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昕
浙江省台州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管理委员会 317300
摘要: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本质上要求城乡规划更好地应对生态、社会和经济效应综合与平衡。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入手,探讨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一、绿色基础设施内涵
传统城镇化迫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而绿色基础设施正是基于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内涵在于尊重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保护原生自然生态环境、重塑半自然与人工自然绿色环境、模仿自然过程提供清洁健康的水、空气、土壤、植被等自然循环系统要素,人文化绿色自然空间,如公园系统等,实现绿色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支持系统到人文生态支持系统的转换。其二是与人的关系,表现在提供人们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户外活动空间而增强人的身体素质,提供人们美丽的自然、人文环境而缓解疏导人们的心理压力,有益于心理健康。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绿色基础设施在拉近人与自然的前提是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目标体系具有同构性,其根本目标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时空过程上的永续。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本质目标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建设我们中国人的“天蓝、地绿、水清”城乡特色分明的美好家园,作为具有自然、人文生态系统支持重要作用的绿色基础设施,其规划本质目标是作为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自然、人文生态绿色空间总体架构,其总体目标包括:①从国家、城乡区域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乡自然、人文绿色空间资源;②通过自然、人文生态空间资源配置(保护、修复、预留、新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和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③确保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中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乡规划发展的可持续性;④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覆盖实现“城市田园化、乡村生活城市化、形态田园化”的城乡特色分明,处处绿意盎然、山清水秀、绿色空间与绿色文化高度融合的绿色生活场所空间网络。基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具体目标包括:
其一,城乡生态环境恢复,以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系统建设修补缝合生态环境,重建完善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为目标并尽可能地利用一切绿色环境资源的整合,以适应未来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二,绿色、健康、活力的城乡社会环境,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网络化、系统化、可达性高的一系列适合各年龄层次的城乡绿色人文共享空间,以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人们乐于居住的地方。
其三,激活带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带动和积极影响带动相关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产生更广泛的经济活力与绿色产业支撑点,从而形成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基础。
其四,推广生态文明教育与城乡居民绿色文化认同,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实现的根本保障在于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绿色文化的认同,进而自觉参与、维护、管理、监督绿色基础设施长效发展。
其五,引导城乡居民绿色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一个连续的、系统的、网络化的城乡绿色自然、人文绿色空间是城乡居民绿色生活的场所,而真正能够与绿色生活场所相融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回归,达到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的统一,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之根本。
三、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1.工程概况
浙江省仙居县位于海滨城市台州市的西部,东连临海,南接永嘉,西邻缙云,北靠磐安、天台,位于台州与温州、丽水、金华三市的交汇处。全县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总人口495000多,辖20个乡镇(街道)、723个行政村。仙居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深厚人文景观。作为母亲河的仙居永安溪,溪水纯净、两岸树木繁茂、湿地幔滩密布。
2、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下线性要素(GI 廊道系统)规划研究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景观连接度(Landscape connectivity)是一个重要的景观特征。如果我们需要保持景观中所有的生物元素并维护其生态功能,那么,我们就要保护这些景观的生态连接度。这就涉及城市和乡村的生态连接度,城市(城镇)、乡村内部生态连接度,以及生态社区内部的生态连接度。绿道(greenways)、生态网络、景观连线和廊道揭示了景观生态学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所起到的重要实用价值。生态连线的益处还在于促进物种和营养的流动,包括刺激社会和政治领域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方面对社区提供支持等。绿色基础设施线性要素组成如下
(1)绿道(greenways)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和要求,绿道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类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理想结构模式下的绿道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生态绿道、郊野绿道、城市绿道以及乡村绿道,其中乡村绿道是指依托自然乡村的田园、村落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本研究将绿道级别分为宏观层面城乡联系绿道、中观层面城市(城镇)、乡村内部绿道、微观层面生态社区绿道三个纵向级别。
