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比较论文_邱利杰,郑永红

(安阳地区医院骨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内固定技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4-06至2015-06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病人1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PFNA内固定技术,对照组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法,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手术失血量和引流量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恢复下床行走时间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适症状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统计价值(P>0.05)。结论:对于临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自身进行选择。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PFNA内固定技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144-02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在下降,其体内代谢水平也趋于放缓[1]。老年人的这一生理特性使得其患病风险升高,同时治疗后的恢复速度也更为缓慢[2]。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患者骨折中一种多发疾病,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治疗此种疾病。为了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在治疗此病中的效果,选取我院2014-06至2015-06期间的110例患有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06至2015-06期间我院患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110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41例,年龄从61~8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72.7±5.1)岁,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平均分组,治疗组55例中有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3±4.7)岁;对照组有55例患者,男37例,女18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5岁,平均在(73.3±4.9)岁。选入条件:⑴患者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⑵患者的身体情况符合此次治疗标准;⑶患者及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并愿意做出相关配合。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认为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1.2 方法

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帮助患者取合适的侧卧位进行手术前准备,麻醉后在患者的髋关节外侧进行切开,逐层分离,将患处完全暴露,从小粗隆向下15mm处进行患骨截取并取出患骨,此步骤要避免对大块骨造成损伤,取下后交由助理医师与人工股骨头比对,选择合适尺寸,此时主刀医师进行患处粗隆的复位,完成后将人工骨股头植入,做好碎骨的充填,进行稳固,缝合伤口之前做好手术部位的清洗同时放置引流管。

治疗组采取PFNA内固定技术,将患者摆好仰卧体位,医护人员首先借助牵引架及C-型臂X线光机,将患处的角度和外侧皮质得到一定恢复,从患者股骨粗隆间的大粗隆处进行切开,选择长度在5cm左右的纵形切口,从切开部位插入导引针,插入达到股骨骨髓中心,继续插入深度17厘米左右,将主针通过导引针插入骨髓,同时将刀片锁定至底端,在此过程中在C-型臂X线光机透视下进行,确保位置适当,做好切口缝合。

两组患者在术后,做好护理工作,预防血栓,减少感染发生。

1.3 观察指标

⑴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引流量;⑵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用时和恢复行走能力平均时长;⑶观察两组治疗成效和不适症状的发生,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患者评分,评分在70分以上即认为效果良好,反之则疗效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各项指标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指标间比较,对于计量类型的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通常使用百分率(%),采用χ2检验,当结果P值小于0.05,认为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失血量和引流量

治疗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和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对比两组的差异,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1。

2.3 对比两组治疗成效

治疗组出现不适症状的人数为3例(5.45%),治疗效果良好人数为50例患者(90.91%),对照组不适症状的发生人数为4例(7.27%),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人数52(92.73%),两组对比显示不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年轻夫妇都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或者丁克家族,这使得社会劳动人群的年龄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社会中存在[3]。这也使得老年人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增多,老年人由于机体处于衰退状态,因此老年人对于疾病治疗的耐受能力变差,以及治疗后恢复的时间延长。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多见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如肌肉萎缩等[4]。新型治疗方法为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或PFNA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5]。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中,这种方法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手术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时间缩短,因此得到推广,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有些患者并不适用。PFNA内固定技术这种治疗方法首先其切口小,创伤小,减少了术中失血量,由于使用的螺旋刀片,不仅能减少术后股骨头切割的发生概率,同时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有效减少其骨量的丢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引流量优于对照组,减少了术中威胁病人生命情况的发生机率,同时,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和恢复行走用时间短于治疗组,这对于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积极意义。两组综合来看,治疗成效相差不大,术后不适症状的发生也较接近。

因此,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PFNA内固定技术。

【参考文献】

[1]王东飚,邸进军.股骨头置换、DHS及PFNA三种手术用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165-166.

[2]赵孟和,王晓波.股骨头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2):36-37.

[3]王建业,王新杰,袁盛平.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的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8):54-56.

[4]杨伟清,吴焯鹏.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对比[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2):180-182.

[5]王传学.双极人工股骨头与PFNA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4):60-63.

论文作者:邱利杰,郑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  ;  ;  ;  ;  ;  ;  ;  

人工股骨头置换、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比较论文_邱利杰,郑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