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_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_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日战争论文,中国论文,贡献论文,反法西斯战争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规模最大、交战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现代化联盟战争。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一、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它早就把中国东北地区视为其“生命线”。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准备后,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突然袭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开端,它用武力摧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缔结的华盛顿《九国公约》,开始了妄图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在东方发动了局部战争,在亚洲形成了一块危险的战争策源地——世界上第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九·一八”事变后,处于国破家亡境地的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影响之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白山黑水之间燃遍了民族自卫的抗日烽火,从城镇到农村,到处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吼,并且迅速波及全国,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很快又在中国的上海、热河等地挑起战端,继续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忍无可忍的中国军队不顾中国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命令,为救亡图存而奋起抗敌自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和绥远抗战等光辉篇章。

日本帝国主义为消除其大陆政策的背后威胁,并取得北侵苏联和南下南沙群岛的战争基地,在英美法等实行绥靖政策的纵容下,与德意在欧洲发动局部侵略战争相呼应,于1937年7月7日在亚洲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把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战的道路上迈出了危险的一步。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克服困难,奋勇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支援与配合了欧洲战场、亚太战场等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德日意三个轴心国从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起,为实现其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图谋,就一心追求在政治、军事和技术情报方面进行“广泛的紧密合作”。日本全面侵华后,它们进一步勾结,急切谋求战略上协同配合,加紧筹建军事同盟。1939年9月欧战爆发后,德日意先后于1940年9月、1941年12月和1942年1月签订了“同盟条约”、“联合作战协定”和在全球划分作战范围和任务的“军事协定”。据此,德意与日本彼此承认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并保证“互相援助和合作”,而在一方受到他国攻击时,“三国保证以政治、经济和军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然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表明,轴心国的政治军事同盟是极其脆弱的,特别是一度雄踞欧洲和东方的德日两国,未能实现其预定的战略协同计划。除了各怀鬼胎、互蓄异志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战场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主力,打乱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使其无法同德军采取战略上的联合军事行动,从而打乱和粉碎了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

三、中国持久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侵略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

“北进”侵苏,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奉行“大陆政策”,妄图称霸亚洲和称霸世界的重要目标之一。日本法西斯,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日本陆军势力,早对“北进”梦寐以求。1931年,日本陆军侵略中国东北,不仅是为了占领中国,也包含着对苏联以及对美国和英国发动大战的危险性。1932年,日本内阁发布《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明确提出:“将满蒙地区作为帝国对俄对华的第一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军差不多每年都制定了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1936年8月7日,日本政府所通过的决定日本国策的纲领性文件《国策基准》,进一步制定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北上”进攻苏联,“南进”夺取南洋,“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军军备应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德国法西斯也一直怀有消灭苏联的野心。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声称:“要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些事实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的一个很长时间里,日本和德国法西斯战争势力一直打算通过相互勾结与配合,实现侵占苏联的目的,致使苏联面临着腹背受敌、东西夹击的危险。

德日两面夹击苏联的这种危险并未变成现实。日本帝国主义不能配合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只有两个:一是苏联本身注重加强远东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不断地赢得对德作战的胜利,并进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中国人民坚持进行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后腿,完全打乱了其侵略计划。

坚持长达14年之久的中国抗日战争在粉碎日本法西斯“北进”计划,帮助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方面起了巨大战略作用。

四、中国持久抗战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对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认为,“南洋正当世界贸易的要冲,同时作为帝国产业及国防上必不可少的地区,并且作为我民族发展的自然地区”,因此早应准备向该地区扩张。1936年8月7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一项“基本国策”,规定要大力“扩充国防军备”,“外交国防相辅相成,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朝野都认为这是南进的最好时机,但因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90%以上的陆军都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仅关内的日军就有24个师、19个混成旅和1个骑兵集团,根本无力抽兵南进。因而新内阁首相阿部信行于9月4日发表声明:“当此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帝国决定不予介入,一心向解决中国事变的方向迈进。”1940年6月间,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意大利参战,法国投降,英伦三岛吃紧,而美国尚未介入。日本当局认为“南进”的绝好时机来临。6月21日,日军本部召开了讨论南方问题的会议,当天研究了《今后作战指导及缅甸作战指导》,第二天又研究了《对南方战争指导计划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以突然袭击开始战争”,“首先攻占新加坡,接着尽速急袭并占领荷属东印度。为此可把航空基地推进到法属印度支那与泰国,以之作为进攻基地,在适当的时候攻占香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并于7月3日通过,27日由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批准实施。规定“战争准备工作,大致以8月底为目标促进中国事变的解决”。陆军方面则说:“即使缩小在中国的占领地也要马上干(指对南方使用武力)。”8月1日,日本近卫内阁又发表《基本国策纲要》,强调“帝国要在应付世界形势的变化、改善内外形势、促进迅速解决对华战争的同时抓住时机,解决南洋问题”。德国也竭力敦促日本乘机“南进”,以打击英、法在东方的势力。但这时中国抗日战争的势头越来越猛,正面战场刚刚发动了冬季攻势,使侵华日军“深感敌尚强大”,认为“付出的牺牲是过去作战不曾有过的”;敌后战场则展开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增兵华北,以挽救危局。于是,日本的“南进”计划再度推延实施。对未能按德国要求行动一事,日本访德特使寺内寿一向对方解释说:“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这就是说,中国人民拴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之不能为所欲为。

