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与欧元前景_货币政策论文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与欧元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元论文,主权论文,债务论文,前景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和演变之中。引发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人们对欧元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欧元的未来前景如何等一直存在争论。一些人认为,欧元使危机国家丧失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自主权,导致这些国家在面对国内外冲击时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政策应对,欧元当然是引发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些人则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是这些国家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福利制度以及低下的生产能力等因素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副产品,主权债务危机是一个普遍问题,而非欧元区国家所独有,欧元使这些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没有欧元形势只会更加恶化①。同时,有人认为,在债务危机等的冲击下,欧元区必然走向解体,欧元将会消失;而另一些人则坚信欧元区能克服现有危机,欧元将会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继续存在下去。本文意在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欧元区是否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二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与欧元有什么内在联系,欧元对危机的形成和爆发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三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有什么样的影响,欧元会消失吗?

一、欧元区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吗?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简述

欧元诞生的理论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开创者,也因此而被称为“欧元之父”。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以后,很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凯恩斯主义性质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这一时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前提是凯恩斯主义,即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市场出清和供求平衡,一国经济会经常面临内部和外部双重失衡,需要政府综合运用货币和财政等政策工具进行需求和供给管理,其中汇率政策在调节外部失衡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政策有效性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货币使用的空间范围在理论上有一个最优边界,而这个边界很可能不局限于国家范畴。因此满足怎样的经济特征的国家或地区能够组成最优货币区就构成了这一阶段研究的核心内容。Mundell(1961)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较高的国际流动性可以替代名义汇率调整,降低形成货币区的宏观失业成本,有效应对不对称冲击。Ingram(1962)认为金融市场一体化降低了汇率调整的必要性,因为较高的金融市场一体化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逆方向抵消冲击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的跨国组合通过平滑各个国家居民的财富和收入水平降低了不对称冲击的影响力。Mckinnon(1963)比较重视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他认为对外开放度高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会更多地受到可贸易商品价格的影响,汇率改变所引起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会很快传导到国内价格水平。而这为国内工人所熟知,他们要求工资相应调整,因此实际产出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浮动汇率作为对外平衡调节器的有效性会大大下降,放弃汇率政策工具的成本不会很高。Kenen(1969)认为多样化的产品(生产多样化)可以分散外来冲击对国内生产的影响,外部收支相对稳定,降低了通过汇率调整来抵消外部冲击的必要性,这些国家之间比较适合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单一货币;他同时强调财政一体化的重要性,认为超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够补偿遭受负面冲击的国家,帮助其恢复平衡,对名义汇率调整的需要大大减少。Fleming(1971)认为各国通货膨胀偏好的一致性是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前提条件之一,因为通货膨胀偏好不一致,一方面通过影响汇率、利率影响短期资本流动,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另一方面货币联盟国家对通胀偏好不一致,将会影响超国家中央银行政策的制定,中央银行政策的可信度大大降低。Mintz(1970)则强调国家间政治一体化的意愿是货币一体化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条件。

2.现代最优货币区理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无法解释西方普遍存在的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受到严厉批判,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建立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之上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由于上述OCA诸标准间存在“替代、交叉、因果和矛盾关系”②,且若干标准难以量化并且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Robson,1987),经济学家转而开始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展开分析。传统的OCA理论主要基于工资的“货币幻觉”和向下倾斜的菲里普斯曲线这一假设前提,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他们认为,长期菲里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在平衡通货膨胀和失业方面,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虽然可能存在短期向下倾斜的菲里普斯曲线,但组成货币联盟后,失去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成本并没有凯恩斯主义者强调的那么大。克鲁格曼和奥伯斯费尔德提出了衡量货币一体化成本与收益的GG-LL模型③,简化了有关分析,但也忽略了财政政策一体化等一些重要变量的影响。Ricci(1997)进一步发展了一个两国模型,综合考虑了诸如实际冲击的相关性、国际要素流动、财政政策调整、开放性、单一货币收益等方面的因素,以避免单一指标分析过程中的片面性。现代最优货币区理论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研究一国或地区是否应该加入统一货币区,避开了在最优货币区标准方面的争论,开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但同时也面临着变量选择和实证研究方面的困难。

