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研究:1987-2012_经济研究论文

中国民营企业研究:1987-2012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民营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民营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目前,无论是在提升国力、促进经济增长、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在解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民营企业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①。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60%②,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接近80%,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5%的总就业岗位③。全国工商联2012年8月30日所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数据也表明,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以及税后净利润,与上年相比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纳税总额同比增长达到49.49%,占全国税收的比重由2010年的3.74%上升到4.56%。平安保险、江苏沙钢、华为、山东魏桥和浙江吉利等五家民营企业更是进入了世界500强,不仅比2011年多了两家,而且整体排名也前进不少④。

然而,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在近年来总体上还有所恶化。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民营企业的制度歧视:目前民营企业的地位仍然较之于国有企业为低,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变动也往往侵害到民营企业的产权,越来越强势的行政垄断力量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等。其他的原因还包括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与资本流动障碍仍然较大的市场原因,以及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冯兴元等,2013)。因此,如何从制度环境、市场因素和企业自身原因等入手,来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发展世界级企业,就成为了民营企业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既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武常岐、韩煦,2011),又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以展开“情境嵌入式”研究(蓝海林等,2009)。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逐步获得了政府、社会与民众的广泛认同。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走过的轨迹,产出文献计量分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客观地刻画出中国民营企业研究走过的历史,并较为全面地展现其研究现状、研究范畴与研究水平,从而提高学术界对该主体的研究概况、学科规模以及进展速度等的整体把握(杜刚等,2012)。对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产出的文献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与预测,不仅可以帮助学者们了解该主题的研究状况与前沿,推动中国民营企业研究走向深入,而且可为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广阔的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文献的收集

1.研究文献的检索

在综合考虑自身研究基础与条件以及以往学者检索标准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对于检索系统、检索项目、检索词汇、检索的时间跨度等规定如下:一是本文选择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检索数据库(惠志斌,2012);二是民营企业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人们往往将其与民营经济、民营部门、私营企业等概念混用,因此,本文采用“民营”或“私营”作为检索词对数据库中文献的“篇名”项目进行检索;三是中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考虑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私营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并且开始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因此,本文研究确定检索时间的起点为1987年,检索时间的终点则为2012年。由于论文被CNKI数据库收录与其实际发表之间存在时滞,故检索到的2012年的论文有所不全,但本文研究希望能够呈现民营企业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因此,最终将2012年确定为检索时间的终点。

在确定检索标准之后,本文研究在检索过程中具体采用了直接检索、检索词搭配期刊检索以及对特定期刊检索等多种检索方法,力求相互验证而不会遗漏相关文献。

2.研究文献筛选标准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国内学术界公认的人文社科领域档次更高、影响更大,且编辑出版更为规范的学术期刊。因此,本文研究以CSSCI作为文献筛选的初步标准。

考虑到CSSCI来源期刊的数量依然高达500多种,本文采用专家意见法对CSSCI检索期刊进行了进一步筛选:一是由三位对民营企业或民营经济有较为深入研究的学者(两位管理学副教授和一位经济学教授)各自独立在2012-2013年CSSCI来源期刊中选择60种在民营企业研究领域影响力更大的期刊;二是在此基础上,经过三位学者的集体讨论(两位以上的学者都选择了的期刊直接保留,只有一位学者选择了的期刊则需要加以讨论决定取舍),最终确定了如表1所示的47种CSSCI期刊。其中,管理学期刊17种、经济学期刊25种、社会学期刊1种、统计学期刊1种及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3种。

图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折线图

针对确定检索的47种期刊,按照之前检索词与检索项目进行检索所获得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手工的方式剔除了书评、社论等非正规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剔除了重复发表的文献,最终获得860篇研究期刊文献。

