743

28864

28035%

100

111.4

109.6

98.7

113

137.3

1333.4

荣成地区多为丘陵地区及部分山区,以种植小麦、花生、及水果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发展种植业当然会有很大困难,水资源的缺乏,更使发展种植业增加了难度。从上表可以看出荣成地区种植业同全国一样,虽然总的说来是在向前发展,但是波动较大,且较工业、渔业发展慢得多。当然这种情况的形成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然条件的不利。除自然条件的不利之外,还说明荣成种植业依然没有摆脱那种小农经济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此外,也说明我们的农业政策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同物价政策,同粮价过低有关。谷贱伤农,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积极性。种植业当然也就无从发展了。

荣成市发展种植业困难虽然较大,但由于渔业及乡镇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因而整个农村经济仍然获得了较大发展。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情况

单位:万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种植业发展的缓慢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乡镇企业和渔业的迅速发展而得到了弥补。所以从1986年到1992年荣成市农村经济收入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下表可以证明这一点。

荣成农村经济收入分配情况年度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农业净收入(万元)

60263 76093 114042 115893 129833 143130 164445其中:税金(万元)

1846

3008

5256

7172

7380

积累(万元)

9720

18325

39184

37387

43548 农民所得(万元)

48696 54760

69620

71334

78732每人平均(元)

716

798

902

928

1149

1152

1241

这一统计表明,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在荣成地区还有一个随着渔业的发展),农民收入越来越少地受种植业的影响,而更多地取决于乡镇工业和渔业的发展了。

四、走共同富裕之路

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初,市领导就确定了以发展市属全民所有工业为基础,带动全市工业的发展;在农村以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不搞分散的、小规模经济模式,而是注重发挥整体优势,以建立集团、大经济为突破口,带动全市各种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这样也就使城乡均比较快地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荣成市,由于城市的个体企业和私人企业不发展,城市人口主要靠工资收入,因此就使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与一般中、小城市的工人与干部的生活状况差不多,没有明显的特点。在农村则不同了,荣成地区农民生活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1年山东全省农村住户人均总收入1152.02元,人均纯收入764.04元。而荣成农村住户人均总收入为9511.9元,人均纯收入为1189.7元。1992年山东全省农村住户人均总收入为1241.82元,人均纯收入802.90元。荣成则为12365.4元,人均纯收入3621.5元。可见不论从人均总收入,还是从人均纯收入方面看,荣成均高于全省水平,更高于全国水平。

不过荣成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在平均主义基础上实现的。在该市的内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拉大。在前10名的村子居民的人均净收入在25,778-4,671元之间,平均人均净收入为12289元;中等收入组在2360-1362元之间,人均净收入1734元;最差10个村子的人均净收入在1500-768元之间,平均每人净收入为1049元,这个数字虽远高于1992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净收入,但与本市最高10村的人均净收入比却相差11倍多。如果将人均净收入最高的龙须渔业公司的25,776元与人均净收入最低村的周家齐山村的768元比则相差32倍多。应该讲这个差距是相当大的。这样大的差距的形成,主要是自然条件造成的。龙须渔业公司的高收入主要是由于捕鱼、养殖及海珍品加工获得的。而周家齐山则既无出海港湾,又多半为土地贫瘠的丘陵地区。为了缩小农民收入的差距,荣成市领导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内陆各村划一定的养殖海面与出海口;较富的村镇及渔业公司兼并贫困的村子等。相信随着今后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会逐渐好转的。

标签:;  ;  ;  ;  ;  ;  ;  

走共同富裕之路&山东省荣成市社会经济发展调查_渔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