3.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量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最优货币区的实证研究,而欧元的实践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象。除了实证研究的发展之外,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提出了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问题。OCA标准的内生性,“即OCA理论所要求的货币同盟形成的许多‘事前’条件,可以在货币同盟形成以后得到‘事后’的加强和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入货币同盟的事后宏观调控成本,削弱了OCA标准的政策适用性”④。Frankel与Rose(1998)是最早提出OCA标准“内生性”概念的学者。他们从OCA的两个重要标准——贸易一体化和经济周期相关性的相互作用出发,指出OCA标准随时间而改变,并提出了货币区可能自我强化的“内生性”假说:如果国家间的贸易一体化和经济相关性之间同向发展,那么“一国‘事先’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加入货币区可使其‘事后’满足标准”。Gaspar和Mongelli(2001)发现欧元区政府债券收益率在欧元引入后有非常明显的趋同,金融市场一体化具有内生性特征。Tavlas在1993年就指出加入货币同盟后通货膨胀会出现趋同,Beck和Weber(2001)考察了欧洲从1991-2000年7类商品、5个欧元区国家81个地方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发现1999年1月欧元引入后,不同地方相对价格的波动有非常明显的缩小。此外,一些学者也先后考察了其他标准的内生性问题⑤。

(二)对欧元区的实证检验

尽管最优货币区理论尚未形成一致和可靠的分析框架,但判断一个区域是否足以形成最优货币区,还是应该从最优货币区理论本身出发来分析。

1.凯恩斯主义性质的最优货币区形成标准视角

祝丹涛(2007)认为在去除最优货币区诸标准之间的替代、交叉、因果和矛盾关系后,可以得到更加简明和内在统一的新标准体系,包括四个核心标准和一个参考标准。四个核心标准是:(1)名义工资弹性;(2)区域内的高贸易开放度;(3)金融一体化和资本的强流动性;(4)通货膨胀率趋同。一个参考标准是:冲击的对称程度。之所以将其作为参考标准,主要是“由于其同核心标准的因果关系性、重叠性以及它很难测量”⑥。下面逐一考察欧元区四个核心标准。

(1)名义工资弹性。理论上,建立统一货币区的成员的名义工资只有具有足够的弹性,才能在面临不对称冲击时,通过各自名义工资的调整来恢复均衡。名义工资的高弹性,降低了名义汇率调整的必要性,使形成货币同盟的成本更低。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我们以单位劳动力名义成本⑦代表名义工资,以欧元区较早的12个成员国为考察对象,1997年至2008年这些国家单位劳动力名义成本的年均变动情况见表1。

1997至2008年间,欧元区12国单位劳动力名义成本逐年递增,除了奥地利2004年和意大利1998年略有下降外,这些国家在考察年份的劳动力名义成本都是上升的。就上涨幅度而言,其弹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上涨弹性大,不意味着劳动力名义成本弹性很大。因为弹性包括上涨和下降两个方面,持续上涨恰好表明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下降刚性,企业和雇主在劳动力雇佣成本方面的支出是无法根据经济状况快速且自主调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表现在此次欧债危机的主要爆发国,即所谓的“欧猪五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相对而言有着较高的年均增长率,特别是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尤其明显。统一货币区的形成具有福利溢出效应,落后国家加入货币区后,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达到与较发达国家同样的福利水平,而这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

(2)欧元区内贸易开放度。图1表明,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欧元区内部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占欧元区整体贸易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大致在50%左右波动,说明欧元区内部的贸易开放度较高。但是,整体上看,1999年以来欧元区内部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有关,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与欧元区各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紧密,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由于建立统一货币区没有明确的贸易开放度界限标准,从贸易开放度角度很难判断欧元区是否真正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但是,欧元启动以来欧元区内部贸易占比总体走低,说明统一货币的引入对促进货币区各成员之间的贸易往来的作用是有限的。贸易更多的还是受生产分工、贸易条件、需求结构等其他条件的影响。

(3)金融一体化和资本流动。我们可以参考林季红(2010)⑧的研究成果。林季红认为,无论是从价格指标还是数量指标出发,欧元诞生以来欧元区金融一体化的进展都是十分明显的。融合程度最高的是货币市场,各国利率差显著缩小,主要国家的价差几乎完全一致。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差别也比较大。欧元区阻碍资本跨国自由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的管制和规章,存在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政出多门、管理机构多头的问题;二是不同国家制度性的和文化的因素。从整体上看,与美国相比,欧元区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本自由流动仍存在一定差距。

