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三种发展形式探析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人的三种发展形式探析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2)01-0007-06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哲学界关 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当前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共时态的结构分析 ,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历史条件、实现途径等研究,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 历时态的宏观历史透视。本文拟就马克思有关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的提出及其不同 历史内涵作些探讨。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 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通过对象化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出自己的生产力,而且在此基 础上生产和创造出自己的社会关系,生产和创造出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本质。实践作 为对象化活动不仅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使现实的个人成为对象性存在的个人, 使人与现实世界之间发生对象性关系,其实质也就是社会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 说“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2]。

正是把社会理解为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自我“生成”,把社会历史理解为“通过人的 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才科学地说明了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的对象化 实践活动深化的结果,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即人自身发展 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社会发展总是表征着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在此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 的著名论断,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的发展大致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 态(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 阶段等。

“人的依赖关系”,是人的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 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3]其历史内涵 主要包括“自然化”的需要、“原始丰富”的活动、“依附”的社会关系和“缺失”的 个性等。

1.“自然化”的需要

在该阶段的初期即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极其微小,自然界几乎还没 有被历史进程所改变。他们的需要极其简单,类似于动物的本能需要:需要的对象是某 些天然的自然物(野菜、树果、弱小动物等),基本上没有超过大自然恩赐的范围;人还 无法通过自身与自然交往以满足与发展自身的需要。随着人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人开始 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开始通过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外界对象以满足与发 展自身的需要。但这种改造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人的生产资料既简陋又匮乏,其生产只 是在低水平下简单重复,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吃饱穿暖是生活的最高 目标。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与实现方式具有典型的原始的“自然化”特征。

2.“原始丰富”的活动

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致使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劳动 对象的自然尚未分离,人直接与大自然发生交往并与大自然形成自然的统一关系。人的 活动具有天然的“原始性”。而且社会分工极不发达,人作为劳动者独立完成生产过程 中的全部活动,人与对象的交往蕴涵着多方面的属性,其本质力量能够通过多样性活动 释放出来,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亦即“丰富性”。但是这种“原始丰富性”是没有 自由发展的全面性。一方面,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完全受制于自然,人没有成为与 自然对立并征服自然的自主存在,个人不能支配自己。“劳动本身,无论采取的是奴隶 的形态,还是农奴的形态,都是作为生产的无机条件与其他自然物同属一类的,是与牲 畜并列,或者是土地的附属物。”[4]另一方面,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程 度十分有限,“生产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封闭、保守的小 生产方式使得人如同一个个马铃薯一样具有天然的同质性,缺乏相异于他人的独特能力 和独立本质。

3.“依附”的社会关系

这一阶段,与人完全受制于自然相一致,人的社会本质极度萎缩,人完全受制于社会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自主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依附”性。社会对于个 人来说,不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的自觉组合,而是决定个人生存,具有无限权威的强制 性集合力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完全屈从、依附于社会既有的等级或特权。“虽然个人 之间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只能作为某种具有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相互 交往,如封建主与仆人、地主与农奴等等,或作为种性成员等,或隶属于某个等级等等 。”[5]人的一切活动都为先在的社会规定性所支配和限制,个人只是等级共同体锁链 中的一环,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先在规定再生产自己,“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即是如此。

4.“缺失”的个性

这一阶段由于人的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发展的自身局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呈一体化 状态,这使得个体的人无论在自然面前,还是在社会之中都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自主性 ,人的个性还没有浮现在人之发展的历史平台上。人的活动具有天然的同质性,他们都 以相同的方式(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生产方式)并根据同一不变的规则(遵循同一秩序和 规律即自然秩序和自然规律)进行着,相对大自然而言,没有任何个体选择的自由或发 挥个体能力的自由的活动。个人的生产活动的同质性表明,个人缺乏相异于他人的独特 能力、独特本质,他只能依赖于共同体,以共同体的肢体的身份而存在。人的个性发展 缺乏赖以存在的实践基础。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个人不是消融于氏族共同体之中,就 是被特定的阶级统治所吸纳。承如前述,原始初民的生存与发展只是在共同体的画地为 牢的地面上的生存与发展,原始人是不可须臾离开共同体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原始人 是依赖并归属于共同体的。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则依赖并归属于不同的等级, 且彼此间存在着不对等的统治与被统治、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典型的便是奴隶对奴隶 主、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与归属。在这种人身依附与归属的主奴关系下,奴隶和农 奴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由的人的身份,任凭奴隶主和封建主指使和处置。人的个性 发展缺乏最起码的社会空间和条件。总之,在这个历史阶段上,“无论个人还是社会, 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 矛盾的”[6],人的个性的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

“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历史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 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7]其 历史内涵主要包括“商品化”的需要、“能动—片面”的活动、“物化”的社会关系和 “独立—物役”的个性等。

1.“商品化”的需要

在以商品和货币为中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需要商品货币化,人超出直接的自然 物质需要而通过商品化的物质生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内本质。市场经济是交换价值占 支配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在这里,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特殊产品,即同个人的特殊需 要发生特殊关系的产品,而是为了货币,即一般形式的财富。人的物质需要必须通过商 品交换才能得到满足,而发达的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的中介。在这个意义上,货币能满 足任何需要,因为它可以换取任何需要的对象,对任何特殊性都是一样的。这种追求货 币、追求物质需要多样性满足的欲望使人们超出自然需要的界限而以社会扩大再生产的 方式去生产。商品生产的无限扩大使人的需要和人的活动无限扩大。马克思曾充分肯定 了商品经济的这一历史进步性,指出:“资本家……寻求一切办法刺激工人的消费,使 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诱惑力,强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8],由此,一种历史形成的 需要代替了自然需要。需要的商品货币化,使得社会生产的发展同人的内在本性需要的 发展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吃饱穿暖不再只是生活的惟一内容 和最高目标,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开始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以求 自身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

