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勇[1]1996年在《听觉系统声诱发反应的磁声场记录》文中研究指明听觉系统接受声刺激后,各级亚系统会做出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电、磁、声三种。其中磁和声反应是最近十多年才发现并开始用于临床的。本项课题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正常人听觉诱发脑磁反应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利用了“黑箱”研究方法,对豚鼠的听觉系统进行某些处理,观察了豚鼠的声诱发声反应之一—DPOAE的输出变化,借以探讨它的起源机理 在第一部分实验中,我们在零磁空间实验室,利用超导量子干涉仪,建立了一套探测脑磁反应的描记系统,测量了我国正常青壮年的诱发脑磁反应。结果发现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用持续100ms的1kH_z短纯音在正常人上可诱发出N_1,P_1……P_4共8个波。波形稳定清晰。各波潜伏期个体差异很小,主波为N_3波,潜伏期为118ms,振幅为150fT左右,相当于国外文献上的N_(100m)波。另外,对二例受试者描记了双侧的脑磁反应,发现二侧各波潜伏期大致相同,而振幅峰正好相反。这项检查有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第二部分中实验中,首先利用士的宁的阻断橄榄耳蜗束和切断听神经的方法来阻断中枢对外周耳蜗的作用,观察豚鼠的DPOAE的变化、结果发现阻断前后无变化,说明在正常神经张力下,中枢不参与不影响DPOAE的产生过程。另外还发现在低频高强度刺激下处死豚鼠后DPOAE下降但不消失,进一步打开耳蜗放出外淋巴液则残存DPOAE消失。这说明此时DPOAE包括二种成分;一种为生理性成分,豚鼠死后下降的部分即是。另一种为非生理性成分,即死后残留的部分。这种非生理的成分可能由耳蜗内流体动力学因素引起。 其次,采用在给声的同时叠加DPOAE和CM幅频谱的方法,以观察耳蜗内电活动与声波机械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较高声强刺激下(>50~60dB),CM幅频谱叠加结果与DPOAE叠加结果的各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DPCM的相对值要比DPOAE小得多。在较低声强刺激下(<50dB)只有DPOAE峰而没有DPCM峰,而此时f_1CM和f_2CM峰很明显。这提示DPOAE不可能由DPCM诱发。而有可能反过来,是DPOAE诱发了DPCM。 最后,利用外淋巴液灌注法,分别灌入缺钙人工外淋巴液和正常钙
李丹[2]2009年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气骨导测试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Bays判别分析和直线回归方程在气导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听力评估中的应用目的:(1)研究气导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C-ASSR)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的准确性。(2)基于Bayes多类判别函数确定听力损失的分类,再利用直线回归方程进行AC-ASSR对纯音气导听阈的预测。方法:正常人(60耳)及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40耳、34耳、28耳、24耳、14耳)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和AC-ASSR测试。分析不同频率,不同听力组AC-ASSR阈值,建立Bays判别函数模型。分析不同频率,不同听力组AC-ASSR阈值和纯音气导听阈的关系,建立纯音气导听阈(Y)对AC-ASSR阈值(X)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AC-ASSR与纯音气导听阈的相关系数r介于0.7到0.94。由AC-ASSR测定结果推测客观听力状况,自身检证法的判别符合率91.5%,交互验证法的判别符合率90.5%。结论:AC-ASSR在客观听力评价中有较好的准确性;在实际AC-ASSR阈值预测纯音气导听阈时,可以基于Bayes多类判别函数确定听力损失的分类,再利用直线回归关系进行AC-ASSR对纯音气导听阈的预测。以获得较准确的纯音气导听阈的预测。第二部分正常青年人和轻度感音神经性聋者骨导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目的:研究BC-ASSR测试在正常青年人和轻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正常青年人(30例,60耳)和轻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20例,20耳)进行BC-ASSR测试。BC-ASSR测试载波频率为500Hz-4000Hz,调制频率为77Hz-101Hz,调幅/调频调制,交替性刺激极性。比较BC-ASSR阈值和纯音骨导听阈以及BC-ASSR阈值和AC-ASSR阈值的关系。结果:正常青年人BC-ASSR阈值在500,1000,2000,4000Hz分别为68.08±5.83,59.92±6.86,57.08±8.60,61.83±8.63 dB SPL;比纯音骨导听阈分别高:16.25±4.94,11.58±5.48,15.67±6.74,15.75±5.86dB。BC-ASSR阈值和BC-PTA听阈pearson相关系数在500,1000,2000,4000Hz分别为0.67,0.61,0.62,0.71。轻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得到的结果与正常人相似。