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知识资源的建立_隐性知识论文

联盟知识资源的创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联盟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联盟就是一种高级的合作组织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为目标,不断加强各方的合作关系,并着眼于未来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未来竞争知识创新,从而使成员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Inkpen把通过知识联盟转移的知识称为联盟知识,它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目前,国内有关组织学习和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组织的学习、知识转化机理和知识管理模式[1-3];②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知识管理模式及其系统结构[4-6]。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对知识联盟的学习和知识创新过程,特别是对联盟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1组织中的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组织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的是组织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组织的知识不仅存储在组织个体的大脑、文件和记录等存储媒体中,也存储在组织的日常事务、行为模式和标准操作规程中。组织的显性知识体现在组织的行动规则、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规程以及决策规则中,并可以对其编码。组织通过各种影响模式,将显性知识内化为其员工的行动准则,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这些影响模式形成了组织的隐性知识,体现在组织的理念、合作精神和价值观等。

个体知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每个个体都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载体。个体显性知识是人们可以编码的方程式、规则等。个体隐性知识则是通过其自身对外界的洞察而表现出的直觉,如个体的技能、观念等,隐性知识必然依附于个体并通过其行为贡献来影响组织。

组织知识随个体知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个体能主动学习,所以除了组织中个体之间的学习之外,组织的学习源自于个体的知识转换,从而形成组织惯例。当组织的规则和标准操作规程形式被改变时,表明组织学习了[7]。大多数情况下,组织知识反映了其整合个体知识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个体能力有限而组织却能出色地完成任务[7]。

人们很难精确地区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没有公式能完全描述知识,因而所有的知识都是隐性的。另一方面,由于在所有活动中,用语言和公式来理解知识,从而使知识形式化,所以没有知识是完全隐性的。因此,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环境下隐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创建组织知识是组织的核心任务,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使个体间能有效合作,他们必须有一定水准的组织知识,如果每个个体的知识隐藏在其内部,那么即使让他们执行最简单的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知识必须集成到组织的规则、惯例和其他层次的结构中[8]。二是某些个体不可避免地要离开组织,为了保证组织的一致性和行使职责,有必要保留和存储组织知识[9]。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致力于知识动态性方面的研究,明确强调创建组织知识的必要性。本文将传统组织概念下的知识分为两类:个体知识(专业技术和直觉知识)和组织知识(规则和惯例),在个体—组织和显性—隐性的关系框架下,结合Nonaka提出的知识转化四模式:公有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alization)[10]作为研究和实施组织学习和知识转化的概念框架(见图1)。

图1 传统组织中创造知识的过程

2联盟知识资源的创建

如上所述,传统组织概念下的知识由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两类组成,而知识联盟的知识不能仅建立在盟员组织的“内部”(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而应是一个更高度聚集的知识体系(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称之为联盟知识,它是盟员的个体知识、盟员的组织知识以及盟员个体之间和盟员组织之间多对多交互聚集的知识集合。创建联盟知识需要转化盟员中的个体知识和盟员组织的专有知识,扩展上述对组织创建知识的范围,建立知识联盟的学习和知识创建过程框架(见图2)。联盟知识由个体和组织两类知识通过8个知识转化过程来创建。有4种从个体知识转化到联盟知识的模式:公有化(P-A)、外在化(P-A)、综合化(P-A)和内在化(P-A),还有4种从盟员组织知识转化到联盟知识的模式:公有化(0-A)、外在化(O-A)、综合化(O-A)和内在化(O-A)。

图2 知识联盟中的学习和知识创建框架

1)隐性个体知识转化为隐性联盟知识——公有化(P-A)。参加联盟的个体一起为某个项目工作,从而就有创造共有隐性知识的机会,这种知识的转化方式几乎与传统的组织一样。

2)隐性个体知识转化为显性联盟知识——外在化(P-A)。在联盟组织中,人们不得不相互接受不同的组织文化和体验不同的组织工作惯例等,由此促成起草联盟合作的标准操作规程。