三、文献计量分析

1.载文分析

载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期间围绕某个主题所载论文的数量,对一段时期内某领域的文献进行载文分析,可以了解该专题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从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折线图来看(如图1所示),我国民营企业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6年为民营企业研究波动增长的调整时期。该阶段共发文165篇,占总发文量的19.2%,平均每年发文量为17篇。该阶段呈现出两个发文高峰年度:1988年的27篇与1994年的40篇。其原因可能在于1987-1988年一系列为民营经济正名并鼓励其发展政策的出台: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私营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并且开始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条例》,则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了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的合法地位。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研究在1988年首次达到高峰。1989年动乱之后,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中国是否会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的怀疑逐渐积累,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实践发展和学术研究逐步走入低谷,并在1992年达到最低点。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与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消除了国内对于中国是否会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的疑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研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1994年达到本阶段的第二个高峰。

第二阶段,1997-2005年为民营企业研究的全面发展时期。本阶段共发文360篇,占总发文量的41.9%,平均每年发文量40篇。该阶段发文量出现了迅猛的增长,每年的发文量从1997年的16篇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72篇,年发文量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7%。这可能因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01年中国入世以后,民营企业的研究出现跳跃式发展,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年发文量。

第三阶段,2006-2012年为民营企业研究的稳健发展时期。本阶段共发文335篇,占总发文量的39.0%,平均每年发文量52篇(不计2012年)。除2012年由于发文量统计不全之外,其余年份的发文量虽有小幅波动,但年发文量整体上还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2005年国家发布的“非公经济36条”在较大程度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扫除了制度上的歧视和障碍,从而鼓励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本阶段学者们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理论框架并相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围绕民营企业的研究群体日益稳定,其研究规模不断扩大,针对民营企业研究的理论回顾和整合性的综述类文献也开始出现。

2.期刊分析

从期刊发文量来看,管理类期刊总发文量为282篇,占总发文量的32.8%,平均每种期刊发文量为16.6篇;经济类期刊总发文量为493篇,占总发文量的57.3%,平均每种期刊的发文量为19.7篇;综合社科类期刊总发文量为69篇,占总发文量的8.2%,平均每种期刊的发文量为23篇;社会学类一种期刊发文12篇,占总发文量的1.4%;统计学类一种期刊发文4篇,占总发文量的0.5%。整体上看,非经济管理期刊研究民营企业的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这意味着民营企业的研究正在向着其他学科领域拓展,学者们开始采用跨学科或多学科视角来研究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行为。

将确定的47种CSSCI期刊按照载文数量进行排序,载文量超过20篇的共有18种期刊,共发文635篇,占总发文量的73.8%。载文量排在前10名的期刊如表2所示。其中,《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载文64篇,排在第1位。排在第2~5位的期刊分别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管理世界》、《学术研究》和《中国软科学》,其载文分别为58篇、51篇、48篇和46篇。列第6~10位的期刊分别为《财经科学》、《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研究》和《南开管理评论》。排在前10位的期刊总共载文446篇,占总载文量的51.86%,且每种期刊载文量均在28篇或以上,大大超过了其他期刊。因此,这10种期刊可以视为中国民营企业研究领域的重点期刊。民营企业研究领域的这10种重点期刊均为其所属学科影响力大、排名靠前、高标准的期刊,这也体现了民营企业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地位。

3.基金资助分析

本文将研究资助来源分成四个级别,即国家级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厅局级基金项目和其他基金项目。表3统计了各类基金资助的民营企业研究的文献数量。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最多,为136篇,占总发文量的15.8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次之,资助文献为92篇,占总发文量的10.7%;排在第3和第4的是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文献分别为48篇和46篇,占总发文量的比例分别为5.58%和5.35%。另外,获得厅局级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献有20篇,获得其他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献数量为47篇。

如果受到基金资助的文献只考虑一个级别最高的基金项目,则共有271篇文献获得不同级别基金项目的资助,占总发文量的31.5%。从文献受到基金项目资助的项数来看(如表4所示),有589篇文献没有任何基金项目资助,129篇文献获得了一项基金项目的资助,获得两项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有135篇,7篇文献获得了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基金资助。

以上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对民营企业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并通过不同层次的基金项目对民营企业研究进行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全部获得基金资助的271篇文献中,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为169篇,占获得基金资助全部文献数量的62.4%。另外,其他不同层次的基金资助对民营企业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著者分析