2.“能动—片面”的活动

与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人自身有限的体力及其群体联合而艰难地同自然界抗争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则学会用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用科学秩序支配自然的秩序, 把外部自然改造为服从、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世界”。人不再依附、屈从于 自然,而是成为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这是“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 的转化,也就是向驱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并使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过程的转化”[9] 。其结果是社会生产已远远超过单个人的体力及技能的自然局限,而一跃成为社会化的 大工业生产。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标志着社会成员对自然界的普遍占有,他们要从一切方 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价值。这样,资本运用科 学技术全面地“调动”起全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物的有用属性,唤醒自然界沉睡的潜力, 使之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对自然界的普遍占有”,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中首次 确立起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能动”的存在物。但大工业生产是社 会分工和机器化程度都很高的现代生产力,它在创造出人支配自然的强大主体能力的同 时,又使人的活动和能力呈片面化、畸形化发展的趋势。每一个人都被牢牢地固定于某 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成为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部件”。

3.“物化”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主体,主要表现为设定和确证交换价 值的活动,如马克思所说,商品经济要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的体系。在这体系中,“活 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联系, 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化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 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10]。物的能力就是货币的能 力即货币的力量。它要求以商品和货币等物的形式表现人们之间普遍的社会关系。可以 说,每个人生产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交换价值,为了换得货币;每个人需要的产品都要 用货币来换取。这样个人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依赖和个人需求对社会生产的依赖就集中表 现为对货币的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依赖关系就表现为物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 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物化” ,是该阶段人的发展的核心本质。

4.“独立—物役”的个性

亦即“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大工业生产,不仅使人真正摆脱了完全受制于大自然 的“自然依赖”,而且使人真正摆脱了完全受制于社会限制的“人身依附”,从而为发 展人的独立个性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就人的活动而言,一方面,承如前述,市场经 济条件下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力空前增强,人作为自主性的实践存在独立于自 然界,赢得了在自然界中独立的地位和自主的尊严;另一方面以分工为前提、以交换为 目的商品生产,使得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在质上存在着差别,这打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人 的同质性,造成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利益的独立化、职能的专业化、能力的差别化, 使人的活动、能力、需要等具有了异质性,从而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就 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主体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和平等的,互不 依赖,这使得人从天然的血缘关系如形形色色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有了个性独 立和按个人自由意志行事的可能性。但这种独立是表面上的独立,是“以物为基础的独 立性”。离开了对货币(物)的依赖,这种“独立性”则无从谈起。对“货币(物)”的依 赖,是“物化”社会关系的本质,而“物役”的个性则是“物化”社会关系的必然的逻 辑推衍。总之,“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 缺乏真正的个性独立。如果有个性的话,也是依赖于物,为物所役使的“物役”个性。

“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第三大历史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 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该阶段人的发展的集中体现 。[11]其历史内涵主要包括“真正丰富”的需要、“自由自主”的活动、“自由全面” 的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等。

1.“真正丰富”的需要

在产品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维持个体吃饱穿暖的初 级需要成为当时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主题。资本主义初期,劳动者的需要则被压低到动物 性需要的粗陋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日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需要有了向 多方面发展的可能,但资本家为谋利而制造的虚假需要又掩盖了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的真正需要。马克思在揭露了资本对人的需要的扭曲的同时,指出这种多样性的需要背 后的真正需要是对货币的需要,“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 它所产生的惟一需要。”[12]只有到了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产品经济时代,人的 劳动将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乐生的需要。该需要的特点应该是物质需要或生存 需要的紧迫性和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包括社会关系、精神生活 中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自由的需要等)的重要性在上升。 人的需要将呈现出空前的多层次性和不断的超越性,从而实现了人的需要的真正丰富性 。

2.“自由自主”的活动

在自然形成的旧式分工和与之相应的私有制的条件下,人始终屈从于某种惟一的生产 工具,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人逐渐从机器中解放出来,“ 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 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当事者,而是 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13]另一方面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 ”,人的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 缩减到最低限度,由此,旧式分工(强制意义上的、固定化的分工)和私有制日趋消亡, 这在根本上消除了个人活动的旧有属性。人的活动不再是依附于机器的片面性劳作,而 具有自由自主的性质。个人的活动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主的活动,既不受他人的 强制,也不受物的关系的奴役。

3.“自由全面”的社会关系

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社会生产直接满足全体社会 成员的需要,旧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已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物化的经济元素 被消除,自然也不会形成物的依赖关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重新复归于社会,并在社 会中自由发展,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完 全自由的。同时,市场经济所开启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届时将基本完成。在世界 历史条件下,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个人的个体局限 、职业局限、地域局限和民族局限将彻底被摆脱、被超越,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普遍 的社会交往,与之相应,每个人的需要及其满足、能力的发展、活动的实现等都必须依 赖于整个人类的生产。

4.“自由个性”

承如前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私有制被消灭,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 ,不仅生产(生活)资料为社会共同占有,而且“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 会财富”;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生产不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取而代之 的则是为满足社会成员个人全面发展其自由个性之需要的产品经济,那时的人们可以根 据自己的志趣和意愿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与时间;人成为社会的主人,人与人之间结成 “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下,每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 获得自己的自由。这样,人就发展成为自由、自觉、自为的主体,人对财富(物)的追求 变成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人剥夺了物的社会权力,并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使物的价值从属于人的价值。人类全部力量的发展成为人的生产的目的本身,财富仅仅 表现为个人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的普遍性,表现为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和 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人最终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 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4]

收稿日期:2001-08-01

标签:;  ;  ;  

马克思人的三种发展形式探析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