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县(市)财政平衡能力分析与确定_财政制度论文

江西省县(市)财政平衡能力的分析与确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省论文,财政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财政平衡能力是一个地区(省、市、县)在财政年度内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需求的比较及其差率。

2.国家决定从1993年10月起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行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我省按国家批准的工资套改方案,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年增资额达800元。由于我省县级财力比较薄弱, 加之县(市)之间财政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94年有相当部分县(市)仅调整工资的增支额就将超过了当年财力的增加额,预算收支出现赤字。

3.为了确保全省职工工资按照国家批准的工资改革方案发放,又要求各县(市)财政不出赤字,省和地、市财政必须对财政平衡能力差的县(市)给予暂时的平衡补助。

4.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根据工资改革后,按保证财政最低支出的需求,为测算县(市)财政平衡能力而设计的。

(二)

1.鉴于用因素法直接计算财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并通过纵向和横向平衡,实现财政均衡化,我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实现。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采用基数和因素相结合的方法,以最低支出需求为标准,对财政收入能力达不到最低支出需求的县(市),给予平衡补助,以保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所需的最低和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这在我省目前的条件下,是现实、可行的办法。

2.按最低支出需求计算财政平衡能力的公式:A[,Y]-B[,S]=C[,I],其中,A[,Y]为人均预算收入,B[,S]为人均最低支出需求,C[,I]为人均结余,负数为人均平衡补助。

3.财政平衡的三种情况:C[,I]=0,收支平衡不需补助;C[,I]>0,收大于支不需补助;C[,I]<0,支大于收需要补助。

4.最低支出需求就是人员工资和必不可少的公用经费开支,即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最起码的经费保障。按此需求作为决定补助的标准,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会因此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三)

1.上述财政平衡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取决于预算收入、最低支出需求和财政供给的职工总人数(包括全额预算单位职工、差额补助单位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发定额补贴招聘职工,以下同)的准确性。

2.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并以1993年实际收入为新体制的基数。这一年各级财政的收入一般都做到应收尽收。因此,按1993年实际收入匡算的1994年收入预算,基本上反映了财政收入能力。

3.1992年我省各县(市)财政都做到了收支平衡,以这一年部分财政贫困县的平均财力,作为最低支出需求的基数;在此基础上,加1993年和1994年国家和省规定的增支额,定为1994年县(市)财政的最低支出需求,最可以得到公认的。

4.问题是财政供给的职工总人数难以确定。由于:(1)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工作不够规范、法制不够健全,核定的编制人数缺乏科学性,且与实际职工人数差异较大;(2)财政供给职工人数的统计制度不完备,上报的人数随意性大。

5.因此,按影响职工人数的相关因素,以前三年的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出比较接近客观实际的财政供给职工总人数的理论值,是作为公平确定县(市)平衡补助的主要数据。

6.建立“财政供给职工人数的理论值”模型:

其中,I[,E]为财政供给职工人数的理论值,常数项用a[,i]表示,各因素的影响度用a[,ij]表示。

7.计算数据和方法。

模型名称:财政供给的职工总人数的理论值(I[,E]-G)。

数据年份:1990—1992年。在测算的时候,1993年职工人数尚未出来,故全部采用1992年的数据资料。

影响因素:Z[,1]——土地面积;Z[,2]——乡镇机构数;Z[,3]——总人口;Z[,4]——农业人口。

计算方法:不分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模型;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地级市、县级市、县三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模型。

8.计算结果的检验(见表)。其中,单因素即只采用总人口一个因素;相对误差即实际数对理论值的差率。

不分组分三组

模型检验

单因素多因素

单因素多因素

“工资”目人数

R 0.92058

0.92878

F 2945.27829.11

N255 255

DW1.74

1.77

县级 R 0.91460.9148 0.9260

F 2338.2586.77 683.22

N 219

219 219

DW

1.697 1.741.64

县级市

R 0.95590.9661 0.97781

F 435.10143.71 221.32

N 2121 21

DW2.13 1.140.54

地级市

R 0.96250.9836 0.95154

F 360.80211.41

69.73

N 1515 15

DW

2.525 1.762.45

相对误差%的 23.5- 30.3-24.5- 22.8-

19.3-

离散度分析

31.4

29.6 29.8 30.030.9

平均误差 11.47 11.05 8.95 8.55 7.3

9.上述分组测算的检验情况分析,1992年“工资”目开支的职工人数计算的理论值(I[,E-G]),各项检验都通过,与实际职工人数离散度最小,因此选用这组数据比较理想。

(四)

1.计算1994年财政供给职工预计人数的理论值I[,E]。

其中I为1992年财政供给职工人数的实际值;I[,E-G]为1992 年“工资”目开支的职工人数的理论值;I[,E-G]/I[,G]为1992年“工资”目职工人数理论值与实际人数的比;1993年职工人数按1992年职工人数递增3.6 %计算,1994年实行公务员制度停止增人,递增率按0计算。

