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视角下供应链竞合的价值创造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租金论文,视角论文,途径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价值创造,作为一种网络化组织,供应链存在的根本目的亦是价值创造。近年来,供应链价值创造的研究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Hrovath(2001)[1]和Sahay(2003)[2]认为,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关键在于成员的合作。Jayaram等(2004)认为,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动力因素包括结构机制与关系构建[3]。王凤彬(2006)认为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反映最终顾客利益的“消费者剩余”,二是反映所有参与价值创造过程的相关企业利益之和的“生产者盈余”,即“供应链盈利”;供应链价值创造能力通过创新力、调适力和效率性反映出来[4]。Esper等(2009)认为,将需求与供给进行整合,并通过知识管理进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5]。
关于价值创造的代表性观点总结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理论关注组织价值创造的途径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关注超额利润,即租金。本文认为,不同内涵的租的创造与保持构成了供应链价值创造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市场垄断能力的提升,即张伯伦租的创造,这种租来源于高进入壁垒的垄断租金,一般企业很难模仿和轻易学习,可以长期存在,具有垄断性;二是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即熊彼特租的创造,它关注动态的组织过程,强调技能的获取、学习与能力的积累;三是核心资源培育能力的提升,即理查德租的创造,它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带来的租金;四是资源整合与协作能力的提升,即准租的创造,它比熊彼特租更持久,是资源集合创造价值的帕累托边界外推。
而从成员关系角度来看,供应链是核心企业与关键供应商、经销商,以追求供应链价值创造为目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供应链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企业群,既存在上、下游成员间的纵向竞合,也存在供应商或经销商内部企业间的横向竞合,竞争与合作共同创造供应链价值[6]。
二、基于进入壁垒构筑的张伯伦租的创造
张伯伦租来源于高进入壁垒产生的垄断租金。贝恩把造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分为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与融资优势[7]。
(一)规模经济效应
供应链成员的合作效应主要表现在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共享物流基础设施导致的物流成本的降低。运输成本降低效应主要来源于共同配送、循环配送和越库作业等技术。存货成本降低效应主要来源于集中存货的风险共担。以一种产成品的配送系统为例。假设有m个经销商,每个经销商自建仓库保管存货,每个仓库的平均日
因此,随着m的增大,需求变异降低的效果更明显;产品种类增加,需求变异降低的效果更明显。供应链成员的集中存货,不仅大幅降低了仓库建设的固定成本以及日常维护的变动成本,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存货需求的变异性,从而降低了保持高水平安全存货的成本。
供应链成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得每一个成员的组织结构能够保持合理的规模,管理费用相对较低,并且通过共享运输、仓储及信息等网络,随着产出的增加,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以此提高行业壁垒,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而获得租金,这一性质的租金正是张伯伦租。尤其对于中小供应商和经销商来说,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张伯伦租是其整个租金的重要基础。
(二)绝对成本优势
关于供应链合作创造的成本优势,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这里主要分析供应链成员的激烈竞争进一步加剧了成本的降低。假设供应链网络中有k家供应商,生产同质产品,每个
一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获得利益的行为难以持久,因为制造商的总采购量是一定的,降价企业获得的收益来自于其他企业的损失,其他供应商则会采取同样措施。由于供应商普遍降价,更低的价格将成为一种市场信号,吸引供应链外的制造商来采购。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总采购成本大幅下降,导致整个产品的总成本下降,从而产生了张伯伦租。
(三)产品差异化优势
供应链的产品差异化优势是通过合作来创造的,主要表现在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功能性产品和快速反应的创新性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供应链的要求是不同的,功能性产品的供应链更注重降低成本,而创新性产品的供应链则更强调快速反应。正是由于供应链成员在产品设计、生产、供应、库存、运输和信息等方面的紧密合作,才使得功能性产品在低价格和高的现货比例、创新性产品在产品多样化和快速反应方面表现出产品差异化优势(见表2)。
通过供应链合作产生了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了供应链的市场控制势力放大效应,表现在供应链对市场权力控制与影响超过了供应链成员不合作时的权力控制与影响的总和。实证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亚食品杂货业,通过扩张或降低价格都已不太可能,重新安排业务方式才是企业改善结果的唯一途径,而这种新的业务方式没有供应链成员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8]。而且,成本的降低使该产品具有明显垄断特性,使供应链能够较好地控制市场供求关系,具有很大的市场控制力量,并由此形成供应链成员的长期品牌效应。因此,通过供应链合作产生产品的差异性,进而增强了产品的垄断性,导致供应链市场控制势力放大效应,从而产生了张伯伦租。
(四)融资优势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等方面对上、下游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上、下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造成资金链紧张。供应链的融资优势是通过合作创造的,主要来源于银行融资风险的降低。
