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体#183;主体性以及现代科技对其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对其论文,现代科技论文,浅谈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断强化人的主体性,是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关键条件。因此,人们愈来愈加关注制约主体性的因素。人的主体性及其实现无疑受到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因素的制约。比如,生产力状况制约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其主体性也有极大差异,个中原因是人的主体性不仅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还要受到主体素质的制约。人的素质主要有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和主体能力等。在当前科学知识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人们的主体性的影响日趋显著。现代科学对主体、主体性有加强、深化的一面,又有削弱、制约的一面,其实质是以人类自身的成果再向人类提出更深刻、更艰巨的挑战。
一、主体和主体性的含义
主体,就哲学语义而言,含有三种意义,一是本体论上的存在主体;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主体;三是实践意义上的行为主体。按哲学的分支学科领域来分,又可分为科学主体、审美主体和道德主体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认为,哲学上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之中的人和人的集合,是个人和人类的统一。在认识论意义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人类全体、群体和个体相统一的,亦即是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人。作为主体意义的人是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又与自然相对立的,它在一切对象性活动如认识实践活动中作为承担者、发动者和实现者。其内涵实质是人作为价值存在及其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的价值或目的性身份,而外延则包括个体主体与整体主体(即群体、集团、社会、国家、人类)、认知主体、实践主体等。
主体性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主体的规定性,人只有与客体形成对象的关系,才能上升为主体。客体,从认识论上看,是作为人的认识和实践对象的那一部分客观世界,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物,而是“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的统一。例如,现代科学技术所意识着的客体,是“五层一体”的客观世界即世界的宏观层次、微观结构、宇观天体、缈观层次和胀观层次,对于宏观和微观层次,目前既能认识又可改造,而对于后三个层次,至今只能认识还不能改造。哲学上的主体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目的性和自律性等。其中,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其最本质的特性,即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的社会的人,才成为主体,这一点也就是人与人工智能的最根本区别。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活动方式,所以,人的主体性必须通过两种活动加以体现。人的主体性可以导致两种效应和作用,其一是有的主体性导致在认识中把握真理,在实践中获取成功,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正效应;有的则反之,即导致偏离真理和实践失败,阻碍社会进步,这是负效应;前者起积极作用,后者起消极作用。
二、现代科技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革命性的飞跃。不管是从发展规模上还是从所涉及的领域上看,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具有全球性特点,且超越了自然科学的某个领域和某些生产部门的界限,综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控制论等许多方面的重大发现和成果,扩大到工农业等各个生产部门。这一变革的总的发展趋势为知识的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科学技术作为物化了的和物化着的知识力量,日益直接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一切要素之中,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的技术基础日益得以改变,劳动生产连续大幅度提高。
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一系列新技术(包括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构成了当前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近20多年来,微电子学和电脑发展神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当前,人脑功能已经得到极大的扩展。电脑已达到不仅具有若干亿次的惊人运算速度、数英寸光盘可存储10万页原文资料的巨大存储能力、高速检索能力、可以将圆周率计算到4.8亿位的高精度, 而且具有判断和推理能力,可以完成诸如控制生产过程、驾驶飞机和汽车、辅助学习、诊断疾病、翻译、处理文件、识别图象和自然语言、控制机器人等对人来说非常复杂甚至危险的任务。80年代中后期,人们又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热潮,其理论建立在对人类自身最为灵巧奥妙的脑神经的结构、机制和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而设计构造能够自适应、自学习、真正与人脑智能接近的新电脑。第六代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它将使人们在认识科学、神经生理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经网络采用了并行处理机制,从结构上模拟人类思维过程,能够实现非线性映射,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的能力和极强的模式变换、联想存贮、优化组合和分类概括能力及容错性,它已经在许多方面十分接近人脑,以至由此对当代哲学认识论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例如,是否存在人工认识主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正确分析?电脑能否超过人脑?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人?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加快了其他新技术发展的进程。当前最引人瞩目的是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它是人们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按照不同层次的高等设计要求来改造生物本性和生物产品的一门综合性技术体系。80年代初,人们已经在借助生物工程技术跨越不同物种之间杂交不育性障碍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旨意设计创造出了具有某些特定性能的蛋白质,从而朝着定向改造物种的品性方向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生命工程的发展,使人类进入改造和创建新生命形态的伟大时代,其对象是可再生性的生物资源,不受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限制,并且具有廉价、快速、无污染的优点,从而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将引起工业结构的变革,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科技对主体性的强化作用
