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 )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小儿手术患者使用循证护理后对患儿恐惧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小儿手术患者共126例,根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循证护理,将两组患儿术前的生命体征、恐惧情绪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前的生命体征比对照组更加稳定,差异显著;就恐惧情绪程度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小儿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能够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并降低他们的恐惧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字】手术治疗;小儿术前恐惧;循证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手术属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源,会对患者的内分泌、神经以及循环系统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并通过生理上的创伤、心理上的恐惧对患者的生理活动造成直接影响[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大部分的手术患者都会在手术前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压力反应,严重者还可能阻碍手术的顺利进行,并降低手术治疗的效果[2]。而相较于成人,小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则更低,因此对于手术治疗会出现高于成人的恐惧感,并伴随哭闹、不配合等行为,部分患儿甚至无法手术。在本次研究中,对小儿手术患者采用了循证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手术患者共126例,根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24例;年龄在6岁-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2±1.7)岁。观察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在5岁-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1.8)岁。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循证护理:
1.2.1 循证护理小组成立。由护士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护理相关操作知识的培训,在考核合格后方能执行循证护理任务。
1.2.2 循证护理方案的制定。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从参考文献当中查找循证护理措施,并确定护理措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同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制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与患儿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发现大部分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之所以在术前出现恐惧情绪主要是受到了疼痛、陌生、出血等因素的干扰。因为医院对于患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患儿情绪低落,甚至哭闹不止。而手术前一系列的常规有创性检查操作则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不安,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手术,他们会感到更加的恐惧和神秘。
1.2.3 循证护理的实施。首先,护理人员应通过多种途径尽量降低患儿的疼痛指数,比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听故事等方式,都能够有效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并缓解他们恐惧、紧张的心情,提高疼痛阈值。此外,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穿刺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穿刺操作前应对患儿给予表扬和肯定,减轻他们的恐惧感,从而提高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
其次,护理人员应通过积极的术前访视让患儿熟悉自己,如果患儿愿意,可带患儿参观手术室,并熟悉相关的手术人员,从而达到脱敏效果。针对较为年长的患儿,应加强沟通和交流,纠正患儿的认知偏差,并告知术中的配合方式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指导患儿掌握深呼吸、转移法、自我暗示等放松方法,充分地肯定和表扬患儿,从而满足患儿的荣誉感。
通过童话故事等方式消除患儿对血液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并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避免反复穿刺和拔针造成的疼痛和出血,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1.3 评价指标
将术前的生命体征、恐惧情绪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
恐惧情绪通过FAVS评分进行评估,1分-3分,轻度恐惧;4分-6分,中度恐惧;7分及以上,重度恐惧。满分为10分,分数与恐惧程度成正比[3]。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2.0处理数据,过程中计量资料由t检验,计数资料由卡方检验,若P<0.05,则提示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前的生命体征比对照组更加稳定,差异显著;就恐惧情绪程度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表2。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手术会引发患者在术前出现短暂的忧虑感和不适感,而持续性的焦虑、紧张状态则会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甚至降低手术耐受[4]。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手术的大小,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压力,使其产生压力反应,包括紧张、焦虑、害怕、抑郁等,而小儿患者所感受到的恐惧情绪则会更加强烈,从而对手术造成严重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采用了循证护理,相较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前的生命体征、恐惧情绪均更优。循证护理干预指的是针对患者的疾病差异以及个性差异,对护理程序进行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条理的制定,从而保证护理措施的全面性,提高患者预后[5]。通过循证护理干预,能够及时确定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并找到最佳的护理措施,从而使基础护理得到了强化,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水平,保证了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科学的、准确的应用所获得的护理研究成果,并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有效地改善了小儿手术患者在术前的恐惧情绪,使其生命体征更加稳定,从而有助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儿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能够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并降低他们的恐惧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岩,王国英,杨晓明,等.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普外科患者术前恐惧情绪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13):21-23.
[2] 唐爱春,涂燕喜,郭瑞萍,等.整体护理和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03):400-402.
[3] 吴小凌,刘翠月,钟晓珊,等.预见性护理结合循证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27):162-164.
[4] 陈燕辉,易红艳,彭艳梅,等.循证护理在低龄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9(21):183-185.
[5] 王鑫.探讨循证护理对普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5(23):156-157.
论文作者:张凤,盛友爱,杨秋虹 牛涵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患儿论文; 手术论文; 恐惧论文; 患者论文; 术前论文; 小儿论文; 情绪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