3)显性个体知识转化为显性联盟知识——综合化(P-A)。知识联盟的合作过程是由盟员的个体之间协同工作和交流来完成的,每个个体的显性技术知识可能转移到其他成员中。

4)显性个体知识转化为隐性联盟知识——内在化(P-A)。盟员个人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如产品设计的专门知识,可能在联盟合作过程中转移,如果该显性知识被所有盟员接受,它就可能成为所有盟员的“常识和惯例”。

5)隐性盟员组织知识转化为隐性联盟知识——公有化(O-A)。盟员组织的观念、惯例和愿景等可能在不同盟员之间转移。在盟员合作交互活动中可能形成共同默认的合作惯例,从而产生隐性联盟知识。

6)隐性盟员组织知识转化为显性联盟知识——外在化(O-A)。联盟成员一起按常规方式工作时,往往并不知道哪些知识对某个盟员是重要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合作和相互理解,常需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特有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使某些隐性知识可以被编码或结构化,从而产生联盟的显性知识。

7)显性盟员组织知识转化为显性联盟知识——综合化(O-A)。组织常常按照其显性规则和规章行动。在联盟组织中,这种知识对某个盟员组织可能是有益和重要的,而当其被呈现给其他盟员时,就可能需要与合作者的显性知识综合起来形成联盟的行动规则。

8)显性盟员组织知识转化为隐性联盟知识——内在化(O-A)。在知识联盟的合作过程中,某个盟员可能发现其组织的某种显性知识有利于合作,于是将其应用于日常合作工作中,由此带来新的行为方式增加了联盟组织的隐性联盟知识。

3案例研究

3.1案例背景

某城市的自行车协会依托其产业集群建立了知识联盟,主要目的是使集群内企业取得优势互补,提高创新能力。协会搭建了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Centre of Facilitating Productivity,CFP)为核心,以大型专家库、3家检测机构和8所高校为产学研实践基地的技术研发平台。

CFP承担了知识联盟的协调和提供知识共享环境的角色,它组织集群内企业技术难题攻关,引导企业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向多功能、多品种、高附加值转化,为此CFP建立了自行车产品研发系统,为知识联盟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联合产品开发、学习和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大部分产品研发并不是在CFP内进行的,而是知识联盟合作伙伴和CFP联合完成。CFP与集群外的各类专家、研发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并开发了联盟共享的客户数据库,把客户反馈意见及时传达给合作者并主持研讨会;还主办了行业杂志。所有参加联盟的企业几乎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他们基本上靠电话、Email和BPRDS平台交流、学习和工作。

3.2创建联盟知识

按照图2所示的联盟知识创建框架和知识转化模式,给出产生联盟知识的过程。

1)公有化(P-A)方法。CFP和每个盟员都有专人负责某个产品研发项目。CFP和参与产品研发的盟员公司人员几乎每天相互联系,偶尔CFP的代表访问该公司并对研发人员的行为进行考察。所有的合作伙伴和CFP都认为这样的交互行为能更好地相互理解问题,此外,还可以减少不理解、解释和澄清不同立场的次数。CFP在大量的交互活动中维护并大大加强了产品研发团队的这种思考能力。产品设计者的隐性知识,例如,如何设计一个车把,已经隐性地转移给CFP的代表,转而该代表接收到了更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因此能更有效地与其他盟员的设计人员交流,由此使不断要求其他人解释其直觉行为所蕴涵的知识的需求人数减少。不同组织背景的个体已经建立了相互理解的习惯方式,并从中受益。例如CFP的一个项目管理人说:“如果我们在两个不同公司里工作,是不会感受到这样的氛围的,现在我们基本上能很快按同样方式思考和行动”。

2)外在化(P-A)方法。某盟员的外观快速成型设计技术和经验相当丰富,该盟员的一个专家在与其他盟员的外观设计合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将个人或其组织已有的显性知识传达给了合作者,从而使合作者将其转化到今后的产品开发中。这种知识以显性的说明文本存储在CFP的BPRDS中,增加了显性联盟知识。