2.计算1994年人均预算财力A[,Y]。

A[,Y]=A[,0]*(1+Q)

其中,A[,0]为1993年按财政供给职工预计人数理论值计算的人均财力;Q为1994年收入预算的增长率。

3.计算1994年人均最低支出需求B[,S](详见本文第六部分)。

B[,S]=B[,S+0]+(△B[,S+1]+△B[,+2])

其中,B[,S+0]为1992年的人均最低财政支出需求;△B[,S+1]、△B[,S+2]分别为1993年、1994年的人均最低财政支出需求的增量。

4.计算县(市)财政平衡情况和财政平衡补助。

G[,I]<0的均为财力不能平衡的县(市);需要补助的财力为G[,I]*I[,E]。

(五)

1.运算结果。这里选用按实际职工人数和按多因素理论值两种计算方法的运算结果作对比分析;第一组5个地级市、第二组7个县级市的人均预算财力均大于最低支出需求,都不需要给予补助。第三组73个县中需要补助的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元

需要补助的县数 需要补助的金额

个数 占该组县数% 金额 占该项总金额%

按实际人数计算

25 34.2

12407100

其中:与多因素|理论值计算结果

13 17.8

1060585.5

吻合的|按多因素理论值

16 21.9

7670 100

其中:与实际人数|计算结果吻合的

13 17.8

7361 96.0

2.从上表可以看出,按多因素理论值计算需要补助的县数和要补助的金额,与按多因素理论值和实际人数计算相吻合的县数和需要补助的金额都非常接近。

3.分析与评价。根据我省人事部门调查摸底,全省因调工资需要给予财政补助的县有20个,这20个县在运算结果上的分布情况是:(见下表)

单位:万元

按实际人数计算按理论值计算

县 补助金额 县 补助金额

数金额占合计 数金额占合计

运算结果 25

12407 100% 167670 100%

20个县的分17

二项计算都11

9228 74.4%116880 89.7%

一项计算要 3

7245.8% 3 311 4.1%

运算结果不 3

调查情况不 82

二项计算都 2

1377 11.1% 2 479 6.2%

一项计算要 6

1078

8.7%

4.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根据调查摸底需要给予平衡补助的20个县,有14个县落在按职工理论值计算需要给予补助的范围之内,补助金额占91.8%;如果加上落在按职工的实际人数计算应补助范围内的3个县,计17个县,占20个县的85%。

5.从上述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采用财政供给职工人数的理论值计算财政平衡能力,准确度较高,与实际调查结果大体吻合。因此,本模型运算的结果,可以作为领导和部门的决策参考。

(六)

1.1994年江西省县(市)财政供给职工人均最低支出需求的计算依据:1992年实际财力和财政供养人数;以1992年实际财力为基数计算县(市)财政最低支出需求。理由是:(1)1992 年江西省各县(市)财政都平衡了,地方财政支出小于实际财力。(2)1993 年有些县市的数据尚未出来。(3)1993年财政收入增幅高于正常年份的二倍, 以高收入年份的财政支出作为基数缺乏准确性。

2.财政供给系数及其换算。(1)财政供给系数, 即财政拨款占其需求的比例,用K表示。个人经费部分:以全额预算单位职工为1,按供给标准计算,差额预算单位的职工为0.8,发放定额补贴的招聘职工为0.5。(2)按财政供给系数把财政供给的职工总人数换算成全额预算单位的职工人数。

个人部分经费:K=(I[,1]*1+I[,2]*0.8+I[,3]*0.5)/I

按江西省1992年县市财政供给职工人数计算,K=0.8921

3.1994年江西省县(市)财政供给职工人均最低支出需求的计算程序和方法。(1)按职工总人数的人均财政支出计算:1992年85 个县市人均财力为3266元,其中26个财政贫困县的人均财力为2622元;1993年个人经费翘尾巴238元, 按财政供给职工系数换算成总职工人数的人均支出为:238×0.8921=212.32元;1994 年调整工资人均月增资额 105元,其中财政拨款65元,按职工总人数换算人均支出为:65 × 12×0.8921=695.84元。以上各项相加,仅个人经费部分(其他经费增支暂不考虑), 1994 年县(市)按财政供给职工总人数人均最低支出需求为3530.16元。(2)按全额单位人均个人经费部分支出计算:1992年地、市、 县全额预算单位个人经费部分人均实际支出2704元;1993 年个人经费部分支出翘尾巴238元;1994年调整工资增支额780元。以上各项相加,1994年全额预算单位职工个人经费部分人均支出为3722元,按财政供给系数换算为职工总人数的个人经费部分人均支出为3722×0.8921=3320.40元。

4.从上述计算结果可得出人均公用经费只有209.76元(即3530.16元-3320.40元)。考虑近二年物价上涨因素,公用经费要适当增加, 按职工总人数人均增加270元左右计算,1994 年县(市)财政最低支出需求可定为3800元。

标签:;  ;  ;  

江西省县(市)财政平衡能力分析与确定_财政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