表5是根据目标期刊所检索到的文献,发现研究民营企业的作者群很大,作者人数高达1131人。其中,85%的作者仅产出了1篇文献;产出2篇文献的作者有109人,占总人数的9.6%;产出量为3篇文献的36人,占总人数3.2%;最高产出文献量为9篇的作者仅有1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孙早以9篇发文量(含非第一作者文献)排在第一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井润田发文8篇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发文7篇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李路路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刘迎秋。

按第一作者发文量进行排名,可以找出民营企业研究领域影响力更强的学者。如表6所示,第一作者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孙早发文8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刘迎秋发文7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李路路发文6篇。另外,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单东、南开大学商学院的李维安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罗党论,均发文5篇,并列排在第四位。

根据普莱斯定律N≈0.749×(其中N为核心作者发表最低论文数,N[,max]为最高产作者发表论文数)(梁永霞等,2010)。由统计表6数据可得N≈2.12,则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均可被称为核心作者。若只按第一作者计算,那么1987-2012年间研究民营企业的核心作者共有90位,这些核心作者共发文233篇,占总发文量的比例不足50%,低于莱普斯定律的要求,说明还没有形成民营企业研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黄远辉,2011)。

文献的产出方式分为独立与合著式完成,科学合作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而迅速增长,合著论文是科学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岳洪江等,2008)。如表7所示,在目标期刊检索到的860篇文献中,独著的论文394篇,占总文献量的45.8%;合著论文共446篇,占总文献量51.9%;合著方式以两人合著为主,两人合著论文有294篇,占总文献量的34.2%。合著有利于具有不同知识、专业和经验背景的研究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有利于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让研究者可以综合多学科视角来认识和解决民营企业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合著情况来看,单个作者的文献比例高达45.8%,说明民营企业研究领域还需要加强学者们的合作,以推动民营企业研究的快速与深入发展。

5.机构分析

通过对目标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机构以及不同区域民营企业研究的水平。文献统计数据中有795篇文献标注了第一作者机构,总共涉及机构293个,主要为高等院校、银行、政府部门与企业等。发文量大于5篇的机构有29所(如表8所示),这些机构共发文438篇,占机构总发文量795篇的55.1%。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56篇,浙江大学34篇,中山大学32篇,中国人民大学31篇以及西安交通大学28篇。从表8中还可以看出,研究民营企业的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有趣的是,非高等院校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发文量达到18篇,排在第10位。自然而言,其研究内容则主要集中在民营银行、民营企业融资等方面。

从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面广,但是,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北京、浙江、广东、上海、天津、湖北、陕西等地区。即使是同一个行政区域内,研究机构也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再向周边城市辐射。不同地区所涉及的机构类型也略有区别,大多数为该区域内影响力较大的高等院校。例如,陕西省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西安交通大学。有些地区,如北京的研究机构除高等院校外,还包括研究所、政府。江苏的研究机构多数为地方政府等。民营企业研究较为领先的地区均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改革前沿地区,这些地区民营企业的数量多且发展迅速。例如,浙江、广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全国领先,与此同时,浙江、广东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也相对领先。如表8所示,浙江各机构共发表论文76篇,占全部文献的8.8%;广东各个机构共发表论文52篇,占全部文献的6.0%。因此,可以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密集度对民营企业研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民营企业研究与民营企业发展之间则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作用。

6.引用分析

学术文献的被引频次是评价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崔薇等,2011)。文献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该文献的科学知识产生质量越高,含原始创新的成分越多。但是,单纯以总被引频次来评价某篇文献的影响力和价值,由于没有考虑文献的发表时间,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本文研究采用总他引频次(TCI)、年均他引频次(ACI)、目标期刊他引频次(TJCI)和目标期刊年均他引频次(AJCI)四个指标,力求更客观和准确地对研究文献进行评价。由于自引包括正常的学术继承性引用,也有可能包括刻意提高个人被引频次的引用,被引频次可以由于自引被夸大(尤金·加菲尔德,2004)。因此,本文选择的四种引用指标均不计自引。其中,目标期刊是指本文研究所确定纳入检索范围的47种CSSCI期刊,年均他引频次的计算是采用总他引频次除以文献寿命,而文献寿命的计算方式为2012减去该文献发表的年度。

