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初三中考复习练测中,学生集中反映出的英语语用失误,因此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初中生使用英语的语言能力,改变学生语用失误的现状。
关键词:语用 语用失误及错例 英语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
在初三一轮复习中,通过测试和日常练习发现了一个较为集中和突出的现象,学生在做有关情景交际的练习时,容易出现语用失误(语法是对的,但不符合语境),并且出错的次数频繁,因此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与深思。
1983年Thomas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把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并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是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另外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解决初中学生出现语用失误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一、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和基础。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它既包括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教学内容涵盖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和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语用知识指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
2.合理利用教材让学生熟知语用的环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训练学生正确选择语言的正式还是非正式、直接还是委婉、亲近还是礼貌等的表达,让他们正确理解语言,得体表达自己。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模式在语法、语义、语篇、语用等方面与汉语言思维模式有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异同、联系、转换、互补,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和练习加深对英汉思维的理解和运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情境式课堂教学
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要建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的氛围,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生动真实的英语教学情境,激发起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用情态动词来表示邀请、建议的学习时,教师设计生日前邀请的活动场景或是参加公益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中,把握礼貌用语的程度,体验情态动词的语言功能,加深对该语法的理解和运用,并能有话可说。
四、文化教学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用教材以外的网络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信息。语言交流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目前学生学习英语,缺少与英语国家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里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将文化知识寓于词汇、语法、课文讲解和课后练习中,语言知识里包含文化知识,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如国外的聊天习惯性谈论天气而不谈论年纪或者吃饭与否。以及称赞、道歉、感谢的方式,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上对国外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阅读原版英文报刊、杂志、文学作品,观看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对比汉英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增强对语言本身及其文化的认识。
五、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
1.要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上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初中起始阶段用好课堂用语,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是很有必要的。
2.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来促进教学有效地开展。
真正的核心素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语用失误,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017年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tics.1983。
[3]吕文华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4]《英语辅导报》,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期/第二期。
[5]《英语周报》<昆明专用>,2017-2-18,第19期,第六版。
论文作者:张葳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语言论文; 英语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文化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论文;