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东西部合作_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东西部合作_经济论文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东西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部之间的显著发展差距,东西合作成了国内区际经济合作中最突出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导的新时代,中国东西合作将迎来一系列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已在有关著作中,对当前东西合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作了一定分析[1]。本文拟进一步论述以下四个问题:中国东西合作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联动发展,中国西部对外合作距离障碍的弱化趋势,跨区域公司、跨国公司在东西合作中的重大作用,旅游合作可作为东西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1 中国东西合作与世界经济合作的联动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中国东西合作与中外经济合作正在实现联动发展,将有助于推动西部开发和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竞争的整体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推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外向型经济战略进一步拉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见表1)。近几年,西部外向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其开放水平仍与东部存在极大差距(见表2)。

表1 东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经济差距

Tab.1 The outward-oriented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disparit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2000/1989年 2000/1990年 1990年人 2000年 2000/1990年

 出口额年均  外商直接投资 均GDP/元 人均GDP 人均GDP增长

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元

率/%

全国 23.9  35.01,558

7,078

 16.3

东部 28.4  35.31,993

11,026

 18.7

广东 34.2  29.62,379

12,885

 18.4

西部 19.3  40.21,091

4,597

 15.5

宁夏 25.8  61.41,319

4,839

 13.9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西部概念为包括西北、西南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广西、内蒙古),以下同。年均增长率按现值计算,系高于实际数的近似值。

表2 2000年东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差距

Tab.2 The developmental disparity of the outward-orientedeconom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2000)

出口额 出口额 外商投资 外商直 外商直接 国际旅游 人均国

占全国 占GDP比 企业出口 接投资 投资占全 人数与人 际旅

份额/% 重/%  额占出口 占全国 社会固定 口数之比 游收

额比重/% 份额/% 资产投 /人次/万 入/

 资比重/% 人

全国 100.0

23.1  47.9

 100.0  10.2

247

 106

东部 90.7   32.4  51.4

 87.0

15.2

473

 191

广东 37.5   80.0  53.0

 27.7

29.7

1,507

428

西部 3.0

 4.7

10.0

 3.0   2.0   114

 33

宁夏 0.1

 11.0  12.1

 0.04

0.9   14

 4.5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改革滞后,较多的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导致对外部资源缺乏吸引力。相对于东部,西部与国外的距离障碍、文化障碍、环境障碍等阻力因素也大得多。从总体上看,目前西部进出口总量规模小,外商直接投资多为小项目,效益不好,成功率低,尚处于起步和初期阶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1999年起,西部各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宁夏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9.8%,2000年为23.1%,2001年为21.8%,分别高出全国14.7、12.8和9.7个百分点),为东部的生产资料、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西进提供了巨大商机。西部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能源、矿产、绿色农畜产品、生物药材资源和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以及大量闲置的存量资产(停产半停产企业、半拉子工程等),均对东部企业构成强烈吸引力。东货西进、东资西进、东人西进形成热潮。而西部人要走向国际市场,首先通过搞好东西合作,作为学习、试验、“练兵”,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以较高的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也是顺理成章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入WTO,将促使我国更深更广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同时降低开放风险。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加速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和机制,逐步改变现存的各种体制和机制扭曲,实现东西部市场经济网络的一体化,通过在体制、机制整合一体化基础上的东西合作,发挥东西部各自的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共建长江与成昆—南昆铁路沿线经贸区、新亚欧大陆桥经贸区,形成东西合作与中外合作相互促进、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紧密结合,联合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兼容并蓄国内外先进经验,吸收越来越多的国外资金和技术参与西部开发,给东西部合作双方都带来巨大效益,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整体水平,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大市场。

目前东西合作与中外合作联动发展已涌现多种模式:对口帮扶引入国际合作——通过对口地区牵线搭桥,扩大对外贸易、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包括帮助建立对外联系窗口、外贸公司,介绍合作对象、合作项目等;借船出海——西部借助于东西合作企业扩大对外贸易、融通资金、引进技术,进而实施走出去战略;东部的中外合资企业或港澳台合资企业西进——如原在沿海发展的台湾旺旺食品集团到陕、甘等地设立30多个分厂;东西部联合发展海外劳务输出——沿海劳务输出公司为中西部开拓境外就业岗位;等等。据四川省招商引资局统计,2001年该省的内资(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投资额127.8亿元,外资投资额90亿元,已初步呈现东西合作和中外合作联动发展的喜人局面。