表9列出了按照ACI指标进行排名排在前10位的文献,这些他引频次很高的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内经济学与管理学的顶级期刊:《经济研究》与《管理世界》各4篇文献,《中国工业经济》2篇文献。年均他引频次和目标期刊年均他引频次最高的是武汉大学的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年发表在《管理世界》的《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一文,该文总他引频次为166,年均他引频次41.5,目标期刊他引频次57,目标期刊年均他引频次为14.3。而总他引频次最高的则是2000年张杰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一文,总他引频次高达495,年均他引频次为41.3。从ACI指标排在前10位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制度环境约束下民营企业的行为和绩效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重点。其研究结论大致可以概括为:面对制度环境的约束,民营企业可能需要实施政治战略,构建政治关联、政治关系或政治资源,从而获得各种稀缺资源(如融资或贷款)与突破进入壁垒,最终提升民营企业绩效或价值。

7.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能直接而简单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因此,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Ballón-Moreno等,2005;Belvaux & Wolsey,2000)。

由于部分文献存在关键词不规范的问题,本文研究首先对目标期刊检索到的这860篇文献进行了关键词的筛选,具体做法为:一是每篇文献提取不多于5个的关键词,早期没有提供关键词的文献,由两位相关学者仔细阅读全文并通过讨论后提取3个关键词,总共获得3547个关键词,平均每篇文献的关键词为4.12个;二是对提取的3547个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清洗,以避免泛义和不规范的关键词影响分析结果。即:合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如私营经济、私营企业、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就可以归并为民营企业,企业家与企业主也可以合并,等等;将属于同一主体的关键词归类,如将动态环境、市场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等均归为“环境不确定性”主题,将制度、机制、能力及科技的创新均归为“创新”主题,将政治参与、政治身份、政治资本、政治战略等都归到“政治关联”主题等;删除了诸如问题、企业、趋势等泛义和无明显特征的词汇。

本文研究结合民营企业发展历史和载文量变化趋势,将1987-2012年按照每5年一阶段分为五个阶段,然后考察这5个阶段载文关键词的变化情况,从而了解民营企业研究热点的转移与发展情况。表10呈现了每个阶段载文关键词频次的前五位的排序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标文献是以“民营”和“私营”作为“篇名”检索词所获得的,因此,关键词频次排序没有考虑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必然高频的关键词。

整体而言,从表10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研究的热点与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息息相关,尤其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密切相关。

1987-1991年,该阶段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农村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私营。这可能是因为,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次肯定民营企业的合法身份。而民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进行,农村的“两户一体”发展成为多以乡镇企业形式存在的民营企业,城市的个体工商户则发展成为城市的民营企业。与之相对应,学者们的研究就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是如何在“上半年戴花,下半年戴枷”的混乱秩序中顺利存活的,重点考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与所有制对民营企业生存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农村民营企业的存在形式,以及民营企业雇主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

1992-1996年,该阶段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民营科技、国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和民营化。这一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与制度变迁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该讲话精神扫除了国内上下对继续扩大市场化改革的疑虑,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直接带来了1992-2001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十年。1992年年初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民营企业发展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此阶段,学者们开始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民营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也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也成了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此外,学术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提倡发展民营科技,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1997-2001年,本阶段文献的主要高频关键词为:民营科技、国有企业、创新、政府政策和民营企业家。本阶段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包括民营科技,以及对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创新与政府政策。在本阶段,民营化发展非常迅猛。国家“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使得一大批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小型国有企业通过转让、出售、改组等形式转变为民营企业,“国退民进”开始扩展到省属和中央部委所属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由此,国有企业改制也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2002-2006年,本阶段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融资、民营化、民营科技、人力资本和制度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黄金十年之后,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过热、过快的国有企业MBO改革,带来了一些问题,引起了社会舆论对国有资产转让的公平与合法的关注。2004年国资委叫停了国有企业MBO改革,“国退民进”的发展势头被迅速抑制。与之相应,学术界开始深入关注民营化的程度问题,学者们主要探讨了国有和民营应该保持怎样的比例结构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健康与快速发展。在本阶段,融资难与人力资本缺乏成为了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此也有大量的研究强调通过制度创新,帮助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有效地解决融资与人力资本问题。

