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高压氧舱内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4例气管切开行高压氧舱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研究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病率7.69%,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25.00%,研究组满意度100%,常规组满意度92.3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通过高压氧舱治疗效果显著,精细化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气管切开;精细化护理;常规护理
高压氧舱即供氧治疗的一种,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氧含量,促使重症昏迷的患者苏醒[1]。且由于高压氧舱属于封闭空间,空间内的空气流动缓慢,患者在高压氧舱内的感染或并发症发病率较高,需要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更加高质量的护理措施,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所选104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04例气管切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2例患者。研究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47.86±5.38)岁。常规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47.78±5.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保暖护理、舱内护理和出舱护理。研究组采用精细化护理,主要分为进舱前、入舱后以及出舱后三部分。
进舱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估,保证患者适合在高压氧舱内接受治疗,选择适合患者的鼻饲管、尿管等导管,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并在进舱前进行静脉注射治疗,避免患者在舱内接受静脉注射时出现气栓症,叮嘱患者不可随身携带打火机、手机等物品进入舱内,并对患者统一换成全棉衣物,减少静电的产生。
入舱后即进行高压氧治疗,首先准备好高压氧舱,对患者进行插管和堵塞气管套管口,帮助患者带上面罩吸氧,并对患者进行吸痰护理,吸痰时拔下橡皮塞,吸痰完成后重新帮助患者佩戴橡皮塞,在加压时夹闭患者身上的引流管,杜绝引流液流回患者体内,并在患者的鼻孔内各滴1滴呋麻滴鼻液,帮助患者收缩鼻黏膜血管。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对意识不清患者进行少许喂水诱导,根据舱内温度进行调节,如打开患者身上的被子,或打开空调。
减压时应叮嘱患者要均匀呼吸,不可屏息,陪伴患者出舱时应检查患者的各个管道是否正常,并进行鼻腔检查,患者出舱后对高压氧舱进行清洁和紫外线照射消毒,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患者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选择,满意度=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病率7.69%,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25.00%,研究组满意度100%,常规组满意度92.3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高压氧治疗的效果随着临床的不断应用而受到医患的推崇,越来多的患者采用高压氧舱进行治疗,高压氧舱治疗是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中利用呼吸机吸氧对患者进行治疗,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意识不清的患者苏醒[2]。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才能够保证患者不受不良反应的影响,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的护理效果十分明显,能够在有效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出现交叉感染、黏膜损伤等疾病的几率[3]。
本文所选患者中,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病率7.69%,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25.00%,研究组满意度100%,常规组满意度92.30%,可见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熊艳峰,龙小红,王小娟.气管切开患者在高压氧舱治疗中的护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S1):146-147.
[2]严凤慧,王利均,文艳梅,宋琴.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23(23):83-85.
[3]伍国华.护理干预在预防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患者肺部交叉感染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35):116-117.
论文作者:王力夫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患者论文; 高压氧论文; 常规论文; 满意度论文; 气管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舱内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