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工科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人文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0)05—0073—05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人文素质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因此,在当前进一步深化高校体制改革的时候, 应该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各类理工院校,更要从跨世纪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真正培养出能为我国的科学进步、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贡献的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一些理工科学生书本知识多而社会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以至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这种学理工的不懂文、不懂艺术的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在办学体制上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将文、理、工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2]这种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以下几点:

1.文化素养较贫乏

当前高等学校的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较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审阅一篇青年数学工作者的论文后,不无感慨地说:“我给他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所花的时间还多。”著名生物学家谈家帧前些时间曾严肃地指出:我国目前所培养的博士生,是“博士不博”。

2.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加之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培根有一句名言,即“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整天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等。

3.人文价值较模糊,法制意识淡薄

当前不少大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化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认真、勤奋、谦虚、整洁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几十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是真才实学,而人文社会科学是“空头理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误导,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因而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发生。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内的崇洋意识、考虑作弊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国内外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1.国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世界上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即现代科学在继续向纵深分化的同时,又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因而,形成一系列新生的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和融合的一些新学科,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要求高等教育向文理渗透、文理结合等综合方面进行改革。

美国的理工科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体现了其对人文素质的重视。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MIT最负盛名的工程学院在其目标中指出,“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工程类的职业负着前所未有的令人兴奋和紧急的挑战和机遇”,为此,学院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发展个人的自信和思维的多面性,以为将来知识和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为本科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很多学生取得了本学位之外的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学位。[3]学院从1970年开始,与自然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作,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综合课程(concourse),为学生在MIT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Concourse的目标是为新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背景,它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Concourse由两项必修的核心课程(Corecurricula)组成,一项是自然科学, 一项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知识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补充。修完两项课程才达到MIT对于学生的要求。[4]

英国的理工科大学对人文素质一直都非常的重视。英国伦敦大学科技与医学皇家学院在1999年英国大学排名中,超过了老牌的牛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名列第二。其《本科生课程说明》中专设人文科学与文化课程一章,指出。“学院认识到全方面教育带来的益处”,提供了包括文学、科技道德、历史、医学、科学技术史、音乐、哲学、政治等学科的广泛的人文科学课程,并计入学分。学院还经常地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陶冶学生的情操。[5]与此相同, 剑桥大学的各个理工学院都要求学生修习人文科学的课程。[6]

澳大利亚的大学也非常重视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管理素质的具备与发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的工程学系鼓励学生取得双学士学位。工程学院向学生提供包括管理、经济、会计、法律在内的广泛的人文学科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这些课程的设计不但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工程职业,而且将商业、社会和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7]国立大学的计算机系授予奖学金的一个目的就是奖励“将计算机科学与哲学、语言学、认知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的跨学科学习”。[8] 蒙纳西大学(Monash University )的信息科技学院强调将信息科技与经济管理和哲学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在其课程设置中,除了必修的14门专业课程外,还要求必须选修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 哲学等任意8门课程。[9]

相对于英、美、澳,日本的高等教育倾向于专才教育。然而日本的大学理工学部普遍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中指出:“理工科院系的普通教育目标,是要使学生对科学、科学方法、文化史、文化价值的判断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这些目标必须通过综合化的教育课程来实现。因此,必须重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2.我国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自90年代中国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新体制的运行对人才提出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求较强的人文素质。这无疑是对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和过分偏、窄的专业教育的一种必然的、无情的否定。我国的一些理工科大学或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展了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鲜明地提出“华工在学”的口号,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从“游击战”纳入到“阵地战”,要求在校学生必须通过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打开窗户,让人文知识升华为人文精神,建立起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教育体系,因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0]东南大学从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一高度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努力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及环境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1]湖南大学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积极举办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系列讲座,利用优越的人文教育场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12]中南工业大学注重学科建设中的文理渗透、理工交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丰富第二课堂,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基地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了人文教育课体系,学生的人文素质大为提高。[13]综合各所大学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的几点:建立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开设人文社会学公共选修课,鼓励或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举行相应的人文素质考试;举办大学生人文素质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我国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展望

1.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高校的办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提供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在我国,立足于素质教育的高校办学模式的建构,已出现了以下几种探索形式:一是由单科型学校向多科型学校发展,实现由单一向综合的转变;二是校际间合作办学,不同类型、学科的学校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实行产、学、研三结合,一些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和地方、社区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传统的校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四是合并办学,高校合并,学科专业重组,将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14]

应当说,这四种办学模式都是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但是,在现有办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果由各理工科大学自行建立人文学院院系,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为本大学的学生提供人文知识,且不论这种人文知识的质量值得打一个问号,这种遍地开花、大而全的模式对于有限的办学资源无疑都是很大的浪费。在既不浪费有限的办学资源,又能有效的提高理工科大学学生的人文素质前提下,高校合并办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使得文理理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优化了资源配置,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这种办学模式的实现,既可以是理工科大学并入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是理工科大学与各类文科大学相互合作。例如,新北京大学、新浙江大学、新西安交通大学等都是成功的例子。这种办学模式的广泛运用,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的要求,建设好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进一步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前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说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各高校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是在进行概念性的介绍,或者是简单的说教;一些高校强制性的人文教育考试模式依然残留着应试教育的阴影,学生依然以以前对付其他考试的办法来对付这些考试,某种意义上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一些高校盲目地追求开设人文学科的数目和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一些人文讲座,也出现了参与者一时的热情、过后即忘的现象。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所能简单解决的。

高校应当进一步地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高校开设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管理、经济、法律、伦理等人文学科的课程,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高等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从某些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中单向传输效果所无法比拟的。

高校在人文教育渗透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将专业教育融汇到人文教育中来,两者整合构建,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离开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科学教育。同样的,离开了科学教育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完整的人文教育。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理工科大学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对团体和社会负有责任,使人文知识浸润在专业知识之中。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世纪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向。

收稿日期:2000—07—15

标签:;  ;  ;  ;  ;  ;  ;  

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