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用“比”举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的类型丰富多彩,构思之巧、表现之妙,往往可由此寻获诗人旨趣。试举隅如下:
1、时空比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作者长期旅居巴、蜀、湘、鄂、秦、陇等地,梦中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不过像庄周的“蝴蝶梦”,此时夜深人静,月上三更,子规啼枝”,“万里”与“三更”相对,上句写空间,下句写时间,时空映照,乡思绵绵。
2、动静比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卢纶《晚次鄂州》)。上句写白天的情况:由于风平浪静,船行平稳,同船的商人白天睡得很熟;下句写晚上的情景:大概涨潮了,因为白天睡得多了,不困,所以有人在唧唧哝哝地说话。“浪静”、“涨潮”,“昼眠”、“夜语”,一静一动,笔墨中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3、有无比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当时李商隐正蒙丧妻之痛,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的,春天来了照样吐蕊、长叶,显示出生命力,而不顾人的悲欢离合,作者称之为“无赖”,“无赖”即“无心”;蜂、蝶在春来的时候,穿花绕柳,嗡嗡作响,像是告诉人们春来的讯息,所以说“有情”。“无心”是与“有情”相比的。但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都不能排遣诗人心中的凄苦。
4、强弱比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太康元年,晋王濬率领由高大的战船组成的强大水军讨伐东吴,益州与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强势弱势截然分明。一强一弱,天壤之别。
5、今昔比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见此坟”(温庭筠《过陈琳墓》)。陈琳,建安七子之一。上句写诗人过去在史书上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流蓬转的生活中正好路过陈琳的坟墓,而自己的境遇与陈琳生前相似。想想陈琳,看看自己,不免感慨万千。“曾”与“今”相对,把写作本诗的缘由交代得清清楚楚。
6、虚实比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治县东,是长江中游的江防要塞。唐代以前,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曾建都金陵,想凭借天险,独霸一方,但一个个都失败了。上句“几回伤往事”是虚写,下句“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山势依旧千百年俯瞰江峡。一虚一实,虚实相衬,说明了险峻的山形也挽救不了割据者的命运。
7、远近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上句写杜甫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枝上有两个黄鹂在欢唱,“两个”为两小点;下句写蓝天上有一行白鹭在自由飞翔,“一行”是一条线。前一句是用平视的目光观赏翠柳间的两点小小的珍禽,是近视;后一句由“一行”而“上青天”,须用仰视并渐次远眺的目光来看蓝天上自然成行的白鹭,一近一远,相映成趣。
8、方位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西岭”对“东吴”,是方位的对比。空气清澄的晴天,清晰可见西岭的常年积雪,这是西岭的景;向门外一瞥,江岸边停泊着许多来自东吴的船只”,“西岭”与“东吴”,方位不同,可以一眼看出。
9、数量比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韩愈《听颖师弹琴》)。上句写“多”,下句写“一”,颖师琴声蓦地引起百鸟齐鸣,啁啾不已,本来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就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多”与“一”对举,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见闻。
10、颜色比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作者于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游览西湖,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然天边涌上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不偏不倚,直向湖面奔来,眨眼间,便是倾盆大雨,那雨点像老天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来,船篷船板被砸得乒乓作响。上句写“黑云”,下句写“白雨”,“黑”“白”相比,把云的颜色,雨的特点,写得极为鲜明。
当然,古诗中的对比远不止这十种,如罗隐《莲塘驿》:“一梦不须追往事,数杯犹可慰平生”。上句“不须”是从反面写,下句“犹可”是从正面写,这是正与反的对比;温庭筠《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这是人我作对比。
有的诗一联中含有几种对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既是远近比,又是低与高、小与大的对比。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