3)综合化(P-A)方法。来自不同公司的产品研发人员经常保持相互联系。通过他们的交互,开发了一个交流技术的“专用语言”,这种语言高度抽象(行业语言)并且是基于每个技术人员对产品结构、性能和技术的显性理解,把这种交互和合作结果存储在BPRDS中。盟员能访问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网络资源,并通过网络以某种交互方式一起工作,在任何时候,每个盟员的技术人员都能通过BPRDS咨询并获得不同设计问题的一个标准答案。

4)内在化(P-A)方法。各盟员的技术主管和CFP的管理者常把像“鞍座舒适”和“变速灵敏”等能表达客户急迫要求的显性术语归类。让盟员在会议上讨论这种对产品未来需求的个人知识并以文件和因特网新闻的方式发布,其目的是鼓励盟员在一起工作时关注这些问题,并因此将他们的相关知识引入合作任务。这样个人的知识变成了联盟知识。

5)公有化(O-A)方法。CFP的显性战略就是经常与联盟成员一起,盟员间可以更好地相互了解。如CFP连续多年举办国际车展折射自行车行业发展,或组织旅游促进盟员之间以及盟员与同行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当然在这种交互活动中很难识别发生了什么形式的知识转化,可是这类大型活动确实能促进事实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建立一个共同理解的场所,实现公有化,从而促进整个联盟组织的有效运转。

6)外在化(O-A)方法。当CFP和联盟成员以及联盟成员之间进行交互时,他们带来了更多存在于他们日常事务中的隐性知识。例如,有的盟员经历了产品质量认证,其中有关提高产品质量的感受可能是其他盟员不能共享的,因此CFP常常举办交流会将一些盟员所拥有的独特隐性知识外在化,传递给其他盟员,并由此获得了显性联盟知识。

7)综合化(O-A)方法。在与专家交互活动中,产品研发人员向专家表达了怎样写产品概念设计说明,他们希望说明书“简单明了”,不要有任何目的解释。通过把研发人员存储的说明书和计算机中存储的说明书例子让专家评价,将它们与专家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由专家和研发人员共同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说明书撰写格式和具有行业规范的描述语言。今后其他盟员再查看这个文档,就可从中直接受益。

8)内在化(O-A)方法。CFP已经开发了先进的客户数据库,它提供了大量客户需求信息。通过以显性信息格式呈现的客户反馈,一些盟员希望获得更细微的客户需求。一位盟员代表说现在客户的需求更直接,他们更多地关注产品的可用性而不是其固有特征。因此,显性联盟知识已经更加紧密地将盟员们联系在一起,并通过每个盟员的悟性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隐性联盟知识。

4结束语

上述讨论的CFP及其知识联盟是一个通过8种知识转化模式创建联盟知识的活动场所。将知识联盟的知识分为3类:个体知识、盟员组织知识和联盟知识。使整个知识联盟及其产业集群的知识获得增长并创造了联盟价值。

本研究及其案例表明知识联盟最能引起兴趣的是它能挖掘和驱动一个领域的潜在能力。在联盟环境中,通过映射活动(Reflective Activity)转化知识,使合作者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带到表面”,成为显性知识,从而引导创新。通过对习惯行为的映射,个体能知晓行动的内涵;通过与有其他背景和传统的盟员讨论,可能增长知识,其结果创建了联盟知识。联系和映射保证了知识能被转移到各盟员的可能性,将这种知识转化到有特定关系的联盟知识体系中,使联盟知识具有流动性。

本案例也表明在知识联盟中设立一个所有盟员信任的知识管理“热心”使者很有必要。CFP不属于正式联盟成员,与所有盟员没有合作伙伴关系,然而CFP对整个知识联盟合作伙伴创造价值作出了很大贡献。利用集群内具有产、学、研合作强势企业的辐射作用,通过一系列映射联系带来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频繁的相互交流沟通,使知识在企业间得以传播和扩散。知识联盟是一个没有等级的组织系统,盟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并且关注的是双赢,这不仅导致盟员要及时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而且还要进行更多的探索性学习。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加入知识联盟是消除其面临技术新障碍的最佳途径。

标签:;  ;  ;  

联盟知识资源的建立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