2 中国西部对外合作距离障碍的弱化趋势

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经济要素流动的经济空间变得“滑溜”,中国西部对外合作的区位劣势和距离障碍减小,而投资环境和人文因素的重要性则相对上升,成为影响要素流动的主要参数。最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现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革,现代化交通运输、物流服务、数字革命、网络技术使商品、资本、技术流动的范围、速度进一步扩展、加大,运输费用、电信费用、计算机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市场空间距离大大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的经济活动形式的出现,使经济要素流动的经济空间变得“滑溜”(slippery),减少了各类要素流动对空间、时间的需求[3]。有人认为,“网上银行”将使任何距离间的资金流动在瞬间完成,“地理位置在金融界中已全无价值或其价值将大不如前”。[4]跨国公司将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就近配置,产品生产就地进行,商品销售就近供应。计算机业、通信业和信息业的数字融合,使市场不再以地理位置为核心而是以网络空间为核心,亦即人员交流、货币流动均以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为基础。过去距离作为经济要素流动最关键的阻力因素,现在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束缚已变得很小了[5]。

上述趋势,对于中国西部的对外开放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原来对西部发展影响极大的区位劣势和距离障碍——远离沿海发达省市、港澳台和亚太国家的不利条件,将越来越变得并不最重要了。各国各地区间经济要素的快速、自由、低成本流动的新趋势,增加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的机会,亦即为推进东西合作和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从长远看,现在你处于什么地理区位并不最重要,关键在于你能否迅速调整自己,在新形势下找到最有利的新经济增长点,通过扩大区际合作,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重点突破,求得新的发展。

障碍要素流动的距离因素的弱化趋势,对于当前中国东西合作至少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是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对要素流动作用的重要性相对上升,成为进一步推进东西合作需着重研究改进的主要问题。这牵涉到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对于西部而言,头号问题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落后,是制度性资源的稀缺。因此当务之急,首先应重点改善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其它试验区的投资环境,尤其要加速软环境建设,在法规政策、体制机制、市场体系等诸多方面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全面接轨,为东西合作者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是为加速弱化东西部间的距离障碍做好必要的基础条件建设,从四个方面改善东西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物质基础:加快构筑联结东西部的交通大通道,加强长江航道、沿江铁路、沿江国道主干线建设,加强新亚欧大陆桥多端束状桥(包括铁路、公路国道主干线、西气东输管道、西油东输管道等)建设;提高流通领域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输管理智能化;建设联结东西部的宽带高速信息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建成西部网上交流平台;构筑与东部、国际金融接轨的西部金融体系,形成东西部资金融通的多种渠道。

三是充分利用西部与俄罗斯、中亚、南亚、印度支那半岛等毗邻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东西合作与跨国性区域经济合作的联动发展,使西部地区成为东部企业集团、跨区域公司、跨国公司向西扩大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基地。

3 跨国公司、跨区域公司日益成为东西合作中的主体力量

跨区域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在东西合作中的地位、作用迅速提高,越来越成为影响东西部间、国际间经济要素流运动状态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行高度科学化的经营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它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主体,新的国际分工、合作、竞争的主角。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际上是公司根据公司体系内部国际分工的需要,有计划地协调企业内部供需关系的一种经济活动,亦即把一部分原先的市场竞争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合作关系,传统的国际分工、合作、竞争及其协调机制已有相当部分,在相当程度上为跨国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所取代。目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约占世界贸易的2/3,世界劳务贸易几乎全部为跨国公司控制;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4/5以上由跨国公司完成;世界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和技术转让的9/10以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6]。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也正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近几年中,东西合作正迅速以原先政府主导的对口支援、对口扶贫协作为主的合作方式,向市场机制主导的全面经济技术合作为主的合作方式转化;由以过去商品贸易为主向技术贸易、跨地区投资、企业重组为主转化;由过去许多中小企业西进发展为一批跨地区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大举进入西部,进行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级的战略性投资。我们认为,随着国外跨国公司更多进入中国,以及我国大型企业“西进”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跨区域公司、跨国公司在东西合作中的地位、作用将不断提高,越来越成为影响东西部间要素流运动状态的决定性力量。深入探讨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选择(包括生产厂地、营销网络、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选择等)和空间活动轨迹及其对东西合作的影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进入西部的跨国公司或跨区域公司,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充分利用廉价原料供应地的资源型。如国际大型能源集团美亚电力有限公司已达成投资6亿美元开发陕北天然气的合约。②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就地就近销售优势降低生产费用、运输费用的低成本型。如上海白猫日用化工集团在重庆市万州组建白猫(重庆)有限公司。③以产品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拓展市场、加强营销有利地位的市场效益型。如青岛海尔集团与贵州省遵义市风华冰箱厂合资成立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使贵州海尔成为海尔集团抢占西南市场、出口东南亚的桥头堡。