首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主要围绕核心企业的配套产品和分销服务而发展,形成了一个抵押物或质押物的一级市场,一旦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金融机构可以很方便地把抵押物变现。其次,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监督控制成本。供应链企业的专用资产的投入,加强了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加大了企业逃离供应链的机会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监督控制成本。最后,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上、下游企业间供应、生产、销售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利于金融机构了解供应链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而且,供应链企业之间长久的交易关系并不一定需要契约来维持,而可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因而,企业的守信度增加,道德风险会降低。
三、基于知识传递与知识创造的熊彼特租的创造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成为企业竞争最重要的资源。供应链通过合作与竞争,通过知识传递与知识创造,来获得熊彼特租。
(一)知识传递的溢出效应
供应链中传递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隐性知识。其传递方式一般是通过成员的紧密合作,甚至通过专门组建学习团队,由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及下游经销商进行逐级传递。例如,丰田公司将准时制供货知识传播到一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通过组织供应商协会中的学习小组,共同努力吸收丰田“处方”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当供应商对这一“处方”达成共识后,转而把它作为常识性的“常规”接受,并主动承担起传播给二级供应商的义务。二级供应商又传播给三级供应商。这样复制的结果是,丰田所开发的知识(“丰田主义”)通过多层分包网络逐步向整个供应链传播[9]。由于丰田供应商网络中各层级的参与者都使用相同的语言,遵循同样的组织原则,因此,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途径,即:传播知识,促使各个层级的供应商共享隐性知识,并进一步传播和吸收知识。
通过这种知识传递,可产生两方面溢出效应:一是通过外部知识与企业原有知识的整合,迅速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获得知识溢出效应;二是对于非核心企业来说,通过获取核心企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声誉,提高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对企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获得声誉溢出效应。
(二)知识创造的螺旋效应
Nonaka等(1991)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的剖析,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时间三个维度构筑了一个群体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SECI”知识转化模式,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E),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综合化”(C),以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I),并在更高的本体论层次上具体化,从而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规模变大,由此实现群体知识随本体论层次上升而增大的“螺旋”效应[10]。
图1 供应链知识创造螺旋
核心企业的知识基础形成后,通过与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合作,逐级向供应链成员扩散。核心企业向供应链成员复制知识,供应链成员通过“干中学”,形成隐含于整个供应链的操作型知识,经过成员间的经验分享与知识交流,使得这种隐性知识在供应链内得到“社会化”;通过组织业务学习,把这种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交流的显性知识,如供应链上的操作流程,合作管理制度等,就将这种隐性知识“外化”为供应链的显性知识了;当供应链成员外化的显性知识结合在一起时,经过重新组合与整合,形成整个供应链创新性的系统化知识,这就是供应链显性知识的“综合化”;经过供应链的长期运行,这种综合化的知识深深嵌入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中,增加的认知要素继续在这一知识循环中积淀下来,“内化”于供应链中。通过这一循环,知识存量大幅增加,隐性知识的表象化程度进一步降低,更令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掌握,而这种隐性知识成为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事实上,在丰田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中,丰田学会了如何在北美生产汽车,而通用汽车公司则苦苦探索如何实施精益生产。这一方面说明丰田的学习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种深深嵌入于整个供应链的隐性知识更难以学习和掌握。而这种知识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具有租金的价值,成为熊彼特创新租金。供应链知识创造螺旋见图1。
(三)知识创造的竞争动力
供应链上的知识创造过程是通过合作来完成的,但其内在动力来源于竞争所带来的挤压效应,即良性竞争机制激励成员次第创新的效应[11]。首先,挤压效应来源于上、下游企业的竞争。由于下游企业或上游企业实现了在某一技术上的创新,在投入产出系统上会有渐进或根本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会传递到本企业,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例如核心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由大规模生产转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这就要求上、下游企业都要在配送模式、信息传递方式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事实上,这种调整的紧迫性取决于该企业相对于自己前向或后向创新者的侃价能力,如果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它受后者创新挤压的力度就很大,特别是如果同行中存在潜在创新者时就更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挤压效应的存在,使得供应链企业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其次,挤压效应来源于横向企业的竞争。与集群中同行创新的挤压效果不明显相比,在供应链的环境里,创新者的创新成果会很快被核心企业察觉,从而获得更多的订单,而横向其他成员(非创新者)则面临着失去核心企业订单甚至被迫离开供应链的危险,这迫使后者采取措施以应对挑战,不断的知识创新是其必然的选择。
四、基于核心资源培育的理查德租的创造
