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土地规划、改造和利用过程,可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土地的高利用率,实现耕地的動态平衡。在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土地整理已经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时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更需要减少水土流失、景观多样性、水资源紧张等各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积极做好评价工作,加强后续管理,实现土地整理的完善性。本文主要针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1土地整理概述
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实现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与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改造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组织与再优化。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甚至还会对资源组织与分配造成影响,所以土地整理可以被定义为对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优化与构建的过程。土地整理往往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对地貌、水文、土壤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加以完善,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率,以此增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成因
2.1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随着国家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镇区域崛起了大量的企业,但是通常这些企业的规模不大,工作的部署也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单一且陈旧。由于其科技、机器设施不够先进,又资金匮乏,存在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产生垃圾废物危害环境,对空气造成污染。同时,由于工作人员环保问题重视不够,企业也缺乏环保意识,使得企业产生的环境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与改善,无法实现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统一融合,企业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如今,生态系统的污染多来自于乡镇企业污染,这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与环境管理的工作进程。
2.2 生活中污染物排放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来自于偏远的地域或者贫困地带的人进入城市,与此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难题。根据相关调查,在2015年底,中国城乡人口的数量高达7亿多,远远大于农业人口,城市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城市的排水设施不够完善,污水与垃圾的排放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导致其流向城市的各处,对田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当前的废物处理设施也有待进一步优化,过多的垃圾只能堆放在空气中,下雨时,对空气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威胁了人们的资金安全。
2.3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进行土地整理实施之前需要相应的人员对项目区进行实地勘察,并依据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地资源现状做出合理的土地资源整合规划工作。然而,由于相关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未针对项目区进行全面考察,导致规划中缺乏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在实际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破坏了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最终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平衡。另外,土地评价系统不够完善也是影响土地整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针对区域的生态绩效水平没有达到准确的评价,致使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情况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必定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在开展土地管理工作时,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土地的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土地评价人员为了保证满足数量的需求对土地的质量问题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土地规划项目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应措施
3.1 差异化土地管理方法
差异化土地治理方法是根据区域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土地治理的相关要求,对土地内部结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治理办法。也就是说在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或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将工程改造计划与方针措施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城市特色的计划方针,积极探求都市型多功能的土地治理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整个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分析与合理利用。例如,在农村,首先要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作为发展的核心。在不破坏原有居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大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加强农业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2 维护生态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最重要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决定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有效性。为了保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其是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敏感性物种或者要害物种,在进行土地整理前,不要破坏它们的生存空间。所以,在土地整理与规划之前,必须要充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研究人员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后发现土地整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保证养分的正常循环,减轻水土流失问题,提高土地生产力。此外,其还可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进而也有效减少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由于农业生产主要在农业地区进行,因此不可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保证农业正常生产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3.4 落实景观生态计划
地球表面的景观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有土壤、气候、生物和地貌等。所以,在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手段做好土地调整及改造工作,另一方面还要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开展土地综合规划工作。如将田间两侧的灌木林和防护林独立于其他的植被,单独建立通道,在消息和池塘边种植树木,从而起到湿润空气,降低温度,改善局部气候的作用。
3.5 兼顾土地整理中的质与量
在实际发展中,应该将生态环保的历年融入土地整理工作,加强对土地结构保护工作的重视,同时注重环境优化问题和土地质量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的质量,进而保证土地生产力的有效提升。这与以往的土地整理工作相比,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能够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先对整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相应物种信息的情况进行全面勘查与分析,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规律,避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6 落实好土地整理中的环境生态评价工作
土地整理中环境生态评价工作主要是为了判断土地整理能否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一部分工作。实际的整理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调查机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区域进行划分,在不同的区域内要设定不同的环境保护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整理的可持续性和连续性。为提高土地整理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应严格控制工作内容,尽量减少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具有特定环境和生态功能的土地整理中,更加注意工作细节。
4结束语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土地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产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确保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琼.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8(17):84.
[2]曹必伟.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9):131-132.
论文作者:罗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土地论文; 工作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土地资源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