(4)通货膨胀率趋同。欧元区国家的表现很好地印证了通货膨胀率的内生性。欧元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内,2000年以来的多数年份里,欧元区基本可以实现自己的货币政策目标,但2008年在国际形势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三个新成员较高的国内通胀率的影响下,欧元区整体通胀率远远超过了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从方差来看,2000年以来欧元区各国的通胀率与欧元区整体通胀率的偏离程度在逐渐缩小,说明单一货币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统一的货币政策确实具有稳定和收缩通货膨胀水平的强大作用。从各国平均通胀水平看,德国、法国等相对发达的核心国家能够很好地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所谓的“欧猪五国”⑨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则具有较高的通货膨胀倾向。

2.成本—收益和内生性视角

一般认为,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约国际储备,节约交易费用,减少投机资本冲击,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降低经济系统性风险,提高整体国际经济竞争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更多的国际铸币税收入等。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失去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自主性,财政政策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货币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成本,丧失国内铸币税收益权,货币作为国家和民族象征引发的成本等。

精确的计算和比较加入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非常困难,这里不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但是,正如经济学里关于“理性人”的基本假设一样,我们可以假定国家也是理性的,在决定是否加入统一货币区时,会理性地判断自己的利益得失。因此,当一个国家决定加入货币区时,其自身收益一定是大于成本的。问题在于,个体理性不代表集体理性,当个体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时,整体利益反而可能受到损失,即经济学上所讲的“合成谬误”。尽管欧元区制订了严格的标准来筛选申请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当货币区建立后,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有着突破有关限制的冲动,又难以避免道德风险问题⑩。所以,成本—收益分析可以解决一个国家是否应该加入统一货币区的政策选择问题,但无法保证实现统一货币区的福利最大化。在做成本-收益分析时,必须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方面,实证分析的结论并不十分明确。劳动力成本和贸易开放度很难说具有内生性,更多的还是受到各国制度、文化、生产能力及国际分工等因素的影响,统一货币在促进劳动力市场均质化和贸易开放度提高方面作用不明显。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流动、通货膨胀率趋同具有内生性,统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欧央行实行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制)必然能够促进资本跨境流动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并导致通货膨胀率的趋同。

3.基本判断

根据上述分析,基本可以认定欧元区并非是一个最优货币区,与其说欧元是欧洲经济金融融合的自然结果,不如说欧元是政治意志的产物。作为坚定的欧元反对者之一,保罗·克鲁格曼(2010)毫不留情地指出,“真实的情况是,欧元区乱局并非政客的肆意挥霍,而是精英的自负——这里说的精英指的是在欧洲大陆远未具备推行单一货币的条件之前就推动欧洲从事这一实验的那些人”,“根本的问题在于狂妄自大——精英们骄横地相信,欧洲可以推行单一货币,尽管有强有力的理由认为,它还没有做好准备”(11)。

欧元区的建立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一些必要的初始条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欧元区在审查申请国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保证申请国切实达到了有关标准,一国加入后,又缺乏监督成员国切实履行《稳定与增长公约》等法律性文件的有效手段。因此,维持统一货币区有效运转的一些基础性条件很难持续性地得到满足,欧元区难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最优货币区。

二、欧元是引发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因素

当前全球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问题,比如美国和日本等,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之所以显得特殊和紧迫,原因在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与欧元的地位和前途直接联系在一起。欧元作为仅次于美元的主要国际货币之一,其兴衰存废不仅直接关系到欧元区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金融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深远和复杂的影响。欧元是引发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欧元区基础不牢;二是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和分散财政政策的内在缺陷;三是欧元作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具有隐性担保作用。

(一)欧元区基础不牢,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冲击

最优货币区的核心要求就是各国在经济、金融、制度等方面高度趋同,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们面临的外部冲击相对一致,也才能依靠统一的政策来有效应对危机。尽管大部分经济学者不认同政治意愿在决定统一货币区中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有可能恰恰相反。一些政治家和克鲁格曼所称的精英总是倾向于冒进,这或许是Mintz(1970)强调国家间政治一体化的意愿是货币一体化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条件的原因,他一定对政治运行有深刻的考察。

最优货币区有效运转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但欧元区显然并不完全具备这样的基础。孙辉(12)(2010)也认为,即使仅仅考察1999年初始就使用欧元的11个成员国,其在经济制度、劳动力市场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希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的相继加入,虽然增加了欧元区的广度,但无疑也损害了欧元区的深度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而这为欧元危机埋下了种子。