2007-2012年,本阶段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于:政治关联、融资约束、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治理与制度环境。在本阶段,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学术界对民营企业的研究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学者们主要内部与外部两个视角对于民营企业的行为进行考察。从内部来看,高层管理者特征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特质与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行为与绩效;而从外部来看,学者们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依然存在歧视,融资约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发展,因此,民营企业需要积极实施政治战略,努力构建政治关联,从而突破制度约束,获取各种稀缺资源(如融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考察以上五个阶段载文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可以了解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从表10中可以看出,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既会延续上一个阶段的部分热点,又会凸现一些新的热点,即出现突变词。突变词是短时间内使用频率骤增的关键词(吴勤,2007),其代表了研究演进的方向和热点趋势。通过对2007-2012年阶段关键词观察,本文发现“政治关联”为本阶段一个较为明显的突变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民营企业研究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将更加重视制度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的影响,也会更多地基于制度基础观视角对于民营企业的行为,尤其是非市场行为进行研究。事实上,“制度环境”也是该阶段一个重要的高频关键词,表明学者们在民营企业研究中对于制度环境给予了高度关注。总的来说,民营企业研究热点与中国民营企业产生、成长过程是高度一致的,而民营企业的成长又深刻地受到了我国整个改革开放与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影响。因此,中国民营企业研究重点与热点的转移与中国制度变迁相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专家确定的47种CSSCI期刊检索获得的860篇文献样本的计量分析,较为深入地分析了1987-2012年间中国民营企业研究发展历程,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论:

(1)民营企业研究十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发表文献比较多地集中于学术界研究水平高和影响力大的期刊,很多知名学者对民营企业研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学科领域来看,该主题的研究已经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并呈现出研究视角不断扩大,内容持续丰富的趋势。民营企业的深入研究越来越要求研究者们具备多学科专业背景,也越来越强调学者们跨学科与跨地域的合作与交流。然而,目前很多研究文献仍未独著,说明未来亟待加强学者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研究机构的集中度来看,浙江、广东等区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区域高等院校的相对集中,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区域民营企业的整体研究水平。另外,从基金资助来看,民营企业研究已经获得国家与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支持,31.5%的目标文献获得不同级别政府基金支持就是明显的证据。随着国家基金资助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会提高,获得的创新研究成果也会越来越多。而民营企业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与民营企业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参加,从而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2)从民营企业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民营企业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与民营企业发展历史的轨迹是一致的,其研究内容与中国制度的变迁相吻合。民营企业研究主题的形成和繁荣,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入的反映。外部环境,尤其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渐进式、分权式与试验式的经济转型,使得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定时期的曲折但整体表现为持续成长的路径。因此,深入分析现在以及未来民营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的独特性,并考察其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应当是今后民营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依据文献引用排名和高频关键词等的统计分析,本文预期对制度环境的深入解读进而探索其对于民营企业行为的影响将是未来民营企业研究的重点。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转型经济、新兴市场、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经营环境动态化等特征的交织作用,构成了中国民营企业所面临制度环境的独特性。也正是这种“中国情境”的独特性,使得“情境嵌入式”研究将成为未来民营企业研究的重要范式。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与全面实施,必将给民营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带来重大与深刻的变化,从而极大地影响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行为,同时,也为针对民营企业开展“情境嵌入式”研究提供了新的极好的机会。事实上,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实践所遇到的重要问题开展“情境嵌入式”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民营企业理论,而且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民营企业管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国民营企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①苏群.为民营经济培育更加肥沃生存土壤[N].北京:中华工商时报,2013-2-4(1).

②韩秉志.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60%[N].北京:经济日报,2013-2-2(1).

③王存福.民营企业将充当拉动经济增长主力军[N].淮北日报,2013-4-8(6).

④“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于2012年8月3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经济部部长欧阳晓明发布分析报告[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20830/101912999282.shtml.

标签:;  ;  ;  ;  ;  ;  

中国民营企业研究:1987-2012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