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问题串 点拨 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9-018-02
科学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而问题串常常是学生智慧生成的催生剂。初中科学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知识,综合性强、思维含量相对较高,教学过程更需要追问和点拨。所谓问题串,就是一组由浅入深紧密相连的问题群。问题串教学包涵两层意义:一是追问。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组有效的问题,进行步步追问,引导学生逼近问题,积极思考,直到问题的解决;二是点拨。点拨是指教师在追问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在发现学生遇到思维困顿、认识模糊、思路受阻之时,给予适当且及时的点拨。下面结合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例,谈谈问题串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
一、依标预设,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串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通过追问和点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追问和点拨的前提是要有问题串。为了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问题进行精心地预设。那么怎样的问题预设才算是有效的呢?我认为问题是否有效主要处决于四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串,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有效问题必然是符合课标要求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以课标为框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张知识网络图。如,教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我们的全部问题设计,就要紧紧围绕“自然系统的组成和尺度”这一主题设计问题串。问题设计以课标为依据,贯穿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从简单的探究、测量仪器的使用、学会观察、进行分类以及交流和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问题设计。
第二、有效问题必然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这里的实际主要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状况,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设计“问题串”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要使学生找得到问题的切入点。问题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经久不息的探索兴趣,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所设计的问题串不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会对此类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地学习。
在问题设计前要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哪些还不是很清晰,哪些地方容易混淆,哪些知识还没掌握,哪些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熟悉的,哪些是他们未曾经历过或者很少接触的内容,哪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进行加工后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才有可能设计出有效问题串。
第三、要注重知识间的整合。通过设计有效的、精炼的问题串,以问题串连接整个知识结构。所设计的问题串要由浅入深,能照顾到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如做完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⑴ 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⑵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如何证明?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⑶ 实验中空气表现了哪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⑷ 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不等于1/5?⑸ 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第四、设计一组简单融合知识点的典型问题和一组较高要求的拓展性问题。此类问题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其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释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1)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3)空气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后,气体有什么变化?(4)气体是如何吸进来,又是如何呼出去的? 这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就是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性问题。
二、把准时机,教师的点拨适时介入
教师抛出问题串后,唱主角的就是学生了。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了,而是要紧随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准时机,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效的“问题串”教学中要注意提问等候的时间,等的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进度;但不管如何,都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不可经常打断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当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时,仍应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和大胆回答,并通过“问题串”进行引导,自然过渡到有效答案。
面对问题串,教师应与学生一起交流、探索,并抓住契机,适时介入点拨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板演、练习或实验的反馈信息,抓住关键。不仅要点拨学生思维中表露的问题,而且要未雨绸缪地提醒学生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并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如让学生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当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前作出各种猜测:(1)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2)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粗细有关;(3)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经教师这么一点拨,学生就能自己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去解决问题了。
点拨最关键的时候,就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此时教师进行旁点,可以为学生的思维起到铺路搭桥或疏通衔接的作用。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问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我就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中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漫游,不能聚集在核心问题上进行思考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聚点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例如,讲“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我就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异同点归纳出,学生就会发现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三、巧妙点拨,教师的引导适度有效
追问点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主导作用并不是操控课堂,追问点拨之妙在于引导有度。在整个追问点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对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给学生留足问题思考的时间,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做到精讲、少讲,点拨有度。要把握好点拨的度,首先在观念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教师追问点拨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是师生的平等对话,而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学生不仅有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活动,还应该有辩论、质疑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讨论等具有高度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活动。有时学生探究问题遇到的障碍,只是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受阻,只需恰到好处地提示就可以了。教师的点拨重点是给学生提供帮助,包括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讨论来解决。在学生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合作尝试解决。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亲身体验破疑后的快乐,并进一步激起继续学习的愿望和热情。点拨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对有思考价值的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形式上变教师提问为学生主动发问,内容上变教师设计问题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深入思考引导性提问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并帮助学生学会共享探究活动中的信息。教师在设置和应用“问题串”进行提问时,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推动学生进行集体或独立的探究活动。
问题串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用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在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时,我们可以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对问题的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当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迁移能力欠缺或缺少感性认识时,如果给出相应的问题情境,提供相应的直观载体,再创设与之相应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信息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通过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深,到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 马小群.谈谈物理教学问题的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9)
[2] 李政.也谈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32)
[3] 闵尊华.利用质疑进行物理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06)
[4] 谢园园.巧设问题,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J]. 考试周刊. 2008(44)
论文作者:周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导体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