由于各国差异较大,它们面对的冲击也就不再具有对称性,因此各国需要灵活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解决各自的问题,但欧元的推出和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使成员国完全丧失了货币政策这一重要工具。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民较高的消费与福利水平,希腊等国不得不过度依赖财政政策的作用,长期保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不断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流动性相对充裕和经济繁荣等原因,这些问题要么很难被发现,要么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但一旦形势逆转,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出来,加上融资与债务负担的负反馈作用,债务问题会趋于恶化,最终演变成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元区分散财政政策与统一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这二者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巧妙配合是一国有效应对各种冲击、保持国内外基本平衡、实现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欧元区各国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不能解决各国所面临的一些非共性的特殊问题,反而有可能使形势进一步恶化。在此情况下,如能建立统一的财政框架,将通过两个途径解决问题: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更容易实现协调配合,通过科学搭配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减少政策不一致带来的摩擦和效率损失;二是财政政策将有更强的纪律约束,可以降低乃至消除财政政策分散化所蕴含的道德风险,减少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统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下,即使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应对的手段也会更加多样化,而且协调的成本会更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统一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表现在:一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不能反映各国政策偏好的特殊性。如对希腊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欧元区比较落后,政府的首要任务应是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适当的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可能对其有利,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很显然,这是以物价稳定为目标的统一货币政策难以满足的。二是分散的财政政策缺乏有效约束,蕴含较大的道德风险,会孕育并扩大主权债务危机。三是分散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危机救助成本,一方面是协调成本很高,无法及时果断地出台救助措施;另一方面是非危机国家不愿意为危机国家埋单,救助的限制条件很多;此外,危机国作为主权国家,内部会有繁琐的政治或法律程序,这也会影响危机的及时和彻底解决。

分散财政政策与统一货币政策是促成并扩大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推手,因为单就债务负担来看,欧元区并不是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地区,美国的负债总额远远高于欧元区,而日本政府债务在2009年已经占到了其GDP的195%。尽管美元和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受到巨额债务的一定影响,但并未引起市场恐慌和货币危机,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引发了欧元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这一内在缺陷。

(三)欧元的福利外溢和隐性担保作用

欧元的福利溢出效应和隐形担保作用表现在:一是加入欧元区后区内较落后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大幅提高。欧元区成立后,一些较落后国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进行经济金融改革,消除不合理的制度障碍,以提高生产能力,而是与经济较发达国家攀比福利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福利待遇(13),财政负担急剧增加。二是一国宏观政策的负外部效应可以由全区承担,这种“摊薄”效应鼓励一些国家刻意违约。如一国未加入欧元区,其在采取刺激政策时需要综合考量政策对增长、通胀、汇率、本国信用及融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加入欧元区后,通胀压力可以被其他欧元区国家摊薄,汇率波动风险完全消除或大大降低,本国信用更难甄别,融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一国采取刺激政策可以更多地获得利益,而较少承担成本,不断实施刺激政策的诱惑是很大的(14)。三是欧元的隐形担保作用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果,除非迫不得已,欧元区不会轻易抛弃任何一个成员国。欧元诞生以后,很快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甚至可以与美元一争高下。欧元区是全球系统重要性经济体,欧元是全球系统重要性货币,这二者都具有“大而不能到”的系统重要性。鉴于这种隐形担保作用,投资者在决策时,极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投资风险,为有关国家政府财政提供源源不断的融资支持,客观上助长了政府肆意扩大债务规模的风气。

三、欧元的前景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承压较重,汇率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欧元区解体和欧元崩溃论随之出现。德国学者John Makin认为,欧元将在5年内崩溃,因为欧元区内部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是难以解决的。爱尔兰经济学家Karl Whelan则认为,欧元暂时没有问题,但压力会越来越大。在危机时期,各国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自身问题,此时退出欧元区只会雪上加霜。但是,当危机渐渐平息之后,欧元区潜在的矛盾将逐渐凸显,裂痕会越来越大,欧元区可能走向解体(15)。