当然,很多跨国公司则属于上述三种类型兼有的综合类型。

跨国(区)公司参与东西合作方兴未艾,其重大作用已初露端倪:①促进经济要素的加速加大流动,带来大量长期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如上海西门子公司在成都、重庆等地设立能源、信息、医疗、家用电器等多种工业企业以及投资污水处理、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资金超过2.5亿美元。②充分发挥要素流的通路效应和乘数效应。如贵州海尔不但本身成为一家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先进企业,同时带动了贵州省内20余家企业为海尔冰箱配套生产,又吸引山东、浙江等地多家企业到贵州建厂为其生产配套产品,带动了相关企业快速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③通过东西合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西部的某些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速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重组。如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京瓷株式会社与中国合资成立京瓷振华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部设于贵阳市,将形成中国最大的绿色手机生产基地,将对优化贵州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4 旅游合作可成为东西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21世纪初叶将是中国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空前大发展时期,旅游客流成为经济空间中非常重要和活跃的要素流,旅游业合作应成为未来一个阶段东西合作的重要突破口1999年,全世界旅游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0.7%,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随着全球和我国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21世纪初叶将是旅游业空前大发展时期。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2020年中国将年接待海外游客1.37亿,向世界输送1亿中国游客,成为全球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旅游客源输出国;国内游客将达年20亿人次,成为第一国内旅游大国[7]。

中国西部拥有一大批精品、绝品旅游资源,在6,000多个旅游景点中,有100多个举世无双的世界级垄断性资源,其中已开发的只占1/7。西北的大漠、黄河、丝路花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西南的奇山秀水、植物王国、民俗风情,青藏高原的雪域高原、世界屋脊、神山圣水,都是西部开发潜力巨大的突出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产业,是西部兴地富民、关联带动性强、提供就业机会多的朝阳产业,又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都为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西部旅游业发展速度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东部(见表3),尤以国内旅游增长更快。2000年国内旅游收入比上年的增长率,贵州为32.5%,西藏为33%,宁夏达39%,青海竟达187%。西部旅游业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由于西部对国外的开放度远低于东部,所以西部各省市区除西藏情况比较特殊外,在旅游总人口和旅游总收入中国内部分均占绝对优势,亦即西部旅游业以吸引当地、毗邻地区和东部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游客为主(见表4)。预计在近期10-20年内,西部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人数均将呈高速增长态势,而国内旅游占大头的情况则不会有大的变化。

表3 2000-2001年东西部入境旅游增长率

Tab.3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East and West,2000-2001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2000/万人次 2001/万人次 增长率/% 2000

2001

增长率%

全国 3,123.56

3,316.67   6.2   162.24 177.92 9.7

东部 2,479.47

2,692.4

 8.6   121.13 133.89 10.5

广东 1,198.94

1,292.38   7.8   41.12  44.84  10.9

西部 328.55

 365.52

 11.3

11.52  12.75  10.7

宁夏 0.780.87

   11.5

0.03

0.03  (持平)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8]。

表4 2000年东西部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比较

Tab.4 A comparison of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2001

旅游者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总人数 国内  入境 入境旅游 总收 国内 入境 入境旅游

者比重%  入

  收入比重%

东部 66,847 64,368 2,479 3.7

5,656 4,653 1,003 17.7

广东 7,663 6,464 1,199 15.6  1,150 810  340

29.6

西部 19,763 19,434 329

1.7

952

857  95   10.0

宁夏 243.8 243

0.8

0.3

9.32  9.01 0.31  3.3

西藏 56.5  42.6  13.9  24.6  6.5

2.5  4.0

60.9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

由此可见,以旅游客流为主的人流,将成为中国经济空间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要素流。由于旅客流具有极强的通路效应,一批旅客光临西部,往往成为后续人流以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源源进入的开路先锋,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连锁效应。国内旅游客流与国际旅游客流又将相互促进,中国西部的神奇大地必将成为吸引全国、全球关注的世界级热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大发展也将带来西部生态农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由此,旅游业合作应成为未来一个阶段东西合作的重要突破口。西部要依托东部沿海省市特别是旅游大省(如京、沪、苏、鲁、粤、浙等)的优势,联合组织旅游企业,联合开发西部特色旅游产品,联合建设旅游设施,联合开辟若干新的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对外宣传促销,双向组织内外旅游客源,共同扩大旅游市场。东部省市要通过帮助西部培训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别是通过东部的客源市场渠道,扩大与台港澳、与国外的旅游合作,实现旅游业东西合作与西西合作、毗邻地区区域性合作和国际合作的紧密结合,尽快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方位联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收稿日期:2002-08-11;修回日期:2002-11-02

标签:;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东西部合作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