现代科技出现了革命性飞跃,其两大物理学理论基础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这两大理论的建立,使人们从微观层次上认识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时空的新概念,进而引起人的主体和客体意识的突破。人的主体成为现代科技不可缺少的基础,人自身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可以被证实的地位。
现代科技的成果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带来了更多的时间,从而为人的主体进一步解放创造了条件,这不仅是人类智能的体现,也是人类主体性的高扬。我们知道,当劳动主要是靠手工方式进行时,生产的发展主要依赖普通劳动力资源;大机器工业出现后,人的广泛使用,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部分劳动者去监护自动化设备的运转,而另一部分劳动者则可到实验设计室中专门从事编制程度、设计产品和生产工艺等脑力劳动,人们随着现代生产的需要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手段,参与许多生产过程,充分显示出人的主体作用。目前,对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人在观念上对外界必然性的科学了解越来越多地取代迷惘和恐惧,越来越相信人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支配、驾驭外界事物。尤其是神经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智能机,能重复人的感觉、人的操作和人的动作,能代替人去从事那些危险性、重复和服侍性的工作,加上信息交流手段的发达,使人类不仅可从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从大量繁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条件去思考人类生存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亦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由此可见,现代科技及其成果的应用,使人主体和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以至于如今几乎每一项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事物都打上了主体的烙印。
总之,现代科技对人主体及主体性的强化作用,集中表现为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与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变化的积极方面。一是生产工艺的创新以及劳动、动力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有利于缓解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二是人们劳动活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从而改变了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人主体地位。另外,人与自己客体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人类支配自然能力的增强,突出地反映了作为主体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即人的实践性、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属性的增强。
四、现代科技对主体、主体性的弱化作用
现代科技对主体、主体性的弱化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使一部分人成为科技的奴隶,逐渐丧失主体性,面对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的作用无法发挥,变得无能为力。例如,在生产中,高度的自动使工人丧失了主体和主体意识,而成为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零件,成为机器的奴隶。在生活中,由于科技而使信息交流工具的高度发达,使时空相对大为缩小,以致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不同国籍、肤色与民族的人互相交流、模仿、追求新潮,渐渐地丧失了主体和主体意识,人们的思想将不再具有个性。另一方面,人类主体在同自然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过分勒索自然,终将使人主体发挥作用的条件消失而使主体间接消失。特别是在功利主义恣行的情况下,作为工具的现代科技变成了人纯粹获取欲望满足的残酷手段,自然变成了被动的客体,人的活动所到达之处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社会生态环境全面恶化。当前的人口、污染、能源和核威胁等全球危机就是现代科技对人主体异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对“不具人性的科技”不加控制,它将成为力大无穷的怪物,不仅不能服务人类,反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失衡,人与人之间逐渐互不理解和陌生,人类陷入了新的更深的困境等角度看来,现代科技无疑削弱了人主体和主体性。
总而言之,在制约人主体、主体性的个性因素中,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其基础素质,它对辐射到人所活动的各个主体及主体性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起着强化主体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在弱化人的主体性。我们应该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方面的同时,注意到其消极的一面。要真正达到弘扬人主体性的目的,显然不能毫不节制和盲目地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而应在发展运用科技的同时注意加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主体能力,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主体能力对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二是互为促进或制约的关系。
另外,制约人主体及其主体性除了个体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二者是交互作用,并共同制约着主体性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复杂性,要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仅仅靠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是达不到目的的。
注释:
1、刘锋“论主体性的制约机制”《江海学刊》1993年第2期。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3、黄顺基等《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4、刘兴良、刘萍《有智慧的机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
5、蒲小平等“人工神经网络的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1期
6、余其铨《恩格斯哲学思想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
标签:主体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