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业:以个性走出自己的风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国书论文,风采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伫立于越来越临近世纪末的历史高度来回顾与扫瞄中国的出版业,应当说是十分令人欣喜和激动的。截至1994年,全国出书总品种已逾10万种,出版社达500多家,期刊8000家,报纸2000余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跨入了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出版者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着前人未曾达到的事业高度。
毋庸讳言,中国的书业成就是巨大的。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出版业无论是出书规模,图书品种,还是发行数量与码洋都是以几何级数成倍递增着,令关注着中国书业的国内外人士刮目相看。发展的速度越是迅猛,所带来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这场角逐竞争中的智者无不以个性走出自己的风采。这种个性引导着中国书业的向前发展,也表明他们是这场角逐竞争中的胜者,也代表着未来中国出版业的希望与生机。
以个性走出自己的风采,是在对手如林情势下如何占领市场创造品牌赢得读者的长远韬略,也是实现自己最大价值的强人一筹的必然途径。其社名品牌开始深入到国人的心目中,一定程度上成为左右人们购买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妨去领略他们独具个性的风采。
个性的体现之一:选题。选题的制订作为整个出版流程第一道亦即最主要的一环,任何一道工序都围绕着选题来展开。选题失败了,之后耗费的再多心血也等于零。因此,出版社往往把选题的制订当做重中之重来看待。所谓的“双效”选题和“长效”选题就是这一重头观的焦点,成为出版者个性体现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产品的形成只不过是这种个性的外观表现形式而己。诸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国家文学出版的支柱老社,以其不可撼动的出版地位,它所形成的中国古典名著、现当代名著出版系列的特色都在国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少图书作为民族的“经典之作”而得以传世。上海译文出版社长期以来以网罗国内译界名家高手翻译外国名家名作闻名,所出版的大部分丛书、单本书都有极厚重的名著魅力,成为读者收藏外国文学图书必选对象之一。难怪有人说:“看古典看人文(版),买名著买译文(版)。”我国出版年代最久远的三联书店以其长期形成的风格,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的特色牢牢稳定了自己的书友。其学术图书独创意识浓厚,个性鲜明,积淀的文化价值极高,故而在国内书界广获佳誉,虽然整个学术书发行甚不景气,但他们的书开印基本都在一万以上,让人刮目相看。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是国内一家老牌出版社。他们尤其重视文化的积累,对某一选题的取舍往往是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因而长期耕耘下来他们手中的“保留书目”就多了。现在该社重印书与新版书比例是2∶1,反超出了新版书的数量,重版书已成为该社的主要财源,并将继续发挥其巨大作用。这些出版社都是以选题的超凡脱俗形成自己的个性傲然屹立于书界。
个性的体现之二:图书的表现手段。图书的表现手段主要包括图书的装帧设计、印制材料的选择以及样式风格的确立等等。这些因素也成为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从装帧设计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北方的书在风格上以浑厚、凝重为主,南方的书则以雅致、细腻见长,各有追求的风格形式。人民文学版的图书虽然色彩并不复杂,但素净简洁的封面下却体现他们一直追求以恢宏大气为创作风格的恒心大志,而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苏版图书则又恰似充满灵气的江南水乡,极可见一种神采飞扬之情并茂的装帧模式。这从一定意义上又反映了地域、水土等对书籍装帧风格形成所起的不可忽略的作用。21世纪出版社当时是国内较早运用图画形式改编出版了《史记》等中国古代名著,抢了市场的头筹,其表现形式填补空白,同海外达成了多项版权贸易,而江西美术出版社也是最早以图画形式推出了“经营谋略丛书”,深入浅出,形象地展现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被评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好书奖”,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书界的地位。
个性表现之三:包装。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书业披上的商业色彩将会更加浓厚,参与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如何创造自己的品牌,如何使自己更切入和贴近公众的生活?这也是个性区别于一般的重要形式。产品的包装从外表到形象塑造,从编辑策划到营销手段都无处不在。在第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湖南出版界的“湖南人爱吃辣椒会出书”的文化衫穿行于展厅大出风采,不由得让人感觉到随风扑来的是湖南的出版物也如辣椒一样味美劲足;还有辽宁富有剪纸艺术气氛的展台设计,使北国这一传统艺术非常到位地展示了他们充满个性之处。而从前年开始火爆京城的梁凤仪作品热的现象也极可见包装在完善个性之中的重要意义。其作品优劣品味如何且不去评价,但其包装过程却颇令人深思的。梁氏凭借着强劲财力首先把中国文学批评的窗口——《文学评论》的广告认刊权买到手,在数家中央级权威文艺报刊上大做广告,辅之以签名售书,在传媒亮相等系列活动。能打入中国的最具权威刊物本身就是对其作品的一种默认,因而从南到北炒得沸沸扬扬,陡使其作品增温,购者芸芸。
个性的体现之四:发行的延伸。一般意义上的发行已完全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它应当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营销合一的。金盾出版社的经验就很有代表意义。既捡芝麻,又抢西瓜,以商业的良好信誉为先导,同全国90%以上的新华书店建立长期业务关系,这就充分体现它的富有个性的魅力,能够使产品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大国同多数农民直接见面,同时也就赋予了其出版物恒久保存价值与生命力。这种发行方式既务实,又相当有成效,与某些出版经营者一心一意期待某部畅销书创造“轰动效应”而大获其利的做法相比,金盾的经验就在于告诉人们,畅销书无处不在,所谓的“轰动效应”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的追求中产生的。所以,其产品得以在全国走俏,创造的效益也就不言而喻了。
个性在于打破均衡,摆脱平庸,“一枝红杏出墙来”,才能引来万物生机,满园春光。管窥这些成功者的经验无非有几条:首先是变被动接受选题到主动策划选题。编辑出版者改变坐等作者送稿上门,而是主动深入到图书市场去调查研究,根据读者所需提出选题构思,自行组织编撰力量并介入到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完成。这可以说是书界革命的一次质的飞跃。国内许多“名品”都是这一经验运作的产物,如春风版的“布老虎丛书”、贵州人民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34种)、江苏文艺版的“八月丛书”等,出版者在整套丛书的酝酿到出版流程的完结这一系列操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是在变动移位的社会生活中捕捉聚焦点,顺应并引导读者的欣赏走向,从而创造“轰动效应”。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人们对书业的关注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出版者就是要在这种变动中寻找到最佳切入点,以多种手法多种形式表现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倾述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从而使产品受到读者欢迎。再次是以技术革命为先导,加强市场观念、经营观念,完善图书各种制作手段。在势均力敌的竞争中,谁获得新技术谁就有可能获胜。因此,印刷手段的完善,装帧设计艺术突破传统,图书材料的优化以及“包装”艺术的全方位展示,以整体形象的树立代替个体的竞争都成为世纪末中国书业面临的严峻的任务。令人可喜的是面向未来的中国书业已自觉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在实际的操作中日渐趋向规范和完善。
书,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科学与文明的象征,只有在国人智商的不断进化中才显露其特有的价值和地位。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商品海洋中学会了游泳的中国书业也将呈现出更加充满个性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