首先,宏观层面城乡联系绿道,即区域绿道,连接城市(城镇)和乡村以及各生态社区。包括五种类型:其一,城乡滨河(或者其他水体)绿道,也称为蓝道(blueways);其二,游憩型绿道,具备个性特色休闲景观的多种发展类型道路,通常依托于自然廊道;其三,作为生态廊道的自然廊道,是自然界野生动物迁徙和物种延续繁衍的重要绿色通道;其四,人文历史景观绿道;其五,综合的城乡绿道网络,通常基于自然地形,例如山谷和山脉,在途经的村庄结合现有耕地建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野生保护地等,可供选择的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其次,城市(城镇)、乡村内部绿道,是连接城市(镇)、乡村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各区域范围内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绿色基础设施基质系统),对保护与优化城市(镇)、乡村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慢跑运动空间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再次,生态社区绿道,能够连接住区公园、口袋公园和街角公园、生态社区中心(绿色基础设施斑块系统),通常与绿色街道复合设计,主要为生态社区当地居民服务的绿道。
本文研究的仙居绿道网由1条主绿道、多条辅绿道构成“叶脉型”绿道网结构。主绿道(主脉)总长112公里,打造“神仙情缘”主题,主要沿仙居永安溪边,沿线串联了仙居县大部分自然与人文景观点,服务于该县大部分人口,同时开辟为旅游精品线路,服务旅游人口。辅绿道总长度321公里,依托三个城镇组群,分成三个片区,即中心城片辅绿道,打造“生态宜居”主题;白塔片辅绿道,打造“深度探游”主题;皤滩—横溪片辅绿道,打造“探古寻幽缘”主题。绿道设置4个一级驿站、17个二级驿站、若干个三级驿站。本次规划仙居绿道分别与天台县、临海市、黄岩区、永嘉县、磐安县衔接。引起各地骑友、游客、驴友纷纷前来观景的仙居绿道指的是已完成的永安溪绿道。通过将“绿道”纳入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度假胜地建设之中……依托山林、溪水、田野等自然生态基底,仙居的绿道契合城乡空间,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旅游经济增长。
(2)蓝道(blueways)
城乡陆域与水域相连的空间,承担生态、游憩功能,被称为蓝道(blueways),与绿道(greenways)一起,构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自然与人工环境。蓝道通常有两种类型:其一,以自然水景为主的蓝道,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其二,以人工水景为依托的蓝道空间,二者都存在于城乡间,以及城乡内部,但以自然水景为主的蓝道空间更多的位于城乡之间。
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下面状要素(GI基质系统)规划研究
绿色基础设施面状要素(GI基质系统)分类。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和要求,GI基质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类别。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理想结构模式下的GI基质系统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其一,生态型GI基质系统(其角色相当于绿色基础设施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对应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基质系统),主要指原生态自然空间,包括海洋、山体、草原(例如丘陵和草甸)、自然水域、自然湿地、自然荒野、自然森林等,即保障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生态型GI基质系统只是为了顺延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并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GI基质系统就不具备生态功能和意义。
其二,生产型GI基质系统,主要指具备农作物生产、果蔬、花卉生长等绿色空间,包括田野、梯田、田园、基本农田、城郊农场、牧场、花田、都市农场、采摘林、都市森林、社区菜园、屋顶菜园、屋顶花园、社区花园、果林、鱼塘等,通过生产型GI基质系统,一方面保护和维育城乡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绿色食品。
其三,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型GI基质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历史文化景区、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邻里公园、迷你公园、屋顶公园、街角公园、专项公园(如植物园、动物园等)、还包括为不同年龄层次(老年人、青年人、儿童)人群配置的休闲运动游乐户外广场,包括户外运动场等,通过自然与半自然的绿色面状空间系统为城乡人民提供绿色活力健康的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场所。
其四,沉思宁静疗养教育型GI基质系统,主要指为城乡人民提供自然宁静、沉思、缅怀、疗养城乡绿色空间,包括墓园、陵园、疗养院、医院绿色园地、宗教、寺庙园林、以及大学校园、中小学各教育机构绿色园地,本文认为工业文明下的消费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也容易心灵浮躁与迷失,物化倾向严重,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人类身体与心灵的绿色调节剂,也要求着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必须考虑静谧疗养沉思型绿色空间的存在,相较静谧安静的乡村恬淡氛围,喧闹的城市更加需要静谧的绿色空间,研究表明,人们与自然对话有助于调节心理,促进身心健康。
结束语
绿色基础设施正是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重要规划理论与方法,但二者尚未实现真正实质意义上的系统衔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城乡规划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体系构建与城乡绿色空间系统用地布局落实等实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美好的理想家园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物质空间环境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维度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徐本鑫.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度的完善——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3]杜鹃,张建林.连通性和多功能性景观:英格兰西北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实践探析[J].绿色科技.2013(03)
论文作者:朱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基础设施论文; 城乡论文; 自然论文; 生态论文; 基质论文; 城镇化论文; 空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