本文认为,欧债危机确实给欧元未来走向蒙上了一层阴影,欧元未来将面临诸多变数,但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欧元尚不至于走向崩溃,欧元仍将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欧元区具有维护欧元稳定的强大政治决心。欧元从筹备、诞生到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乏批评和唱衰的声音,并不是欧债危机凸显后才突然出现欧元崩溃的论调。欧元区各国特别是德法两国深深明白欧元区的内在缺陷,但他们更清楚欧元对欧洲的巨大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引入欧元是二战之后即开始的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成果,欧洲绝不甘心将这一成果毁于一旦。危机以来,欧元区各国积极协调应对,不断出台新的稳定措施,希腊、意大利等国政府更迭,新政府大力推动财政紧缩等相关改革,展现出了解决危机的强大政治决心。在决定最优货币区的建立上,虽然政治决心不能取代经济条件,但政治决心可以促进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解决尚不适应最优货币区的经济基础和内在缺陷等问题。

其次,欧元崩溃的成本极大,各方都难以承受。对危机国家,推动改革、争取援助是解决自身问题的唯一途径。如果这些国家选择退出欧元区,则更难争取资金援助,在市场上融资更是不可能,国家将很快陷入破产境地,经济金融方面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对德法等欧元区非危机国家,在当前极度暗淡的经济增长前景和极其脆弱的金融生态下,如果允许危机国退出,欧元可能会瞬间崩溃,金融市场将剧烈震荡,欧元和欧元区的国际地位都将一落千丈,它们极有可能陷入长达数十年的衰退之中,这是它们无力承受的。对世界其他国家,欧元和欧元区都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欧元崩溃将会带来外汇储备损失、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体系紊乱等问题,欧元区解体并陷入衰退则会使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更加暗淡,其他国家也可能深陷衰退之中,并引发大量社会问题。这也是国际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最后,欧元区已经朝着解决债务危机的正确方向前进。2011年10月26日,欧元区领导人会议提出旨在解决债务危机的一揽子方案,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提升现有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规模至1万亿欧元;二是要求欧洲银行业对持有的希腊国债进行50%的资产减记;三是要求欧洲银行业在2012年6月底前将核心资本金比率提高到9%,并增资1060亿欧元。同时,欧央行也采取了积极的配合态度,推出了两项新的危机应对举措:一是重启担保债券购买项目,二是将欧元区主导利率连续两次下调25个基点至1.00%。希腊和意大利新政府也开始着力推进有关改革。目前,欧盟正在讨论修改有关公约。这些都是正确和有效的方法,如果能够很好地落实,将有助于缓解危机局势。

债务危机并非欧元区所独有,欧元虽然在欧债危机形成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形成欧债危机的最根本原因。从积极的角度看,欧债危机反而相当于一次难得的压力测试,将迫使欧元区各国正视并解决问题,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解决欧元区内在制度性缺陷的契机。欧元不会崩溃,但欧元区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扩张,加强政策协调和财经纪律约束,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着力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注释:

①蒙代尔在今年初香港亚洲金融论坛上有此观点。

②祝丹涛:《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93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③克鲁格曼和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祝丹涛:《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106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⑤如Artis和Zhang(1999)研究了对称冲击的内生性;Saint-Paul(2002)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内生性;Kalemli-Ozcan、Sorensen和Yosha(2001)等研究了金融市场和保险制度的内生性。

⑥祝丹涛:《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94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⑦单位劳动力名义成本是雇主为了雇佣工人而发生的支出,是工人收入、职业培训费用、再招聘费用、工服及就业税收减去各种补贴后的净值。相对于名义工资,单位劳动力名义成本能更好地反映雇主雇佣工人的支出。

⑧林季红:《欧洲金融一体化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

⑨不考虑2007年和2008年新加入的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三个国家。

⑩以希腊为例。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并未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通过与高盛等投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才勉强满足了各项指标,这是很明显的逆向选择。加入欧元区后,希腊亦经常违规,2004年甚至通过做假账的方式修正2000-2002年的财政赤字,2009年10月向欧盟统计局提交相关财政数据时受到政治干涉,有意误报以隐瞒真实的财政状况,这是明显的道德风险。

(11)保罗·克鲁格曼:《欧元区的致命缺陷》,《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第6期。

(12)孙辉:《差异化视角下的欧元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18期。

(13)以希腊公务员为例,其福利水平非常高:会使用电脑,或懂一门外语,或准时上班,就可以获得每月1300欧元奖励。每年发14个月工资。50岁可以退休,领取退休金。甚至去世后其退休金可以由未婚或离异的女儿继承。

(14)仍以希腊为例,在前几年经济景气时,希腊政府并没有按照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持续性的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政府债务负担不断累加。

(15)以上摘自何帆《欧元区会解体吗?》,《中国外汇》2010年第15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与欧元前景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