结论:本研究显示BC-ASSR测听技术可以较好的评估正常青年人和轻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骨导听阈。第三部分骨导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的赝反应目的:分析骨导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BC-ASSR)赝反应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探讨可能减少赝反应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经过一系列传统的检查方法证实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给予BC-ASSR的声刺激,强度为50-100 dB SPL。该组患儿听不到骨导刺激声,如果出现反应就是赝反应。结果:在较高的声刺激强度,假阳性率明显增加。由于该组患儿证实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我们可以推断BC-ASSR反应不是来源于听觉系统。结论:在较高的声刺激强度时BC-ASSR测试出现赝反应。BC-ASSR测试临床应用时,500,1000,2000Hz最好分别限定为80,90,90dB SPL。
莫玲燕[3]2003年在《听觉稳态诱发电位研究近展》文中研究指明听觉稳态诱发电位(SSEP)是由调制声信号引起的,反应相位与刺激信号的相位具有稳定关系的听觉诱发电位。它快速、无创、频率特异性好、与行为听阈相关性好、测试方法客观,结果判定客观。在调制频率>60Hz时,不受醒觉状态影响,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理想的听力损失定量诊断方法。多频SSEP在前者的基础上,双耳多个测试频率同时刺激,同时记录反应。不影响测试准确性,但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
石青[4]2016年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对行为相关声信号恒频成分的频率选择性》文中研究说明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 CF-FM)蝙蝠回声定位信号CF成分和FM成分在其回声定位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并存在相互影响。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发现,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IC)神经元在CF-FM刺激下表现出单反应(single-on, SO)和双反应(double-on, DO)两种模式,而两者对CF成分频率选择性是否存在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由声场刺激和在体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15只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7雄8雌,体重40.5-56.0(46.3±3.6)g]IC神经元的反应。结果如下:(1)在CF声刺激下,DO神经元多峰型(Multipeak, MP)频率-发放数曲线(frequency spikes curves, FSCs)的比例(20.9%)高于SO神经元(2.3%);将声刺激改为CF-FM声,SO神经元高频边锐化型(Lower-tail-upper-sharp, TL) FSCs的比例从在CF声刺激下的31.8%降到9.1%,而DO神经元变化不明显。在CF声刺激下,SO神经元与DO神经元FSCs最大发放75%时的带宽(Bandwidth, BW)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改声刺激为CF-FM声后,43.2%的SO神经元BW减少,50%的DO神经元BW增加。整体而言,在CF-FM声刺激下,DO神经元的BW显著高于SO神经元(p<0.01)。这些结果表明,FM成分能影响IC神经元对CF成分频率选择性,在CF-FM声刺激下,SO神经元对CF成分频率处理能力显著高于DO神经元,与两类神经元在回声定位中的功能相匹配。(2)比较SO和DO神经元在各时相代表时程的CF-FM声刺激下FSCs的BW,结果显示,SO神经元在长时程下具有更窄的BW,而DO神经元却并非如此。DO神经元在3个时程CF-FM声刺激下的BW均显著高于与SO神经元(p<0.01)。这些结果表明,在捕食的任一时相,SO神经元对CF成分的频率选择性均要高于DO神经元,而且SO神经元在搜索相的频率选择性高于其它时相。推测SO神经元可能主要用于分析多普勒频移带来的CF频率细微变化,而DO神经元可能主要用于分析FM成分,而对CF成分的反应可能在于探测CF频率更广泛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听觉系统声诱发反应的磁声场记录[D]. 李克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6
[2].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气骨导测试的相关研究[D]. 李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 听觉稳态诱发电位研究近展[J]. 莫玲燕.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3
[4]. 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对行为相关声信号恒频成分的频率选择性[D]. 石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标签:眼科与耳鼻咽喉科论文; 听力论文; 听觉神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