日本受中国战场的牵制,被迫推迟“南进”并缩小作战规模,无力冲出亚洲与德国法西斯会合。法西斯集团无法将欧、亚战场联成一片,两个法西斯重要力量始终分割孤立。这有力地保障了反法西斯盟军“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贯彻,也为盟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盟军得以集中力量各个击破,首先打败德国,然后再打败日本。

五、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美英等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方针提供了前提,为同盟国先后解决二战主次要矛盾和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大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还是战后二战史学界和军事史学界,对二战期间美国采取的“先欧后亚”战略,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对这一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给予了肯定的答案。而美国之所以能确立和顺利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方针,是与中国抗日战场的顽强坚持及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密切相关的。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具有战略眼光和胆识的美国军政首脑并没有因为自己首先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正如罗斯福1942年1月6日在国情咨文中所说:“……日本在珍珠港的行动,其目的是要把我们打得晕头转向——使我们惊慌得赶快把我们的工业和军事力量转向太平洋地区,或者甚至转向自己大陆的防御。这个计划没有达到目的。我们并没晕头转向,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陷于混乱。”因此,美国在不到一年时间稳定住太平洋防线之后,果断开始了西线战略攻击行动,完成了对德国的战略包围,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从1942年底北非登陆到1944年6月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反法西斯盟国就形成对轴心国元凶德国最后一击的战略态势,同时也使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这是坚持“先欧后亚”(又称“先德后日”)战略原则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完全印证了罗斯福的说法:“首先消灭欧洲之敌,然后全力转来对付太平洋,最终迫使日本人无条件投降或者全民族自取灭亡,可比曾经设想的要快得多。”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对“先欧后亚”战略给予高度评价与支持。几乎处于毫无外援、武器装备奇缺、生存环境恶劣、长期受到日军主要进攻境况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军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职责,并始终把减轻战争负担的基点放在中国自身的艰苦努力上。在对这一战略做过多次肯定评价之后,1943年10月5日,毛泽东又强调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的枢纽在欧洲;欧洲问题解决,就决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命运。日本帝国主义者已感到走投无路,它的政策也只能集中一切力量准备作最后挣扎。”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实际行动中同样是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出发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实践。可以说,作为东西方的战略家,罗斯福和毛泽东都是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待“先欧后亚”战略,并在战争的实践中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付诸实践的。

六、中国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战胜日本法西斯是许多国家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上互相配合共同作战的结果。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亚洲各国在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大反攻给日本法西斯以致命打击;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降;而自始至终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中国人民,则在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最早开辟的反法西斯战场。从1931年到1941年的十个春秋,中华民族基本上是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全力进攻。尤其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陆军总兵力的90%以及海空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中日战争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线和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地区激烈地进行着。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角度来看,在1939年9月欧战爆发以前,中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另一个是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战争);而从亚太地区来说,直到1941年12月以前,中国的抗战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惟一战场。

偌大中国亿万军民的英勇抗战,迫使日本在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的情况下开始“南进”。日本法西斯原来指望把中国变成“南进”的“总兵站”,再利用南方作战成果解决“中国事变”。但是,事与愿违,中国战场的存在促使其南进变成必然失败的冒险行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然是东方反对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战场。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牵制在中国。

历史证明,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日双方交战的兵力最高时达1000余万人(中国军队近500万人,民兵200余万人;日军近200万人,伪军100余万人),中国直接和间接参战的人口达2亿。在长达14年之久的中国抗日战争中,仅8年全国性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进行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日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伤亡为89万余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被苏军击毙约8万人),歼灭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中国共接收投降的日军128万人,接收投降的伪军146万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计3500万以上,其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其精神创伤则是无法用数字加以计算的。除苏联以外,没有哪个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中国军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在抗日主战场上的英勇不屈的伟大功绩,将永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册,名扬千古。

标签:;  ;  ;  ;  ;  ;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