供应链成员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供应链权力的争夺。而资源是权力的基础,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租金的理想位置,必须拥有强于其他企业的权力资源。因此,供应链成员的竞争创造了理查德租。
一种企业资源能否在供应链中成为具有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取决于资源的相对效用。资源效用是指资源在某个业务中的生产重要性,即特定资源对于企业产品生产的需要程度。资源在某个业务中的生产重要性越高,资源的效用也会越高。同时,特定资源的需求程度还与替代品的数量有关,替代品数量多的需求程度就低,资源的生产重要性就低。另外,资源效用还指资源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商业重要性。创造大部分利益的业务活动称为核心活动,具有较高的商业重要性;其他的业务活动则称为辅助活动,具有较低的商业重要性。
根据资源的生产重要性、商业重要性和相应的资源效用之间的关系,可把企业资源分为核心资源、关键资源、互补资源和剩余资源,如图2所示。企业资源的效用越高,其成为权力资源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具有高效用的核心资源在供应链的交易中最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支配性力量,从而在交易中获取最大利益;较高效用的关键资源在供应链的双边交易中较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支配性力量;互补资源和剩余资源成为权力资源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
图2 企业资源的相对效用
在供应链网络中,资源的相对效用和稀缺性越大,企业所拥有的支配性力量也就越大,一般来说,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企业的资源构成依次为剩余资源、互补资源、关键资源和核心资源,其在交易中体现的支配性力量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巩固在供应链中的支配权力,核心企业会积极培育自身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资源;而供应商和经销商则为了提升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免于长期处于被动、受支配的地位,不会满足于仅仅成为核心企业的互补资源,而是积极向关键资源和核心资源方向转移。这种竞争的结果,使每个成员的资源总量得到提升,而且这种资源是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有价值的,于是产生了理查德租。
五、基于资源的互补效应与集束效应的准租的创造
(一)资源的互补效应
互补效应是以供应链成员的资源整合为基础,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产生的,它是供应链形成的基础。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内拥有资源的绝对优势,不同的企业可能在价值链不同的环节上具有各自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从而构成了企业资源互补的条件。企业资源的积累是有路径依赖的,一些企业的异质资源已经固化在企业内部,不可能完全流动,即使采取收购或兼并,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新的资源与企业原有资源融合为有机整体。如果某一企业只积累了一种资源,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时还需要另一资源,但却不能从市场上购买或组织内部快速积累,这时企业只有通过与拥有另一资源的企业在外部整合以达到资源互补。企业实践表明:处于同一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都会不同程度地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以期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使企业拥有异质化的资本,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尽管这样会带来“敲竹杠”的风险。只有共享对方的互补性专用资产,共同完成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才能在短时间内快于其他企业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获得超出其他企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因此,供应链租金的一部分——准租也就产生了。
(二)资源的集束效应
资源的集束效应是指大量资源结合起来使用的效率远远高于单独使用的效率[12]。供应链成员间的资源不仅是互补的,更重要的是存在着资源位差,也就说不同企业拥有不同地位的资源。虽然非核心企业可能拥有特定的资源、区位、资本、规模、劳动力、技术和知识,甚至具有专有技术和专利等同时具备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项特质的低位或中位能力要素和资源,但它只有基于资源的优势、基于规模的优势、基于区位的优势、基于知识的优势和基于技术的优势,这些优势往往需要通过核心企业的体系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不加入供应链,与核心企业的组织能力、技术标准、品牌、商誉、市场网络、顾客关系和社会资本等属于高位资源的能力要素结合,就不可能使这些非核心企业的生产者剩余增大。各种位势的能力要素通过供应链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实现资源和能力要素的整合,形成有效率的市场垄断结构。因此,在这样的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高位资源产生一种强大吸引力,吸引大量非核心企业的中、低位资源向核心企业的高位资源集聚,形成一种资源的极化效应。
这样,通过核心企业将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系统集成与非核心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使供应链获得了独特而又难于模仿的市场定位和体系优势,拥有了先赋性的优越市场竞争地位,获得相对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产生了单独资源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就形成资源的集束效应,由此产生了高额的供应链利润,于是产生了准租。
六、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是通过构筑进入壁垒获取张伯伦租、通过知识传递与知识创造获取熊彼特租、通过培育核心资源获取理查德租以及通过资源的互补效应与集束效应获取准租来进行价值创造的,而这种价值创造是通过合作与竞争共同实现的。通过合作,可以提高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差异化和融资优势而创造张伯伦租,通过知识传递产生的溢出效应与知识创造产生的螺旋效应而创造熊彼特租,通过资源的互补效应和集束效应而创造准租;通过竞争,可进一步降低成本以获得绝对成本优势而提高张伯伦租,通过挤压效应提高知识创造的螺旋效应而提高熊彼特租,通过培育核心资源而创造理查德租。供应链成员竞合的价值创造途径见图3。
图3 供应链竞合的价值创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